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文化
icon
Search documents
【文化中国行】山西晋祠:跨越千年的古建博物馆
Yang Shi Wang· 2025-05-25 12:27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众多古建矗立在三晋大地表里山河。位于山西太原的晋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 跨越时代最久远、保存最为完整的唐宋祠庙式古典园林,对于研究古代建筑、雕塑碑刻等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今天(5月25日)的 《文化中国行》,我们一同走进晋祠,感受绵延千年的中华文化之美。 圣母殿前檐八根廊柱上姿态各异的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殿内保存着43尊宋代彩绘泥塑,写实且传神,其中33尊侍女像最为精 美,它们如真人大小,有的奉文印翰墨,有的负责洒扫梳妆、奏乐歌舞,各司其职,对研究宋代宫廷生活、衣冠服饰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具 有重要价值。 此外,晋祠唐碑亭内的"镇馆之宝"记录了唐王朝初创时期的壮志豪情。 西周柏树、唐代碑刻、宋代殿堂、明代牌坊,一处处古树古建,承载了延续千年的三晋历史文脉,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宝藏。 晋祠博物馆持续开展文物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工作,保存文物悠久的历史信息,在这里还能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从明 清以来延续至今的晋祠庙会每年农历七月举办,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历史文化优势,晋祠博物馆经常性举办系列文 化活动,让人们在沉浸式体验中 ...
以茶为媒传播中华文化
"起初,我们从四川射洪定制了一套竹桌竹椅,运到巴黎时,因为关税、运输等费用,价格从1500元涨 到1万多元。尽管成本翻几倍,但为了保持茶馆的中国风味,我们绝大部分物品都从国内定制。"杨颖介 绍道。 同年11月,茶馆开始试营业,名为"隐庐茶馆",首场大型活动便是作为法国博衍汉服协会香街游行的起 点,并为其提供茶饮服务。"很多汉服爱好者来打卡,我们借此机会呈现了一场富有仪式感的茶文化体 验。"杨颖回忆道。此后,她持续策划传统文化活动,使茶馆不仅成为品茗之所,更是一个文化体验空 间。 "我们定期为法国青年华裔协会开设茶道与古琴体验课,帮助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杨颖介绍道,"巴 黎奥运会期间,我们邀请外国友人和中国留学生来店看比赛、品茶吃点心,还设计了投壶等传统游戏, 让大家在轻松氛围中体验东方文化。"活动结束后,不少客人表示希望茶馆多举办此类有趣的活动,并 积极参与。 杨颖,巴黎隐庐茶馆的文化主理人。从四川成都到法国巴黎,杨颖带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在巴黎打造 了一个茶香四溢的文化空间,展示中华传统文化。 初心萌动 杨颖祖籍四川成都,父亲是一名画家,在艺术氛围中成长,颇有艺术天赋,尤其擅长古琴。"我从初中 开始学习古 ...
“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米兰赛区决赛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21 02:21
人民网罗马5月20日电 (记者谢亚宏)当地时间18日,2025年"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意大 利米兰赛区复赛、决赛及颁奖典礼在米兰龙甲中国文化中心成功举办。来自少年组和青年组的十强选手同 台献艺,以饱满热情和出色表现展现中文才艺与文化自信,在决赛舞台上以歌传情、以曲会友。本次赛事 由中国驻米兰总领事馆指导,米兰龙甲教育、意大利青田总商会、意大利瑞安商会联合主办,米兰多所中 文学校积极参与和支持。 中国驻米兰总领馆领侨处主任张岱晨在致辞中表示,"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作为连续多年举办的品牌文 化活动,已成为意大利华侨华人,尤其是华裔青少年了解中华文化、展示语言与艺术才华的重要平台。他 希望社会各界继续支持赛事发展,不断提升"水立方杯"品牌影响力,将其打造为中意民间友好的亮丽名 片,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龙甲教育常务副校长张博约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水立方杯"米兰赛区的长期承办单位,龙甲教育始终 坚持以华文教学为基础、以文化传承为核心,致力于为华裔青少年搭建展示中文才艺、传承中华文化的平 台。他指出,华文教育不仅是中华文化在海外延续的重要载体,更是增强文化认同、凝聚侨心侨力的重要 桥梁。"水立方杯" ...
