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

Search documents
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团队:探索钢铁生产的AI新路径
Xin Hua She· 2025-06-20 03:24
走进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宽厚板车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领衔研发的数字化全流程 生产线正在调试。"在这条生产线上,可以实现在相同成分体系下不同钢种和规格的柔性化生产。未来5 年,我们将围绕全国钢铁企业实际需求,建成约20条全流程一体化数字化样板线,树立钢铁行业的'人 工智能+'标杆。"王国栋说。 王国栋领导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深耕钢铁行业30余年,贡献了"超级钢""新一代控轧控冷技 术"等高水平成果。而今,年过八旬的他转身研究钢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把我们的钢铁行业打造成世 界领先的钢铁行业集群,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靠'人工智能+钢铁'破解产品性能一致性、质量稳定性 差等行业难题。"在王国栋看来,数字化转型,是钢铁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华社沈阳6月20日电 题: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团队:探索钢铁生产的AI新路径 新华社记者王莹 "近年来,创新中心锚定颠覆性和前沿技术,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钢铁'新范式,取得数字化炼铁、智慧 高炉、生成式人工智能热轧产线等进展。"团队成员孙杰介绍说。 在东北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紧盯大屏幕上的数据流,指尖在触控屏上根据远程输 送过来的实际生产工 ...
雄安新区首创智能管网检测新模式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6-20 02:19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雄安新区首创智能管网检测新模式 近日,一个搭载多模块检测设备与AI(人工智能)算法的机器人在雄安新区容西片区地下管网投入使 用。这标志着雄安新区率先将市政管网全地形智能检测系统投入使用,为及时发现和处理城市地下生命 线"看不见的隐患"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项目团队融合多模态感知技术,构建起立体检测网络。管道剖面声呐每秒采集2000个三维坐标点,配合 高帧率摄像头,可自动生成高精度的管网数字孪生模型。此项综合技术的应用,使检测效率大幅度提 升,误检率大幅度降低,相比传统运维方式,运维成本降低53%。 此项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检测与运维的基础能力,更在智能化层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雄安新区数字 城市建设标准框架下,该项技术通过数十万个缺陷样本训练,能自动识别各类管道病害,就像给管网 做"CT检查",AI诊断准确率超90%。雄安集团水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套系统让我们对地下 管网维护实现了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护的转变,为智慧城市运营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据悉,此项装备的带水作业、防爆设计等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记者郝金钰) "传统管道检测需要停水断流,且作业环境复杂,不仅影响居 ...
AI在工业铺开应用,英伟达的“AI工厂”并非唯一解
第一财经· 2025-06-19 13:47
2025.06. 19 本文字数:4395,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作者 | 第一财 经 郑栩彤 英伟达CEO黄仁勋最近越来越多提到AI工厂的概念。 5月,黄仁勋宣布英伟达与富士康合作,在中国台湾打造一台配备1万颗英伟达Blackwell GPU的AI 工厂超级计算机。上周,黄仁勋又宣布,英伟达将在德国建设全球首个工业AI云,配备1万颗 Blackwell GPU。英伟达还将在欧洲建20余个AI工厂。 在英伟达展示的图景里,汽车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设计,机器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训练,工厂产线可以在 虚拟环境中优化后再到现实工厂运行。这些计算用到了AI。黄仁勋称,每个制造商都会有两个工 厂,一个制造产品,另一个创造驱动这些产品的智能。 产生这些"智能"的算力来自实体AI工厂,也就是部署了大量GPU的算力中心。如果说英伟达指明了工 业AI转型的主要方向,那么,随着各万卡算力中心落地,工业应用AI的转折点可以说在加速到来。 不过,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厘清:英伟达在工业AI转型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这是工业AI转型的主要 路径吗?这些大GPU集群是否将是未来的主要算力形式? 记者了解到,英伟达的路线更多是基于仿真平台Omniverse ...
