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Zhong Guo Zi Ran Zi Yuan Bao
icon
Search documents
深海浮式平台技术助力天然气开采
近日,我国"深海浮式平台天然气处理装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取得突破,攻克深海浮式平台天然气脱水难题。该装备已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在国内外深 海气田绽放光彩。 在南海,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上,该装备成功"上岗",为开发我国首个1500米深水自营大气田——南海陵水17-2气田 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已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打破国外浮式平台天然气处理技术的垄断,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该装备成为国内首创的深海浮式平 台天然气TEG脱水处理装备。 天然气处理装备应用于"深海一号"平台。珠海巨涛供图 南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想要将这些"宝藏"安全高效地开采上岸,天然气脱水处理是重要环节。以往,浮式平台天然气处理技术被国外垄 断,国内缺乏自主装备,技术受制于人。如今,在"深海浮式平台天然气处理装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下,珠海巨涛海洋石油服务有限公司打破这一局 面。项目团队将陆地常用的三甘醇脱水(TEG)技术应用于深海浮式平台天然气处理,然而,这并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相比陆地上,海上浮式平台天然 气脱水装置需要破解海上晃动带来的一系列难题。 据项目团队介绍,深海浮式平台天然气处 ...
福建数智技术赋能海上船舶监管
签约环节,福建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分别与福建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广州船舶与海洋工程 设计研究院、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移动福建公司等六家单位签署合 作协议,涵盖执法信息化、人工智能应用、执法船设计、无人艇研发、海上通信和新技术融合等多方 面。活动中,受邀科研院所及企业通过展板集中展示了海洋与渔业执法领域的新装备、新产品与前沿技 术。 9月4日,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主办,福建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福建理工大学承办的推进海洋 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场项目对接之数字技术赋能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活动在福州举办。近年来,福建数智 技术赋能海上船舶安全监管,在全国率先实施海上船舶安全专项整治,首倡建设一体化大融合"海上福 建"总平台,推动"无人机""无人艇"等新式执法装备探索应用,推动实现从传统"人海巡查"向"智慧管 控"的转变。 学术交流环节,厦门大学讲席教授、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戴民汉围绕"漫谈 海洋战略、海洋科技与海洋治理"作主旨报告,指出海洋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更是融合数字经 济、绿色经济和文旅经济的战略枢纽,应打造"(科学+技术+治理+金融)×共同设计2"的创新模 ...
2025风翼世界杯浙江岱山开赛
借助世界杯契机,岱山正在建设国际海洋运动训练基地,规划建设风翼板研发中心、水上救援培训 学校等配套设施。按照规划,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将突破10亿元,形成"赛事举办—人才培养—装 备研发"的完整产业链。 "岱山的海洋资源不仅是赛场,更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引擎。"舟山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 续深挖海洋资源潜力,让每一片沙滩、每一缕海风都成为国际赛事的竞争力。 岱山创新"赛事—生态"共生模式,让海洋资源永续赋能。依据《岱山县国家创新型建设方案》,赛 事核心区严格限定在自然岸线保护范围内,78%的海岛岸线保持原始风貌。赛前投放的200万尾黑鲷鱼 苗,通过生物净化提升海域自净能力,实现"赛事举办+生态修复"双赢。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构 建"天地一体"监测系统,实时追踪赤潮、水母等海洋灾害,确保赛事期间海洋生态安全。这套系统已成 功预警3次小型水母聚集事件,保障比赛顺利进行。 岱山海洋资源通过"体育+"模式实现价值倍增。依托"深远海风电母港"建设成果,赛事保障船全部 采用清洁能源动力,赛场供电接入风电微电网,实现赛事全程"零碳排放"。周边建成的21公里滨海绿 道,串联起赛事区与3个4A级景区,形成"观赛+ ...
让面向东盟的海洋合作走深走实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供图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带队先后访问越南和柬埔寨的海洋和经济部门、科研机构及高校,共商海洋合作事项。随后,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 团组访问印度尼西亚,深入海岛海藻养殖区,共商养殖技术难题,探讨微塑料污染治理路径,并签署《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这些务实之举,以多层次、高实效的交流,为广西—东盟国家在区域海洋合作领域注入新的"温度"与支撑。 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是国家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蓝色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正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 的新引擎。 9月8日~12日,以"创新、绿色、智能,中国—东盟蓝色新未来"为主题的面向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发展论坛在南宁市举办。论坛将聚焦和展示中国与东盟 国家在海洋生态保护、产业协作、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成果,致力推动中国与东盟海洋领域合作迎来更好发展。 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加快共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积极推进落实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和联 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大力推动和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发展海洋产业、维护海洋健康 ...
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设计制作“鲁班锁地球仪”获国际地图制图大奖
第32届国际地图制图大会于8月16日至22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重 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设计制作的"鲁班锁地球仪",从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选送的数百件参赛作品 中脱颖而出,荣获国际专家组评审的"实物类地图荣誉提名奖"(实物类第二名)。 "鲁班锁地球仪"是一件融地理科学、传统技艺与文化符号于一体的创新型地图作品,将中华传统益智玩 具"鲁班锁"与地球仪相结合,同时融合鲁班传说、鲁班锁、木雕与剪纸四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十二 生肖、龙凤呈祥两大民俗文化意象。该作品不仅造型精巧、可拆解重组,更在艺术表达中蕴含"天人合 一"的哲学理念,并与现代地理学"板块构造"理论形成巧妙呼应。该作品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跨界的 创新融合与精湛的制作工艺,赢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认可。 未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继续推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研发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 测绘科普产品,助力中国测绘技术走向世界,向全球讲述更精彩的中国创新故事。 国际地图制图大会是地图学领域的最高国际组织——国际地图制图协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学术盛会,旨 在展示和表彰全球在地图科学、艺术与技术创新方面的最高成就,促进国际地图 ...
