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生态保护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三个重点行动助推美丽海湾建设,283个海湾正在变美
Di Yi Cai Jing· 2025-06-08 14:03
我国近岸海域水质改善成效尚不稳固,部分海湾河口出现污染反弹,海水水质和海洋垃圾污染等影响了 公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海上溢油等突发环境事件仍呈高发态势。 我国是海洋大国,从辽宁到海南,283个海湾自北向南分布在全国11个沿海省区市,它们承载着各类人 为开发活动的环境压力,是推动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关键区域。 预计到2035年,这些海湾将基本建成美丽海湾,"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景象将展现在 世人面前。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在中华环保联合会联合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等单位举 办的"共筑美丽海湾,守护蓝色家园"活动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美丽海湾建 设是美丽中国建设在海洋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 近年来,国家溯源截污、岸线修复、多元共治,一系列系统工程下,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6月5 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优 良(一二类)水质比例为83.7%。283个海湾单元中,162个海湾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超过85%,其中125个 海湾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100%。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 ...
焦点访谈|不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共同守护人海和谐的蓝色家园
Yang Shi Wang· 2025-06-08 13:28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海洋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关乎全人类的生息。今年6月8日是第17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 年全国海洋宣传日的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了保护好海洋生态,我国近年来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手段,推进了许多海 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6月8日我们跟随记者镜头,看看这些沿海地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得怎么样?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记者跟随河北省水勘院的监测队伍,进入到曹妃甸附近一片浅海区域。有着海底草原之称的曹妃甸海草床种的是蔓草,它是渤海区域常见的一种海草,对于 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海草大多是通过人工修复种植的,他们用了6年时间在这里种出了超过900公顷的蔓草。 花费6年时间修复了这样一片海草床,工程不小,意义也很重大。海草床生长在近海区域,它就像陆地上的植被一样,能稳固海底泥沙,并为海洋生物提供 良好生存和繁殖的环境,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现在,这片修复的"海底草原"状态良好、长势旺盛,然而这一切得来并不容易。曹妃甸海草床总面积4427公顷,是我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前 些年,随着机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正式运行
news flash· 2025-06-08 09:18
智通财经6月8日电,今天(8日),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世界海洋日暨全 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活动现场宣布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正式运行。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正式运行 ...
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发布
Yang Shi Wang· 2025-06-08 09:07
· 江苏省盐城市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引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开展近自然化生态改造,为生 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 · 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坚持陆海统筹和精准修复,实现"生态保护+旅游开发+资金反哺"良性循环,走出 新时代海岛地区致富路。 · 浙江省舟山市作为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采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岸线整治、还海 于民等措施,塑造山海景观与渔港文化相融的"东方渔都"。 央视网消息:据自然资源部公众号消息,6月8日,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发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典型案例。15个典型案例涵盖河口、海湾、海岛等多种海洋生态单元,涉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 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 辽宁省锦州市通过"退养还湿+潮沟连通+盐沼修复"模式,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红滩绿苇"让海岸有 颜值,发展有价值。 · 河北省唐山市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以修复技术体系构建,形成"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 障"立体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与渔业经济增效双赢。 · 青岛蓝谷作为首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系统实施海洋生态综合治理,形成"多规融合-陆 ...
制度完善→设施升级→系统修复,结硕果!多维度绘就海洋生态保护美丽画卷
Yang Shi Wang· 2025-06-08 08:08
央视网消息:2025年6月8日是第十七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八个"全国海洋宣传日",2025年的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资源部6月8日发布了《2024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2024年,自然资源部组织实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在14条近海标准断面、1621个近海监测站位开展生态趋势性监测,对136个典型生态系统分 布区域和350个典型海岛开展调查监测。针对赤潮等生态灾害和海洋低氧等生态问题开展预警监测。 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约400千米。"海洋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近30%。海 洋生态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亮点纷呈,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我国持续加强红树林 珊瑚礁保护修复 监测结果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和稳定为主。 红树林、珊瑚礁是天然的"海岸卫士",能有效消减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保护沿海社区和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红树林、珊瑚礁典型 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以红树林为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近几年,保护 ...
全景式展现中国海洋发展图景 《向海而行》今日开播
Yang Shi Xin Wen· 2025-06-08 07:41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也是"全国海洋宣传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自然资源部联合摄制的系列节目《向海而行》,将于6月8日—12日, 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档开播,央视频、央视网同步上线。 聚焦海洋强国建设 多维度呈现中国海洋发展图景 《向海而行》围绕"资源宝库""逐梦深蓝""耕海牧渔""碧海银滩""蓝色脉动"五大主题,全景式展现我国在海洋能源开发、深海极地科技突破、 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及海洋合作开放共赢等领域的创新实践。 △大洋钻探船"梦想"号 从南海"深海一号"能源站保障能源供应,到"蛟龙"号、"奋斗者"号深潜器数据共享彰显大国担当;从福建澳角村"耕海牧渔"的产业转型,到厦 门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生态守护;从辽宁大连LNG船建造突破国际技术壁垒,中国向全球开源海洋环境预报模型源代码……该片通过20余个 鲜活故事,串联起"人海和谐"的中国智慧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彰显中国以开放姿态推动海洋资源共享、守护全球海洋生态的大国责任。 科技赋能打造精品力作 摄制组深入码头、实验室、养殖工船、科考船等一线场景,调研并采访相关科研人员、一线海洋工作者、工程师、渔民等,以镜头记录海洋经 ...
