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科研
icon
Search documents
我科研人员破译高等植物转录因子功能分化密码
Ke Ji Ri Bao· 2025-06-18 00:42
"我们的研究发现,虽然许多转录因子单体识别的DNA序列极其相似,但形成同源二聚体后,则可 识别各自独特的DNA序列。这种机制为解释进化史中起源于共同祖先、高度相似的旁系同源转录因子 如何逐步产生功能分化,进而增加高等动植物机体的复杂性与环境适应性提供了新视角。"朱方捷说。 这一成果为解决高等动植物研究中令人困惑已久的转录因子"特异性悖论"问题提供了全新见解,有 望加快菌草在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的应用。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宏》与《国际分子科学》 上。 福建农林大学整合该校海峡联合研究院和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大优势平台,实现了基础科 研与产业转化的高效衔接。 据介绍,转录因子是一类控制基因"开关"的蛋白质,可识别、结合特定的DNA序列,读取各基因 附近的DNA"密码",并转换成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信息。 原标题:我科研人员破译高等植物转录因子功能分化密码 转录因子是决定细胞命运的关键,也是细胞重编程、再生医疗、农业育种的重要靶标。 记者6月16日从福建农林大学获悉,由该校教授朱方捷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高通量技术解析了40个 MYB家族转录因子的DNA序列特异性,阐明了起源于共同祖先的转录因子在进化中实现相 ...
山东一高校把毕业答辩“搬”到田间地头,种粮农户现场“考”学生
Qi Lu Wan Bao· 2025-06-17 12:43
作物学专业博士生李春辉的"播期播量耦合与春季氮肥运筹对冬小麦抗倒伏性能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遭遇了种粮大户李宁的犀 利提问:"推迟播期虽能增产,但光热资源周年统筹如何解决?在实际生产中农民能接受吗?"李春辉从区域差异角度和"双晚"技术应用 方面进行了专业回应,现场随即展开热烈讨论。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徐海荣设计的"气吸式小麦播种机"同样面临考验。李宁建议:"可以多向种植户、农机手调研。"他指出,随着 农村劳动力减少和农机手的变化,农机设计必须考虑实际操作性,"技术不能落地,研究就失去了意义。" "减垄增地技术的研究为我们技术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丽娜对公费农科生吕正尚的研究给予肯 定。作为服务全镇5万亩耕地的新农人代表,李宁也表示,围绕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希望山农大学子未来能扩大药剂筛选范围,帮助 他们找到性价比更高的防治方案,解决一线生产所遭遇的更现实问题。 "产区答辩让我学会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解专业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届生于水跃对此次产区答辩深有感触。公费农科生吕正尚 表示,虽然答辩现场很紧张,但收获很大。山东岱岳小麦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山东农业大学农学 ...
我国初步构建农业农村长期因子观测网
Xin Jing Bao· 2025-05-19 11:45
据介绍,为掌握我国农业农村资源禀赋,实时掌握我国的农业农村生产要素家底,破解我国人均耕地短 缺、水资源贫乏、动植物疫病虫害频发的资源硬约束问题提供基础支撑,在2017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基 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在此基础上,农业农村部与科技部正着力推进跨学科场景化综合观测工作,为 此,2024年,中国农科院试点启动了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工作,这有助于打破学科间的数据壁 垒,深度揭示农业产业生态发展趋势规律,系统支撑生产技术模式创新,最终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转 变、产业生态技术革新、政策决策调整。全国有望迈入有组织的长期定位观测新阶段。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用数十年的时间,观测土壤的变化,用天空地联合技术,记录农田的演变…… 在农业农村发展中,长期观测是了解农业生产形态变迁、进行土壤改良、低碳转型、病虫害监测、农业 农村现代化等事业的基础工作之一。 记者近日从中国农科院了解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探索建设了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网,开展公 益性、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农业农村基础数据采集、分析和服务工作。 记者了解到,在我国,有众多建设在田间野外的长期观测或实验站,如建设在湖南永州祁阳县一处乡村 外的"祁阳红 ...
