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

Search documents
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安徽 | 安徽合肥核聚变能加速冲刺:用一杯海水点亮万家灯火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7-03 07:51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安徽频道 0:00 想象一个场景:从海里随手捞起一杯水,用这杯水提供的能量就能点亮万家灯火——是不是有些天方夜 谭?但对科学家来说,这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控核聚变技术为人类描绘的美好未来。 7月1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走进合肥未来大科学城,被科研人员探求人类终极能 源的尝试深深震撼。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模型。本报记者 康朴 摄 "太阳之所以发光放热,是由于其内部不断进行的核聚变反应。"在聚变创新展览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 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团委书记叶华龙介绍,他们所研究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就是借鉴太阳发光发热的 原理,利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从而持续稳定释放出巨大能量。 氘和氚,就来自于海水——氘可以从海水中直接提取,氚则可以通过氘和锂反应产生。 如果把BEST装置商业化比作攀登珠峰,那么扶持、培育相关产业就是"沿途下蛋"。依托核聚变衍生技 术中的高精度太赫兹偏振干涉仪诊断技术研发出安检设备,已应用于合肥地铁;依托超导磁体、射频、 离子源等衍生技术,研发出超导质子治疗系统用于医疗产业…… 核聚变能的好处还不止于此。过去几十年发生的核灾难让不少 ...
大跨界!中国石油强化布局可控核聚变
Zhong Guo Dian Li Bao· 2025-07-03 03:17
Group 1 -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CNPC) Capital announced an investment of 655 million yuan in Kunlun Capital for a total capital increase of 3.275 billion yuan, aimed at investing in controllable nuclear fusion projects [1] - This is not CNPC's first venture into nuclear fusion; last year, Kunlun Capital and Hefei Science Island Holdings became shareholders in a fusion energy company, each investing 2.9 billion yuan for a 20% stake [1] - Controllable nuclear fusion is referred to as the "ultimate energy" source, with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limitless energy without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3][4] Group 2 - The principle of nuclear fusion mimics the sun's energy production, utilizing isotopes of hydrogen (deuterium and tritium) to release significant energy [4] - The key technologies for achieving controllable nuclear fusion are magnetic confinement fusion and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with the tokamak device being the most mainstream approach [4] - 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in nuclear fusion research, transitioning from a follower to a core player in the field, with projects like the EAST tokamak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ITER project [3][8] Group 3 - The ITER project, initiated in 1985, aims to create a large-scale fusion reactor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with China joining in 2006 and taking on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research tasks [9][10] - The CFEDR (China Fusion Engineering Demonstration Reactor) project is a strategic initiative to develop a demonstration reactor, with plans to achieve commercial fusion energy by 2050 [11][12] - The CRAFT (Comprehensive Research Facility for Fusion Technology) project is set to be completed by 2025,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high-parameter testing and supporting the CFEDR project [12]
英伟达投了比尔·盖茨47亿
投中网· 2025-06-27 06:31
以下文章来源于东四十条资本 ,作者杨博宇 东四十条资本 . 聚焦股权投资行业人物、事件、数据、研究、政策解读,提供专业视角和深度洞见 | 创投圈有趣的灵魂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一场围绕终极能源的产业竞赛已经开始了。 作者丨 杨博宇 来源丨 东四十条资本 AI之后,下一个风口是什么?这个月,硅谷巨头和中国央企都给出了答案。 本月,英伟达旗下的风险投资部门NVentures投资了比尔·盖茨创办的核技术公司泰拉能源(TerraPower)。参与投资的还 包括韩国现代重工(HD Hyundai)和比尔盖茨本人。这轮融资共计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亿元,将是泰拉建设首座反应 堆的资本"燃料"。 在泰拉能源发布公告的前一天,中石油也发布重磅消息:将为中石油昆仑资本增资32.75亿元,用来投资可控核聚变项目。据 澎湃新闻报道,投资标的正是可控核聚变国家队——中国聚变能源公司。 一边是硅谷AI巨头,一边是央企中国石油,不约而同重金押注"人造太阳",一场围绕终极能源的产业竞赛已经开始了。截至目 前,中国已经有9家核聚变产业链公司获得投资,美国创业团队则占到了全球近50家核聚变企业的一半以上。中美两 ...
