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陆海统筹
icon
Search documents
★生态环境部:多措并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在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建设方面,生态环境部以《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为契机,加快建立健全 海洋垃圾治理、海洋排污许可、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等制度,陆海统筹、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体制机制 不断健全完善。 "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等部门协同推进实施《"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 护规划》,合力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因地制宜推进"一湾一策"的美丽海湾建设,取得重 要阶段性成效。2024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83.7%,较2020年提高6.3个百分点。2025年春 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继续稳中向好,全国重点监控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自2021年以来消除 了"不健康"状态。 在陆海统筹综合治理方面,生态环境部以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为重点,推进三大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 2024年三大攻坚战海域水质基本稳定。扩大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与管控范围,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平均 浓度同比下降。此外,在65个毗邻城市的海湾开展拉网式海洋垃圾清理行动,相关海湾岸滩垃圾的无人 机航拍平均盖度大幅下降。 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持续细化 张志锋介绍,生态环境部深入推动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建立动态管理台账与信 ...
碧海金沙里的绿色承诺——中国最北海岸线生态修复观察
Xin Hua She· 2025-06-27 21:59
仲夏时节,阳光洒在中国最北海岸线上。 辽宁海滨,北纬39度的海风掠过浮光跃动的海湾,丹顶鹤在红海滩间蹁跹起舞;海岸线上,执法船在巡航,电子眼守护着洁净的沙滩;沙 滩上,志愿者拾起漂浮的塑料瓶……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 长达2200余公里海岸线,讲述着一场从污染到治理的生态转变:近年来,辽宁坚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向海洋 污染宣战:地方立法、限制开发、生态修复……经过一系列整治,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0%左右,较"十二五"末期提升了25个百分点, 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 盘锦辽河口潮间带,碱蓬草向阳生长。碱蓬草不仅能固碳,还能抵御海浪侵蚀。盘锦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孙磊蹲在滩边说:"碱蓬草对生 态环境很敏感,以前自然岸线破坏、海水盐度变化曾使碱蓬草大量减少,如今,大片碱蓬草到秋天就会变红,这是生态向好的最佳信号。" 海天澄碧引客来 六月的辽宁海滨,天蓝海碧。从大连星海湾到锦州笔架山,从营口鲅鱼圈到丹东大鹿岛,无限风光吸引八方游客,海洋生态治理绘就人海 和谐 ...
生态环境部:多措并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 本报记者刘杨 6月25日,生态环境部召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表示,"十四 五"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协同推进实施《"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 保护规划》,在美丽海湾建设、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下一 步,生态环境部将统筹谋划"十五五"重点海域综合治理行动,协同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与美丽海湾建 设。 推进"一湾一策"的美丽海湾建设 在美丽海湾建设上,生态环境部抓好顶层设计,构建"5+3+X"评价体系及"两行一看一行动"工作矩阵。 通过落实建设行动,将重点建设海湾从50个扩大到110余个,并在厦门、秦皇岛等7个沿海城市探索推进 全域美丽海湾建设,推动美丽海湾建设扩面、提质、增效。截至目前,沿海11个省(区、市)均已编制印 发省级美丽海湾建设方案或基本要求,全国283个海湾中已有159个海湾出台了美丽海湾具体建设方案。 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持续细化 张志锋介绍,生态环境部深入推动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建立动态管理台账与信息化平台。加强海水养 殖生态环境监管,督促指导11个沿海省份全部出台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对非法和设 ...
生态环境部:我国美丽海湾建设已进入“扩面、提质、增效”新阶段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5 08:48
Group 1 - The core viewpoint of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bays in China, highlighting the integration of land and sea governanc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actices, and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1][2][3] Group 2 - The third batch of 11 excellent beautiful bay cases showcases breakthroughs in integrated governance, with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water quality, such as a 32%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good water quality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area compared to the baseline year [1] - The cases also demonstrate effecti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actices, such as the "marine blue carbon - blue economy" dual circulation model in Taizhou, Zhejiang, which benefits bo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ocal economic gains [1] - Public satisfaction regarding the beautiful bay construction exceeds 95%, with various coastal projects receiving positive recognition from local residents and tourists [2] Group 3 - The scope of beautiful bay construction has expanded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from 50 to over 110 bays, with cities like Xiamen and Qinhuangdao exploring comprehensive beautiful bay development [3] -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bays is improving, with 162 bays projected to have over 85% good water quality by 2024, and 125 bays achieving 100% good water quality [3] - Innovative mechanisms are being implemented to enhance governance systems and financial support for beautiful bay projects [3] Group 4 - The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aims to continue promoting beautiful bay construction with new goals focusing on clean water, clean beaches, harmonious human-ocean relationships, and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improvements [4]
政策洞察丨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共绘“深蓝”新图景
Sou Hu Cai Jing· 2025-06-25 05:50
热点透视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从"蓝色引擎"到"生态红利",我国海洋经济正在人海和谐的道路上持续跑出"加速度"。6月8日世界海洋日当天,自然资源部发布《2025中国海洋经济发展 指数》《2024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全面展示了我国海洋事业的最新发展成就。 成就的取得标志着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迈入新阶段: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这背后是海洋 新兴产业崛起、海洋生态保护深化、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三股力量的协同驱动,彰显我国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战略定力。 海洋新兴产业:创新引擎驱动经济升级 所谓海洋经济,是指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包括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进入新世纪的20余 年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经历了从崛起到壮大的发展历程,带动海洋经济整体呈现快速转型升级发展的态势。 《2025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涵盖发展规模与效益、结构优化与升级、资源节约与利用、对外经济与贸易、民生保障与改善五个领域。指数以2015年为 基期,基期指 ...