铁路专业应用机器人高层论坛在京召开 “人工智能+铁路”取得积极进展
Zhong Guo Jing Ji Wang· 2025-06-19 10:00
图像视频智能分析技术提升安全检测监测质量效率 据悉,铁路部门依托高清摄像与图像智能识别技术,打造铁路"智能慧眼",聚焦铁路机车车辆关键 部件检查、工电供重点基础设施病害监测、沿线环境安全监测、场站内外安全监测等场景,研发投用了 一批智能感知和检测系统,精准识别各类安全隐患、缺陷病害和外部风险,为动态感知、科学研判、超 前防范、故障诊断、病害治理等提供有力支撑,构建起铁路安全保障的智慧防护网。国铁集团研发投用 了货车故障轨边图像检测智能识别系统,对货车图像进行智能分析,实现货车车辆故障自动识别率超过 90%,每列作业人数从4人减少到2人,列均作业时间从15分钟减少到10分钟,作业效率提升2倍。广州 动车段研发投用了动车组智能巡检机器人,利用高清摄像手臂拍摄动车组车底关键部件,并智能识别缺 陷。经测算,动车组日常维修效率可提升33%。 智能装备推动铁路生产作业减劳降本增效 铁路点多线长,沿线工作环境十分艰苦,生产场景安全风险大,各类作业劳动强度高。针对各专业 特定工作场景,铁路部门研发投用了一批机器人、无人机、机械手臂等智能装备,24小时值守在艰苦作 业场景中,精准执行高空作业、水下检测等高危任务,成为铁路工人的 ...
2025年中国矿用机器人行业技术现状 未来将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以提升矿山安全水平和功效【组图】
Qian Zhan Wang· 2025-06-19 09:23
本文核心数据:技术现状;重点技术;开发流程;导航技术;路径规划技术;多传感技术; 矿用机器人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矿用机器人主要技术困境 从目前国内矿山智能机器人的定位来看,矿用机器人的使用是在固定岗位和智能巡检、开采、运输、救 援等环节释放大量劳动力,以期实现提高矿山安全水平和工效。而在实现矿山智能化和矿山智能机器人 化的过程中,应用场景不明确是制约矿用机器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需要持续扩展矿用机器人场景应用。 现有矿山智能机器人产品尚不能完全满足用户智能化需求,主要表现在人机交互功能、智能感知、智能 决策等关键核心技术是矿山智能机器人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核心算法和专利等基础性知识产权研发投 入依然不足,制约矿山智能机器人产业可持续发展。 ——矿用机器人重点技术方向 未来,芯片技术发展方向将加强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芯片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神经网络和双目视 觉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防爆电控机械臂的机动和故障检测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轻量化防爆大容量电池 将加强质量控制和可靠性测试,并针对恶劣环境开发出更多种类的产品;ROS系统更加注重分布式设计以 支持矿用机器人的协同工作。其他技术发展方向如下: 转自:前瞻产 ...
从敦煌到大足 两大世界文化遗产首次在重庆联展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19 01:50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展览整窟复制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第3窟、第45窟、第17窟和大足石刻宝顶山小佛 湾第9号毗卢庵、大足石刻北山第245号窟,打破不可移动文物的地理局限性,兼顾文物保护与传播。 展览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以现代化展陈语言对石窟艺术中国化历程创新诠释。借 助AI技术与交互科技,游客通过"点亮千手观音"光影互动装置,与电子屏合掌时就能够实时生成图像, 助力观音贴金,体验千手观音"修复"工作,打破传统展陈时空界限,深度参与文物体验。 借助大语言模型,北魏时期敦煌禅定佛像(莫高窟第259窟)与南宋时期大足释迦牟尼佛像(原位于大足石 刻宝顶山小佛湾)实现跨越时空"对话"。 本次展览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资阳市博物馆、安岳石窟研究院、广安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策 划。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5日。 (梁钦卿) "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展"18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幕。 作为敦煌莫高窟与大足石刻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首次联展,本次展览共呈现200余件展品,其中高善穆 石塔等国宝级文物2件、 ...
立足山地特色开辟发展新路
Jing Ji Ri Bao· 2025-06-18 20:18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转化是区域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命题。如何打破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二元对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模式,是 中西部生态资源富集地区的共同课题。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 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生态价值转化、数字技术赋能、清洁能源开发、乡村生态富民为四大抓手, 探索出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 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筑牢"两山"转化制度根基。贵州通过系统化构建核算、交易、产业和补偿四大 环节,有效拓宽了"两山"转化路径。通过出台全省GEP核算方案,推进生态产品价值"一把尺"核算,为 生态资源提供可量化的数据基础;设立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推出林业碳汇交易和"单株碳汇"等市场 化工具,推动生态资源进入流通领域;打造"山地特色农业+生态工业+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将 生态优势直接嵌入价值创造过程;完善跨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探索"修复—开发"权益挂钩模式,通过 绿色金融和林权赎买等政策工具反哺生态保护。 深化生态惠民利益联结,拓展乡村全面振兴绿色路径。创新"生态+体育+文旅"融合业态,通过"村 BA ...
