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Search documents
【环球财经】《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干旱问题专家采加伊:全球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系统性干旱风险
Xin Hua She· 2025-07-04 06:09
原标题:专访|全球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系统性干旱风险——访《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干旱问题专家 采加伊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项目官员、干旱问题专家丹尼尔·采加伊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人 类已步入新的干旱时期,全球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系统性干旱风险。 "干旱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问题,而是冲击整个社会结构的系统性风险。"他说,"它的影响远 不止于粮食生产,任何行业、任何经济领域、任何国家都无法幸免。" 采加伊指出,干旱的破坏力在于它带来的"连锁式"和"螺旋式"冲击。当前全球干旱正呈现出新的特征: 发生频率更高,强度更大,波及范围更广,并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其中,"骤旱"现象尤为值得关注, 这是一种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迅速恶化的极端干旱,常常在缺乏足够预警的情况下,对农业、水资源 和城市运行等造成冲击。 传统的干旱应对思路已经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我们在谈干旱时,不应只是抬头看天空有没有下 雨,更要问:我们的土地是否还能耕种?我们是否还有能力恢复受损生态系统?"他说。 近年来,关于干旱的讨论正在发生变化。"我们不再只谈干旱对生命和生计的影响,而是开始关注其经 济后果。"他说,一些国家每年因干旱造成的损失高 ...
凝聚全球青年生态保护智慧,华泰公益基金会支持NbS暑期学校
Zhong Jin Zai Xian· 2025-07-03 06:37
6月23日-7月2日,华泰公益基金会支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NbS亚洲中心、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 中心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共同举办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 based Solutions, NbS)暑期学 校,面向各国生态保护修复领域工作者,推广NbS全球标准知识和中国实践,希望促进跨部门和跨学科 的自然解决方案最佳实践交流,鼓励利用NbS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城市化及粮食安全等全球性 挑战,发挥中国在生态保护国际合作领域领导力。 NbS暑期学校开班仪式在上海举办,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副总干事斯图尔特·马吉尼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云卿、上海市杨浦区有关领导和学员 代表出席并致辞。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副总干事斯图尔特·马吉尼斯为学员们讲授NbS导论。 NbS暑期学校是华泰公益基金会支持的首个国际环保人才培养交流项目。通过多年持续开展"涓流行动 ——一个长江大学生环保活动资助计划"、"跬步计划——一个长江青年行动者支持计划"、"一个长 江"可持续发展人才研修项目,华泰公益基金会为可持续发展领域不同阶段青年人才成长提供资金 ...
自然的复兴
Zhong Guo Zi Ran Zi Yuan Bao· 2025-07-02 03:42
编者按 面对全球生态治理的复杂挑战,一场汇聚全球智慧的国际交流盛会——全球首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暑期学校近日在上海举行。同 朗,全球首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城市中心落户上海,共同推动践行NbS生态治理模式,以自然之力破解人类发展困境。 在线投稿 中国自然资源报 https://www.iziran.net 编者按:面对全球生态治理的复杂挑战,一场汇聚全球智慧的国际交流盛会一 一全球首个某于自然的解 暑期学校近日在上海举行。同期,全球首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城市中心落户上海,共同推动践行NbS 模式,以自然之力破解人类发展困境 本报记者 李倩 见习记者 李天一 通讯员 田峰 位于黄浦江下游的复兴岛,是上海市唯一的内陆人工岛。"复兴"的名称 得于抗日战争胜利,寓意小岛的新生。近年来,上海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 案(NbS),让这座超大型城市迎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 6月23日,复兴岛担负起新的使命 -- 由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 盟(IUCN)共同举办的全球首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暑期学校在复兴 岛开班,全球首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城市中心落户上海 正如复兴岛承载着上海对于未来的最美好顾野, ...
极端天气频发,如何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Zhong Guo Huan Jing Bao· 2025-07-01 23:15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要求城市建设和运行必须改变以往的风险应对策略,通过系统性改造提升城市韧 性,最终增强适应并抵御风险的能力。适应型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工程叠加",而是对城市空间、生 态、社会系统的重构。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传统城市建设过多依赖钢筋水泥,挤压了城市的生态空间。绿地、森林、湿 地对调节城市气候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过程中,加强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管理, 能够增强城市对气候的适应程度。要探索更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如构建通风廊道、实施海绵城市建 设,加强建筑高度和密度管控等,创造更多的生态空间,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科技赋能,提升智慧管理水平。只有准确识别天气变化,才能正确应对、防灾减灾。要运用先进的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各环境要素,打造智慧化监测预报系统,不断提升各地的灾害预 警预报水平,并加强数据共享。在提高气象预报精准度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易积水点、地质灾害易发生 地等风险点位的监控,为相关部门精准布控、及时响应、有效处置提供助力。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指出,在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叠加 作用下,去年我国气候状 ...