人海和谐 共生共荣
编者按 为积极推动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走深走实,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和海洋强国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 间生态修复司发布15个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这些案例涵盖河口、海湾、海岛等多种海洋生态单元,涉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展示了沿海各地区 在推进建设安全、生态、健康、韧性、活力的"蓝色海湾""和美海岛""美丽岸滩"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本版现分两批分享这些生动案例,今天刊登第一批。 辽宁锦州 潮线重塑红滩志,燕鸥齐飞映海滨 大、小凌河口湿地飞鸟云集。 锦州市位于渤海辽东湾的顶部,拥有我国最北海岸线,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其大小凌河口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是东北亚 鸟类重要迁徙地,也是国际水鸟迁飞路线重要枢纽之一,拥有独特的红海滩景观。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海养殖、向海索地大开发活动影响了滨海湿地生 态系统服务功能。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锦州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 ...
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广西主场活动在玉林举办|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活动现场 签约仪式 6月6日,在第17个"世界海洋日"暨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即将到来之际,为引导广西壮族自治区上下特别是内陆地区提升向海意识、鼓足向海干劲, 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广西主场活动在玉林市举办。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张晓钦出席活动,自治区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 谢瑾瑜,玉林市人民政府市长张惠强分别致辞,玉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石红艳作向海产业招商推介。北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继昭、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副市 长廖云、钦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廷智等领导出席活动。 当天活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玉林市人民政府主办,玉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西海洋研究院共同承办。活动聚焦"陆海统筹、向海图强"主 题,旨在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重要论述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进一步普及海洋知识、传播海洋文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山海统筹、陆海联动、江海 贯通,为广西海洋事业发展和海洋强区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合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谢瑾瑜指出,广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
科技赋能国土空间智慧治理——国土空间规划和遥感测绘领域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会扫描
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主任赵鹏军以《国土空间交通规划的理论与技术》为 题,深入探讨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空间格局优化的支撑作用,分享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交通一体化布局、 交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副院长徐晓绵作《场景驱动与 数智赋能的广东CSPON试点建设实践》报告,展示了实验室在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技术方面的建设成 果,并重点介绍广东省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评估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中的探索与应用成效。 陆海统筹,绘就国土空间新画卷 日前,国土空间规划和遥感测绘领域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召开。39家创新 平台代表,自然资源部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100余名专家学者,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 地球陆表系统演化与人地关系和谐调控、遥感测绘科技为主题,研讨国土空间规划、遥感测绘领域的前 沿热点科学问题和最新科技进展,交流支撑服务自然资源工作的典型案例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聚焦需求,前沿科技引领发展 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叶嘉安以《AI赋能的城市规划管理》为题作主旨报 告。他从全球视野和粤港澳大湾区实践出发,阐释了AI在城市空间治理、 ...
“为国际跨境流动提供最大便利”,东方枢纽大工程有了最新进展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05 01:13
智通财经记者 | 刘素楠 智通财经编辑 | 彭朋 "东方枢纽商务合作区先行启动区一期预计今年年底开园。"近日,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浦东引领 区分院副院长、《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领衔规划师张璐璐对智通财经透露。 上海市超级工程——东方枢纽近期进展不断。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商务合作区规划》)已正式获批。5月 27日,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地下工程站场区最后一块顶板浇筑完成,标志着上海东站地下工程站场区主体 结构完工。 大东方规划正在加速落地。 西有虹桥枢纽、东有东方枢纽 上海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简称大东方地区,地处浦东中部,涵盖祝桥、川沙、惠南、宣桥、老港等多 镇,规划范围面积约510平方公里。 2025年2月,《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相关成果获上海市政府批复。 张璐璐指出,上海东站与浦东国际机场共同组成东方枢纽,与虹桥枢纽共同成为上海国际(国家)级客 运枢纽。东方枢纽客流量的远景规划为每年1.7亿-2亿人次,其中浦东机场规划设计1.3-1.4亿人次,上海 东站规划设计4000-6000万人次。 据铁路部门介绍,东方枢纽上海东站选址于浦东新区祝桥镇,距离上海浦东国际 ...
海洋强省强市·浙江篇|陆海协作——浙江强化用海要素保障支撑海洋强省建设综述
背倚大陆、雄踞东海,尽得山海之利;陆域面积只有1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却超26万平方公里……独特的地理区位,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浙江建 设海洋强省的优势所在。 "十四五"期间,浙江牢牢把握海洋这一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从"质"上来看,浙江坚持陆海统筹,发挥山海资源优 势,推动海洋管理制度集成创新,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强化重大项目用海保障,促进海洋科技创新,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从"量"上来看,2021年 至2024年,浙江保障项目用海50.53万亩,有效支撑10余个国家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推动浙江海洋强省建设行稳致远。 推动管理制度集成创新 近年来,浙江深化用海管海实践,加强海洋管理制度集成创新,提升海域资源高效利用水平,提高用海审批效率,推动陆海统筹机制不断完善。 2024年6月,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出台《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强化规划引领、统筹指标计划、优化审批 服务、促进节约集约和加强监管保护等5方面提出12条支持举措,积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聚焦企业需求,压缩用海审查报批时限,提高行政审批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