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滴灌技术
icon
Search documents
夏粮丰收在望 农业技术进步立了大功
Zheng Quan Shi Bao· 2025-06-30 18:00
滴灌本来是以色列率先使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新疆较早开始引入,一开始是用在经济作物上,现在大田 作物也在使用,这得益于我国强大的制造能力,让滴灌成本大幅下降,普通农田使用起来也有了性价 比。 滴灌需要地下水源配合,还有些区域为丘陵地带,干旱且没有灌溉条件,就需要种植耐旱农作物,当地 培育出耐旱小麦品种,其根系可达3米以上,远超普通小麦。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化盐碱地,今年农户种植的冬小麦亩产达到700公斤。这种地块有机质 含量低,风蚀沙化严重,保水保肥能力差。技术人员选择抗旱、耐盐碱的小麦新品种,然后通过播种期 缩行增密、全程水肥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小麦高产。 近年来种田大户日渐增多,种田大户更愿意采用节省劳动力的机械化耕作,增加投资采用新技术,听取 农业技术人员的建议,采取积极措施消弭天灾影响。粮食稳产增产离不开我国庞大的农业技术服务群体 的帮助,以及我国生产制造能力的提升,这些均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比较优质的环境。 夏收已接近尾声,今年有望再迎一个丰收年。丰产的背后,离不开农业技术的进步,包括灌溉技术、育 种技术、农业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 传统农业收成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近些年,国内一些地方干旱天气不断 ...
通讯|“一带一路”上的田间课堂——中国棉田膜下滴灌技术“西行记”
Xin Hua She· 2025-06-16 12:25
新华社塔什干6月16日电 6月,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广袤大地上,覆着白色地膜的棉田如棋盘般 向远方延展。晶莹的水珠从滴灌带中渗出,浸润着翠绿的棉苗。 来自中国新疆的棉农张育新俯身查看滴灌设施,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直起身,熟练地指着滴灌带渗 水的位置,通过翻译向围拢过来的几位当地棉农讲解着水肥配比和滴头间距的调整技巧。这位扎根中亚 的"新农人",正通过一场跨越国界的"田间课堂",把中国的棉花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棉农。 "困难?当然有!"这位新疆汉子笑道,"但热爱农业的心是相通的。"他团队里的中方技术人员、乌方翻 译和当地棉农,常在星光下讨论如何提质增效,如何根据中亚碱性土壤调整施肥方案。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中国的技术和服务更好更稳地在乌兹别克斯坦落地、生根发芽。"张育新凝望 棉田中纵横的滴灌带,眼中充满期待。 近年来,农业领域正成为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的重点方向之一。随着农业现代化 步伐加快,乌兹别克斯坦需要更多先进农业技术为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在此方面,越来越多先进适用 的中国农技手段进入该国田间地头,膜下滴灌作为其中的一个代表逐步落地推广,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 新的活力。 这不仅 ...
携手推动绿色发展 共筑生态文明之基
Xin Hua She· 2025-06-05 00:52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飞沙走石的荒原,现在已收获第一批蔬菜。"非洲青年迈杜满眼喜悦。 迈杜曾在中国湖南大学求学,回国后进入毛里塔尼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工作,参与了一系列与中国合 作的生态项目。如今,他正带领本地团队,协助中方运用科研试验与社区参与的办法,探索适用于撒哈 拉沙漠南缘到草原地区过渡地带的生态修复方案。 撒哈拉沙漠南缘,热浪蒸腾,细沙飞舞。广袤沙海中,一抹青绿展现勃勃生机:井然有序的田垄内,绿 油油的果树、菜苗茁壮生长;墨蓝色的太阳能板整齐排列,为灌溉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 这里是"中非绿色技术公园"毛里塔尼亚示范项目现场。项目毛方协调员图拉德·迈杜告诉新华社记者, 项目实施以来,区域内风沙得到有效遏制,"与中国的合作让我们看到了荒漠化防治的新路径"。 在平沙万里间绘就生态画卷,是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推动全球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在习近平生态文明 思想指引下,中国不仅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还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以实际行动,与各方携手推动共建一个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 以生动实践,增添多国走绿色发展之路信心 "得益于中方传授的滴灌技术和防风固沙体系,我们种植了大量果树 ...
山西翼城:电力护航抗旱保丰收
六月的山西省翼城县,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34万亩小麦陆续开镰收割,田间地头一派 繁忙景象。6月2日,在唐尧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麦田里,饱满的麦粒正从联合收割机中倾 泻而出,合作社负责人李学峰望着丰收的景象,脸上写满喜悦。 "今年春旱特别严重,要不是供电公司的全力保障,我们的智能灌溉系统根本撑不 住。"李学峰指着田间的物联网设备介绍道。该合作社采用的"四情(苗情、墒情、虫情、灾 情)"监测系统,通过电力驱动的精准滴灌技术,在干旱条件下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显著 提高了抗旱效率。 今年3月中旬以来,山西省小麦主产区基本无有效降水,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于4月22 日9时对临汾市启动省级抗旱三级应急响应。翼城县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抗旱保苗工 作刻不容缓。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网翼城县供电公司迅速响应,专门开通了春耕春灌用电 绿色通道,组织"太行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和"青年突击队"深入田间地头。"我们已启动应 急保供机制,重点加强了对农灌线路、机井变台的特巡维护,12支应急抢修队全天候在岗待 命,确保抗旱用电零延误。"国网翼城县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孙剑介绍。 在抗旱关键期,队员们顶着35℃高温,穿梭于利民、王庄等重点灌区 ...