中东战火未冷,全球资本抢滩“人造太阳”
财富FORTUNE· 2025-06-24 12:42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and investment in controllable nuclear fusion technology, which is seen as a "ultimate energy" solution amid geopolitical tensions and energy security concerns in China [1][7]. Group 1: Energy Security and Nuclear Fusion - China's energy import dependency is at 20%, with oil strategic reserves only sufficient for 24 days, highlighting severe energy security issues [1]. - Controllable nuclear fusion offer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such as the energy released from 1 gram of deuterium-tritium fuel being equivalent to 8 tons of oil, and the cost of generating electricity can be controlled below 0.005 yuan per kilowatt-hour [1][6]. -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ncluded nuclear fusion in its "Top Ten Future Industries" initiative, planning over 300 billion yuan investment by 2030 [1]. Group 2: Invest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 Social capital is actively investing in nuclear fusion projects, with notable investments like the 3.275 billion yuan increase in Kunlun Capital aimed at controllable nuclear fusion [2]. - The establishment of Fusion New Energy, a core platform for commercializing nuclear fusion technology, has attracted significant investment, with registered capital reaching 14.5 billion yuan [2]. Group 3: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 The CRAFT project, a key system for fusion reactors, achieved full domestic production of its low-noise current drive system, marking a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milestone [3]. - The HL-3, China's largest and most advanced nuclear fusion experimental device, achieved new operational records, indicating rapid progress in fusion technology [3]. Group 4: Market Potential and Future Outlook - The global controllable nuclear fusion market is projected to reach $496.5 billion by 2030 and may exceed $1 trillion by 2050 [6]. - The article notes a decline in China's crude oil imports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 years, reflecting a strategic shift towards reducing oil dependency and increasing focus on nuclear fusion as a viable energy solution [6][7].
合肥,为人类“种太阳”
AI研究所· 2025-06-20 09:17
能源,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 "燃料",从钻木取火到煤炭、石油的大规模使用,每一次能源变革都 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 试想,如果人类能像太阳那样,造出一个 "能量源泉",那人类的能源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在合 肥,科研人员们正朝着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大步迈进。 2025 年 1 月,合肥科学岛上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 EAST )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 —— 成功实现了 1 亿摄氏度 1066 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把托卡马克装置高约 束模运行的世界纪录刷新。 6月18日,据《合肥日报》报道,CRAFT(夸父)低杂波电流驱动系统已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且实现全系统国产化。该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负责研发。 在"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中,聚变等离子体温度可达1亿度,而低杂波电流驱动系统作为三大辅助加热 波之一,对将等离子体加热至这一极端温度起着关键作用。 照亮未来能源这条路,人类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01 "人造太阳"的最新进度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在《焦点访谈》中曾说: "总书记说过,世界已经进入 了大科学时代,大科学就是要探索人类的未知世 ...
高澜股份:参与中科院“人造太阳”EAST项目 提供热管理产品
news flash· 2025-06-03 13:08
高澜股份:参与中科院"人造太阳"EAST项目 提供热管理产品 智通财经6月3日电,高澜股份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近年来参与了中科院"人造太阳"EAST全超导托卡 马克试验装置项目、中科院散裂中子源项目等核物理实验项目,为上述项目提供热管理产品。该类业务 目前占比较小,不会对公司整体产生重大经营影响。 ...
【财经早晚报】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再创纪录;国内航线燃油费6月5日起下调;日本医美市场规模超过韩国
Sou Hu Cai Jing· 2025-05-29 10:40
今天值得关注的国内外新闻有: 1. 交通运输部:端午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6.87亿人次 2. 收评:创业板指高开高走涨1.37% 全市场逾百股涨停 3. 英伟达2026财年一季度净利润环比下降 4. 苹果操作系统迎全面更名 5. 抖音集团成立短剧版权中心 【宏观要闻】 商务部:中方敦促美方彻底取消单边加征关税 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6月5日起下调,800公里以下航线免征 有航空公司今日发布通知,自2025年6月5日(含出票日期)起调整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燃油附加费征收标 准。其中800公里(含)以下航线免收燃油附加费,800公里以上航线每位旅客每航段收取10元燃油附加 费。 上一次调整是2025年4月5日(出票日期)起,成人旅客:800公里以上航线每位旅客收取20元燃油附加 费,800公里(含)以下航线每位旅客收取10元燃油附加费。(第一财经) 【市场动向】 收评:创业板指高开高走涨1.37% 全市场逾百股涨停 在今天下午召开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敦促美方彻底取消单边加征关税的 错误做法。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表示,中方注意到,当地时间5月28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判决特 朗普全球关 ...
