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Search documents
何海峰:激发商业性金融机构活力,助力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
Sou Hu Cai Jing· 2025-05-18 15:31
【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宁宁 深圳报道】面向"十五五"时期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质生产力建设,其核心支撑要素及关 键挑战有哪些?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统筹金融开放与风险防控的辩证关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最大的支撑要素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科技和产业不能是'两张皮'。"5月18日,在2025 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现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金融政策报告》项目执行负责人、原国泰君安首席经 济学家何海峰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点在何处? 对于产业发展或将面临的挑战,何海峰表示,经济运行中的外部及内部的不确定性是最主要的挑战因素,例如大数 据、人工智能等带来的技术冲击,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影响等。 在分析产业经济时,何海峰还提到了产业范围、产业边界和产业深度三个新概念。他表示,产业范围是指从范围经济 的角度出发,不能只看产业或行业的发展规模,还要看产业的构成与产业之间的支撑连接,更加重视产业的范围和领 域。 在微观经济学或中观经济学上,产业边界类似于一个产业或者行业生产的可能性,或是可行性的边界。何海峰表 示:"要把握住技术性和经济性的平衡,国内与国际的平衡,任何一个产 ...
第二十届光博会在汉开幕:未来之“光”照亮“一条链” 融合“一个生态”
Chang Jiang Ri Bao· 2025-05-16 00:40
"光"打通人形机器人的神经系统 方圆100平方公里内都是上下游 "光+机器人"展位,武汉灏存科技工程师付龙演示人形机器人运动神经中枢系统,通过穿戴设备操控机械臂灵巧手和小朋友 握手 无人车避障、无人机升空、无人船探测,都离不开光技术。 光博会每一届展会都会前沿设置产业议题。今年,"光+智能装备""光+AI""光+机器人"的未来图景在场馆里徐徐展开。 "以'用'为导向,以用户为主体!" 今天,第二十届光博会在汉开幕。聚光灯下,湖北科创供应链中心展区被设在展会一楼,入口最显眼处。这家首次登台的创新平台成 立不到两年,已促成1.5万余项供需对接。展板上,这样两行大字清晰夺目。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武汉以光谷为基础,担负起更强使命:强化"支点"的创新引擎功能,"一束光"照亮"一条链"融合"一个生态"。 如今,光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武汉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底层支撑,并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速融 合,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倍增效应。 来自东湖科学城的东智机器人首次亮相。这个融合了光感知、AI算法与人形设计的项目,短时间内完成了从孵化 ...
经济大省挑大梁·韧性中国|双翼齐飞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
Yang Guang Wang· 2025-05-15 00:55
央广网南京5月14日消息数以万计的精密孔位串联起国产大飞机的"骨骼"与"筋脉";人形机器人挥动机械臂,用"有温度的交互"叩开未来之门……在江苏这 片创新热土上,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正编织出崭新的产业变革图景。 2024年,江苏产业科技创新工作交出漂亮答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突破50%,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 3.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5件。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是江苏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的着力点之一。 编者按:经济大省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经济大省以怎样的姿态奔跑、如何勇立潮 头挑大梁?央广网策划推出"经济大省挑大梁·韧性中国"系列报道,记者深入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最前线,以生动故事和一线观察,展现经济大省落实国家 重大发展战略的担当作为以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积极探索。 如今,国产装备已在国内各大主机厂完成应用测试,杨浩骏的目光也投向更远:让设备"看懂"材料厚度毫厘之变,自主调节转速进给;持续提升装备的轻量 化水平,让工人操作"举重若轻"。 在江苏,丰富的科创资源 ...