香港故宫将首次“出宫”来沪 演绎双城“和而不同”理念
Jie Fang Ri Bao· 2025-05-20 01:47
记者 洪俊杰 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香港故宫)馆长吴志华的话说,今年6月19日来上海举办的"城市脉动—— 中国传统文化再诠释"展览,是香港故宫开馆近3年来首次"出宫"。16位香港艺术家通过绘画、录像、音 乐,装置艺术等多媒体方式,向上海观众演绎"港风"版的中国园林与山水。 发掘出沪港双城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帮助观众进一步思考"中华文化继承者"的身份意涵,是本 次展览的主要目的。对于吴志华本人而言,作为一位学中国历史的香港市民,能与中国最大古代文化艺 术博物馆产生"连接",是最大的幸运。而这份工作需要的,就如钱穆先生所说,是对中国历史与文 化"怀抱温情与敬意"。 现代与传统对话 吴志华说,此番"出宫"来沪,将假座静安区张园举办,"我们希望把艺术品放在一个公共空间内展 示,让观众在欣赏展品时,也能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城市生活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建于1882年 的张园有商业设施、文化活动与市民生活,很适合成为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对话的场所。6月21日,香 港故宫还会与解放日报在此举办文化沙龙,两地策展人与艺术家进行深入交流。 比起办展场地的创新,吴志华更关注内容表达的创新:一方面是通过古今对话与中外对话等方式, ...
2025“文化中国·水立方杯”英国赛区复赛举行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18 02:55
今年是大赛举办的第15个年头,来自全英各大城市的选手踊跃参与。报名选手中,有不少优秀年轻面孔 加入,中文学校师生积极响应,以音乐传递情感,用中文传承文化,为赛事注入新活力。大赛评委团由 王蓓蓓、庆龙、王晨、方鹂鹂、卢淼、赵诺贝等资深专业人士组成。 中新网伦敦5月18日电 (记者 欧阳开宇)5月17日,2025"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英国赛区复赛 在伦敦皇家海外联盟俱乐部举行。本次大赛由伦敦华埠商会主办,英国浙江联谊会暨商贸会、英国北京 联合会协办。 图为比赛现场。记者 欧阳开宇 摄 伦敦华埠商会主席邓柱廷致欢迎辞。他表示,大赛不仅是海外侨胞展现精神风貌的舞台,更是促进中外 民间交流、承载侨胞与祖国深厚情谊的文化纽带。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参赞刘红梅表示,大赛自创办以来,始终致力于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人文交流、凝聚 侨心侨力、服务国家发展。通过比赛,广大旅英侨胞的年轻一代有机会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用歌声传 递家国情怀。 本次英国赛区复赛,26名晋级选手展开激烈角逐。最终,青年组杨若翎斩获金奖,晏昭祎、刘君鹏分获 银奖、铜奖;少年组孔令珺摘得金奖,谢佩里、张天天分别获得银奖、铜奖;儿童组姚亮羿获得金奖, 银、 ...
敬天台获奖后再引瞩目!郎酒汪博炜时间哲学亮相威尼斯双年展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5-13 07:27
不仅如此,在同日举行的"中国之夜"上,作为首席晚宴合作伙伴,郎酒以赤水河左岸庄园酱酒青花郎款 待国际嘉宾,将来自赤水河左岸的璀璨明珠献礼国际。"中国之夜"晚宴现场,郎酒股份总经理汪博炜通 过中英双语表达,向世界讲述郎酒"时间的故事",邀请国际嘉宾共鉴青花郎"时间的味道",让行业感 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范式再次迎来突破。 当下,汪博炜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独属于东方的故事,在杯酒流转、国际大咖共同举杯的欢声 笑语间,完成了中国时间哲学与酿造智慧的普世转译。 与世界级酒庄同行,与世界级美酒对话。5月9日,第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开幕,在这场国际盛 会的舞台上,郎酒庄园汇聚世界建筑界目光,以独特魅力连接世界,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双年展现 场,郎酒庄园·敬天台大放异彩,荣获"2025法国AFEX奖",继今年3月在戛纳地产节斩获2025 MIPIM Awards奖后,再次荣获国际大奖。 频频斩获国际大奖:郎酒携东方酿造智慧、建筑哲学亮相威尼斯 1895 年首次举行、具有百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是建筑行业最高殿堂之一,重要性堪比体育界的奥林 匹克。而今年第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则"紧跟时事",以"智能、自然、人 ...
【文化中国行】中国毛笔:挥毫间晕染华夏文明
Yang Shi Wang· 2025-05-12 12:37
据考证,到唐代毛笔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安徽宣州成为全国的制笔之乡。到了元代,浙江湖州一带又成为新的制笔中心,并一直持续至今。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毛笔作为中国传统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居"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首。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与载体,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5月12日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起了解传承数千年的中国毛笔。 我国现存最早的毛笔实物是1954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战国时期楚墓里的一支毛笔,全长21厘米。毛笔出土时,装在一个竹管做的笔筒内,笔杆 为圆形实竹,笔头用兔箭毫包扎在笔杆外围,以麻丝裹缠后再用漆汁粘固,笔锋尖挺。 毛笔一般分为羊毛笔、狼毫笔、兔毛(紫毫)笔,制笔匠人选用各种毛料的优点组合制成兼毫笔。其中,羊毛笔的特点是细腻且墨色多变,兔毫笔力度 最为刚劲,而兼毫笔则多种风格兼有。 毛笔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其独特的笔触和线条美感,还推动了中国书法、绘画等艺术的发展。一支毛笔凝聚着千百年来一代代制 笔人的工匠精神和文化情怀。在湖笔的发源地湖州善琏镇,家家户户都会做笔,一代传承一代,已经有将近2000多年的历史了。 湖笔制作工艺复杂,需经历择料、水盆、结 ...
