核聚变能源

Search documents
贝佐斯支持的核聚变公司宣布资金紧张
news flash· 2025-05-05 18:40
由杰夫·贝佐斯支持的加拿大初创公司General Fusion Inc.在筹集了超过3亿美元用于开发一套利用恒星能 量的系统后,正在向投资者发出呼吁。"我们已准备好执行我们的计划,但受制于经济和地缘政治环 境,我们不得不等待,"首席执行官Greg Twinney在一封公开信中写道。"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完成这项工 作所需的资金。" ...
特稿|多国数十年共建“人造太阳”达成重要里程碑
Xin Hua She· 2025-05-01 10:46
新华社伦敦/巴黎5月1日电 特稿|多国数十年共建"人造太阳"达成重要里程碑 新华社记者郭爽 罗毓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官网4月30日宣布,经过数十年努力,这一由30多个国家参与建造 的"人造太阳"已完成其"电磁心脏"——世界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全部组件建造。该成果 被ITER称为"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人类向实现可控核聚变能源迈出关键一步。 探索可控核聚变 ITER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托卡马克装置,旨在模拟太阳发光发热的核聚变过程,探索可 控核聚变技术商业化可行性,由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共同资助。 其聚变原理是将氢同位素结合形成氦,并在过程中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与太阳的能量来源相同。与目 前的核能发电不同,聚变不会产生长期的放射性废物,而且使用的燃料在海水中含量丰富。 ITER组织发言人拉班·科布伦茨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该系统运转时,将首先把2至3克氘氚混合气体注入 托卡马克环形腔室,然后通电流,形成等离子体,再用磁体构建"无形的磁笼"加以控制。此后,外部加 热系统将等离子体温度升高到1.5亿摄氏度,粒子高速运动克服电荷斥力,发生聚变,释放巨大能量。 ...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完成其“电磁心脏”组件制造
news flash· 2025-05-01 07:05
智通财经5月1日电,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官网30日宣布,其已完成全球最大、最强的脉 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所有组件制造,这是聚变能源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成就。据介绍,最后一个完成制 造的组件是中心螺线管的第六个模块,由美国制造并完成测试。该模块将运往法国南部圣保罗-莱迪朗 斯的ITER现场进行组装,届时中心螺线管将成为整个系统中最强大的磁体,其磁力强大到足以举起一 艘航空母舰。中心螺线管将与六个环形极向场(PF)磁体协同工作,这些磁体由俄罗斯、欧洲和中国 制造并交付。完整组装后的脉冲磁体系统重量将接近3000吨。它将作为ITER甜甜圈形反应堆的"电磁心 脏",发挥核心作用。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完成其"电磁心脏"组件制造 ...
ITER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全部组件制成
Ke Ji Ri Bao· 2025-05-01 01:26
原标题:ITER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全部组件制成 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官网30日消息,在聚变能源领域,ITER实现了一项里程碑式 成就——全球规模最大、功率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所有组件制造完成。 此次完成的最后一个组件是中央螺线管的第六个模块,在美国制造并完成测试。待其在法国南部 ITER实验堆现场组装完成后,中央螺线管将成为该系统最强大的磁体,磁力足以吊起一艘航空母舰。 它将与俄罗斯、欧洲和中国制造交付的六个环形极向场(PF)磁体协同工作。整个脉冲磁体系统重约 3000吨,是ITER环形反应堆(托卡马克装置)的电磁"心脏"。 该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工作原理分五个步骤。首先将几克氢燃料(氘气和氚气)注入ITER巨大的 托卡马克反应堆腔室。接着,脉冲磁体系统通电使氢气电离,形成等离子体。随后,等离子体就被约束 在这个磁场构成的"无形笼子"里。再之后,外部加热系统将等离子体温度提升至1.5亿摄氏度。最终, 在此高温下,等离子体粒子原子核发生聚变,释放大量热能。 按计划全面投入运行后,ITER仅需50兆瓦的输入加热功率即可产生500兆瓦的聚变功率。在这种效 率水平下,聚变反应基本自热,形成"燃烧等离 ...
聚变能源商业化竞速,中国赢面有多大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04-29 13:26
人类对聚变能源的展望过去总被调侃为"永远的50年"。但今天,这条赛道迎来历史性拐点——中国 的"人造太阳"有望在2035年前点亮第一盏电灯。 近日,民企新奥集团自主研发的"玄龙-50U"氢硼聚变装置近期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次实现百万安培放 电,相当于把太阳核心的"点火装置"缩小到实验室级别。未来五年,这家企业将押注百亿元重金,剑指 全球首个氢硼聚变发电站。 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意味着什么?能源量级将迎来指数级爆炸,相当于从"马车时代"直接跳进"高铁 时代"。 从实验室到发电站,中国正全速推进。这场豪赌,中国赢面有多大? 一般来说,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分为六步——原理突破、规模实验、燃烧实验、实验堆、示范堆、商用 堆。 中国核工业集团提出2045年左右进入示范阶段 ,而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计划在2035年建成 示范堆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因技术复杂性推迟至2039年运行 ,但全球科研界普遍认为2050 年是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节点 。 在实质性的进展方面,今年3月28日,中核集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HL-3)成功突破"双亿 度",综合参数大幅跃升,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究挺进燃烧实验。 而 ...
