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考古
icon
Search documents
山西公布平遥唐墓发掘资料 墓主为太原郡人士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07 01:12
原标题:山西公布平遥唐墓发掘资料 墓主为太原郡人士 中新社太原5月6日电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6日对外公布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北汪湛村唐墓M5发掘资料, 该墓葬年代在初唐末期,据出土的石质墓志可知墓主为太原郡人士。 为配合基本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晋中市博物馆、平遥县文物所对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北汪湛墓 地进行考古发掘,该墓西距平遥古城约8.3公里,北距镇国寺约8.6公里。墓地中部偏北发现一座砖室 墓,编号M5,为竖穴土圹墓道单砖室墓,由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组成。 "M5年代在初唐末期,为山西地区初、盛唐过渡阶段墓葬提供了年代标尺,墓葬形制及其出土器物为认 识晋中乃至整个山西地区唐代墓葬的丧葬习俗与演进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石晓润说。 (记者 胡健)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北汪湛村唐墓M5出土的三彩陶罐。(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供图) 该墓共出土随葬遗物13件,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等。根据志文记载,墓主人名讳间,太原郡人士, 于武周圣历三年(公元700年)葬在汾州平遥县东二十里王湛村北十里处。由此可知,该墓葬年代为初唐 时期。平遥在唐初属介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介州,平遥改属汾州,至天宝元年(742年) ...
邂逅钟离国:说钟离君柏墓的发掘和发现|访古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5-07 00:46
(原标题:邂逅钟离国:说钟离君柏墓的发掘和发现|访古) 作者 翟德芳 看到标题中的"钟离",估计很多人知道这是一个姓氏。就我自己而言,我读史时,知道战 国时有痛骂齐宣王、却被后者封为王后的钟离春;楚汉相争时、项羽手下大将有钟离昧。过去没有细琢 磨这个"钟离"的历史渊源,此次蚌埠之行,意外邂逅了一座墓葬,却为我丰富了这方面的知识。 我在访问双墩遗址时,那里是一片未竣工的考古公园工地,穿行在简易的道路上,我就注意到旁边有一 个土墩,怀疑那就是双墩的由来,但土墩只有一座,却又为我带来新的疑惑。之后到蚌埠博物馆,看到 有一个钟离君柏墓的陈列,我好奇地进去观看,才知道这座墓就在双墩,是被挖掉的另一个土墩,墓主 竟然是春秋时钟离国的国君!这一发现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遂仔细观看陈列品,并披阅文献资料,才 有了这一篇访古文。 钟离君柏墓的葬制 1985 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双墩村的两座相邻的大土堆被认定为墓葬,并分别命名为双墩 1、 2 号墓。2005 年 6 月,双墩1号墓被盗,虽然盗墓者未得逞遂,但表明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蚌埠市政 府提出对其进行发掘,以加以保护。2006 年 12 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 ...
文物上“新”共赴跨越时空文化之旅 百姓乐享假日“文化大餐”
Yang Shi Wang· 2025-05-03 07:01
央视网消息:假期出游,博物馆也是热门目的地。中国考古博物馆对部分文物进行更新,推出系列新活动,邀请观众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 之旅。 "五一"假期前两天,中国考古博物馆已达到最大观众承载量,每天5500张门票均被预约完。面对观众高涨的参观热情,中国考古博物馆提前上 新一批文物,涵盖陶器、瓷器、青铜器等品类。 "五一"假期,中国考古博物馆特别推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活动,把最新的考古成果向观众普及。首场展示出土青铜器上 的"太保墉燕"铭文,这是北京建城史的最早出土文献,而留下这段记载的人名叫作册奂。 除了北京的博物馆展出新文物、推出新活动,河北省3家博物馆联动,在河北博物院推出精品珐琅文物展,明清两代190多件(套)珐琅珍品集 中亮相。 这件西汉时期的青铜壶,2007年出土于新疆伊犁河谷,这是此类器物在伊犁地区的首次发现。古代工匠用弦纹在它的腹部隔出5个分区,内部 以细密的云雷纹填充,从整体造型到纹饰细节,具有较为明显的汉代中原风格,成为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 中国考古博物馆提醒,观众可提前3天通过中国考古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这一官方渠道预约,实名核验后进馆参观。 明清两代190多件套珐琅珍 ...
