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Zhong Guo Zi Ran Zi Yuan Bao
icon
Search documents
照亮深地“藏宝图”的科技之光
技术破局——照亮深部的"探照灯" 时光倒回20世纪90年代,彼时物探工作者赴野外执行电法勘探任务,需带着体积庞大的发电机和小功率激电仪,在旷野中布线。5000瓦功率,探测200 米是极限。 随着浅部资源日益枯竭,找矿目标转向500米以深的"第二空间",甚至向1000米、2000米进军。"西部是高山深谷,人难进、设备难运;东部工业区遍布 电网、高铁,电磁干扰严重。"严加永列举电法勘探的困境,"小功率仪器信号微弱,如同在嘈杂的菜市场听心跳,矿体异常被噪声淹没,更别提往深部 走。" 2014年,严加永(前)和来自法国、意大利的专家一起,在山东招远开展三维激电探测技术试验。 更棘手的是二维电法勘探的"直线束缚"。团队成员薛融晖博士说:"规范要求,测点最大偏移不能超出2%,比如1000米长的测线,最大只能偏离20米。 在东北林区或是南方水网和地表植被覆盖密布地区,走直线特别困难,要不就需要绕道,不仅效率低,数据还可能失真。" 在新疆托里县的一处戈壁滩上,一台80千瓦的发电机发出低沉的轰鸣,电缆刺入加了盐水的砂砾。地表之下,看不见的电流正以每秒上千伏的电压向千 米深的地层"充电"。不远处,64台黑色接收机如哨兵般矩阵式排 ...
《自然资源人才发展报告(2025)》公开出版发行
第二部分专题报告对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部署开展的主要人才工程、专题调研和大赛活动进行专题介 绍,主要包括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实施、校所合作科教融合进展、技术技能职业大赛、 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职能履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自然资源执法队伍改革、全国不动产登记 机构与人员队伍建设等工作,同时还介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编制自然资源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和 实施情况。 本报讯(记者 杨旋)由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会同自然资源部人事司、科技发展司等共同 编制的《自然资源人才发展报告(2025)》,日前已由地质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聚焦新时代自然 资源人才工作核心需求,梳理了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重大改革部署与重 要政策,介绍了2018年以来自然资源部关于人才的政策创新、工作举措、人才工程、专题调研和大赛活 动,围绕当前自然资源人才工作的发展规律和变革趋势开展深入理论研究,系统呈现了自然资源部人才 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以期为全国自然资源人才工作提供指导借鉴。 第三部分专题研究主要围绕当前自然资源人才工作当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和实践研 究,主要包括智能化测绘 ...
科海观澜/“研学手册”应成为科普之旅的标配
今年暑期,浙江省地质学会在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浙江嵊州市白雁坑村举办了全省青少年地学 夏令营主营活动。与往年的夏令营不同,40多位小营员的行囊里,除了常规的"科普手册",多了一本特 殊的"研学手册"。他们沿着精心设计的路线,在"千年香榧林、万年巨石阵"的地质背景下,用笔尖记录 观察、思考与感悟,亲身体验地质文化的魅力。 从"科普手册"到"研学手册",远不止形式的更迭,更是科普教育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它推动科 普从浅层了解走向深度体验式学习,为青少年打开了通往地球科学世界的崭新大门。当手册上沾满探索 的泥土、画满好奇的问号、记录下思考的轨迹,地质科学的种子,便在孩子们心田悄然扎根,静待萌 发。 "我是科普达人,我在地质文化村做科普"的活动主题成为每个营员的行动。在指导老师引导下,营 员们沿着研学路线,察看香榧树上"三代同堂"的奇特生长现象,用放大镜观察"万年巨石阵"岩石的特 征。在白雁坑科普馆,他们聆听指导老师讲解地球科学及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知识,观察 各种矿物标本,并成功辨识出一块沉积岩标本。这份研学手册,不仅是路线指引,更是探索的伙伴,它 包含了每个研学点的简介,更预留了空间,引导营员记录自 ...
《森林的呼吸 中国的力量》公益宣传片发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副主任龚玉梅在致辞时强调,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年来,这一理念深入人 心,展现出磅礴的实践伟力。当前,我们正全面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即"双碳"重大战略决策。《森林的呼吸 中国的力量》这一宣传片,正是对"两 山"理念和"双碳"目标的生动呼应,寓意着森林生态之于生命的宝贵,如同呼吸般不可或缺,展现了中国为守护地球所作出的坚实努力。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杨超指出,作为专注于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始终致力于发 挥"桥梁纽带、探索示范、宣传教育、国际交流"等作用,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目标和林草应对气候变化中心工作,努力搭建跨行业、跨部门的公益平 台,服务地方政府、企业碳中和目标,通过生态系统碳汇和生态保护修复行动,为实现碳中和探索真正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据野生救援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余冲介绍,该片的创意主要基于两个核心重点。"森林的呼吸"强调了森林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 绿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力量"则体现了我国为全球贡献了1/4的新增绿化面积的突出成就。而且" ...