《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据悉,该指数以2015年为基期(基期值为100),对我国海洋领域经济民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资 源利用、开放水平、综合管理等6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估。(记者 赵宁) 一是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民生保障能力持续提高。2024年经济民生指数为133.0,比上年增长 3.1%。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海洋经济稳中向好。海洋新 兴产业和海洋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人均海洋水产品占有量比上年增加0.5千克, 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改善。 二是科技创新效能不断提升。2024年科技创新指数为135.2,比上年增长2.6%。2024年,海洋科技创新 投入支撑有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海洋领域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国产首艘自主设计建造 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在西太平洋完成4000米级海试。 三是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2024年生态环境指数为126.6,比上年增长2.4%。2024年,近岸海域水质 优良(一、二类)比例为83.7%,海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 善,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 ...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加强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协同发力,持续开展海洋生态基础调查与研究,完善管 理政策与体系,推进实施修复工程项目,努力开创大湾区海洋生态治理新格局。《报告》显示,通过制 度创新、科技赋能与跨境合作等举措,大湾区初步构建起覆盖三地的海洋生态协同保护体系,探索出一 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合互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记者 王自堃) 《报告》显示,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珊瑚礁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和 海湾生态系统基本稳定,中华白海豚和海龟等海洋珍稀生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9月8日,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联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渔农自然护理署、香港特别行政区 环境保护署、澳门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海事及水务局、深圳市海洋发展局等部门共 同发布《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展示粤港澳三地携手保 护大湾区海洋生态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展现出自然资源部强化部省融合、推进区域协同,积极服务国家 重大战略的系列实践探索。 ...
耕地保护专题研究班在黑龙江举行
庄少勤强调,加强耕地保护要做好"六个着力":加快"一张图"建设,着力构建数智化监管体系;加强规 划统筹,着力优化耕地空间格局;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和功能;科学开展耕 地保护责任制考核,着力完善党政同责机制;严格督察和执法,着力落实"长牙齿"硬措施;持续推动审 计整改和专项整治,着力做好耕地占补平衡。 庄少勤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 指示批示。各地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好耕地保护主体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 保护制度,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 据悉,为期5天的专题研究班将紧扣实用性与针对性,由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围绕 如何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进行授课,还将开展丰富多彩的现场教学和研讨交 流,帮助学员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全力做好新时代耕地保护工作。全国相关市(地、州)党委、政府 有关负责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市有关负责人共计60余人参加培训研讨。(记者 方正飞) 9月8日,由中央组织部委托自然资源部举办的耕地保护专题研究班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开班。此次研 究班旨在落实党中央、 ...
“蛟龙探海,逐梦深蓝”深海课堂开讲
9月5日,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蛟龙探海,逐梦 深蓝"深海课堂——中国大洋92航次一船三地科普活动举办。来自北京一零一中学、香港仁济医院第二 中学、青岛蓝谷中学、青岛即墨区蓝谷实验中学等十余所中小学共700余名师生参与了活动。 活动共设置4个会场,通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母船"深海一号"科考船与北京、香港、青岛三地中小学 生实时视频连线,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跨越深海与陆地的科普盛宴。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员孙永福,聚焦深海资源和深海科技,为师生们揭开"深蓝之谜"。现场播放 了《蛟龙勇闯大洋》《深海先锋:揭秘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蛟龙·深蓝新纪元》等科普视频, 系统介绍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历程、技术升级成果,以及在全球大洋的科学考察进展和航次 现场情况。 三地学生代表纷纷表示,通过此次科普活动,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海洋知识,更深深感受到祖国深海科考 的雄厚实力和科学家们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激发了未来投身深海科学的浓厚兴趣。 活动中,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向北京一零一中学赠送了"蛟龙"号模型,"蛟龙"号潜航员唐嘉陵向北京一 零一中学赠送深海科普图书。((记 ...
浪涌生绿电 深海养“白金”——探访广东珠海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7月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 向海图强,创新驱动不可少,人海和谐是题中之义。今年2月,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 合发布《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从科学核算资源潜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等方面, 提出19项任务和政策措施。 近日,记者前往波浪能富集区域——广东珠海万山海域,探访我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 号"及其升级版"格盛1号",看看海上"超大城堡"如何实现绿色供电、智能化深远海养殖。 海上田园:渔民过上新生活 从广东珠海桂山岛出发,乘坐20分钟快艇,便来到了相距约10公里的白色"城堡"——"澎湖号"。尽管刚 刚经历过风起浪涌的颠簸,记者登上平台后却感受到如履平地的安稳。 站在由钢结构与渔网合围的平台上,向下望去,是大而幽深的网箱,像在海洋中围起来的深潭。前不 久,这里刚刚捕获15万斤海洋"白金"赤嘴鳘,现在平台正漂浮在海面上,渔网全部脱离水面,工人们忙 着去除贝壳等附着其上的海洋生物,对其来一次"大清洗"。 "养了30年的海水鱼,头一回见着不吃油的'海浪发电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