人海和谐 共生共荣
Zhong Guo Zi Ran Zi Yuan Bao· 2025-06-12 06:29
编者按 为积极推动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走深走实,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和海洋强国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 间生态修复司发布15个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这些案例涵盖河口、海湾、海岛等多种海洋生态单元,涉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展示了沿海各地区 在推进建设安全、生态、健康、韧性、活力的"蓝色海湾""和美海岛""美丽岸滩"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本版现分两批分享这些生动案例,今天刊登第一批。 辽宁锦州 潮线重塑红滩志,燕鸥齐飞映海滨 大、小凌河口湿地飞鸟云集。 锦州市位于渤海辽东湾的顶部,拥有我国最北海岸线,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其大小凌河口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是东北亚 鸟类重要迁徙地,也是国际水鸟迁飞路线重要枢纽之一,拥有独特的红海滩景观。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海养殖、向海索地大开发活动影响了滨海湿地生 态系统服务功能。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锦州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 ...
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发布
Yang Shi Wang· 2025-06-08 09:07
· 江苏省盐城市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引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开展近自然化生态改造,为生 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 · 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坚持陆海统筹和精准修复,实现"生态保护+旅游开发+资金反哺"良性循环,走出 新时代海岛地区致富路。 · 浙江省舟山市作为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采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岸线整治、还海 于民等措施,塑造山海景观与渔港文化相融的"东方渔都"。 央视网消息:据自然资源部公众号消息,6月8日,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发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典型案例。15个典型案例涵盖河口、海湾、海岛等多种海洋生态单元,涉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 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 辽宁省锦州市通过"退养还湿+潮沟连通+盐沼修复"模式,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红滩绿苇"让海岸有 颜值,发展有价值。 · 河北省唐山市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以修复技术体系构建,形成"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 障"立体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与渔业经济增效双赢。 · 青岛蓝谷作为首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系统实施海洋生态综合治理,形成"多规融合-陆 ...
从雪山到实验室:贝泰妮用ESG实践擘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方案”
Xin Lang Cai Jing· 2025-05-22 00:21
在云南香格里拉哈巴雪山,有一种逆寒而生的植物——青刺果。 不同于普通植物的春华秋实,生长在高山峡谷之间的青刺果花于寒冬绽放,经过一个冬天的冰雪严寒, 在春末夏初果熟蒂落。漫长的生长周期赋予其独特的生命力。 千百年来,青刺果流传于纳西族、藏族等雪域民族之间,被视为庇佑健康的珍宝。 青刺果的种子富含油脂,不仅可入药治病,还能帮助预防皮肤皴裂、抵御高原毒辣的紫外线,是当地家 家户户的日常必备品。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Harmony with na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呼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进而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 新进程。而云南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足以为在地企业提供独特的绿色发展基因,实现共 生永续。 作为皮肤健康互联网+的大健康产业集团,扎根云南的本土企业贝泰妮就在探索着与自然和谐共生之 道。它以ESG理念(环境、社会、治理)为行动框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企业战略,其核心原料青 刺果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更成功验证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
给森林“照CT”,北大郭庆华团队绘制全国首张“树密度地图”
Xin Jing Bao· 2025-05-15 22:41
彼时的他可能不会想到,回国十余年后,通过团队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系统,他在西藏,一个与加州气候迥异的 地方,发现了高达102.3米的西藏柏木,刷新按树种排名的世界最高树列表,他也成为亚洲第一高树的发现者。也 是得益于这项技术,郭庆华和团队成员首次对全国树木数量进行了精细测算并绘制出首张"树密度地图"——截至 2020年,全国约有1426亿棵树,平均树密度约为689棵/公顷。 如何数清中国到底有多少树木?如何数出一棵棵树?背后有哪些科技助力?近日,新京报记者专访了郭庆华,试 图找到问题的答案。 花十年时间,用卫星遥感"拼出"全国森林全景 一张中国地图上,分布着深深浅浅的绿色,可以明显看到,南部和东北部被绿色覆盖。这张看似不起眼的地图, 却是我国第一张"树密度地图":它精准测算出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树木覆盖情况:截至2020年,全国约有 1426亿棵树,平均树密度约为689棵/公顷,相当于中国人均拥有约100棵树。 郭庆华团队绘制的我国首张"树密度地图"。受访者供图 这张图就"存放"在郭庆华办公室的电脑里,是他和团队成员十余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之一。郭庆华告诉记者,这 张地图既包含了中国森林的整体分布情况,也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