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技术决定论
icon
Search documents
特朗普和马斯克的最大失败: 高估了技术,低估了人性
Hu Xiu· 2025-07-03 13:39
19世纪中叶,赛勒斯·麦考密克(Cyrus McCormick)发明的机械收割机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带来 了美国农业生产变革。机械收割机的发明,不仅解决了美国人口扩张带来的粮食紧缺,而且加速了北方 美利坚合众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赛勒斯·麦考密克去世后,小赛勒斯·麦考密克继承了机械收割机制造 厂。之后,原本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的收割机制造,变成了压榨工人血汗的流水线。 小赛勒斯·麦考密克先是在工厂大幅盈利的1883年大幅降低工人薪酬,随后为了应对罢工带来的生产停 滞,购置了气动成型机来替代手工制造收割机零件的技术工人。尽管气动成型机无法和技术工人一样, 高质量地生产零配件,但是工厂可以雇用没有制造技术的一般性劳工来协助气动成型机运转。小赛勒斯 ·麦考密克还积极参与政治运动,支持削弱劳工权益保护。 20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提出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决定着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 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技术决定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技术具有自主性;因此,只有最大程度 地弱化政府对技术的干预,给予技术自由的空间,才能获得技术进步。围绕技术决定论这一观点的争论 持续至今。 在1886年5月的秣市惨案 ...
上海的垃圾分类,真的失败了吗?
虎嗅APP· 2025-06-24 14:31
以下文章来源于虹线 ,作者评论尸 虹线 . 面向自己写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虹线 ,作者:评论尸,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19年以后,上海的'货',质量是全国最好的。我们收货,就像买大宗商品,最怕的就是品质不稳 定,量也忽大忽小。上海强制分类之后,我们收到的 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通常指饮料 瓶) 塑料,杂质少,打包规范,量也稳定。以前我们得到处去求货,现在感觉供应链一下子就顺了, 成本下来了,生意好做了。" 最近,一篇知乎回答 [1] 又在社交媒体和一些微信群里流传开来,标题大概是说上海的垃圾分类已经 失败了。 这种"一句话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暴论,总是很有市场: 因为知乎政策是不许原文转载,所以我总结了一下这篇回答的观点 (原回答见尾注) ,大概有三 条: 1.技术万能论:现在的垃圾焚烧炉技术已经极其先进,什么都能烧,效率高、污染小,所以前端分拣 价值不大。 2. 前端无用:居民辛辛苦苦分的类,到了运输和处理环节又被混在一起了,纯属折腾人,是"形式主 义"。 3. 产能过剩:一些报道指出,上海的垃圾焚烧厂现在"吃不饱",垃圾不够烧,这不就反证了整个分 类体系的荒谬和失败吗? 这些观点层层 ...
上海的垃圾分类,真的失败了吗?
Hu Xiu· 2025-06-24 09:00
最近,一篇知乎回答[1]又在社交媒体和一些微信群里流传开来,标题大概是说上海的垃圾分类已经失败了。 这种"一句话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暴论,总是很有市场: 因为知乎政策是不许原文转载,所以我总结了一下这篇回答的观点(原回答见尾注),大概有三条: 1.技术万能论:现在的垃圾焚烧炉技术已经极其先进,什么都能烧,效率高、污染小,所以前端分拣价值不大。 2. 前端无用:居民辛辛苦苦分的类,到了运输和处理环节又被混在一起了,纯属折腾人,是"形式主义"。 3. 产能过剩:一些报道指出,上海的垃圾焚烧厂现在"吃不饱",垃圾不够烧,这不就反证了整个分类体系的荒谬和失败吗? 这些观点层层递进,逻辑自洽,再被一些营销号转载配上几张真假莫辨的图片,很容易让人觉得"原来如此",并转发附上一句"早就说了"。 如果我不是之前写过一个和循环经济相关的小册子,做过上海地区一些垃圾再利用行业从业者的采访,我也信了。 那本小册子 2023 年写的,说实话写小册子的时候我和这个知乎的答主一样对上海的垃圾分类充满质疑,因为当时已经过去 4 年了,再加上疫情凶猛,我 以为这事儿早就翻篇儿了。 但在与那些"收垃圾、卖垃圾"的从业者交流时,我听到了一个与广 ...
用好信息导航
Jing Ji Ri Bao· 2025-06-07 22:05
——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引导我们以更方便快捷的方式达成目标。 大语言模型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它增强了我们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对于新技术与人类社会演进之间的关系,社会上历来存在悲观和乐观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前者认为, 短期来看,新技术尤其是突破性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震荡;长期来看,像AI这样具备一定自 成长性的技术尤其值得警惕,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后者则更倾向于相信技术进 步会促进人类社会的进化,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风险、需要付出的成本都是值得的。 但在作者看来,这其实是陷入了技术决定论的陷阱。人类的智慧使我们有能力权衡选择,设想并规划不 同选择会面临的潜在情境,这是人类的天赋,不会被技术所左右。无论对于个体还是集体,人类能够驾 驭的智慧和能源越多,实现目标的能力就越强。而无论是盲目排斥技术进步,还是过分陶醉于技术乌托 邦的想象之中,都是对这种能力的忽视。因此,作者更主张适度,也即审慎地思考技术与人类的关系, 罗列各种可能性、评估成本与收益,并通过积极行动引导科技向善。 再来看第二点。 这个回答是不是让人觉得莫名熟悉? 如果将信息替换成通路,将目标替换成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