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气候变化
icon
Search documents
《海南省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指引(试行)》发布
Hai Nan Ri Bao· 2025-06-12 01:38
《指引》中的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主要包含企业决策与措施、承担公共环境责任、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栖息地恢复、污染预防、资源可持续利用、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邻避效应应对、清洁生产、创新 与应用、供应链管理、信息公开11方面内容,并列举相应的实践案例参考。 《海南省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指引(试行)》发布 鼓励企业以更高标准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 海南日报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晓梦)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预防污染,企业可以怎么做?近 日,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海南省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政策解读,从 11个方面发布指引要求并列举实践案例,鼓励和引导企业更好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 《指引》中所指的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为自愿履行的环境保护责任,而非强制性责任。《指引》 中的环境保护责任,一方面是鼓励企业实施法律法规未强制要求企业履行的环境保护行为,另一方面是 鼓励企业在法律法规已有相应规定的情况下,采取保护水平优于法律法规标准的环境保护行为。 例如,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栖息地恢复方面,《指引》指出,企业宜采取措施消除或最小化对生物 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消极影响。实践案例提及,某公司坚持将"避 ...
法媒:酷炫骑行者为何沦为“人人为己”的信徒
Huan Qiu Shi Bao· 2025-06-10 22:34
法国《世界报》 6 月 8 日文章,原题:自行车曾是 " 酷 " 的代名词,如今却成了侵犯 、自私和城市混乱的 象征 在行人间穿梭、闯红灯、抢道、逆行……骑行者群体正与其他道路使用者陷入混战,骑行者之间 的对抗更是不遑多让。自行车这个曾蜷缩在汽车洪流中极度脆弱的交通工具,如今已在巴黎等多座城市 占据统治地位。但这种"力量平衡"的转变并未让城市中的气氛平静下来。这不仅让行人无所适从,令司 机饱受"威胁",甚至部分骑行者自身也沦为秩序崩坏的受害者。 然而,城市街道的"和平化"面临一个阻碍——人们将出行视为"潜在的阶级斗争"。巴尔贝表示,这 种"仅通过交通工具来定义每一位使用者的本质化思维",尤其影响骑行者,他们常被视为特权城市居 民。事实上,有些人表现得仿佛使用环保出行方式赋予了他们为所欲为的权利。公共道路使用者间冲突 的加剧,既反映了社会与地域隔阂的扩大,也体现了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紧张态势。从这个意义上 说,这是一种政治现象。 达成和解需要克服道路使用者之间对彼此习惯、限制及适用不同规则的误解。巴尔贝的建议包括:培训 新司机与骑行者共处;登记专业用途的自行车以便于执法;在学校开展普及自行车使用的教育等。自行 ...
欧佩克秘书长阿尔盖斯:欧佩克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但必须专注于减少排放,而非挑选能源来源。
news flash· 2025-06-10 16:47
欧佩克秘书长阿尔盖斯:欧佩克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但必须专注于减少排放,而非挑选能源来源。 ...
(国际观察)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直面艰巨挑战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10 08:23
中新社法国尼斯6月10日电题: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直面艰巨挑战 中新社记者李洋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当地时间9日在法国尼斯拉开帷幕,在为期5天的会议期间,与会者就如何进一步 推动保护海洋,特别是如何支持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 持续发展"进行深入讨论。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于当地时间6月9日在法国尼斯拉开帷幕。图为大会主会场外景。 中新社记者李 洋摄 目前,大会各项议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记者通过公开渠道获得大会计划讨论通过的宣言草案文 本。草案题为"我们的海洋、我们的未来:团结一致采取紧急行动",共8页,措辞温和。 此次大会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推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 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正式生效。条约需要获得60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这无疑是 艰巨挑战。作为东道主,法国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法国总统马克龙透露,目前已有50国提交批准,另 有15国作出批准承诺。 记者注意到,在筹备此次大会过程中编撰的背景说明详尽介绍了当前海洋保护面临的具体挑战,并专门 阐述了海洋-气候-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特别指出气候行动不足加 ...
英国新研究证实奇特地震信号成因
Xin Hua She· 2025-06-09 10:29
新华社伦敦6月9日电(记者郭爽)英国牛津大学团队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证实,发生在格陵兰岛附近的两 次巨型海啸,是2023年9月至10月出现的地球异常震动的原因。研究人员指出,气候变化正引发前所未 见的极端事件,这些极端事件在北极等偏远地区引发的变化最为显著。 研究人员还将这些观测结果与数千公里外观测到的地壳微小运动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使他们能够重建卫 星未观测到时段的海浪特征。此外,他们还研究了天气和潮汐状况,以排除风力或潮汐造成这些观测结 果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引发新的、前所未见的极端事件。这些极端事件在北极等偏远地区引发的 变化最为迅速,但在这些偏远地区,人们使用物理传感器观测极端事件的能力却有限。最新研究展示了 新一代地球观测卫星的能力。 责编:陈亚楠、侯兴川 2023年9月,研究人员探测到一种奇特的全球性地震信号,每隔90秒出现一次,持续时间长达9天。一个 月后,类似现象再次出现。 约一年后,有两项科学研究提出,发生在格陵兰岛东部迪克松峡湾的两次巨型海啸是这些奇异地震信号 的成因。研究人员认为,气候变暖导致一座无名冰川发生了两次大规模山体滑坡,引发两次巨型海啸, 海浪被困在峡湾系统内形成了 ...
