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家精神
icon
Search documents
“长大后我要成为你”(教育时评)
Ren Min Ri Bao· 2025-05-19 22:01
谁是当代中小学生心中的偶像?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当代青少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每个同学 在追逐榜样的过程中,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靠近光,成为光。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0日 16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当代中小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源自对国家发展、科技进步的感同身受。当空间站成为"太空课 堂",当智能设备成为学习"助教",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创造,便成为孩子们科学课上的讨论、 作文本里的梦想。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将科学家树为"顶流明星"更具时代意义,激励着青少年 以创新为帆,以知识为桨,在个人梦想与家国命运的同频共振中,自信驶向民族复兴的未来。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正确的榜样 教育不可忽视。一代代科研人员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等领域持续攻关,把"卡脖子"清单逐 一变为科研成绩单,推动中国这艘巍巍巨轮行稳致远。只争朝夕、埋头苦干的背后,不仅是科技实力的 跨越,更是精神火炬的传承——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必将传到年轻一 代手上,激发出更 ...
深耕九十年,笃行以致远 | 对话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中国区总经理周伟
仪器信息网· 2025-05-14 09:01
"九十年来,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始终以科学家的视角解决行业痛点。从第一台pH计到最新的 光谱流式分析仪,我们的创新从未止步。"周伟回顾公司历史时表示。1935年,贝克曼博士为解 决柑橘加工业的酸度测量难题,发明了商用pH酸度计,奠定了公司"技术立身"的根基。此后,库 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中国区总经理周伟先生 尔特兄弟在血液分析领域的突破,进一步拓展了公司的技术版图。1997年,贝克曼和库尔特两家 企业合并,成为横跨生命科学与临床诊断的全球创新者。 作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先行者, 2025年是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成立9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 。从1935年贝克曼博士发明酸度计起步,到2011年成为丹纳赫集团旗下的重要运营公司,这 家由科学家创立、始终以"赋能科学家"为使命的企业,正持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深耕 中国市场。 值此之际,我们与 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中国区总经理周伟先生 深度对话,探讨了公司创新基 因、本土化战略以及面向未来的前瞻布局。 九十年创新基因: 科学家精神驱动行业变革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周伟看来, 公司的生命力源于对"持续改进"的坚持 :"无论是将通讯行业中使用的APD检测器 引入流式细胞术 ...
2025上海科技节本周六启幕 现场AI技术展示科研成就
Xin Hua Cai Jing· 2025-05-13 02:48
科技节期间,全市共近有270家科普基地将推出特色活动,其中48家提供优惠,56家重点实验室和大科 学设施限时开放,市民还可参与"科学之夜"科普集市等活动,近距离体验科学魅力。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5月13日电据"上海科技"微信公众号5月13日消息,2025年上海科技节将于5月17日至31日 举办,主题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以全民共享的科技嘉年华形式,推动前沿科技与城市生活的深度融 合。 今年上海科技节重点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幕式前将举行科学家红毯仪式,各领域杰 出科学家、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将亮相,现场通过AI技术实时展示其科研成就,呈现科学家的奋斗故 事与精神内涵。科技节期间,两院院士及一线科研工作者还将通过演讲、对话等形式分享科研攻坚历 程,传递科学精神。二是培养青少年科学思维。通过"好问题"征集活动和"开放麦"舞台短剧,鼓励青少 年提出并探索科学问题。开放实验室、大科学设施及"科学之夜"互动活动,引导青少年从被动接受知识 转向主动实践,培养科学思维习惯。三是展示国际科创中心成果。科技节将集中展示上海在前沿科技与 未来产业中的新突破,凸显其作为国际科创中心的实力,近5年,上 ...
大力传承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光荣传统——中国科学院举办青年先进典型宣讲活动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5-10 07:27
来源:科技日报 【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报记者 陆成宽 5月8日,中国科学院举办"科技强国青年说"暨"修好三门课 改革当先锋"青年先进典型宣讲活动,组织 青年先进典型讲述老一辈科学家优良作风学风故事,以及抢占科技制高点新征程上青年科研人员攻坚克 难的奋斗故事。 宣讲活动上,多位青年科研人员表示,要大力传承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光荣 传统,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以实干实绩当好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青年排头兵。 追随先辈坚韧步伐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 "在长春光机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建所初期,首任所长王大珩院士将个人 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与工人一起'白手起家',因陋就简地建起玻璃熔制厂房,短期内熔制出中国 第一炉光学玻璃,为建立中国光学仪器制造业奠定了基础。"长春光机所研究员李炜在宣讲中说,"在他 们身上,我看到了探索的坚韧、攀登的勇气、治学的严谨和团队的协作,这样的优良作风学风,正是支 持我投身科技创新事业的超强动力。"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人员,李炜始终追随先辈的脚步,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在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 砥砺奋进,带领团队取得了竖直表面日间亚环 ...
