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

Search documents
北京发布96项地方标准 首次制定69项
Zhong Guo Chan Ye Jing Ji Xin Xi Wang· 2025-07-10 00:22
此外,在服务大型活动保障方面制定的《大型活动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明确了主办(承办)单位、食品 供应企业以及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分工,将为北京市大型活动食品安全管理提供 更加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指导,进一步压实主办(承办)单位、食品供应企业等各方主体责任,为市民 和游客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饮食保障。 在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方面制定的《消费纠纷行政调解服务规范市场监管领域》,是全国首个针对 消费纠纷行政调解服务的地方标准,规定了消费纠纷行政调解服务的基本要求、调解范围、服务流程与 要求、司法衔接服务等内容,在确认调解方式、申请回避、制作调解协议书、终止调解、调解记录等调 解服务流程方面进一步细化要求,将有效规范市场监管部门行政执法行为,提升调解服务效率,促进提 升服务型执法水平,同时为北京市其他部门制定本领域内投诉调解服务标准提供参考,共同优化北京市 消费环境。 在支撑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修订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标准》,落实"将100% 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电力线缆入固定车位纳入新建住宅配建要求",强化新建住宅项目充电基础设施规 划设计,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居住区充电设施配建方案 ...
智慧、绿色、韧性:上合组织国家代表“取经”中国城市治理之道
Xin Hua Wang· 2025-07-08 13:58
作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载体,城市在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开展对外开放合作中的作用日渐凸显。 正在天津召开的"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上,来自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代表们会聚一堂,深入探讨智慧、绿色、韧性城市建设的经验与 路径,"取经"中国城市治理之道。 "上海合作组织各国的城市不仅仅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更是塑造未来日常议程的地方。"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市长艾别克·朱努沙利耶夫说。 题:智慧、绿色、韧性:上合组织国家代表"取经"中国城市治理之道 "天津作为中国领先的创新与开放型城市之一,积极推进数字化与'智慧'解决方案,助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杜尚别市议员帕尔维娜·涅马托 娃表示,"天津在数字化管理、可持续交通与智能系统等领域的经验,可以被许多上合国家的城市所借鉴。" 此外,上海合作组织把能源转型作为开展合作的优先方向之一,绿色发展已成为上合组织国家合作的新亮点。 天津港的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以其高效、智能、绿色的运营模式,成为中国港口转型升级的标杆之一。"码头电力的来源是通过我们的风机, 还有分布式光伏发电,能够满足码头全年生产作业的用电需求。"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部经理冯淼说。 " ...
城市更新,让发展更具韧性
Hai Nan Ri Bao· 2025-07-02 01:18
其一,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今年5月,海南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优势,在中办、国办《关于持续推 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出台之后,发布《关于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若干政策措施》,聚焦市县和企 业面临的堵点、难点问题,提出20条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具体支持政策,在规划引领、土地供给、项目 监管、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叠加海南自由贸易港零关税、低税率等政策优势,将释放改革红 利,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最近,海口市成功入围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20个城市名 单,将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发挥带头引领和示范作用。 谭超平 郑拥军 傍晚时分,余晖洒在海口骑楼老街斑驳的墙面上,南洋风格的拱廊下,茶客们悠闲地品尝着老爸 茶;三亚湾滨海步道上,人们迎着海风漫步,感受着这座热带岛屿的活力与惬意。这些地方如今的变 化,正是海南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结果。 城市更新不仅是建筑翻新,更是用系统观念对城市空间进行"新陈代谢",通过对老旧城区、低效用 地、破损设施等进行微更新、微改造,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城市更新 是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型升级,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撬动 ...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答南都:参与搜救对废墟安全性提供精准分析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6-12 14:48
南都讯记者王森潘珊菊发自北京中国地震局如何将科研成果和应急实践相互转化?6月12日,国务院新 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应急管理系统代表围绕"勇担应急使命守护人民 平安"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涛在见面会上答南都、N视频记者提 问透露,过去研究主要是针对如何建好一个房屋,对于破坏后的房屋特别是已经形成废墟的建筑,它的 构成、力学特征等,实际上是个研究空白。因此从现场工作中提炼出好的科学问题,这也形成了新的科 研方向。 谈及如何将科研成果和应急实践相互转化,当前最希望破解的科研难题是什么?王涛介绍,近年来他多 次参与搜救工作,主要评估建筑的破坏状态,分析废墟的安全性,而他平时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如何建 造一个更好的房屋,来提升它的抗震性能,降低它的地震倒塌风险,从材料、构件、结构体系的角度进 行研究,对房屋建筑的变形能力、承载能力以及变形模式、破坏模式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比较丰富的 经验。 王涛认为,现场工作目前是一个经验性工作,还缺乏非常客观的数据支撑判断。如果有一些便携式的监 测设备,能够让他们放到废墟上,提供一些客观的数据,可以对废墟的稳定性形成一个实时监 ...
辰安科技与清华大学等成功中标北京市应急安全领域技术支撑项目
news flash· 2025-06-12 02:51
近日,辰安科技(300523)作为联合体牵头方与清华大学等成功中标北京市应急安全领域技术支撑项目 ——"韧性城市知识库与暴雨洪涝灾害韧性提升决策大模型"。该项目聚焦韧性城市知识库构建与暴雨洪 涝灾害韧性提升决策大模型研发两大核心任务,通过有机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工程化能力,全力打 造"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场景应用"一体化创新链条。(人民财讯) ...
