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

Search documents
沈从文与颐和园霁清轩
Bei Jing Qing Nian Bao· 2025-07-10 23:33
◎谢其章 小学时代的颐和园春游,可说是一件欢呼雀跃的大事,母亲会破例给一毛钱零花,一个义利圆面包,煮 两只鸡蛋,这些吃食平日里难得一吃。六十年来游颐和园十数次,顶数去年四月的那次狼狈之极。那天 去颐和园出于一个难与人言的心事,不料游人之多,仿佛十四亿人有一半在游园。陷入人山人海,奋力 跋涉,无心顾及湖光山色,一路不停说着,对不起,让一让。一小时后从北宫门逃出。 《古意双溪大雪》 这一年,沈从文六十八岁。这一年,我在农村不准备回北京探亲,独自一人在知青户过冬,孤寂于我不 陌生。 《古意双溪大雪》离《霁清轩杂记》还差着一站呢,这站的站名叫《芷江县的熊公馆》,为什么这么绕 呢,我写东西不喜欢直奔主题,总要自己弄明白自己为什么写甲不写乙。我称这个法子叫"可写性",多 少有点讨巧的意思。沈从文这三篇比较起来,"颐和园"的可写性和受众面远超另外两篇。我一直对居住 颐和园的名流有兴趣,登高赏月的诗意令人神往,何况还是大才子沈从文写的呢。 《芷江县的熊公馆》 有事未作,还有些责任待尽 先说几句《芷江县的熊公馆》(1948年载天津《大公报》,后收入《湘西》)于我的必不可少。据说沈 从文与熊希龄七拐八拐沾点亲,沈从文写道:"这所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从文人到战士:郁达夫的笔尖抗战
Xin Hua Wang· 2025-06-22 10:24
新华社杭州6月22日电 题:从文人到战士:郁达夫的笔尖抗战 新华社记者许舜达 1942年,新加坡沦陷,郁达夫化名"赵廉",流亡至苏门答腊。他开办酒厂作为掩护,继续从事抗日工 作。 一次偶然的意外,暴露了郁达夫的日语能力。日本占领军随即强迫他担任翻译。在当翻译期间,他暗中 帮助和营救了不少当地人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和罪行。这些情报成为战后审判日军罪 行的重要证据。 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3年,17岁的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 间,在日记中庄严写下:"……余有一大爱焉,曰爱国……国即余命也,国亡则余命亦绝矣!"这一誓言 成为贯穿他一生的精神主线。 作为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郁达夫的文学创作以真率酣畅、热情明丽著称,《沉沦》《春 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而当民族危亡之际,这位文人毅然走出书斋。为表明自己的抗日决心,郁达夫掷地有声地写下了:"我 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壮言背后,是惨痛的家国之殇。1937年末,郁达夫家乡富阳沦陷,70多岁的母亲因不愿伺候日军吃喝, 躲进深山最终饿死。郁达夫悲痛写下一副挽联,"无母 ...
和麦家在爱丁堡的一天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13 08:47
雾霭笼罩下的爱丁堡,如一幅晕染着灰蓝色调的古画。作家麦家缓步行走在青石板街头,仿佛一位在时 间迷宫中破译秘密的探险者。他笔下的那些坚守秘密的人——容金珍、李宁玉、黄依依——在故事里游 走,如今他们似乎也在这布满暗码的老城复活。我带麦家走进我常逛的爱丁堡的旧书店"扶手椅"书店, 看他站在那些被时光磨软了棱角的书脊前,不禁想起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话:"当我的心灵受苦 时,故事便成了我的避难所。" 麦家在"扶手 椅"书店 受语合中心支持的文学驻留项目邀请,今年3月,麦家来爱丁堡举办讲座,向当地读者推介他的新书 《上校和太监》(The Colonel and the Eunuch),也就是《人生海海》的英文版。该项目的负责人王竞 知道我在爱丁堡生活多年,又一向对文学感兴趣,便提议由我尽地主之谊,陪麦家"逛一天",顺便许我 特权,和他边走边聊,做一场即兴采访。我几乎没加思索就一口答应下来,觉得这事有趣极了。谁知回 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对爱丁堡的了解并不太多,于是,赶紧恶补本地的历史和风物。 《人生海海》英 文版,Apollo出版社,2025年5月版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这句话,是我在爱丁堡的"作家博物馆"(T ...