中国科学院团委举办青年先进典型宣讲活动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5-09 05: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青年先进典型代表现场宣讲。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作为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获奖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郑理、长 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李炜、计算技术研究所郭崎、物理研究所陆雅翔、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张 亮、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文秀,通过"传承践行接续奋斗""奋力攻坚勇挑重担""联心聚力协同攻 关"三个篇章,分别宣讲他们和团队的奋斗故事、成长体悟和努力方向。 宣讲活动上,中国科学院五四红旗团委获表彰。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表彰仪式,也 在"学精神、强作风、促攻坚"青年先进典型宣讲活动上举行。(完) 中新网北京5月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团委5月8日在北京举办"学精神、强作风、促攻坚"青年 先进典型宣讲活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出席活动并讲话。 宣讲活动会场。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吴朝晖强调,中国科学院全院青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重任在身、使命在肩,要深刻认识科技创新面 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增强科技强国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要修好理论学习 ...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见证“大国重器”辉煌,三家在京部属单位联合开展党建活动
在北京光源,极富设计感的现代化建筑、极具科技范的实验设备,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 领域科研人员通过北京光源探索微观世界的纤毫奥秘,参加活动的同志们通过参观北京光源,深刻感受到"大国重器"的磅礴伟力。 近日,生态环境部华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在部机关党委指导下,联合生态环境部华北督察局、中国核安全与环境文化促进会共赴中国科学院"两 弹一星"纪念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以下简称北京光源),开展"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见证'大国重器'辉煌"主题党日 活动。 在"两弹一星"纪念馆,一件件锈迹斑斑的试验设备、一页页泛黄工整的手稿笔记,重现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在国外敌对势 力的封锁下,进行科技突围的"惊天动地事",再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隐姓埋名人"崇高精神品格。 本次主题党日活动在短短半天时间里,安排了多点位参观学习,行程紧锣密鼓,内容丰富扎实;突破"看展览馆展览、听讲解员讲解"的局限,将 大巴车、实验室、绿水青山等拓展为党员学习的好课堂。专门邀请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为大家讲述从"两弹一星"到 ...
跑好科技创新的接力棒
Ren Min Ri Bao· 2025-04-13 22:20
进入2025年,中国科技创新领域迎来崭新篇章——"人造太阳"EAST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人形机 器人踏着丝滑舞步惊艳舞台,DeepSeek吸引人们在人工智能方面"深度求索"……创新迭代、新知涌现, 科学事业前进的每一步,都闪耀着科学家精神之光。 要靠宣传教育的引导。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止于科学界。遇到疑问有追寻的热忱,遇到困难有直面的勇 气,遇到分歧有合作的意愿,这些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必备项",也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加分项"。要引导 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把好奇心转化成科学萌芽的沃土。 1955年,面对科研难题,钱学森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前不久,因人形机器人而受 到关注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一次演讲中说:"我相信,别人能做的事,我们也能做,还能做得更 好。"从"能",到"能做得更好",跨越70年的回响,映照着我国科学事业从一路跟跑到开始领跑的飞 跃,也昭示着科学家精神的薪火相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奋斗,锚定建成科技强国,在科学家精 神的感召下,我们一定能跑好这一棒接力棒!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科学研究是一场马拉松,需要"不为繁华易素心"的定力,"千磨万击 ...
跳出试卷,在解国家需求之题中找到“意义坐标”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 践行红色科普使命"红信讲习团的成员走进杭州市前进 街道,为小学生们宣讲科学家精神。主办方供图 "AI能够取代科学家吗?"不久前,北京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尹西明在课上抛出这个问题,引发同学 们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AI的高效和精准能够助力科研,有的则坚信科学家的创新和执着是无法替代 的。眼见学生们争论不休,尹西明向大家讲述了"北斗天团"通过"小步快跑"刷新中国速度的科技故事。 面对台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航天工程、管理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尹西明告诉他们,我国科技创 新取得的辉煌成就背后,是一代代中国科学家心怀使命、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便是科学 家的"不可替代性"。 过去谈到"两弹一星"时,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王琪总觉得那是历史课本里的文字。去年 夏天,在学校组织的"浙里红色科学家精神"探寻活动中,她来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钱学森故居,那里 陈列着大量历史文献。在一面墙上,王琪看到了钱学森曾说过的一句话——"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 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何为"国之脊梁"。 从实验室里的执着探索,到祖国山河大地上的实践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