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传承
icon
Search documents
学界业界共论科技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30 12:36
中新网北京5月30日电 (记者 陈杭 徐婧)30日,以"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 的"运河论道"高端对话在京举办。在圆桌对话上,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执行院长孙静作为对话主 持人,与来自博物馆、科技企业的代表,围绕"科技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展开讨论。 "非遗是快手上非常重要的热门内容,超1100万位非遗万粉创作者在快手传播非遗。"北京快手科技副总 裁王兴义说,大运河有很多文化资产,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用好新兴科技手段将对运河文化传播带来 很大助力。快手推出的"可灵"AI,丰富了视频创作手段和创作形式,可以更好地为历史文化、历史故事 以及经典IP再创作和传播赋能。 杭州灵伴科技数文副总裁季海卫表示,灵伴科技开发的AR导览眼镜,已经应用于全国300多家博物馆和 景区,包括大运河沿岸的几十个城市博物馆。通过AR+AI科技的深度融合,大运河文化正在突破时间 与空间的桎梏,以沉浸式、交互式、全球化姿态,重新定义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该活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是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主题活动之一。 30日, 以"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运河论道"高端 ...
陀螺旋转  传承不息
Ren Min Ri Bao· 2025-05-29 22:21
然而,这项技艺也曾一度陷入沉寂。"以前人们打陀螺的声音能传出几里地,后来会打的人越来越 少。"何光斌说,随着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村里曾经热闹的陀螺场慢慢冷清了,只剩下他一人守着。 清晨,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薄雾未散,山脚下的非遗陀螺展馆却已热闹起来。阵阵低沉有力的"咚 咚"声回荡在山谷间,只见多枚陀螺飞速旋转,地面上、陀螺架上、手掌心、额头上……引得围观人群 阵阵喝彩。 一身白裤瑶族服饰的何光斌将地上旋转的陀螺放在掌心,陀螺仍转得很稳。"打陀螺是门技术活,力要 稳,眼要准,陀螺才听你的话。"他说。 45岁的何光斌是白裤瑶打陀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就在这种"咚咚"声中长大,是村里有名的陀螺好 手。"小时候打陀螺谁也不服输,谁的陀螺转得越久,谁就越厉害。"何光斌笑着回忆童年趣事。 打陀螺在当地已有数百年历史,是节庆时不可或缺的传统体育项目,受到群众喜爱。打陀螺不仅比力 气,更比技巧——谁的鞭法稳,谁的陀螺制得精,谁就能赢得满场喝彩。 传统白裤瑶陀螺以优质木材手工雕刻而成,形如倒置水瓢,底部尖锐,腹部浑圆,单枚重量可达两三 斤。配套鞭绳以野藤或麻绳编织而成,柔韧中蕴含力量。挥动鞭绳时,"嗖"的破空声骤然响起,仿佛 ...
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5月29日开幕
Hang Zhou Ri Bao· 2025-05-28 03:00
开栏语 5月29日,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以下简称"京杭对话")将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幕。 本次活动以"千帆竞发 运河通济"为主题,汇聚国内外政产学研各界嘉宾,共同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 设建言献策,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 活动采用"1+1+5"模式,其中,1个主会场——通州区,1个特色分会场——西城区,东城、朝阳、 海淀、顺义和昌平5区作为拓展区,7个区将通过"赛、会、展、演、秀"5种形式,让市民游客感受大运 河的文化魅力,从不同角度展示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文化风情、科技创新及城市风貌。 伴随京杭对话的开幕,"河之端"龙舟赛、话剧《北上》、"星耀运河·夜韵霓裳"海上音乐会和"大运 长歌光影秀"等配套活动将同步开启。北京还将在端午节前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通州"运河市 集"主打"韩美林文化"和非遗特色;西城区以国际特色美食为主题,举办"河之端"国际美食节;其余五 区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一区一品"的文化市集。 活动期间,"运河论道"高端对话将围绕两大主题展开。一是"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可持续 发展",该对话将结合黑神话悟空和敦煌壁画保护案例,探讨数字技术应用等议题;二是"运河城市 ...