“家国情,每个人心中的乡”主题感读暨《乡愈》第二次印刷出版座谈会在京举办
Ren Min Wang· 2025-06-12 05:01
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浙江省淳安县委宣传部主办。来自文艺、科技、教育、企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读者代表结合《乡愈》出版引起的社 会关注进行分享,多角度共同探讨新时代乡情、亲情文艺作品的创作,探索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乡愈》是一部充满着乡愁情怀的治愈之作,作者以朴素的文字和深情的笔墨,将乡村变迁、亲情牵挂、人生感悟融入其中。书中不仅延续了作者 一贯的情感表达风格,还加入了更多积极向上的思考,为读者带来了一场感动心灵的乡愁之旅。" 不少读者对《乡愈》传导的"凡为乡念,皆因初心""乡 心安放是疗愈,乡心安处是治愈""乡情是亲情的延伸,爱国情是乡情的升华"思想,表达了共情。 北京大学出版社学科副总编辑马辛民介绍,2012年,北大出版社出版了王学武老师的《亲疼》,此后相继出版了亲情延伸的心灵讲述——《亲缘》, 拥享亲情的温软故事——《亲享》,构成了"孝亲三部曲"。2019年12月,北大出版社推出了王学武创作的《乡读手记》,这是他在"孝亲三部曲"之后推出 的又一部力作。2024年4月,出版王学武的第六部乡情、亲情作品——《乡愈》。这些作品都引发了人们对亲情和人性本源的思考,生命力也在持续生 ...
刘楚昕获奖感言走红后发声:感到压力巨大,将用作品回报厚爱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6-01 07:20
其介绍,刘楚昕高中学段读的是理科,但对哲学、文学情有独钟,"填报专业时,我鼓励他顺应本心、发挥特长。" 他的博士生导师吴根友向南都记者谈到,刘楚昕在读博期间创作小说,自己是知道的,当时"没有制止,也没有鼓励"。 (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薛凯莹) 刘楚昕表示,面对大家的期待,他更加想认认真真打磨书稿,用更好的作品回报大家的厚爱,会尽快让《泥潭》这本书与大家见面。"此刻我最紧迫的事是 回到书桌前,专注文字。谢谢你们对一名平凡写作者的理解和宽容,请允许我暂时沉默。待新书上市时,书页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我最诚挚的答复。" 南都此前报道,在5月27日的第二届漓江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刘楚昕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从20多岁开始投稿,投到34岁,一直被拒,拒了十多年,最后终有 一天实现梦想。"他提及女友在文学道路上对他的鼓励和支持,还说女友爱听的歌里有句歌词——"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遗憾的是,女友因为癌症 永远离开了他,留给他的信中说,"希望你在痛苦中写出一部伟大的作品!" 感言最后,刘楚昕也把爱人赠予他的话送给所有奋力赶路的人——"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痛苦,但回头想想,都是传奇"。 5月29日,得知学生获了大奖,刘楚昕当 ...
在时代的褶皱里,打捞每个人的记忆
Hu Xiu· 2025-04-27 12:41
"从《新婚之夜》到《白露春分》,辽京写的每个故事,都有着对时间的惊人耐心。她笔下的人物,浸染无常世事,相互扶持、相互憎恶、相互忍耐,又 始终保有最原始的善意。《白露春分》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再现生活——枝节蔓生而又细碎、鲜活。在无数大词和虚无故事席卷的今天,一个'认真 写生活'的作家,尤为珍贵。" 辽京的小说《白露春分》以老人秀梅的衰老轨迹为经,以隔代女性的人生选择为纬,编织出一张时代转型阵痛中的、细密的情感之网。尽管创作灵感源于 辽京的个人经历,但作品触动了更广泛的集体记忆,尤其是人们对中国式大家庭生活的体验及困境的共鸣。 在创作《白露春分》时,辽京刻意避开怀旧滤镜,将笔触探入更尖锐的现实层面。秀梅天然地倚重长子,映射了农耕文明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错位;两个 孙女逃离原生家庭的轨道,走向成熟;而当老人变老,这个大家庭将何去何从?这种创作取向,使得私人记忆升华为时代注脚——当大院大家庭的家长里 短遇见现代养老困局,文学便成了社会变迁的X光片。 凭借《白露春分》,作家辽京被2024年度刀锋图书奖推委会评为"年度青年小说家"。 《白露春分》 辽京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4-9 属于熟人社会的童年记忆 当辽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