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icon
Search documents
济宁:“文化+”赋能千行百业
Da Zhong Ri Bao· 2025-06-26 00:44
Group 1 - The core idea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modern educ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s, showcasing its relevance and adaptabilit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1][2] - The "Cultural + Youth Education" initiative is highlighted as an innovative solution to enhance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1] -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practices, such as the self-produced play "The Bride Price Incident," reflects a shift towards more modest wedding customs, fostering a new cultural ethos in local communities [3] Group 2 - The "Cultural + Tourism" approach is being implemented in Jining, with various attractions and activities designed to engage visitors and promote cultural heritage [4] -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bases in multiple counties aims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moral standards of local officials [4] -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branding through cultural elements, such as the "Li Bai" character, is contributing to the enhancement of urban soft power and overall economic growth [4]
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Xin Hua Wang· 2025-06-25 14:47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题: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将文化馆比作群众文化的"中央厨房",持续不断为百姓烹饪精神文化食粮。 新华社记者周玮 近年来,"观演热""非遗热""旅游热""文博热"层出不穷,文化和旅游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何将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25日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围绕"推动文 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美好生活"分享各自的奋斗故事。 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文化和旅游部推荐的基层代表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丰 富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我们'送菜上门',搭建起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分馆、支馆、文化空间像便利店一样遍布东莞每一个角落;我们还个性化'点菜',通过线上平台提 供1000多种文化产品,群众点单,政府买单;同时注意'营养搭配',提供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等新大众文艺精品。" "文化馆人是离市民幸福生活最近的文化工作者,每当见到群众发自内心的微笑,我们就激情满怀,动力 ...
心中有光  愿成为光  散发着光
Ren Min Ri Bao· 2025-06-24 22:01
"我要救人,能从您家窗户过去吗?"广西藤县一名4岁女童被卡在8楼阳台的防盗网上,摇摇欲坠。危急 时刻,95后小伙黄兴杰冲到9楼,徒手攀爬至女童身边,单手托举将其安全送回屋内;居民家中电热毯 突然着火,火势迅速蔓延,正在小区巡逻的保安吴怀军发现后,两度冲入火场,成功救出两位被困老 人,自己的脸被浓烟熏得黢黑;"滑坡了,快停下!"突遇塌方,退伍老兵熊金华穿上反光背心,冒雨站 在高速路中间反复挥舞双手,拦停一辆又一辆汽车,却不顾自己的小货车被泥石掩埋……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险境并非随处可见,需要挺身而出的紧急时刻也非经常上演。但如果你我身 边,就恰好发生了类似的突发情况,相信我们中的很多人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换成是别人,也会这么做的""我是个普通人,只是我恰巧遇到了""其实当时什么也没想"……了解"中 国好人榜"上的"好人"事迹后,你会发现这几句话的出现概率很高。 善举绝非出自偶然。道德的种子早已埋在每个人的心间,只等恰当的时机破土而出。 "好人"是普通人,又不是普通人,区别在于能否将善念转化为行动。关键时刻,是选择留在原地,还是 多走一步?这一念之别,究竟在哪?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这不是危急瞬间的冲动选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日本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24 08:21
在活动中,日本侨报出版社总编辑段跃中还向山东省出版代表团介绍了出版社创办30年来在日本出版领域的努力与成果,特别是在出版主题图书、讲述 中国故事、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经验。 图为参加《儒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儿童漫读系列》日文版签字仪式的部分嘉宾合影。日本侨报社提供 《儒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儿童漫读系列》是明天出版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代表性成果。该系列由山东大学讲 习教授杜泽逊领衔学术团队,精选《大学》《论语》《孟子》《诗经》等十部儒家经典,以现代漫画语言和儿童视角重构传统经典,实现"童趣化"与"可读 性"的双重创新。 通过漫画叙事将深奥典籍转化为生动故事,让小读者在图像中感受圣贤思想;融合"国风立绘""知识课堂""思维导图"等多样化模块,构建系统启蒙框 架;并在学术支撑下,实现经典内容的现代价值重塑,使千年智慧以孩子"看得懂、爱阅读"的形式焕发新生。 此次《儒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儿童漫读系列》日文版版权的成功输出,是齐鲁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迈出了关键一步。当"杏 坛"文化符号与"富士山樱花"在漫画语言中交汇,便构建起一座以东方伦理共识为基础的文明 ...
“特色化+现代化”双重赋能乡村文化数字化
Xin Hua Ri Bao· 2025-06-23 23:58
□ 宋伶俐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坐标下,地方高校赋能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既是践行"扎根中国大地 办教育"的政治自觉,也是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切口。当前,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既存在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深层博弈,也存在着两者耦合融通的基础。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发 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需以"特色化守护文化根脉、现代化激活技术动能"的双向逻辑,在数字 化浪潮中筑牢乡村文化根基、培育时代新人。 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的突破之道,关键在于以系统思维重构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承的共生逻辑,在"三重 跃升"中破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深层张力。 其一,从技术移植到文化根脉守护,解码乡村文化基因的数字密钥。技术赋能的有效性,取决于其与乡 村文化的适配程度。地方高校需以文化自觉为前提,构建"技术工具"与"文化载体"的对话机制。一方 锚定"双向赋能"理论坐标,把握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的逻辑内核 "双向赋能"指在特定发展情境中,不同的主体或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实现能量、能力、资源的双向提升, 最终达成共同发展的目标。在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的语境中,是指数字化技术与乡土文化基因的互构共 生,实现乡村文化传承与教育现代化 ...