科技日报:武汉双柳长江大桥主跨首片钢箱梁成功吊装
Ke Ji Ri Bao· 2025-06-18 08:31
"在箱梁吊装过程中我们还采用了数字孪生系统,来实时监测缆载吊机的应力、变形和吊装姿 态,并对风速、风向等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梁段吊装精度控制在毫米级。"中交二航局双柳 长江大桥项目负责人付望林表示。 双柳长江大桥主跨共设有90个梁段,此次吊装的首片钢箱梁位于跨中,长13.0米,宽50.5米,梁 高4米,重约298.6吨。为保障大型吊装作业的施工安全,项目部超前谋划,拟出关键工序控制清单, 根据梁段体积大、横向截面宽的特点,对缆载吊机进行设计改进,并全过程跟踪缆载吊机的制作和安 装,确保其符合施工要求。 同时,为验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在首片钢箱梁正式吊装前,项目团队还对重约455吨的钢箱梁 进行了试吊,并顺利完成1.1倍动载试验和1.25倍动载试验,各项结果均符合要求。 由于本次吊装施工作业区域位于长江航道中心,航道通行及警戒工作难度较大。为确保吊装施工 安全有序进行,项目团队提前与海事部门沟通联系,取得施工许可,并召开了多次施工协调会和安全 交底会,进行了水上施工安全综合演练。 6月13日,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武汉双柳长江大桥项目主跨首片钢箱梁成功 吊装,标志着大桥进入上部结构施工新阶段 ...
2025年全国春灌总面积约4.3亿亩 水网建设保农作物灌溉 保粮食丰收
Yang Shi Wang· 2025-06-18 04:47
央视网消息:水利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春灌总面积约4.3亿亩,有力应对干旱,确保夏粮稳产丰产。 眼下,河南正值夏种关键期,在豫北粮食主产区河南省新乡县,人民胜利渠渠道里黄河水奔涌,麦收过后,当地农户正从农田旁边的水渠中引水灌溉, 为接下来即将进行的玉米播种造墒。 河南省新乡县翟坡镇东大阳村种粮大户 郑纪昌:这一共是700多亩地,今年小麦一共浇了3水,因为今年天气比较干旱,但是黄河水引得比较及时,产 量也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 人民胜利渠是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近两年灌区通过实施现代化改造,骨干工程配水条件大幅提升。今年灌区通过科学调度, 制定精细化引水方案,为农田灌溉提供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所长 张宝忠:这两年,水网的建设,包括数字孪生(水网)的建设,在调度的精准性和调度的可靠性和及时性方 面,都比往年有比较大的提升,所以我们在有限水量的前提下,实际上能够有效保证农作物的灌溉,也能够保证它的稳产和丰产。 河南省人民胜利渠保障中心供水科科长 白瑞林:我们现在根据旱情,新增两台浮箱式水泵,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4个流量,现在是9台泵满负荷运 行,截止到 ...
“中国速度”走向世界
Zhong Guo Qi Che Bao Wang· 2025-06-18 01:54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当下,效率已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变量。以"中国速度"为标杆,越 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正掀起一场"效率革命",尤其是在研发领域。大众集团、日产等国际巨头已明确表态,将大幅缩短产品研 发时间;国际零部件供应商马瑞利近日也表示,其正在实施一项新的发展战略,将原本长达3年的产品研发周期压缩至12个 月,并将"中国速度"模式推向全球。 近年来,"中国速度"已成为跨国车企及零部件巨头高管最常说到的词汇之一,而这些企业正在将"中国速度"从中国市场复制 到全球,以加快研发,提升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国车企自身也在凭借"中国速度"的优势加速全球化,以比亚迪、奇瑞、零 跑汽车等为代表的企业,正通过缩短海外市场车型研发周期、快速响应本地化需求,让世界直观感受"中国速度"的冲击力。 从中国到世界 跨国车企热捧"中国速度" "过去,汽车行业的产品研发周期通常需要3年甚至更久,如今在中国,这一时间已缩短至12到18个月。我们经常看到关于'中 国速度'的报道,而这正是'中国速度'的具体体现,且这也是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马瑞利首席创新与技术官约阿希姆·费策 尔指出。 过去,车企往往需要耗费数年时间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