巴彦淖尔黄河水“滴”出塞外粮仓新图景
Nei Meng Gu Ri Bao· 2025-05-27 01:48
这场从"大水漫灌"到"科技滴灌"的变革,正重塑"塞外粮仓"的耕作方式。近年来,五原县依托一系 列精心打造的水利工程与智能灌溉系统,让源源不断的黄河水滋润万亩沃野。据了解,该县9个乡镇、 农场精心布局、精准落实粮食种植面积65.9万亩,今年依据黄河耗水指标84198.5万立方米,为接下来的 丰收保驾护航。 作为河套灌区核心区域,巴彦淖尔市近年将"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 产)融入农业转型。据悉,2025年,巴彦淖尔农作物预计播种面积1200余万亩,为保障春夏灌工作顺利 进行,该市以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为重点,合理确定配水指标、优化调度方式,大幅提高输配水效率和 灌溉保证率。今年,河套灌区春夏灌农业可供水量21.1亿立方米,计划灌溉面积约968万亩次。市水利 局负责人表示,滴灌技术使每亩省水66立方米,2025年全市预计年节水可超8000万立方米。 5月23日,五原县塔尔湖镇继光村的6000亩麦田里,一条条滴灌带如"毛细血管"延伸至麦苗根部, 随着闸门开启,黄河水从100亩改造蓄水池奔涌而出,浸润着每一株小麦的根部。 "滴灌技术让每亩可增收近100元,我家的50亩小麦,可增收5000元左右。 ...
从“靠天等苗”到“科技育苗” 希望的田野书写“智慧春耕”新故事
Yang Shi Wang· 2025-04-27 03:37
在寿阳县景尚乡的一片高标准农田里,大型农机具正在进行犁地、旋地作业,为春播做好准备。与过去不同的是,今年这些农机具都增加 了一个智能芯片。寿阳县共有智慧化平台管控面积近3万亩,比去年大幅增加。通过云数据指挥平台,智慧管控5000亩玉米大田只需要四个 人,就能把水肥、病虫害防治、生长监测全流程管理好。 记者从寿阳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当地玉米种植面积为80多万亩,目前已播种过半,预计5月中下旬全部完成。 央视网消息:春来农事忙。在山西晋中寿阳县,玉米播种工作全面展开,今年当地扩大了智慧管控覆盖面积,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 农户的成本。 宁夏:科技助力玉米种植 600万亩玉米进度过半 宁夏各地现在也进入玉米种植高峰期,依托北斗导航系统与智能农机开展高效作业,同步推进节水滴灌技术铺设,在提升种植质量的同 时,确保玉米种植工作按时完成。 在吴忠市盐池县一处万亩种养一体化示范基地内,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正在作业,工作人员只需要在拖拉机掉头、补充物料等必要 环节稍作辅助,就能一次完成播种和铺设滴灌带两项任务。 今年,吴忠市盐池县共种植玉米28万亩,其中20万亩采用节水滴灌。为了保证玉米种植收益最大化,该基地采用玉 ...
一场春播现场会背后的绿色之变
Xin Hua She· 2025-04-27 02:41
设备发出"嗡嗡嗡"的声响,经过科学配比的水肥经由滴灌带输送到田间。参观的人群顺着滴灌带的走向散开,有人俯身查看滴孔滴液是否均匀,有人感 叹科技给农业带来的改变。 无膜浅埋滴灌、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玉米密植精准调控……4月25日,一场春播现场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的田间地 头开展。这场现场会上,节水、环保、智能等特色突出,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增产"绿科技"。 "去年我们种玉米使用无膜浅埋滴灌技术,节省了地膜成本,残膜污染土地的问题也解决了。"土默特左旗飞岳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理陈志鹏站在铺 设好的滴灌带旁给大家讲解。 在他脚下,滴灌带埋入耕地表面以下约5厘米,地上不再像往年一样铺地膜。陈志鹏蹲下身子,伸手抓起一把潮乎乎的泥土,"浅埋滴灌照样保墒,粮食 产量、生态效益双提升。" "滴灌带能回收,比地膜省钱""再也不用为地里的残膜发愁了,今年我也试试"……陈志鹏的介绍引起大家讨论,有人蹲下身子丈量滴灌带间距,有人掏 出手机拍摄滴灌带铺设细节。绿色的增产技术,让很多人跃跃欲试。 "选用耐密植、抗倒伏的种子,分次精量进行水肥一体化滴灌……"活动现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克如向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