陕西非遗闪耀文博会
Shan Xi Ri Bao· 2025-05-25 22:31
说话间,嘹亮的子长唢呐声在场馆里响起,高亢激昂的曲调频频收获现场观众的掌声。 "老腰鼓打起来,热腾腾的羊肉端上来,欢迎全国各地朋友们到我们横山来……"5月25日一早,随 着陕北说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正锋的三弦声响起,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陕西馆热闹起来。展馆门前 站满了举着手机拍照的观众,还有许多孩子席地而坐欣赏表演。 展馆中央,旬邑彩贴剪纸的展台前,十几个挂着"小记者证"的孩子正在听旬邑彩贴剪纸非遗代表性 传承人吴巧玲讲解剪纸技艺的发展演变。"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旬邑彩贴剪 纸则是在传统的单色剪纸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创造这种剪纸方式的,是一位被称为'剪花娘子'的老 奶奶——库淑兰……"吴巧玲说。 在吴巧玲的指导下,一张张彩纸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色彩鲜艳且极具想象力的图案——蝴蝶、花 朵、飞机…… "这好像就是游戏《黑神话:悟空》里的那种说书吧?""老师,您手里是什么乐器?腿上那个 呢?"表演刚一结束,许多观众便围住高正锋提问。面对大家的好奇,高正锋耐心地一一解答。 看着孩子们的作品,吴巧玲笑着说:"非遗要传承发展,一定要创新,表现内容应该与时俱进。" "陕北说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这口酸汤有故事(神州看点·一方水土一方味)
Ren Min Ri Bao· 2025-05-21 21:59
一方水土一方味。每一道人间风味,都是自然气候、历史积淀与人文精神的交融之作,承载着地域基 因,凝聚着乡土记忆。这些特色鲜明的味觉密码,在乡村全面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带动下,用 创新赋能传承,以产业带动发展。 今日起,"神州看点"栏目推出系列报道"一方水土一方味",和大家一起品味一方风味,呈现特色风味在 时代脉动中更醇厚的底色、更富有活力的发展篇章。 ——编 者 从独特风味到特色产业,3位贵州酸汤产业从业者,正用不同方式书写着自己与酸汤的故事。 "酸汤鱼的魅力,来自天然食材和纯正的制作技艺" 在黔东南州凯里市,最早以酸汤鱼为主营菜品的餐饮店,是"亮欢寨";在贵州酸汤领域,一位绕不开的 人物,正是餐饮品牌"亮欢寨"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笃 琴。 吴笃琴出生在凯里市炉山镇一个苗族村寨。那时,酸汤鱼在苗家是最普通的家常菜。 1986年,吴笃琴和爱人开始在凯里城郊的集市上"摆摊儿","我们那时做的酸汤鱼薄利多销,顾客吃了 都觉得味道好,渐渐有了名气。"吴笃琴说。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酸汤,不仅是美食,更体现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过去,这里交通不 便,食盐匮乏,当地群众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青春舞动非遗梦——重庆铜梁龙舞创新发展见闻
Xin Hua She· 2025-05-19 04:07
一条金色长龙凌空腾跃,冲破黑夜的宁静,时而扶摇直上,时而低回盘旋……龙身蜿蜒游走间,姿态变 化万千,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在夜幕中舞动这条长龙的,是重庆铜梁龙艺术团竞技舞龙队。这是一支青春洋溢的年轻队伍,队员 以"00后"居多,年纪最小的成员仅18岁。 龙舞表演中,动作难度最高的是"舞龙珠"。舞龙珠的队员在台上"跑第一个",要引领龙头、控制节奏, 往往压力也最大。 一年前开始练习舞龙珠时,铜梁龙艺术团竞技舞龙队队员周林直言"心里发怵","很多高难度动作我都 是第一次接触,做起来有些吃力,比如竞技龙的开场'单脚飞燕'动作等,有时需要手持龙头、在没有支 撑的情况下直接站上队友的肩膀。" 在师父的指导和队友的鼓励下,周林渐渐克服技术困难,如今已能在旋转腾挪间将龙珠舞得行云流水, 在正式演出中从未出现过失误。 龙舞兼具力量与美感,对演员的体力要求高,18至25岁正是黄金年龄。今年47岁的蔡明灿,16岁就被教 练选中学舞龙,师从铜梁龙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已与龙舞结缘30余年。 "铜梁龙舞有近千年历史,民间传承从未断代,越来越多青年加入传承行列,促进了这项艺术的创新性 发展。"蔡明灿介绍,以前龙舞以街头表演 ...
上海已拥有171座博物馆,全年文创收入4.9亿元
Di Yi Cai Jing· 2025-05-17 09:09
为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市文化旅游局携手大众点评平台,于5月16日至6月30日期间,围绕"守沪文 脉,创享未来"主题,打造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精彩活动。 今年,上海继续联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及6月14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两大文博节日,以"深挖文物价值、创新时 代表达、全民参与传承"为主线,于今年5月至6月策划2025年上海文化遗产季系列品牌活动。各博物馆、各区文化 和旅游局及相关主体,围绕"守沪文脉,创享未来"主题,推出展览、乐游、市集、美育、演艺、微拍等六大板块 主题活动,为市民游客献上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之旅。 这是5月16日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和徐汇区人民政府在徐家汇书苑共同主办的2025年国际博物馆 日上海主会场活动暨文化遗产季启动仪式上发布的消息。 根据当天发布的《上海博物馆发展2024年度报告》,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71座,以2024年上海全 市常住人口2480.26万计,每14.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全市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949 个,共接待观众4086万人次,相比2023年增长31.9%,创历史新高。2024年,上海市博物馆 ...