全文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源头活水与价值启示——溯源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金融重要论述与实践
Xin Hua She· 2025-06-20 01:03
目 录 导 论 结 语 编写说明与致谢 导 论 一条道路的开拓,离不开漫长的积累和艰辛的探索。 金融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从战略全局出发,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谋划,推动金融事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 就,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 系列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金融篇。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 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金融发 展状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广阔视野、前瞻思维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围绕如何走出一条符合 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金融发展道路,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探索与具体实践。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是一 条前无古人的创新之路。报告认为,这条道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政治性 筑牢发展根基,以人民性锚定价值坐标,并通过"两个结合"实现金融体系的制度创新与实践突破,为 ...
文化融聚科技,经典贯通古今——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出版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19 05:14
2025年6月,"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全新面世。本辑包括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著《〈孟子〉通识》、复旦大学李晓杰教授著《〈水经注〉通识》、上海交通 大学江晓原教授著《〈周髀算经〉通识》、成都中医药大学王家葵教授著《〈梦溪笔谈〉通识》、北京大学周兴陆教授著《〈文心雕龙〉通识》。 6月17日下午2:00,"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新书发布会在中华书局上海聚珍隆重召开。"中华经典通识"主编、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南京大学教授徐 兴无,复旦大学教授李晓杰,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家葵,北京大学教授周兴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中华读书报》 副总编辑王洪波和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线上线下齐聚盛会。发布会由"中华经典通识"策划人、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总编辑贾雪飞主持。 作为"中华经典通识"系列的主编,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回顾了这套丛书的发展历程,并对第四辑的特色与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陈引驰教授表示,自 2022年"惴惴不安"地推出第一辑以来,丛书已稳步发展至第四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气质。他强调,"中华经典通识"的"中华"二字具有双重含义:既指中 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也代表着这套丛书在中华 ...
323件文物展品集中亮相上海 多角度展示大唐多元融合文化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19 01:50
唐代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高峰时期,其开放包容的气度、璀璨多元的美学,至今仍备受瞩目。 全国8家文博单位的323件文物展品18日起集中亮相上海的奉贤博物馆,通过服饰妆容、茶酒香食、礼乐 诗书等,展示大唐多元融合的文化、开放包容的审美态度,也展现唐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日,"露华浓深——大唐生活美学展"在奉贤博物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共分为三个板块。记者看到, 展厅中的"大唐西市"体验区,立体还原唐代商贸经济活动中心"西市"的场景,设置太白酒肆、茶仙煎茶 坊、兰台香署、西市博弈馆、唐风小剧场、文创馆等多个体验工坊。 奉贤区委书记袁泉,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向义海,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上海市古籍 保护中心党委书记杨春花等共同为展览揭幕。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节假日期间,展览将有大唐非玩 家角色(NPC)穿梭于展厅和"大唐西市"体验区,与观众开展趣味互动,带民众全方位体验唐代诗酒、书 法、茶道、香道、乐舞等生活文化。 本次展览生动展现唐代盛世的生活美学与精神气象,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更是 对"何以中国"这一时代命题的深情回应。奉贤区委副书记唐晓腾表示,希望通过展览,为奉贤打造"南 上海文化 ...
第三十一届北京图博会开幕,山东1700多种图书与全球展商见面
Da Zhong Ri Bao· 2025-06-19 01:04
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文脉绵延,收藏古籍约12万部近200万册,约占全国古籍总存量的 7.3%。近年来,山东各出版机构在古籍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等方面砥砺深耕,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项 目。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儒典》,体系庞大、卷帙浩繁,是山东积极打造的国家级文化工程,还 是"山东文脉"工程——《齐鲁文库》的首部系统文献。2022年9月,该书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亮相以 后,得到学界高度关注,被多家图书馆收藏。 山东展区经典文献展台上,《儒典》《齐书》等12种280余册图书深受专业观众喜爱。这些图书不 仅集中展示了山东立起新时代文化泰山的扎实工作和阶段性成果,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 多形式、多形态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一直以来,出版鲁军深耕主业,在创作和制作上精益求精, 不断推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好书。在精品图书展台,《写给青少年的红色战典》《国家记忆》 《中国北斗》《血梅花》等图书书写了红色记忆;丝路书香及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展台上,《中国北 斗(日文版)》《我的国家史(俄文版)》《初心如炬(斯瓦西里文版)》《国色(哈萨克文版)》等 鲁书"走出去"的精彩 ...
深耕经典(金台随感)
Ren Min Ri Bao· 2025-06-17 22:10
深耕经典,要下"长功夫",要有系统性的阅读研究。历代儒家推崇的十三部儒家经典被称为"十三经", 其中,《诗经》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源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从某种意义上讲,文章 的根本就两条:一条是"修辞立其诚"(《易经·乾卦·文言》),一条是"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尚书· 毕命》)。"修辞立其诚"指文章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本心与生活的本真,要有真情实感,应该"我手写我 心";"辞尚体要"则指文章主题思想要简洁精要,关键处就一两句话,甚或一个词。有了这两条,写文 章的要领才基本到位,而这在《诗经》中都有绝佳的呈现。所以梁启超说:"《诗经》这部书所表示 的,正是我们民族情感最健全的状态。这一点无论后来哪位作家,都赶不上。"可见,读经不易,光是 读通读透一部《诗经》就受益不浅。经典是我们永远的老师。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文化与文学都是有基因、有根脉的。从来"大文章"源自"小积累","软实力"源 于"硬功夫"。我们不妨由简入难,先认真阅读几部经典著作,揣摩体会,然后逐渐扩大研读范围,狠下 一番"硬功夫",打好自己的"文化底子",这样才能获取文明的滋养,切实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 好、弘扬好。 《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