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Search documents
怎么回事?哈佛大学的免税资格将被取消!事件影响持续发酵
Sou Hu Cai Jing· 2025-05-03 14:53
当地时间5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声,宣称将取消哈佛大学的免税资格,直言"这是他们应得的"。这一言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特朗普政府与 哈佛大学近期激烈冲突的延续,背后折射出诸多复杂的因素,其影响也在持续发酵。 事情的导火索要追溯到2025年4月11日,特朗普政府官员向哈佛大学致信,提出一系列颇为强硬的要求。 他们希望学校进行"有意义的治理改革与重组",具体包括削弱学生和教职员工在校务中的权力;摒弃现有的一些招生和招聘理念,实施基于能力的招聘和录 取政策,停止一切基于种族、肤色和国籍等因素的优待;改革国际学生的招生流程,避免录取所谓敌视美国价值观和制度的学生,诸如支持恐怖主义或反犹 主义的学生;甚至要求关闭所有与 "多元化、公平与包容" 政策相关的项目。 面对特朗普政府近乎"干涉内政"的要求,哈佛校方在4月14日果断拒绝,哈佛大学校长艾伦・M・加伯在向全校人员发出的公开信中坚定表示,"不会牺牲其 独立性,不会放弃宪法赋予的权利",明确指出联邦政府无权对私立大学的教学内容、招生和人事政策以及研究内容指手画脚。 几小时后,美国政府迅速采取报复措施,宣布冻结给哈佛的 22 亿美元拨款和 6000 万美元项目合 ...
董小姐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财经峰评
Tai Mei Ti A P P· 2025-05-01 11:41
中日友好医院肖医生与董小姐的八卦舆情,热度持续不退,话题从婚内出轨,延申到医德医风、教育公 平、学术腐败、阶层固化,每个都戳中了时代的肺管子,想不火都难。 宏大叙事,留待官方调查结论出来之后。作为吃瓜群众,我从家长培养下一代的角度,研究了一下董小 姐的成功之路,颇受启发。 董小姐的个人简历上,叠满了buff 董小姐,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她的故事,开始得很早。 在某个书画比赛的网站上,网友找到了这张图: 在这个十多年前的书画比赛网页上,有一个获奖者与董小姐同名;这位获奖者,就读的学校,是某大学 的附属小学,而董小姐母亲在这所大学担任某学院的领导。 这个不算什么,一二线城市的中产家庭,谁家孩子没有培养点琴棋书画的爱好,拿几个"全国大奖"? 但董小姐还有学术论文加身,以及大媒体加持,这就超出了一般家庭。 董小姐2019年通过选拔进入协和医学院4+4项目,刚入学就赶上了2020年,大概率是跟大家一样,在家 上网课。但这不耽误她2019年参与发表论文《肺癌CT影像AI诊断模型》。 2021年11月5日,在媒体报道中,她已经去协和实习,并直接上手术台给病人做手术了。 2023年,她从协和医学院毕业的时候,作为优秀 ...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12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01 00:37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4 月 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 粟硕 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毕玉海 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 张水军 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 A MERS-CoV-like mink coronavirus uses ACE2 as entry receptor ( 一种 MERS-CoV样水貂冠状病毒利用ACE作为进入受体) 的研究论文 【2】。 4 月 30 日,南方科技大学 夏海平 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 Metal-centred planar [15]annulenes ( 金属中心平面[15]环烯) 的研究论文 【3】 。 2025 年 4 月 30 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线了 23 篇论文,其中 12 篇来自华人学者 (包括作为 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论文) 。 4 月 30 日, 哈佛大学医学院 Joel M. J. Tan 作为第一作者, 在 Nature 发表了题为 : A DNA- gated molecular guard controls bacterial Hailong ...
沉重的医学教育之问,董小姐是如何用3年完成11篇跨学科论文的?
Di Yi Cai Jing· 2025-04-30 12:04
Core Viewpoint - The case of Dr. Dong, a medical resident involved in a controversy at the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medical education model in China and the integrity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medical field [1][7][8] Group 1: Medical Education Model -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UMC) initiated a new eight-year (4+4) medical education pilot program in 2018, aimed at attracting non-medical graduates to pursue medical careers [2] - This program allows students who may not have initially considered a medical career to transition into the field, as exemplified by Dr. Dong's shift from economics to medicine [2][6] - The curriculum includes a restructured approach to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clinical practice with core courses from the second year onward [6] Group 2: Academic Achievements - Dr. Dong has co-authored 11 interdisciplinary papers within three years, with a significant number published before her graduation [3][6] - Her research spans various fields, including orthopedics, urology, and materials science, showcasing a broad academic involvement [3][5] - Notably, Dr. Dong contributed to three parts of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bladder cancer, indicating her active role in significant research projects [4][5] Group 3: Concerns and Criticism - The rapid production of academic papers by Dr. Dong has led to skepticism regarding the stability and integrity of research participation among medical trainees [7] - Experts have raised concerns about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ncluding medical residents in research projects outside their specialty, suggesting potential academic misconduct [7][8] - The case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maintaining academic standards and ethical practices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rigorous oversight [8]