新研究:气候变化速度远超珊瑚礁迁移能力
Xin Hua She· 2025-06-09 09:26
基于实验数据,研究团队测试了3种未来全球变暖情景:低温室气体排放(2100年前升温约2摄氏度)、 中等排放(升温约3摄氏度)和高排放(升温超4摄氏度)。结果显示,到本世纪末即便只升温1.5到2摄 氏度,珊瑚礁数量就将减少三分之一,而要想恢复需耗时数百年。 论文作者、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克里斯托弗·康沃尔指出,此前研究认为热带珊瑚可能通过扩张,在 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建立新的高纬度珊瑚礁"避难所"。但此次研究证实,新的珊瑚礁在高纬度海域形成得 不够快,不足以挽救大多数热带珊瑚,未来50年将出现最严重的珊瑚消亡。 新华社惠灵顿6月9日电(记者龙雷 李惠子)新西兰和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发 表的研究表明,珊瑚礁向高纬度海域迁移的速度远不及气候变暖的破坏速度,很多珊瑚礁的生存窗口期 可能不足80年。 来自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全球模拟模型,包含约 5万处珊瑚礁分布点,整合了珊瑚生长、扩散、进化及耐热适应等关键生态过程。 他举例说,像美国佛罗里达北部、澳大利亚南部和日本南部等区域未来也许会出现新珊瑚礁,但其形成 速度不够快,无法帮助多数热带珊瑚物种挺过本世纪。 ...
期指:或偏强震荡,关注今日通胀与外贸数据-20250609
Guo Tai Jun An Qi Huo· 2025-06-09 02:25
期指:或偏强震荡,关注今日通胀与外贸数据 | | | 毛磊 | | | 投资咨询从业资格号:Z0011222 | | maolei@gtht.com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期指期现数据跟踪】 | | | | | | | | | | 期指数据 | | | | | | | | | | | 收盘价 | 涨跌幅% | 基 差 | 成交额-亿 | 成交量 | 变 动 | 持仓量 | 变 动 | | 沪深300 | 3873.98 | ↓0.09 | | 2020.3 | | | | | | IF2506 | 3855.4 | ↓0.02 | -18.58 | 503.3 | 43521 | ↓5838 | 110984 | ↓5875 | | IF2507 | 3818 | ↑0.02 | -55.98 | 55.3 | 4833 | ↑1524 | 15872 | ↑1795 | | IF2509 | 3783.4 | ↑0.10 | -90.58 | 141.3 | 12461 | ↓1439 | 80768 | ...
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清华团队成果发《自然》
Bei Jing Qing Nian Bao· 2025-06-08 06:06
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就如同医生给病人治病,在对不同器官、不同病症进行诊断时,如果忽视某些组织的内在 协同联系,就有可能在治疗中顾此失彼,甚至产生"副作用"。充分了解不同器官和组织的内在联系,结合多领域 的专家"会诊",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清华团队这一创新发现,为大气科学领域两个重要概念——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连接点,系 统阐述了全球尺度上空气污染物如何影响甲烷的损耗及其源汇收支变化趋势,揭示了实施空气质量和气候政策 时,需要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 郑博表示,在以往研究中,往往是不同的学术群体分别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两个领域开展研究。而这项发现恰 恰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启发人们在治理空气污染的同时,要兼顾气候变化方面的潜在关联效 应。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郑博带领由中、法、德多名学者构成的国际团队,在《自然》 (Nature)期刊发表题为《大气污染影响全球甲烷收支的趋势和年际变化》的重要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创新性地 提出减污和降碳的融汇,为"减污降碳"赋予了全新内涵,为气候与环境政策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和启发。 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是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 ...
6月7日电,法国总统马克龙将于6月15日访问格陵兰岛,将重点关注北大西洋和北极地区的安全、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以及关键矿产资源。
news flash· 2025-06-07 08:12
智通财经6月7日电,法国总统马克龙将于6月15日访问格陵兰岛,将重点关注北大西洋和北极地区的安 全、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以及关键矿产资源。 ...
攀上地球之巅 探寻自然奥秘
在地球漫长的演化历史长河中,曾经发生过多次大洋关闭以及大陆碰撞,而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所 引起的地表隆起最为显著,塑造了高耸而广阔的喜马拉雅山脉。其中,海拔8848.86米的世界第一高峰 ——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中尼边境上。 古往今来,无数登山爱好者和科研工作者探寻于此。在时光之中,世界"第三极"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 ——不只是珠峰的"身高",还有人们对地球演化、生态变迁与人类发展的新认知。 分析结果显示,喜马拉雅山脉北侧青藏高原各站点全部呈上升趋势。从长期来看,青藏高原保持着整体 隆升的趋势,总体隆升趋势为每年3毫米~5毫米。 党亚民表示,对比2020珠峰高程测量与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形变监测网 GNSS重合点解算结果,再次证 明珠峰地区地壳整体隆升是该区域地壳长期垂直形变趋势。 冰川探测:解译全球气候变化 在青藏高原辽阔的土地上,冰川是最为壮丽和神秘的奇观之一。 高程测量:揭秘地壳运动 从1975年用金属测量觇标首次测得8848.13米,到2005年用传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结合测得8844.43 米,再到2020年依托北斗卫星、雪深雷达与重力测量等技术锁定"新身高"8848.86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