世界海洋日丨记者探访:经略海洋 有哪些创新性“打开方式”?
Yang Guang Wang· 2025-06-08 05:52
央广网北京6月8日消息(记者王泽华 许云 魏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6月8日是第17个世界海洋日,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十万亿元,不管是海洋渔业、制造业、服务业,还是海洋新兴产业,都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海洋经济对 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记者来到主场活动举办地——海南海口,在滨海滩涂的盐碱地上,一片片兼具经济和生态价值的经济作物正茁壮成长;实验室里,耐腐蚀材料的研发正 助推海工装备走向深远海;在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中,见证了保护与发展的相得益彰。经略海洋,有哪些创新性"打开方式"? 陈佩福介绍:"海虫草是有机蔬菜,吃起来非常脆,还有药用价值,全身都是宝,经济价值非常高。每亩地在种植端的总收入在5万元左右,非常稳定。 它不与人争淡水,不与农争田,不与粮争地,对近岸的环境生态修复有促进作用。如果在海水水面种植,原来养殖产生的富营养物质被海虫草吸收、过滤、 净化,又促进鱼的生长,形成'鱼草共生'的模式。" 长寿命工程材料 助力"挺进深蓝" 盐碱地上全海水灌溉的经济作物(记者王泽华 摄) "梦想"号(央广网发 中船黄埔文冲有限公司 ...
海洋生态保护向“智”向“新” 耕牧“蓝色粮仓”奏响向海图强海洋牧歌
Yang Shi Wang· 2025-06-08 05:49
央视网消息:海洋是地球生命之源,中文"海"是由"人""水""母"组成。"海"字的构成,可见中国人对人与水关系的认识。海洋曾是不少文 人墨客的诗兴之源,从"百川东到海"到"海上生明月",海给了诗人灵感与惊喜,也从古时流淌绵延至今。 2025年6月8日是第17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保护海洋,不仅在于减少人类活动,更要主动作为,有针对性地修复海洋生 态环境,让更多人切实参与到保护行动中。保护海洋,从来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的必答题。 江苏南通:3D打印礁体投入大海 模拟天然牡蛎礁 说起海鲜,人们对生蚝并不陌生。它的"前半生"是蔚蓝大海赐予人们舌尖上的鲜味佳肴,而它的"后半生"——牡蛎礁,可有效净化水质、减少 岸线侵蚀、减轻海洋灾害。 近日,在江苏南通海门港附近海域,20个3D打印的牡蛎礁修复生态礁体被依次投放入海底。它们运用了超快硬固废基材料技术,能模拟天然 的牡蛎礁。礁体的多孔结构,能促进牡蛎附着生长。 福建厦门:修复沙滩 因地探寻可行方案 沿着我国广袤蜿蜒的海岸线,来到有着"海上花园"之称的厦门。1.5公里长的观音山沙滩,犹如一条"金色绸带"蜿蜒入海,但鲜为人知的是, 这片沙滩 ...
“一起守护好这片海”——天津渤海湾畔生态“蜕变记”
Xin Hua Wang· 2025-06-06 08:07
沿着岸段行走来到"天津最后的渔村"大神堂村,74岁的村民姜茂树对这片海域的生态变迁同样感触深 切。"老人常说以前出海捕鱼'一网两船',后来渔获越来越少,好在国家完善休渔制度,保护海洋环 境,海边垃圾少多了,渔业资源也得到了保护。"姜茂树说。 清晨,阳光洒向天津渤海湾寨上街岸段,海面波光粼粼。几只遗鸥或低空翱翔,或悠闲栖息。蔡家堡村 渔民刘翠波驻足拍照,镜头里白鹭正低头啄食,与海天金辉相映成趣。 "以前的生态哪像现在这么美啊!"60岁的刘翠波一边按快门一边感慨。寨上街岸段位于渤海湾天津岸线 最北部,过去街里不少村子依海而生,却因过度捕捞致这片海域一度"无鱼汛""无蟹汛",废弃物乱堆、 污水乱排,近岸水质堪忧。 自小在渔村里长大的刘翠波,十几岁便跟着父亲出海捕捞,见证了渤海湾畔生态变化。 "生态最差的时候,滩涂上死鱼堆成山,赤潮频发。"他对过去生态恶劣的场景记忆犹新。"如今,环境 好了,鱼蟹种类和数量也回升了!" 近年来,通过全面推行伏季休渔、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打击非法捕捞等举措,海洋生态逐步向 好。"渤海自净能力差,受陆源污染影响大。"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高翔说,2018年渤 海综合治理攻坚 ...
破题2万亿蓝海:广东立法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6-04 02:57
2025年5月28日,广东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 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广东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推动"海上新广 东"建设的关键一步,这部地方性法规旨在以法治力量破解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瓶颈。《条例》有哪些亮 点?作为海洋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将如何通过立法"向海洋要动能"?6月3日,省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 发布会对《条例》进行解读。 立法背景 诸多问题亟需制度性突破 广东为何要就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行立法?近年来,中央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党的二十 大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 求"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据了解,《条例》的制定,是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关键一步,也 是落实中央部署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中"打造海上新广东"的有力行动。 虽然海域面积全国第二,海岛数量全国第三,但广东作为海洋大省,其海洋经济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 题。"尽管我省海洋生产总值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突破2万亿元,但产业发展不协调、科技创新 不足、要素保障不充分等短板,制约了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