我把考古写成歌
Ren Min Ri Bao· 2025-05-02 22:01
我母亲是上世纪50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唱歌。记得家里1964年买了架风琴,妈妈一 有空就弹琴唱歌,我和两个妹妹有时跟着一起唱,这应该是我的音乐启蒙。 这5首关于考古的歌曲是我个人音乐创作生涯中最有意义的。后来,我先后为多个考古遗址创作歌曲, 比如三星堆、良渚、贾湖遗址。音乐创作使我的业余生活十分丰富。歌曲的创作都是有感而发,何乐而 不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70年代,家里有了收音机。广播电台经常播放李光羲、贾世骏、蒋大为等歌唱家的歌,我边听边模仿, 不知不觉,歌唱水平逐步提高。一天下午,我手拿一首歌的简谱,看着看着就唱出来了,真是神奇。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3日 08 版) 1982年,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我用头几个月的工资买了台双卡录音机,一有空闲时间 就听歌。虽然科研任务繁重,考古发掘艰辛,却没丢掉唱歌的爱好。2010年8月,我们考古研究所迎来 建所60周年。当时我们举行了一场晚会,请考古院所以及与我们有合作关系的大专院校都参加。作为研 究所的代表,我上台演唱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是我第一次在数百人的大礼堂独唱,认真练 习了很久,效果 ...
北京何以实证三千余年建城史?中国考古博物馆“五一”讲座揭秘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01 11:41
Core Viewpoint - The China Archaeological Museum is hosting a special event during the May Day holiday, featuring a series of academic lectures on the "Top Ten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of 2024," which has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from both academia and the public [1]. Group 1: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 The "Taibao Yongyan" inscription discovered at the Liuli River site provides the earliest physical evidence of Beijing's over 3,000-year history of city building, highlighting the unique value in the study of urban history [1]. - The discovery of the Yan Hou family tombs at the Liuli River site fills a crucial gap in the composition of Western Zhou tombs, supporting the site's identification as the capital of the Yan state and offering invaluabl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for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of the Yan state during the Western Zhou period [2]. - The Liuli River site has revealed a dual city wall structure, marking the first time such a structure has been identified in a Western Zhou feudal state, suggesting the city could cover an area of up to one million square meters [4]. Group 2: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 The Liuli River site is currently the only known Western Zhou feudal state site that has uncovered multiple city walls, large buildings, complete burial areas, city-building inscriptions, and oracle bones, extending the historical timeline of Beijing's city-building to over 3,000 years [5]. - The artifacts unearthed at the site reflect a complex cultural interaction, showcasing influences from the Zhou, Shang, and local northern grassland cultures, thereby enriching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he Yan culture [6]. - Environmental, botanical, and industrial archaeology methods have been employed to vividly reconstruct ancient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practices, bringing historical scenes to life [7]. Group 3: Special Activities - The China Archaeological Museum is open from May 1 to May 5, featuring academic lectures and documentary screenings as part of its special activities to promot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11].
考古新成果破解青藏高原人类早期迁徙生存密码
Xin Hua She· 2025-04-30 00:58
此外,西藏阿里革吉县噶尼遗址、日土县夏达错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成果表明,细石叶技术在距今1万年左右就已到达西藏西部,并延续至6000 年前。其中,夏达错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细石器,还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的磨制石针,标志着青藏高原最早的磨制技术已在西藏西部出现。这 种从打制石器到磨制技术的转变,表明西藏石器时代生产技术发展的革新阶段。 新华社拉萨4月29日电(记者春拉、刘洲鹏)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29日在拉萨举行的2024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会上通报,尚嘎岗遗 址、秀玛洞穴遗址、噶尼遗址等考古项目,为破解青藏高原人类早期迁徙生存密码,构建西藏考古学文化石器时代时空框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 料。 拉萨堆龙德庆区尚嘎岗遗址初步揭示,早期人类在距今10万年左右已踏入西藏高原中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李浩说,尚嘎岗遗 址出土的石制品组合表现出以盘状技术为特色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特征,光释光测年显示,该遗址三级阶地文化层年代不晚于距今10万年。 李浩说:"超景深显微镜与扫描电镜可以分析石器的作用对象和使用方式,通过石器表面的使用擦痕和光泽,我们推测这些工具曾被用于加工 皮毛等活动,展现了早期人类高海拔极端环境的生存 ...
