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材料科学
icon
Search documents
苏州两院院士增加四位
Su Zhou Ri Bao· 2025-11-22 00:41
昨天(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 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苏州(籍)专家在本次院士评选中表现亮眼,共有四位专家入选, 其中,苏州籍专家朱兰、钱林方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健伟、孙宝德两位在苏州任职的专家当选中国 工程院院士。截至目前,苏州籍两院院士已达111位。 朱兰,苏州常熟人,1964年3月生,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 师,数十年深耕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一线,取得大量高水平原创性成果,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 力的妇产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在苏州任职的两位新当选院士中,王健伟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主任 (院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现任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呼吸道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与 防控研究,主持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构建了系统的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研究体系,获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学者等多项人才项目支持。 孙宝德,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现任苏州实验室主任助理,长期从事金属材 料与凝固技术研究,主持973项目、"两机"重 ...
轻质高强复合材料可耐500℃高温
Ke Ji Ri Bao· 2025-11-19 00:18
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新材料在高温下通过"增强孪晶"这一独特变形机制维持强度。这项突破展现 了增材制造技术的创新潜力,为研制更轻、更强、更节能的交通工具开辟了新路径。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研究团队借鉴钢筋混凝土的构造原理,通过3D金属打印技术,构建出独特的金属基复合材料。这种材 料以钛合金网状结构为"钢筋骨架",再通过微铸技术填充铝硅镁合金作为"水泥基质",其中还分布着强 化性能的纳米级沉淀颗粒。 相较于传统铝合金在高温下易软化(500℃时强度仅约5兆帕)的缺陷,新材料的性能表现令人惊艳。室 温条件下屈服强度达700兆帕,500℃高温环境下仍保持300—400兆帕的强度,堪比中档钢材,重量却减 轻三分之二。屈服强度是材料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应 力极限。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在500℃高温环境下仍能保持轻质高强的特性, 有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相关成果发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
新研发,“闪速退火”!
新华网财经· 2025-11-16 11:22
科研人员研发"闪速退火"工艺 一秒"炼"就晶圆级高性能储能薄膜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胡卫进研究员团队携手合作者,开发出一种热处理升降温速率可达每秒1000摄氏度的"闪速退 火"工艺,成功制备出晶圆级高性能储能薄膜。相关成果于11月15日凌晨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上,为下一代高性能储能电容器件的制造开辟了一条新 路径。 科研人员介绍,在脉冲激光器、新能源汽车等应用的功率电子器件中,有一类名为"电介质储能电容器"的元件至关重要,它们以极高的功率快速充放电, 并且极其耐用。然而,科学家们一直面临一个难题:如何让这些电容器在保持强大储能能力的同时,还能经受住从极寒到酷热的极端温度考验,并且易于 大规模生产。 此次研究中,利用"闪速退火"工艺,研究人员可仅用1秒钟,就能在硅晶圆上制备出一种名为锆酸铅的弛豫反铁电薄膜。据介绍,这项工艺技术可以将材 料在高温下的特殊结构"冻结"在室温,形成了尺寸不到3纳米的纳米微畴。这些微小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迷宫,是诱导弛豫反铁电行为,实现高效率储 能的关键。同时,"闪速退火"还让薄膜的"肌理"更加致密均匀,并有效锁住了容易挥发的铅元素,从根源上减少了材料缺 ...
科技自主可控“加速跑”!灵巧手邂逅手语大模型 国产智能产品“出圈”高交会
Yang Shi Wang· 2025-11-16 03:50
央视网消息:目前,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正在举办,本次高交会上,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为关注的热点。在现场,当灵巧手 遇上手语大模型,机器人手语交流员就"上岗"了。 高校科研成果加速创新 在中山大学展台,记者看到了这套"心脏性猝死综合防治人工智能可穿戴预警设备",它不仅解决了传统设备穿戴不舒适、信号噪声大且弱等短 板,还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精准识别异常心电特征,预测猝死风险,为心血管疾病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和记者互动的就是搭载了我国首个手语具身智能的手语交互系统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通过它搭载的具身智能模型,可以让普通的具备灵巧手功 能的机器人,拥有手语交互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吕俊增介绍,手语库在国际上没有公开的数据集,他们通过手语合成系统,手工录入5000多 条手语到动作之间的交互。 作为科研项目,团队从2008年就开始设计这套手语库。随着具身智能的发展,他们将这套手语库同机器人灵巧手相结合,已经可以适配多款不 同自由度的机器人灵巧手。 此外,在本届高交会期间,超百所高校、科研院所也携前沿科研成果集中亮相。 这款彩色材料叫零功耗智能控温薄膜,是一种可以实现"冬暖夏凉"的 ...