自然做功,事遂天成
在若尔盖的广袤湿地上,一群黑颈鹤正掠过新生的草甸。它们的羽翼下,是高山柳沙障锁住的流沙,是乡土灌草覆盖的荒 原,是自然恢复水位的湖泊。这一幕,恰是"自然做功,事遂天成"最生动的演绎——在中国,生态修复以顺应而非征服的姿 态,让自然成为"主角"。 若尔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然而,长期超载放牧、草原鼠害等导致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湿地萎缩。若尔盖生态告急,是典型的"人与自然博弈"的结果。 基于这种深刻的反思,若尔盖山水工程并未选择对抗自然,而是转向借力自然。 细节里藏着若尔盖的"新逻辑"。用当地柳枝编织成柔性屏障,既固沙又保水,为植物萌发创造微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 柳条将自然腐解,成为肥沃土壤的养分。选择垂穗披碱草、老芒麦、多花黑麦草等乡土草种,依靠自然竞争形成稳定群落,避 免过度人工干预、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大小石块"随意"拼搭成的微型堤坝,暗含调控湿地水位的"玄机"。不靠人工建坝造湖等 大投入、大工程,"小而美"也能调节自然水文节律、帮助湿地恢复功能。 当人类退让一步,自然便向前一步。这些办法看似"无为",却精准把握了高寒草原湿地 ...
生态铁军 织绿高原
若尔盖草原湿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要素谱系完整,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 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和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草原鼠害、超载放牧等影响,若尔盖土地沙化形势严峻。 2022年,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若尔盖山水工程")启动实施。在这场"重塑黄河上游生态 屏障的攻坚战"中,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针对高寒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核心功能发挥和价值提升存在的系列瓶颈性问题,开展探索、创新与实践,提出 了适宜高海拔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各生态要素一体化保护修复的整套技术体系,科学高效支撑了若尔盖山水工程的部署和实施。 望闻问切,开出高原修复良方 "搞生态修复,既要有'三光荣''四特别'传统,也要有科学态度。正如人生病了需要先诊断、后治疗,生态环境在修复之前也必须经过'望闻问切'。"许向 宁介绍。 作为若尔盖山水工程实施方案编制总负责人的许向宁,不禁想起在项目组战斗的日日夜夜:办公室墙上"创造自己满意和有价值的精品——学习、创 新、实干、成效"醒目座右铭的旁边,贴满了卫星遥感 ...
湖北竹山创新模式发展林下药材
9月6日,在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竹坪乡小阳沟林场中药材种植基地,淫羊藿苗郁郁葱葱。 小阳沟林场面积16500亩,森林覆盖率达97.6%。为了让闲置林地活起来,林场积极开发中药材种 植,探索实施"党支部+林场+农户"模式,由干部带头出资,联合有经验的返乡能人率先打造示范基 地。 今年3月,小阳沟林场中药材种植项目正式落地,种植淫羊藿30余亩、黄柏280余亩,发展段木香菇 2600棒。同时,林场提前制订利润分配方案,见收后按6:3:1比例分给投资者、林场和农户。干部带 头干,村民信心大增,积极参与林下药材种植。 ...
乘船探湿地 邂逅“活化石”
9月7日,浙江省长兴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市民游客乘观光游船沿生态航道前行,聆听工作人员讲解我国"活化石"、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扬子鳄的 相关知识,近距离感受生态之美。陈海伟摄 ...
中国林科院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入选国家典型案例
据悉,中国林科院推荐的数据集是自然资源部系统中入选两项中的一项,也是林草行业唯一入选的 数据集。此次入选,为林业信息化与智慧防火及我国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感知体系建设提供了示范样 本。 在近日举行的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博会)上,国家数据局正式发布首批104个高质 量数据集典型案例名单。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所"无人机森林防火智能巡护监测系统高质量数据 集"入选。 据介绍,"无人机森林防火智能巡护监测系统高质量数据集"面向国家高效高频森林火灾精准监测与 应急管理重大需求,针对当前森林防火中存在的人工劳动强度大、响应不及时、漏报率高等突出问题, 构建了林火视频图像数据集与森林资源评估遥感数据集,开发了一套以无人机林火视频监控和地面调查 数据相结合的"无人机森林防火智能巡护监测系统",形成了覆盖灾前、灾中、灾后全阶段的森林火灾实 时监测预报体系。该系统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核心赛区成功应用,其间共预警早期火情13次,实现"零 失误"。 ...
山西长治“乌金”变为“绿金”
上党区韩店街道推进全域整治与沉陷治理融合,"抱团"整治采煤沉陷区、碎片化耕地、低效建设用 地,引入社会资本开发休闲农业,实现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屯留区统筹矿山治理基金,完成2253亩区域 治理;高河煤矿、司马煤业等推行充填式开采,减少源头沉陷;经坊煤业等推进煤矸石制砖,有效消纳 固废;明鑫煤矿探索煤矸石与羊粪制肥,改善土壤肥力……长治市各地因地制宜,开展采煤沉陷区治 理。 同时,长治市科学统筹治理基金使用,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切入点,撬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实现"源头控制—过程减排—末端修复—产业重构"全链条联动,推动煤矸石科学填 埋和就地消纳。此外,加强产业导入,将光伏产业和农业生产项目融入采煤沉陷区治理中。 长治市制定出台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整改工作方案,成立市县企三级治理工作专班,逐矿明确 包联责任人,构建项目化实施、清单化管理、专班化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调度通报预警、督查督办机 制。 如何让"乌金"蜕变为"绿金"?近年来,山西省长治市将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作为绿色低碳转型 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推动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今年已开工采煤沉陷区治理 项目40个,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