推动大豆年产量跨越式增长,巴西女科学家荣获2025年世界粮食奖
Huan Qiu Shi Bao· 2025-05-14 22:43
综合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巴西《圣保罗页报》等媒体报道,洪格利亚在巴西国家农业研究 公司(EMBRAPA)工作逾40年。上世纪80年代,当她提出"用细菌替代化肥"时,学界普遍质疑其可行 性。"人们都说我疯了,但这反而让我更坚定。"她回忆道。受到身为科学老师的祖母影响,洪格利亚自 幼痴迷土壤奥秘,1982年加入EMBRAPA后,开始投身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研究。 洪格利亚的研究突破始于分离出高效固氮的根瘤菌菌株。这些微生物能与大豆根系共生,将空气中的氮 转化为植物养分。随后,她又开发出巴西固氮螺菌接种技术,通过刺激玉米、小麦等作物的根系生长, 提升养分吸收效率。如今,在巴西 4800 万公顷的大豆田上,超4000万公顷农田使用了其研发的微生物 处理技术。 【环球时报驻巴西特派记者 时元皓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线一凡】总部位于美国艾奥瓦州的世界粮食奖基 金会13日宣布,巴西微生物学家玛丽安吉拉·洪格利亚(如图)因其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突破性贡 献,荣获2025年世界粮食奖及50万美元奖金。 报道称,这项技术推动巴西大豆年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00万吨飙升至如今的1.7 亿吨,使该国超 ...
科技小院:硕士读三年,两年在种田
Xin Hua Wang· 2025-05-05 08:34
新华社昆明5月5日电 题:科技小院:硕士读三年,两年在种田 新华社记者彭奕凯 5月初,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数百亩试验田如棋盘般整齐。一群年轻人正卷着裤腿在泥泞的田埂上穿行,时而俯身 查看稻苗长势。在太阳底下,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浸湿。在稻田旁的机耕路上,几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正在调试着大型无人机。不远处,由傣家吊 脚楼改造的实验室内,手持叶绿素检测仪的研究人员正在忙碌。这些身影,正是扎根在此的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师生。 2月27日,云南大学农学院教师黄光福在试验田里给学生授课(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彭奕凯 摄) 与传统水稻需要年年播种不同,多年生稻一次播种可连续收割3年至4年。从播种后的第二年起,农民就无需购种、育秧、犁田插秧,只需日常田 间管理,就能实现"割韭菜式"收稻。 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胡凤益解释,这种模式在保证亩产量达到1000公斤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有利于生态修复,实现粮食安全 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科技小院的科研目标不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田间地头真正落地。"黄光福说,团队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将科研 方向与农户需求紧密结合,当地农民 ...
奋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 与祖国同频共振,垦荒者,正青春!
Yang Shi Wang· 2025-05-01 02:52
央视网消息:百年岁月流转,青春热血未改。回望历史长河,一代代青年始终与祖国同频共振,时光奔涌向前,青春身影始终在 接力奋进。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系列报道《奋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见证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南泥湾,曾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片荒 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它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来看第一集《垦荒者 正青春!》 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温室舱里,科研团队正在对饲草作物——苜蓿的幼苗展开研究,这些"小草"却有着大作为。据中国科 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乐捷介绍,别看是个"小草",它的蛋白质很高,能替代大豆饲料作物。每年,我国进口的大豆一个作用就是榨 豆油,剩下的豆粕就是作饲料。苜蓿是非常好的饲草,而且可以利用盐碱地种饲草、养牛、养羊,人才有肉吃。一定要把饭碗端在自 己的手里。当下,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历久弥新。八十多年前抗战时期,4万爱国青年冒着炮火逆向而行,从各地奔赴延安,追寻救国曙 光。乐捷的祖父乐天宇就是其中一名。 垦荒者,正青春,一代又一代接力奋斗!2009年开始,派往曲周县的垦荒队迭代成为中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农大的研究生在这里 种田、 ...
奋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丨从“烂泥洼”到“陕北好江南” 垦荒者凭啥能行?
Yang Shi Xin Wen· 2025-05-01 02:00
Core Viewpoint - The series report "Striving in the Most Beautiful Youth" by CCTV highlights the spirit of self-reliance and hard work among Chinese youth throughout history,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nniwan area from barren land to a productive agricultural region, showcasing the importance of youth contributions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1][3]. Group 1: Historical Context - The Nanniwan area was transformed from a barren land into a productive agricultural region through the efforts of youth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emphasizing the spirit of self-reliance and hard work [1][5]. - A research team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s studying alfalfa, a high-protein forage crop that can replace soybeans,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utilizing saline-alkali lan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3][5]. Group 2: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 The agricultural efforts in the Nanniwan area were led by a team that collected over 2,000 plant specimens to understand local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onditions, which was crucial for successful farming [5][9]. -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researchers and local farmers in Quzhou County has led t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crop yields, achieving a breakthrough of one ton of grain per mu [11][13]. Group 3: Educational Impact -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echnology Courtyard" in Quzhou County has allowed agricultural students to apply their research in real-world farming, contributing to local food security and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9][11]. - The focus on practical agricultural education has resulted in students being well-integrated into the local community, enhancing the acceptance of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