1:10复原齐化门!紫檀雕刻朝阳门惊艳亮相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5·18"国际博物馆日临近,位于东五环的中国紫檀博物馆悄然上新,一件重达数吨、堪称"镇馆之宝"的 紫檀雕刻作品与观众见面。这件作品采用小叶紫檀制作,运用榫卯结构而不用一根钉子,以1:10的比例 复原了老北京的朝阳门城门,令人叹为观止。近年来,非国有博物馆和民办美术馆等文化类社会组织, 在北京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近日,用紫檀木复刻的朝阳门城楼首次与观众见面 "旧时北京又叫'四九城',朝阳门就是北京内城的城门之一。朝阳门旧称齐化门,是南方粮食进京的通 道。"伴随着紫檀博物馆宣教部主管刘礼的精彩讲解,观众看得入了神。这件紫檀雕刻作品由箭楼、瓮 城、城楼组成,全部采用珍贵的紫檀木料还原城门的一砖一瓦,集古建文化、檀雕技艺、历史文化于一 体,再现了老北京的神韵。 中国紫檀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观众讲解榫卯结构 目前,全市有非国有博物馆、民办美术馆等900余家文化类社会组织,其中市级社会组织480余家。这些 社会组织在挖掘整理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方面发挥了积极 作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公众还可以欣赏到今日美术馆的"璀璨与史诗:阿尔丰斯·穆夏的艺术诗 ...
莫让“假俗乱”讲解侵蚀“文博热”(人民时评)
Ren Min Ri Bao· 2025-05-11 22:30
比如,在一些文化遗产景区、博物馆,有的讲解夸张媚俗,甚至胡编乱造;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人开展 猎奇低俗的野史直播,将文化遗产降格为娱乐消费品,将历史故事演绎为耸人听闻的噱头。这样的做 法,非但没有阐释好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价值,还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严重误导了公众的历史观、 价值观,亟待强化治理、正本清源。 近年来,伴随"文博热",讲解服务成为文旅消费的热点板块。"五一"假期,许多游客提前预约正规讲解 服务,在游目骋怀之余获取更多历史文化知识。但无论在线下旅游市场还是在线上短视频平台,都存在 不少"假俗乱"讲解内容,令游客和受众颇为反感。 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在于以物证史、以物叙史。 以文物为基础的博物馆讲解服务,不同于其他娱乐服务,理应注重揭示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美学价 值,将静态景观转化为可理解的知识体系,帮助游客提升游览深度。"假俗乱"讲解既不实事求是,缺乏 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同时也低俗媚俗,让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停留在粗浅且荒诞的虚假故事上,背 离了"让文物说话"的初衷,使"文博热"掺杂进没有内涵的浮躁风气。 讲解服务兼具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的文化属性 ...
省劳模苏益加:36载渔歌传唱,守护汕尾千年海韵
Nan Fang Nong Cun Bao· 2025-05-09 06:33
渔歌的"韵"和非 遗传承的"魂" , 用歌声传递文化 之美,唱响乡村 振兴的故事。 苏益加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 "对大海最深情 省劳模苏益加: 36载渔歌传唱, 守护汕尾千年海 韵_南方+_南方 plus 一声渔歌,一片 深情,唱出渔家 生活的质朴与美 好,唱活千年文 化的传承与创 新。近日,获 评"广东省劳动 模范"载誉归 来,汕尾市城区 新港渔歌队渔歌 传承人苏益加又 紧张投入到渔歌 表演和拍摄任 务,她的日常, 与渔歌密不可 分。 从渔歌传承者到 文化创新者,苏 益加以"唱响渔 歌亦传匠心"的 实践,守护传统 渔歌即疍家渔民 的心声,世代口 耳相传。鱼、 鸟、船、帆等都 是歌词中常出现 的物象,与瓯船 渔民的水居生活 和捕鱼劳作息息 相关。 苏益加(左)表演《咸茶歌》。 的告白" 传唱渔歌36载, 何为初心和使 命?苏益加凝练 了三句: "渔歌唱晚,是 我对大海最深情 的告白" "浪花不息,是 我对初心最坚定 的守护" "薪火相传,是 我对时代最赤诚 的回应" 苏益加生在渔 村,长在船头, 自小就听着祖母 唱渔歌。"阿嬷 说,'汕尾渔歌 是海风写的诗, 是浪花谱的 曲。'" 作,捕鱼歌、织 网歌、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