嘎拉的风,也曾磨砺先人
Ren Min Ri Bao· 2025-04-28 22:36
嘎拉的风,是几乎所有人对西藏玛不错最深的印象。 "天边的嘎拉,狂风的摇篮"。当地谚语形象地说明了玛不错所处的嘎拉古湖盆地的特征。当然,你只有 长时间在户外干活,或者长时间住在嘎拉,才有机会体验到。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狂风呼啸、高寒缺氧的地方,竟隐藏着几千年人类文明演进的宝藏。 10多年前,玛不错遗址还没被发现的时候,我曾走过目前嘎拉古湖盆地东西向开通的219国道这条路 线。那时,这条路线还是土路,"嘎定公路",即嘎拉乡到定结县的公路。当时,我负责的"定结恰姆石 窟"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评选的2011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那时我就觉得,嘎拉这个地理 位置应该是高原文化历史交通网络上的一个重要区域。 2019年实施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田野考察之前,我作为科考项目合作方的考古负责人,为考察队制定了 年楚河流域和这条"嘎定公路"的考古调查路线。幸运的是,考察队在玛不错采集到了绳纹、刻划等纹饰 组合的陶片。看到陶片照片时,我眼前一亮,非常兴奋,告诉队员们,这些陶片的历史肯定超过三千 年。 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发掘区一角。 夏格旺堆供图 5个年度的科研探索,5个年度的狂风洗礼,5个年度的团结奋战,我们收获的不仅 ...
科技让考古更鲜活
Ren Min Ri Bao· 2025-04-28 22:36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入围的20个项目依次登场。作为一名参与过不少考古项目的科 技工作者,我最深的感受是:越来越多的考古人重视科技的作用,现代科学正在塑造中国考古学的全新 风貌。 科技全面融入考古的各个环节,极大提升了研究精度。新出土材料和新方法的结合,提供了大量前所未 有的细节。对吉林和龙大洞遗址黑曜岩的成分分析,发现存在本地和外来物源,区域比较揭示了东亚地 区黑曜岩的流通网络。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遗址瓷胎采用二元配方技术,即胎土+脉石英,将瓷胎中的 石英含量提高到70%以上,这比元代景德镇窑早了两个世纪,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高石英白瓷工艺。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从考古研究的一抹亮色,成为考古的底色。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9日 2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现代科学技术还揭示了以往未被充分认知的考古信息,丰富了考古研究的维度。这些成果正在为中国考 古学贡献新的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入围项目中,有5项开展了锶同位素分析。这表明,物质文化交流 网络的研究已受到广泛重视,考古学家期待通过对古人迁移行为的研究,揭示交流对于社会复杂化的重 ...
探寻文明之光
Ren Min Ri Bao· 2025-04-28 22:36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出土卜甲、卜骨残片213片,初步辨识 出刻辞295字。甲骨刻辞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 战争、数字卦等多方面,价值重大。发现了多个国族名、 人名,可以与金文和传世文献互相参照。发现"我呼 侯……""王呼并召……"等王呼令诸侯的王卜辞,是反映 西周天子与诸侯关系的珍贵记载。 出土文字文献提供了古代社会的"第一手资料",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多个遗址都出土了文字资料,在遗址性质的确认、古代社会面貌研究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9日 2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尊、卣、爵、觯、鼎,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5件青 铜礼器引人注目。铸于它们内壁、器底、器盖共7次的相 同铭文极为重要,铭文中的"太保墉燕"4字实证了北京 3000年建城史。"太保"是西周成王时期的召公奭,"燕"指 琉璃河遗址所在的燕地,"墉"意为"筑城","太保墉燕"意 为"太保召公来到燕地建设都城",这是北京建城史最早的 出土文献。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滇国相印"封泥、"益州"铭文瓦 当,写有个人财产申报文书、"始元四年"的简牍,实证西 汉时期曾经在这里 ...
揭开古人类生活的更多谜底
Ren Min Ri Bao· 2025-04-28 22:36
"西南地区的旧石器越来越多,长江流域日益支撑起史前考古的新天地……祝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 古新发现公布后,一位考古人在朋友圈发出这样的感叹。 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是四川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旧石器考古项目。2022年,位于川西高原的稻城皮洛遗址也 曾入选。两个项目的领队,都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 成为"十大"仅仅是开始。评选结果公布当天,郑喆轩就匆匆赶回濛溪河遗址。皮洛、濛溪河、射洪桃花 河等重要遗址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资阳、内江等地的田野考古调查也在同步开展,整理研究也不能停 下,考古队员们忙并快乐着。 搁在几年前,现在这种状态,对于郑喆轩还是"不敢想象的幸福"。 四川处于高原与平原之间,华南与华北之间,温带与亚热带之间,是古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十分重要 的"十字路口"。然而,在2019年以前,四川比较明确的旧石器遗址仅有10余处,国内外学者们只能被迫 接受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没有或者很晚才有少量古人类存在的"苦涩现实",四川成为国际旧石器研究 的"盆地""洼地"。 "如果能够扎实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可能会有填补空白的重要突破!"11年前,郑喆轩硕士毕业, 带着"开疆拓土"的目标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