我国氢硼聚变实验取得新突破
Zhong Guo Neng Yuan Wang· 2025-04-28 07:06
据了解,本次实验采用高浓度氢硼燃料,实验中所产生的等离子体电子温度达到4000万 摄氏度、密度达到1×10m-3。该实验同时解决了球形环等离子体电流高效产生的技术难题, 验证了高参数氢硼等离子体的可实现性,为后续的磁约束氢硼聚变实验奠定了良好开端,也 为ITER聚变装置的实时硼化运行提供了重要参考。 4月16日,新奥"玄龙—50U"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实验取得重大突破:实现高温高密度百 万安培(兆安)等离子体电流,迈出氢硼聚变商用化的重要一步。 据悉,这也是目前国际上首次实现高性能参数的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标志着我 国在球形环氢硼聚变研究跃升至高参数运行区间,也标志着新奥"玄龙—50U"装置综合性能 参数跻身国际球形环聚变第一梯队,至此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兆安级球形环聚变装置的 国家。 新奥"玄龙—50U"装置是2019年自主设计建成的国内首座中等规模球形环物理实验装 置,是在"玄龙—50"装置基础上的升级版,于2023年底建成,并于2024年8月实现了等离子 体电流超过装置预期指标,2025年开始聚焦高参数氢硼等离子体放电研究。 据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介绍,下一步,新奥聚变研发团队将基于"玄龙—5 ...
AI赋能核聚变离不开生态融合
Zhong Guo Neng Yuan Wang· 2025-04-28 06:43
从目前的实践看,AI在处理核聚变复杂数据、开展精准预测、实现智能控制等方面已展 现出强大的优越性。比如,过去高度依赖人工经验介入的等离子体数据分析耗时耗力,引入 AI后从"至少数小时建模"变成"毫秒级求解",还能开展实时趋势预测,为未来聚变堆的设 计、优化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借助AI模型实现提前300毫秒预测,能有效避免因等离子体 不稳定导致的核聚变反应中断,这也是传统商业软件难以企及的;借助语言大模型可以整合 聚变专业知识、专家经验和试验记录等文字、视觉信息,构建跨领域的聚变知识中枢,甚至 为建立跨装置的数据库带来可能,从根本上革新聚变研发范式。 随着AI与聚变的融合走向深入,势必将为建立聚变的开源生态打通路径。一方面,打通 数据壁垒,深化互补性资源整合,以生态协同降低研发风险,发现攻克聚变难题的更多可 能;另一方面,推动降低知识整合的边际成本,促进跨界协同,加速聚变研发进程。 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AI)正赋能聚变研发,并有望通过推动学界、业界及政策的深度 协同,重塑核聚变研究的生态体系,让人类早日看到聚变曙光。其间,初尝AI"甜头"的核聚 变行业已认识到,生态融合是这场赋能的必由之路。 核聚变被称为"人造 ...
国内外可控核聚变融资创新高,我国可控核聚变建设元年或正式开启
Founder Securities· 2025-03-06 05:09
证券研究报告 | 国防军工 | 2025年03月04日 军 工 / 新兴产业团队 • 行业深度报告 国内外可控核聚变融资创新高,我国可控核聚变建设元年或正式开启 分析师 李鲁靖 登记编号:S1220523090002 刘明洋 登记编号:S1220524010002 黄凯伦 登记编号:S1220524090001 摘要 建议关注: 2 国内外核聚变政策陆续出台,大力推进可控核聚变产业化。国务院国资委将重点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在 核聚变反应堆设计、材料研发、等离子体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还将推动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加快核聚变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步伐。2024年7月,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发展路线规划显示,预计在2050年前后建 成聚变商用电站,实现聚变堆商用发电,使聚变能源惠及千家万户。 JT-60SA进行一系列技术升级,ITER设备测试进展顺利。2025年2月,日本与欧盟合作的JT-60SA核聚变实验堆项目取得了 重大进展,为全球能源生产带来了新的希望。2025年1月20日,ITER项目在关键设备测试和调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尤 其是针对其复杂的低温泵系统和真空容器的准备工 ...
浩大工程第一步,米哈游投资的核聚变公司点亮等离子体|TECH TUESDAY
晚点LatePost· 2024-06-18 15:18
原理早已清楚,工程充满挑战。 文丨 贺乾明 编辑丨黄俊杰 2022 年夏天,数亿元风险资金投向两家中国的核聚变创业公司,我们在 科技专栏发文 介绍了可控核聚变的技术进展、投融资情况。 两年后,一座核聚变实验装置在上海临港建成,完成初步技术验证。它看上去并不宏伟,主体部分只有 3 米高,周围插满各种管道,用于输送实验 用的气体、冷却剂和电等 "原料"。 启动它之前,要花几周时间把空气从装置中抽走,在内部创造出真空环境。然后周围的设施再花几周向真空室外的区域注入液氮和液氦,把它们的 温度降低到零下 240 度左右,再给位于其中的超导体注入电流,形成强力的螺旋磁场。维持这样的环境,每个月要花 30 万元电费。 它的主要功能是实验,看造出来的设施能否成功点亮等离子体——气体、液体和固体之外的第四种物质形态——这是实现核聚变的最基础条件。 工程师点击 "开始实验" 按钮后一瞬间,大量电子会沿着螺旋磁场轰击提前注入真空室中的氦气,把它们变成高速旋转的等离子体。同时,周围的装 置向等离子体发射与其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把它加热到 500 万度。 整个测试过程只持续了几十毫秒——还没有人眨眼一次的时间长。但为了实现这一瞬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