中华文化主题展精彩亮相巴黎博览会(国际视点)
Ren Min Ri Bao· 2025-05-11 22:30
Core Points - The 121st Paris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concluded on May 11, showcasing global 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novations, with a significant focus on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the "Encountering China" exhibition [2][5] - The exhibition attracted over 400,000 visitors, featuring various thematic areas including global culture, home decoration, and automotive travel [2] - The "Encountering China" exhibition presented nearly 2,000 unique exhibits, highlighting traditional crafts and modern cultural products,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its exhibition area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year [2][3] Group 1: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 The exhibition included participation from 10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30 tech companies from various Chinese provinces, emphasizing the richness of Chinese heritage [2][5] - Traditional crafts such as paper-cutting, ceramics, and embroidery were showcased alongside modern products like AI digital humans and popular cultural IPs, appealing to a diverse audience [2][3] - Non-heritage representatives demonstrated traditional skills live, showcasing the vibrancy and relev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contemporary contexts [4] Group 2: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 The event served as a platform for cultural dialogue, with notable figures praising China's efforts in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the engagement of younger generations [4][5] - Shenzhen's debut at the exhibition highlighted innovative cultural tourism projects, aiming to enhance cross-cultural dialogue and understanding [5] - The exhibition coincided with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Europe and China, positioning it as a significant cultural exchange opportunity [5][6] Group 3: Future Prospects - The exhibition aimed to present a credible and appealing image of China to European audiences, foster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6] - Future initiatives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ultural landmarks and projects in Shenzhen, which are expected to stimulate further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5][6]
香港青少年行读三晋探寻中华文脉
晋港两地师生在太原晋祠前合影。 香港中学生在山西省博物馆参观。 "云冈石窟回荡的钟鸣、应县木塔清脆的铃声、悬空寺呼啸的山风,都在向我们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源远 流长与绚烂多姿。回到香港后,我会把此行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同学,让大家共同感受三晋大地的人 文之美。"香港培侨书院学生高浩宸说。 近日,香港青少年"华夏博览看今朝"研学活动在山西举办。为期一周时间里,来自香港10余所中学的32 名师生到访太原、大同、忻州和晋中等地,实地探寻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佛光寺、悬空寺等具代表性 的中国古代建筑,并与当地学生结对交流,感受中华文化的传承与魅力。 一眼千年的震撼 在位于忻州市五台县的佛光山半山处,隐于山林之间的佛光寺让到访的香港学生为之震撼。穿越明清时 期的山门,掠过金代的殿宇,拾级而上,雄伟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便映入眼帘——硕大的斗 拱、精巧的泥塑、斑驳的碑文,千年光阴与历史文脉交汇于此,让学生们一窥跨越千年的唐风雅韵。 "飞檐斗拱向外延伸,榫卯结构纵横交错,让我不禁感叹唐代工匠的设计之巧。"香港汉华中学学生秦德 盛表示,老师曾在课程中讲过,当年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翻山越岭来到这里,并通过研究证实佛光 寺东大殿 ...
俄罗斯青少年在华研学:“我在中国有个家”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08 13:50
中新社呼伦贝尔5月8日电 题:俄罗斯青少年在华研学:"我在中国有个家" 中新社记者 张玮 尤利娅说,每次来中国,她都能深深地感受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中华传统待客之道。 3月23日,内蒙古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俄罗斯青少年与驯鹿合影。 刘明泽 摄 尤利娅和崔钰坤相识于2024年春天的"我在中国有个家"中俄主题研学活动。尤利娅还记得第一次做客中 国家庭时的期待与激动。"包饺子是当时学会的。擀皮我现在还不行,但包的技术可以在学校里教其他 同学了。" 当时,51名俄罗斯青少年在额尔古纳有了"家"。他们与中国家庭形成结对关系,随时可以"回家看看"。 去年临别时,两个异国姐妹约定:夏天再来,一起去看最美的额尔古纳河。"约定提前了,没赶上额尔 古纳河最美的季节,却赶上了杜鹃花盛开。"崔钰坤说。 "我喜欢中国,喜欢中国家庭,喜欢中国朋友。"尤利娅告诉记者,确定今年要来呼伦贝尔后,她与崔钰 坤敲定了自己馋了好久的中国菜——涮羊肉。 "先涮肉,再涮菜。流程我都记得。"中午时分,丰盛的菜品上桌,尤利娅依在"中国妈妈"身边,用刚学 会的汉语打趣道。 "听说,杜鹃花在中国被视为繁荣与幸福的象征。"立夏前后的野生兴安杜鹃花次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