昆山工研院解锁发展向“新”力
Xin Hua Ri Bao· 2025-05-08 22:06
□ 工研宣 从遥感大模型赋能城市治理到固态电池技术突破量产,从医美抗衰产业集群成势到机器人智造项目加速 落地……开年以来,昆山工研院捷报频传,一个个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优质项目在"工研"力量的 加持下紧锣密鼓地推进。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今年3月召开的昆山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昆山提出要持续传 承弘扬祖冲之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作为昆山市科技创新核心平台,今年以 来,昆山工研院聚焦昆山新兴产业布局,持续强化科技招商、释放园区活力、优化创新生态,不仅彰显 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更取得诸多与时俱进的新亮点与新突破。 企业向新 走进昆山工研院引育企业中勘迈普(江苏)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正全力以 赴加快新产品调试,力求早日交付。"当前,我们最新研发的遥感大模型已在广州落地见效,正通过数 字化手段赋能当地高质量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夏红自豪地说。 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中勘迈普的快速成长正是当前昆山产业向"新"的生动注脚。围绕昆山市新 兴产业布局,昆山工研院持续推动科技攻"尖",从"长三角"到"珠三角"再到"全球网",实施科技招商"攀 高"计划。数据显示 ...
丹阳眼镜大显身手正当时 ——市委书记马明龙书记署名文章《丹阳有“镜”界》引发各界共鸣
Zhen Jiang Ri Bao· 2025-05-08 00:04
"文章中'丹阳人研究镜片,是为了让更多人不依赖眼镜',这句话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丹阳市眼视 光研究学会秘书长朱建强表示,近年来,丹阳企业依托政策红利,将传统镜片从"矫正工具"升级为"视 力干预系统"。要实现"让更多人不依赖眼镜"的愿景,还需要在技术破壁和价值链提升方面下功夫。"丹 阳眼镜大显身手正当时,希望丹阳生产的每一副眼镜,都是在为大众视力健康保驾护航!" "历经50余年的发展演化,丹阳眼镜已然实现了从生产型集群到创新型集群,再到产业创新集群的 迭代和蜕变,凸显新发展格局下产业空间布局更优、产业配套系统更全、产业创新氛围更浓的典型产业 集群特征。"江苏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江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胡绪华认为,未来丹阳眼镜集群发 展将呈现三大趋势。第一,顺应数字时代发展需求,形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公地,发 挥市场先行优势,力促眼镜产业向智能穿戴设备渗透,服务元宇宙产业发展。第二,面向新质生产力发 展任务要求,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创新高地,发挥区位优势,加强高校、研发机构、专 业创新平台合作,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机制,服务转化眼镜产业。第三,立足经济发展中产业 链供应链韧性与 ...
吴清:不管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 我们都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现中国股市的稳定健康发展
Xin Lang Cai Jing· 2025-05-07 01:35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维护市场稳定的坚定决心、有力部署。这不是口号,大家有目共 睹,都是扎扎实实的行动,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1+N"政策体系的落地实施,推动市场内在结构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投融资协调的市场生态 正在加快形成。 A股市场的科技叙事逻辑越来越清晰,集聚效应日益明显,实体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将随着经 济高质量发展而进一步显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将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源头 活水。 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实际上仍处于相对低位。沪深300指数目前市盈率仅为12.3,国内主要指数市 盈率明显低于标普500等国际主要指数。在全球市场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的环境下,中国资产的配 置价值和吸引力持续提升。 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股市稳定关乎经济社会大局,也关乎亿万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当前,我国经济回 稳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各有关方面对外部冲击也做了政策应对的充分准备。从刚才潘行长和李局长所 介绍的部分政策来看,我们将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这也为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 运行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我们对资本市场的底气和信心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简单来说 ...