用AI写论文,再用工具“去AI味儿”,“机灵”用错了地方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4-28 02:10
来源:央视网 近日 不少高校相继颁发"AI禁令" 规范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为 与此同时 也有学生依旧依赖AI 并想出了用AI工具给论文"降AI味"的办法 学术创作与AI工具之间的矛盾 究竟如何解? AI写作"拼凑感"强 代写机构也不靠谱 去年保研武汉大学的小蔡告诉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此前他在写本科毕业论文时,曾借助过AI。 小蔡:"毕业论文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学习新知识,有很多之前不了解的东西,可以把我们不懂的问题 直接输入进去,让AI给我做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也让我们对技术、背景有更多的认识,节省时 间、提高效率。" 小蔡坦言,AI只是辅助工具,自己在论文的写作层面并不会依赖它。"每个人的文章都有不同的写作风 格,直接改写AI提供的文本有很强的拼凑感。" 合理使用AI会事半功倍,反之就会适得其反,甚至面临风险。在河北上大四的小张(化名)告诉记 者,为了图方便,他选择了论文代写机构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我本身专业能力不是很强,我就想花2000多块钱,(这样就)不用管了,挺合适。机构承诺说这个东 西绝对可以做,会给出论文的开题报告、任务书、开题答辩的论文、中期答辩的论文、最后的论文,还 有论文的降重, ...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传统文化教育范式
Xin Hua Ri Bao· 2025-04-27 02:29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快速发展,并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高校《中国文化概 论》课程为切入点,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依托沉浸式情境设计、个性化学习辅助以及跨领域的知识 融合,将教学模式从标准化输出转向共生式创新的新形态,以重塑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式,为其数字转型 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 黄家庭 夏一栋 生成式AI驱动的课程设计范式创新 生成式AI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与算法协同,打破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学科壁垒,构建起"文化— 科技—艺术"三元互动的教育生态。在诗词创作模块中,学生使用AI工具生成符合格律的仿古诗词后, 需进一步解构算法背后的风格迁移模型,并反思"机器诗性"与人类创作的本质差异。这种从实践操作到 技术伦理反思的跃迁,正是数字时代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赋能下的文化传承挑战与伦理调适 教学模式的共生转型:从单向传授到人机协同 生成式AI的融入,可以推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由传统教师主导的单线讲授,逐步转型为人机共创 的交互模式。这不仅重塑了课堂流程,也更新了师生的角色认知与互动范式。 借助智能对话与自适应学习系统,生成式AI促使学生由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创建者。例 ...
学术循环型组织:DeepSeek 挑战巨头的秘密武器
晚点LatePost· 2025-04-03 06:20
于这是一个拥有学术循环的组织,这个组织决定了他们能做出来 R1,相比之下算法本身反而没有那么 重要了。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向前,当下创新的算法也许随时会被淘汰,但一个优秀的组织却始终推动 着科技的洪流。 学术循环:通过组织级别的 Critical Thinking 持续做出原子化的创新,进而推动科学边界 事实上,组织强度能够带来创新,而创新能带来胜利。这个模式在过去十几年一直在重复,比如字节 后发先至,在推荐系统的正面战场上胜过了腾讯、Meta、Google,这是因为字节的早期组织带来了有 效创新。 早期的 OpenAI 也符合这个规律,Ilya 构造出了强有力的学术组织,带来了显著的学术创 新,进而做出了 ChatGPT,远远拉开了所有竞争者,进而获得了 100b 以上的估值。这些现象说明了 如果有特定的组织结构,创新就能自然发生。而如果没有这些结构,创新可能很难大规模发生。 从更高的角度看,DeepSeek、OpenAI、字节跳动(早期的)等几家公司都拥有 学术循环,只是具体 路径不同,我们可以用以下表格来比较: 学术循环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创新的本质不在于技术工具或方法论,而在于我们如何组织集体思 考。当 ...
努力和智慧改变命运
盐财经· 2025-04-02 10:53
陈道明:有些人通过努力和智慧改变命运,这些公众号让你成为他们! 这些公众号涵盖了养生健康、 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心理健康、 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帮助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提升路径。 关注这些公众号,既能拓宽视野, 又能提升内在素质, 让你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忘追求深度,成为更加充实、成熟的人。 ★ 长按二维码 ,选择" 识别图中二维码 "进行关注。 每天健康说 ID: gh_75d182e3998c 推荐理由: 每天健康说: 关注身体,守护健康! 每天健康说为你带来 最新的健康资讯、科学的养生方法、实用的运 动指南和饮食建议 。 无论是忙碌的职场人士还是追求品质生活的你,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秘诀。 让健康成为你每 天的习惯,从小改变开始,成就美好生活!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盐财经 ID: nfc-yancaijing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第一法商 ID: dyfsgc 推荐理由: 面向公检法司律学等法界人群,面向企业家老板等创业经商人群,面向法律当事人、需求 者、产业上下游等涉法主体;号称法商资讯第一平台,10年老号,多篇100万+报导,每日推送法界+商 界资讯。同步视频号 ...
独家|专访吴承霖,PH周榜冠军Coding Agents完成亿元融资,零推广月收百万美金,开源OpenManus
Z Potentials· 2025-03-25 02:34
我们的目标是自然语言编程。 MGX 就是 MetaGPT X ,核心在于解决 MetaGPT 的产品化问题。 我们已推出的产品 MGX 目前 ARR 增长速度可能是中国历史最快的,没有花费任何宣传费用。 OpenManus 的核心开发者仅是 4 名本科毕业不到一年的年轻人在 3 小时打造的 ...... 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具备良好的学术循环。学术循环使得 组织内的每个人都能撬动更大的杠杆,创造卓越的成果。 人类究竟在做什么?我们做所有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们都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解 —— 我们并不清楚数学和物理背后是什么 ...... 所以我想,做什么 能让我更接近世界背后的本质?答案或许是做出解决问题的机器。 我的体会是,有些结果听起来很难想象的事情其实可以实现,但必须知道精确的路径,以特定方式完成 ...... 开源是文明最大的杠杆,推动着技术进步与社会变革。开源本质上是对全人类的知识共享,推动文明的进步。 许多突破并非源自单一的重大创新,而是由持续的增量改进组成。无论是 OpenAI 、早期的字节跳动,还是 DeepSeek ,它们的成功都符合 " 学术循 环 " 的逻辑。 学术循环的逻辑核心在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