加大应急投资 夯实现代化治理能力基础
Shang Hai Zheng Quan Bao· 2025-06-10 18:08
□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徐策中研智库何赛 □ 应急投资是构建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加强应急投资是提升城市韧性的基础保障;加强应 急投资是践行国家总体安全观,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应急投资将扩大 内需和有效投资相结合,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 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均重视应急投资。在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引领的共 同作用下,我国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应急投资的基础日益坚实,为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 的保障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社会对公共安全意识的提升,社会对应急安全的需求将持续 增长,为应急投资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其中,韧性城市将是应急投资重点领域;应急装备 技术创新投资未来将机遇不断;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还将进一步拓展;应急培训及科普具有巨大市场潜 力;巨灾保险将成为未来应急投资的重点方向 □ 未来一段时期,应立足全局和长远,加大应急领域投入,补齐现代化治理体系短板,从应急安全体 系、制度框架、重大项目工程等方面持续推进应急投资,系统性增强应急安全能力 应急投资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柱,是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民生福 ...
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Xi An Ri Bao· 2025-06-03 03:17
站在城墙上极目远眺,西安的年轮印刻在大城"变革"的轨迹中。 西安高新区高楼鳞次栉比。 改造后的西安市人民体育场田径场。 1300多万人口在这里生活,再登"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齐聚,产业发展驶上快车 道……西安,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开启一场关于破茧与涅槃的深刻转型。 这场转型,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重新丈量,更是对发展逻辑的颠覆性重构——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 升",从"单极增长"转向"全域共生",从"传统治理"转向"数智赋能",进而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行稳致远。 主动突围特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逻辑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生命体、有机体,其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当西安以2024年常住人口净增8.94万人的成绩,再度成为"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也对城市承载力不断 提出考验。 主城区开发强度接近饱和,数百万人次每日穿梭于西安地铁线网,GDP过万亿元背后的运行之繁、治理 之艰超乎想象。特大城市往往面临这样的难题:当要素集聚达到临界点,传统"摊大饼"式发展模式难以为 继,规模红利与"城市病"往往相伴而生。 应对挑战,必须 ...
2025防灾减灾大会在杭举行
Hang Zhou Ri Bao· 2025-04-30 03:08
4月28日-29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的2025防灾减灾大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大会以"创新赋能防灾减灾,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邀请行业专家、学者等探讨最新技术发 展、创新解决方案、安全应急产业现状和产业政策、应对灾害的经验和需求等内容,着力打造政产学研 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 杭州以数字赋能智慧应急,在防汛抗台等应急实践中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 述的贯彻落实,坚定走好新时代杭州特色应急管理之路,杭州日报围绕本次大会推出"2025防灾减灾大 会·杭州应急实践"系列文章。 韧性城市,是指能够凭借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实现快速恢复的城市类 型。据悉,上城区聚焦韧性城市建设,通过海绵城市改造实现排水能力提升30%;199个社区组建应急 救援队伍,构建"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防控体系;利用城市绿地、公园、广场打造"平灾结合"的韧性 空间,建成避灾安置场所206处,其中千人级4处。2024年台汛期全区转移安置2.7万余人,确保安全有 序。 同时,上城区坚持科技创新、数字赋能,以城市安全应急大脑为中枢,依托耦合模型与智能算法, 有力提高防灾减灾决策的精准性和及时性。 ...
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Jing Ji Ri Bao· 2025-04-27 00:14
近年来,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日益复杂多样,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 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提出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 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 关问题进行研讨。 我国城市综合响应能力显著提高 什么是韧性城市?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和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数智防灾的探索与创新实践 翟国方(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韧性城市一般是指当受到 灾害或事故的冲击时,不仅不会因受到致命的破坏而瘫痪,而且能够快速恢复的城市。其内涵从单纯的 防灾减灾应对能力,发展为强调城市系统的综合响应能力,具有稳健性、可恢复性、适应性等特征。韧 性城市的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空间范围上覆盖区域、城市、社区等,不仅包括道路、管网等基 础设施的硬件建设,还包含经济、社会、政策、技术、生态等软件建设,覆盖灾前、灾中、灾后等各个 阶段。韧性城市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
新城建让城市更有韧性
Jing Ji Ri Bao· 2025-04-26 21:52
韧性,是衡量城市发展成效的基础性指标。2024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4350万人,城镇化率 67.00%;预计再过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提升至接近70%。随着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 施,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 向"好不好"的重要时期。城市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需持续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把城市发展建立在更加 安全、更加可靠的基础之上。 二是坚持以点促面,发挥新城建对城市安全治理的撬动效应。新城建是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协同推进 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过程。新城 建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通过推进现代科技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融合,牵引城市安全治理理 念、治理方式、治理规则等全方位创新,从而塑造新的城市安全治理模式,推动城市安全韧性迭代升 级。 三是坚持系统谋划,做好韧性城市建设的总体设计。城市韧性是由基础设施韧性、社会韧性、管理韧 性、技术韧性共同构成的复合系统。基础设施韧性是城市韧性的底座,但不是城市韧性的全部。韧性城 市要以强大的社会韧性为依托,以强大的管理韧性为保障,以强大的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