地方如何招揽人才、打造AI创新高地?8位院士专家现场支招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4-29 07:50
"我们现在最缺的是原始创新。" "所谓人才,不一定非要看'帽子'、看学历。" "科技创新在于人才也在于政府——最重要的是提供好的创新环境。" 4月28日晚,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一场特色活动——院士专家行(论坛)在福州举行,8位两院院 士就人工智能大模型如何赋能千行百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展开高峰对话。 本次"院士专家行"(论坛)由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福州市数据管理局、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 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共同承办。 打造AI创新高地,集聚更多青年人 当前,AI大模型正在加速赋能行业,迈入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童庆禧是遥感技术与应用专家。他提到,AI大模型对遥感技术发展的 促进作用。遥感技术可以观测很多人眼看不到的信息,当海量的数据被获取后需要进行分析;以往的分 析更多依靠人脑,现在AI大模型在遥感分析的应用,可以提升人们对自然资源开发、环境治理等方面 的认知。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陈军主要从事时空信息与服务研究。他说,现在语言大模 型讲究的是上下文关系、推理关系——"但像我们做地理信息、城市规划,它的关系变成三维时空关 系,所以也要发 ...
浙江加大对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政策和要素支持
Zhong Guo Chan Ye Jing Ji Xin Xi Wang· 2025-04-28 21:51
近日,浙江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总结了2024年工作,部署了 2025年重点任务。 会上,浙江省经信厅中小企业处通报2024年全省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情况和2025年工作安 排;浙江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统计局等部分成员单位围绕年度工作要点 以及本单位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重点工作进行交流发言;参会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密切关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工作,过去一 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密切配合,聚焦政策支持、服务体系、融 资畅通、数字化转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等中小企业促进工作取得新突破,营商环境取得新进步。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增强做好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工作的责任感、使命 感、紧迫感,要加强宏观严峻形势挑战应对,采取超常规手段指导帮扶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和企业。 要加大对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土地、资金、人才等政策和要素支持。 要聚焦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完善长效治理机制,加强行业监管、源头治理。 要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要持续强化降本 ...
把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五道关”
Xin Hua Ri Bao· 2025-04-28 21:38
把好"路径关",解决好融合发展的机制问题。深入推进"一院一镇,百团百企"行动,积极构建"企业出 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产教融合模式,近五年选派27名省科技镇长团挂职干部、22名新北 区"一院一镇"挂职干部担任乡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联络员、指导员,引导全校102个 科研服务团队,深度对接常州市45个乡镇(街道、园区)、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科研项目3000 余项,近五年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超7.5亿元。 把好"制度关",解决好融合发展的保障问题。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将教师岗位分为四类,其中科研为主 岗主要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工作,社会服务岗主要从事科学技术推广、决策咨询服务工作,进一步激发 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优化职称评审、科研奖励、社会实践等政策,引导激 励广大教师深入常州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创新与产业技术创新。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使得教师有更 强的底气和更充足的时间精力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逐渐形成了19支由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混 编科技创新团队,其中磁悬浮科技创新团队研发的磁悬浮电机成套装备技术及其应用水平达到国际领 先,研发成果"磁悬浮水源热泵"填 ...
省市人大部署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
Hang Zhou Ri Bao· 2025-04-28 02:25
暨军民强调,开展省、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专项监督,是贯彻落实习 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助推我市擦亮营商环境最优市和民营经济强市"金名片"的重要 举措,是彰显人大担当、强化法治保障的有效抓手。要准确把握重点,聚焦法规条文落实、民营企业合 法权益保护、实体经济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逐项检查政策是否到位、服务提供是否到位、依法履职是 否到位,做到见事、见物、见原因、见整改、见闭环,及时有效反映企业诉求,推动政府及有关部门精 准落实法规政策,为助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发挥人大监督推动作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联动、坚持问题导向、改进工作作风,做 到"情况要明、问题要准、原因要清、意见要实、效果要好",确保这次执法检查和专项监督取得实效, 推动省、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更好贯彻执行,为我市"经济大市挑大梁、省会城市当头雁"贡献人大智慧 力量。 市人大常委会对照省、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系统梳理了执法检查9个方面、专项监督7个方面重点 内容,分准备、检查、审议、整改四个阶段开展工作。其中,4月动员部署,5月到7月通过市级部门自 查、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