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活态传承
icon
Search documents
“活态工坊”绘就丝路新画卷
Xiao Fei Ri Bao Wang· 2025-07-10 03:21
Core Viewpoint - Xinjiang is experiencing a tourism boom during the summer, with visitors engaging in immersive experienc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crafts, highlighting the region's rich cultural offerings and economic potential [1][3]. Group 1: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Development - Xinjiang has a total of 5,956 ICH representative projects, with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protection and transmission, including 22 individuals selected as national-level ICH inheritors in the past year [1][20]. -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has transformed traditional workshops into ICH workshops that combine appreciation, learning, and purchasing [6][18]. - The region's ICH is revitalizing local economies, serving as a key to wealth creation for communities [1][20]. Group 2: Craftsmanship and Local Artisans - Artisans in Xinjiang, such as the potter Tursun Muxtar, are preserving ancient techniques, with the pottery-making process involving five critical steps, showcasing the region's historical depth [9][11]. - The craftsmanship of local artisans includes a variety of products, from pottery to copperware, with artisans like Yusup Kadi innovating by incorporating modern design elements into traditional crafts [12][15]. - The interactive experience offered by ICH workshops allows tourists to engage directly with artisans, enhancing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promoting the preservation of these crafts [17][18]. Group 3: Economic Impact and Employment - The "ICH + tourism" model has created job opportunities for over 600 local residents in certain areas, demonstrat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cultural heritage integration [18][20]. - The establishment of ICH protection bases and workshops has led to the creation of more than 130 ICH workshops, contributing to employment for nearly 10,000 individuals [20].
北京新规征求意见:具备条件的长城点段应辟为游览区
《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 具备条件的长城点段应辟为游览区 北京将建立长城信息化监测平台,实施分类修缮工程并禁止遗址长城重建。市、区应推动将具备条件的 长城点段辟为参观游览区……《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近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 意见。7月31日前,市民可以为长城的保护传承利用出谋划策。 建立长城信息化管理平台 北京将推进科技赋能长城保护,加强多学科协同研究,鼓励科技应用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长 城研究性修缮、预防性保护、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巡查监管水平。文物部门将建立长城信息化管理平 台,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开展病害与灾情预警管理;指导督促相关区对长城保存状况以及周边生 态环境、自然灾害、开发建设等进行监督检查。 "传承与利用"作为《条例》中一个单独篇章,强调长城的文化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利用。 相比2003年颁布实施的《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条例》聚焦长城系统性保护、精细化管理、活 化利用深度等方面,提出5章38条具体举措。 市文物局表示,《条例》落实"大保护"理念,将与长城相关的其他文物古迹、革命史迹、历史文化街区 和名镇名村、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古树名木、农业遗产 ...
文旅融合向新求变 产业发展向新而行——“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二季度主题采访活动启示录
Si Chuan Ri Bao· 2025-06-30 00:25
6月26日,游客身着传统服饰游览阆中古城。 6月24日,游客在乐山市苏稽古镇美食一条街游玩。 6月25日,剑门关前上演的《姜维开关》情景剧。记者 华小峰 摄 6月26日,无人机航拍的阆中古城。记者 华小峰 摄 阿坝州理县桃坪镇佳山村村民一起跳民族舞蹈。 6月23日,采访组成员在德阳绵竹市年画村体验拓印年画。 6月25日,情景剧《点树交印》在翠云廊上演。周宝 记者 华小峰 李志强 摄 盛夏六月,锦绣天府迎来旅游旺季。从宽窄巷子到九寨沟,从三星堆到三苏祠,中外游客络绎不绝。看憨态 可掬国宝大熊猫、赏秘境川西美景、尝活色鲜香川味美食……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安逸四川向世界展 现出万千气象。 近年来,四川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四川文旅产业规模和质量稳居西 部第一、全国前列,对GDP的贡献率达11.97%。2022年至2024年,四川省文旅产业增长迅猛,国内游客接待量从 6.36亿人次跃升至11.19亿人次,国内游客总花费从7059.94亿元增加到1.76万亿元。文旅融合激发的消费活力,正 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 ...
