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天眼(FAST)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中国天眼“超长待机”的背后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6-30 02:32
来源:中国科学报 6月,随着夏季到来,贵州山区迎来雷电、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的小高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 国天眼(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成员、高级工程师于东俊身在北京的办公室, 却关心着远在贵州的FAST的安全运行。为预防雷电、冰雹对某些电气设备造成的影响,他们按照预案 做了相应的预防准备工作。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 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其高水平稳定运行,离不开团队100多位同事 的默默守护。 近期,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FAST核心阵的实验阵建设,力争2030年前在FAST周边30公里范围内建 成由数十台40米口径天线组成的综合孔径阵列,旨在进一步提升FAST性能。不久前,团队获得中国科 学院第六届"科苑名匠"称号。 雷打不动的"730会议" 2016年9月FAST正式落成后,团队投入调试任务中。 望远镜建成后能不能用、好不好用,关键看调试能否成功。4450块反射面板、2225台促动器、6根钢 索、30吨重的馈源舱,这些子系统必须像交响乐一样完美配合,才能保证望远镜精准指向目 ...
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Ke Ji Ri Bao· 2025-06-11 08:18
原标题: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当中国青年学者在南非仰望浩瀚星空,当哈萨克斯坦农民播下中国麦 种,当西班牙生态学家在云南观察象群,当意大利科学家在华实现科学梦……鲜活的中外科技合作"切 片",正拼接出一幅"科学无国界"的实景图。 中国始终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截至目前,中国已与世界160多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9个中外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参与了200多个国际组织和 多边机制,参加了60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民间层面,垂直领域学术交流与人员互动生机 勃勃。 中国科技界深度参与SKA项目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设备研制、科学问题研究,牵头研制、建设中频 天线等基础设施。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现场,中国在国际大科学工程中"躬身入局",赢得了中外科技合 作的乘数效应。 国之重器也不例外。"以'中国天眼'(FAST)的'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优先重大项目为例,其开放 数据共享平台用户覆盖全球数十个国家,每一步发展,都倾注着中外科学家的心血。"FAST原首席科学 家、马塞尔·格罗斯曼奖得主李菂介绍,FAST建设之初便融入了国际合作基因, ...
【科技日报】“中国天眼”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Ke Ji Ri Bao· 2025-05-23 03:44
"这一发现为天文学研究带来多方面突破。"韩金林说,"首先,它直接验证了双星系统公共包层演化的理论,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恒星如何相互靠 近、交换物质等过程;其次,该双星系统中的伴星在公共包层阶段可能吸积了大量物质,为研究中微子散热机制提供了重要例证;此外,这种稀有双星系统 最终可能演化成为引力波源,为研究引力波产生机制提供新线索。" 论文审稿人之一、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脉冲星双星研究专家斯科特·兰森评价称,这是一个独特的致密双星系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将在多个领域 引导出有趣的研究课题,使得我们对双星演化中目前知之甚少的公共包层阶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020年5月,韩金林团队利用FAST在银河系搜索脉冲星时,发现了一颗自转周期为10.55毫秒的毫秒脉冲星PSR J1928+1815。经过半年追踪,他们证实 这颗毫秒脉冲星与伴星以3.6小时一圈的周期相互绕转。它与伴星相互绕转时,有大约六分之一的时间被伴星遮挡。 韩金林介绍,这个双星系统极为罕见,在银河系千亿颗恒星中仅有几十个。最奇怪的是,这颗伴星的质量堪比太阳,远超出一般掩食脉冲星的伴星的质 量,但半径仅50万公里的轨道,根本容不下一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 通过 ...
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苑名匠发布,“中国天眼”团队等获此殊荣
Xin Jing Bao· 2025-04-29 13:18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五一国际劳动节将至,中国科学院工会委员会近日在京举办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暨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苑名匠发布活动,6名个人和13个团队获得"科苑名匠"称号,其中包括为世界沿 海国家赤潮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俞志明,出色完成"中国天眼"(FAST)建设、调 试及运行任务的"中国天眼"团队等。 当天,部分科苑名匠代表进行演讲,分享了他们在科研道路上的初心使命和奋斗故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江俊长期致力于发展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化学研究,研制"理实交 融"的机器科学家平台,探索物理化学应用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研究。主持研制了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 的机器化学家平台,开发并集成移动机器人、智能化学工作站、高通量计算系统与智能化学大脑,广泛 应用于高熵材料、能源催化剂、贵金属纳米材料、发光分子等领域并提升创制效率2-5个数量级,例 如,将试错开发高熵催化剂所需的1400年缩短为5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俞志明长期从事海洋生态环境领域研究。针对赤潮这一全球性海洋生态灾 害的治理难题,历经30多年的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和推广应用,在国际上首创了改性黏土治理赤潮的技 术与方法,攻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