多国共建“人造太阳”达成重要里程碑
Jie Fang Ri Bao· 2025-05-18 04:12
据新华社伦敦/巴黎电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官网近日宣布,经过数十年努力,这一由 30多个国家参与建造的"人造太阳"已完成其"电磁心脏"——世界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全 部组件建造。该成果被ITER称为"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人类向实现可控核聚变能源迈出关键一 步。 探索可控核聚变 ITER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托卡马克装置,旨在模拟太阳发光发热的核聚变过程,探 索可控核聚变技术商业化可行性,由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共同资助。 其聚变原理是将氢同位素结合形成氦,并在过程中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与太阳的能量来源相同。 与目前的核能发电不同,聚变不会产生长期的放射性废物,而且使用的燃料在海水中含量丰富。 ITER组织发言人拉班·科布伦茨介绍,该系统运转时,将首先把2至3克氘氚混合气体注入托卡马克 环形腔室,然后通电流,形成等离子体,再用磁体构建"无形的磁笼"加以控制。此后,外部加热系统将 等离子体温度升高到1.5亿摄氏度,粒子高速运动克服电荷斥力,发生聚变,释放巨大能量。 在全面运行时,ITER预计仅需输入50兆瓦的加热功率,即可产生500兆瓦的聚变功率,十倍能 ...
聚变能源商业化竞速,中国赢面有多大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04-29 13:26
人类对聚变能源的展望过去总被调侃为"永远的50年"。但今天,这条赛道迎来历史性拐点——中国 的"人造太阳"有望在2035年前点亮第一盏电灯。 近日,民企新奥集团自主研发的"玄龙-50U"氢硼聚变装置近期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次实现百万安培放 电,相当于把太阳核心的"点火装置"缩小到实验室级别。未来五年,这家企业将押注百亿元重金,剑指 全球首个氢硼聚变发电站。 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意味着什么?能源量级将迎来指数级爆炸,相当于从"马车时代"直接跳进"高铁 时代"。 从实验室到发电站,中国正全速推进。这场豪赌,中国赢面有多大? 一般来说,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分为六步——原理突破、规模实验、燃烧实验、实验堆、示范堆、商用 堆。 中国核工业集团提出2045年左右进入示范阶段 ,而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计划在2035年建成 示范堆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因技术复杂性推迟至2039年运行 ,但全球科研界普遍认为2050 年是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节点 。 在实质性的进展方面,今年3月28日,中核集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HL-3)成功突破"双亿 度",综合参数大幅跃升,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究挺进燃烧实验。 而 ...
在核电工业展感受核电技术新成果:中国核电总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Huan Qiu Shi Bao· 2025-04-28 22:30
蓝皮书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建设的核电机组共102台、装机容量达到1.13亿千瓦,核电总体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中国在建核电机组 共28台,总装机容量达到3365万千瓦,在建机组装机容量连续18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国商运核电机组达到58台,总装机容量达6096万千瓦。 央视报道称,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核电项目。此次获批的新项目共计5个项目、10台新机组。据报道,去年8月,国务院 也一次性核准了5个核电项目,共计11台核电机组。 不仅规模扩大,中国核电多技术领域加速发展不断取得突破。通过"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中国已形成"华龙一号""国和一号"自主品牌,建成高温 气冷堆、钠冷快堆示范工程。"玲龙一号"小堆预计2026年投产,钍基熔盐实验堆实现满功率运行,聚变装置研发持续突破。 主要核能大国加速布局 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共同挑战,核能的战略价值被重新评估。27日论坛开幕式上,杨长利表示,截至2024年,全球在运核电机组达417台,年发电量 创2.8万亿度新高,占全球总发电量的9%;在建机组65台,规模为1990年以来最高水平。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