科技赋能 西安城墙保护取得新成果
Zhong Guo Fa Zhan Wang· 2025-06-23 15:20
中国发展网讯 6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西安城墙管委会 《数字赋能焕发城墙新生 智慧管理守护文化遗产》项目,凭借创新运用数字技术守护遗产从251个有效 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同期,西安城墙(西南区域)预 防性保护项目表现突出,荣膺"2025年度陕西省优秀文物保护项目""西安市文物保护展示示范工程"。 据了解,在数字经济浪潮与文化强国战略的双重驱动下,2020年12月,西安城墙被选为全国首批文物建 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单位之一,经过持续地探索与实践,近年来依托数字技术,逐步构建起系统性、科学 性、富有西安城墙特色的预防性保护体系,走出一条具有西安城墙特色的文物保护路径。 事实上,从全人力一步步测量、复核城墙的"身体状况",到人工与科技相结合、数字化技术的全方位应 用,西安城墙的保护在科技的加持下变得更加精准高效,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数字化新路 径,生动诠释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时代命题。 在西安城墙管委会信息中心,一个数米长的数字大屏横贯整个房间,正中央是精度达厘米级的西安城墙 全域数据模型。轻点屏幕,各个登城口的入园人 ...
以非遗活态传承助力行业创新发展 五粮液亮相2025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
Xin Hua Cai Jing· 2025-06-18 10:56
酒博会现场,位于宜宾馆的五粮液展台游人如织,经典五粮液系列、第八代五粮液、五粮液·紫气东来、五粮液1618、39度五粮液 等核心产品一一亮相,展现了五粮液丰富的产品矩阵、卓越的品质实力、深厚的品牌底蕴,吸引现场来宾纷纷驻足观赏。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本届酒博会紧扣"非遗中国年",活动现场,以五粮液代表的诸位酒类国家 级非遗传承人一道,代表川酒"六朵金花"共同宣读"非遗传承匠心酿造"宣言,彰显川酒非遗酿造技艺的传承决心与行业担当。 如何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时代命题。五粮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五粮液股份公司技术 总顾问赵东出席"四川白酒非遗酿造技艺传承创新路径研讨会",并以"弘扬历史传承共酿和美生活"为主题,分享了企业在非遗技艺 传承与创新领域的深入思考与成功实践。 赵东表示,五粮液从制度政策、平台、人才、管理等多方面发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运用现代科技不断诠释非遗传统酿造技艺的精 髓与本质,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支撑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的永续传承。 6月18日,以"美酒相约德扬天下"为主题的2025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以下简称"酒博会")在四川德阳绵 ...
陕西西安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去年接待游客超三亿人次 厚重历史文化 如今这般鲜活(中国消费向新而行)
Ren Min Ri Bao· 2025-06-15 21:49
"'诗仙'吟诵名篇,感觉既梦幻又真实!"四川游客王心怡感慨不已。一旁的码头上,6班游船早已客 满。"300亩芙蓉湖,如同'天然舞台';观众登游船,化身'寻梦人'。"大唐芙蓉园演出管理部经理赵斌介 绍,移步换景间,紫云楼随光影幻化,水幕构筑起"时光隧道","园林为伴、游船穿行,多种元素跨界 融合,旨在打破传统的观演边界。" 泛舟入盛唐,人在画中游。大型水舞光影秀《大唐追梦》年均演出150余场,累计观众破百万人次。"文 旅跨界的创新演绎,始终离不开对文化内核的深挖解析,以及采用创新手段及形式的展示利用。"西安 曲江新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岚说。 跨界融合、沉浸体验,在西安多处上演。城墙永宁门南广场上,又是一番热闹景象。"落吊桥,开城 门,迎贵宾!"雄浑的鼓乐声传来,"掌灯侍女"列队开道,"金甲武士"威风凛凛,"大唐鸿胪寺卿"款款 走来。光影交织中,"文武百官"纷纷出城,迎接观看沉浸式实景演出《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的八方 游客。 夜幕四合,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里,亭台楼阁错落,廊桥水波潋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 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循声望去,"李白"乘一叶扁舟由远及近。芙蓉湖上,传来 他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西主场活动在百色开幕
Guang Xi Ri Bao· 2025-06-15 01:43
6月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西主场城市(百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在右江 河畔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通过五大板块集中展现广西非遗创 造性转化成果,吸引数千市民及游客参与。 主会场"活态传承市集"成为焦点。00后代表性传承人陆伟带来壮族"报添丁"习俗中的药囊,现场调 配药囊配方,吸引市民体验;玉林漆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军展示融合景泰蓝、沉香、漆艺的"三 非遗转运珠",凭借创新设计斩获超十万订单。此外,非遗节庆、美食展区集中呈现壮族霜降节、五色 糯米饭等特色文化,展现非遗与生活的深度交融。活动还通过图文视频展示广西非遗保护历程,涵盖中 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数字化保护等成果。 广西历来重视非遗保护工作。自2003年起,自治区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自治区级非遗保 护经费至今已投入超过1亿元。目前,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区)级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已建 成,现有"壮族霜降节""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4个项目入选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115个,总数位于全国 ...
看龙舟竞渡 享岭南风情
Ren Min Ri Bao· 2025-06-11 08:18
激昂的鼓点声、整齐的号子声、热情的欢呼声,回荡在岭南山水间……今年端午假期,广东全省430余 场龙舟赛事激情开桨,超6000支队伍劈波斩浪。从被誉为"水上F1"的佛山叠滘龙船漂移大赛,到享 有"中国龙舟之乡"之称的东莞中堂镇的龙舟鏖战,再到驰名中外的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桨影翻飞间, 绘就一幅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的生动画卷。 近年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充分挖掘赛龙舟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着力构筑文体旅深度融 合发展新范式,让"粤式新龙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千年非遗焕发时代光彩 今年5月初,在东莞万江街道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隆重的"正丫起龙"仪式上旌旗猎猎、锣鼓喧天, 擦亮"东莞龙舟第一景"的文旅金名片。这里推出龙舟趁景、龙舟民俗文化千人巡游、龙舟文化主题艺术 展览等多元特色体验活动,让龙舟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端午节,"粤式新龙舟 绽放大湾区"海峡两岸民俗文体汇汕尾品清湖龙舟竞渡活动启幕,汇集龙舟竞 渡、拜谒妈祖、非遗展演等多项活动,以沉浸式体验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龙舟不仅演绎着出彩又出圈的动人故事,也成为文化"出海"的典范。 端午节前夕,广东文旅主动对接中国驻伦敦旅游 ...
用国际视角感知真实立体全面的千年古都
Xi An Ri Bao· 2025-06-03 03:05
近日,由西安市委宣传部、国际在线主办的"在西安 看中国"——外籍专家西安调研行活动圆满结 束。连日来,来自孟加拉国、加拿大、埃及、埃塞俄比亚、意大利、哈萨克斯坦、韩国、巴基斯坦、突 尼斯、英国等10个国家的10位外籍专家深入西安的企业、社区和历史文化地标,感知真实、立体、全面 的西安。 实验室成果迈向产业链的"破题之钥" 西安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如何有效推动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碑林区环大学硬 科技创新街区的探索成为"破题之钥"。 走进碑林区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仿生人形机器人、运载无人机等各式各样科技含量满满的新 奇"玩意儿"令外籍专家们目不暇接,纷纷举起手机拍摄记录。在这片"没有围墙的科技园区",拥有众多 省市区联动、校企共建共享的成果。 依托周边高校密集的智力资源,碑林区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聚焦硬科技领域,构建集研发、孵 化、加速于一体的创新生态,成为高校科技成果就近转化的"试验田"。 "这些校企合作成果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仿生机器人项目,学生可以参与产品从设计到落地的全流 程。这种'理论+实践'的无缝衔接,加速了技术转化,也培养了复合型人才。"来自韩国的北京韩半岛科 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金 ...
“双面”慈城:千年古城的“老”与“新”
Xin Lang Cai Jing· 2025-05-28 01:29
宁波慈城的光阴里藏着双重叙事。 慈城很"老"。孔庙的红墙、县衙的甬道、冯骥才祖居的老井,见证着千百年时光在此流经,将砖石草木 都染成古城的底色。 慈城又很"新"。在纵横交错的街巷里,另一种心跳正在生长。越来越热闹的民权路、层出不穷地生长出 的新业态新玩法、穿行于古建的年轻人,都在诉说着这里持续产生的新变化。 慈城的独特魅力,不在于"老"与"新"的鲜明分界,而在于岁月沉淀与现世活力的悄然交织。 "五一"期 间的慈城。沈国峰 摄 今年"五一"假期,慈城古县城共接待游客42.48万人次,同比增长411.80%。其中年轻游客占比达65%, 夜间消费占比超过一半,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更加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定义着古城复兴之路。 01 150多年前,上海第一部"洋泾浜"英语会话读本《英话注解》,就是用当时慈城本地方言发音注释而 来。近百年来,这座城里的无数年轻人,怀揣梦想,告别故土,从"慈"出发,去敲开世界多彩的大门。 为了这篇采访,智通财经(www.thepaper.cn)去了好几次慈城。每次去,总能发现这座拥有7000年文明 史、2500年建城史以及1200年县城史的"江南第一古县城"的新"宝藏"。 如冯骥才写道,"慈城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