新研发,“闪速退火”!
此次研究中,利用"闪速退火"工艺,研究人员可仅用1秒钟,就能在硅晶圆上制备出一种名为锆酸铅的 弛豫反铁电薄膜。据介绍,这项工艺技术可以将材料在高温下的特殊结构"冻结"在室温,形成了尺寸不 到3纳米的纳米微畴。这些微小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迷宫,是诱导弛豫反铁电行为,实现高效率储能 的关键。同时,"闪速退火"还让薄膜的"肌理"更加致密均匀,并有效锁住了容易挥发的铅元素,从根源 上减少了材料缺陷,显著降低了漏电流。 利用该工艺制造出的薄膜电容器展现出了卓越的环境适应性。实验表明,经过低至零下196摄氏度(液 氮温度)的极寒,到高达400摄氏度的酷热循环后,其储能密度和效率的衰减很微弱(低于3%)。这意 味着,无论是在冰冷的外太空,还是在火热的地下油气勘探井,它都能稳定可靠地工作。 科研人员研发"闪速退火"工艺一秒"炼"就晶圆级高性能储能薄膜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初步能在2英寸的硅晶圆上成功制备出均匀的高性能薄膜,为芯片级集成储能提供 了具备工业化潜力的解决方案。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胡卫进研究员团队携手合作者,开发出一种热 处理升降温速率可达每秒1000摄氏度的"闪速退火"工艺,成功制备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闪速退火新策略实现晶圆级弛豫反铁电储能薄膜电容器
针对上述挑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胡卫进研究员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利用 超快结晶过程 "锁定" 高温纳米铁电/反铁电畴,以制备高性能弛豫铁电或反铁电薄膜的新思路。研究团 队据此成功开发出升降温速率达每秒1000摄氏度的"闪速退火"工艺,并凭借它,仅用1秒就完成了锆酸 铅弛豫反铁电薄膜的结晶。相关薄膜电容器展现出了良好的储能性能和出色的热稳定性。该成果以"闪 速退火构筑晶圆级弛豫反铁电薄膜以提升储能性能"为题, 于2025年11月15日发表在 《科学进展》 (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 人民财讯11月15日电,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消息,电介质储能电容器凭借高功率密度、超快充放电 速度和长循环寿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脉冲激光器、新能源汽车等高功率电子设备。然而,如何在维 持高储能密度与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其温度稳定性,仍然是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目前,主流策略 是通过多相复合、化学掺杂或缺陷工程等方法引入纳米畴结构,旨在诱导弛豫铁电或弛豫反铁电特性以 优化储能性能。但这类方法的工艺通常较为复杂,制约了高性能电介质储能薄膜的大规模制备。 ...
深化合作加大研发转化力度 龚正会见美国3M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比尔·布朗一行
Jie Fang Ri Bao· 2025-11-15 00:55
Core Viewpoint - The meeting between Shanghai's Mayor Gong Zheng and 3M's CEO Bill Brow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in advancing Shanghai's development as a moder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focusing on sustainable and innovative growth strategies [1][2]. Group 1: Shanghai's Development Strategy - Shanghai is focusing on building "five centers" to enhance its global influence as a socialist modern city [1] - The city aims to foster three leading industries: integrated circuits, biomedicin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hile upgrading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developing key industrial clusters [1] - There is a strong emphasis on creat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centered arou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1] Group 2: 3M's Commitment and Strategy - 3M views the Chinese market as crucial for its growth and has developed a new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1] - The company plans to increase investment and innovation efforts in Shanghai, particularly in green and low-carbon solutions [1] - 3M expresses confidence in Shanghai's development and aims to better meet local customer needs through its initiatives [1][2]
自驱动实验系统会自己“种”材料 预示一种全新制造模式问世
Xin Lang Cai Jing· 2025-11-11 23:19
美国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团队开发出一套自驱动实验系统。它会自己"种"材料,可以自主 完成整个材料合成与优化流程,无需人工持续干预。该系统结合机器人自动化与机器学习算法,可自主 决定下一步实验方案,实现从实验执行、性能测量到结果分析的全闭环运行。这种方法有望广泛应用于 硬质材料合成领域,并最终拓展至复杂的量子材料制备,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制造模式问世。 ...
柔性可穿戴材料实现高性能辐射监测
Ke Ji Ri Bao· 2025-11-10 23:49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双钙钛矿材料虽具备优异的辐射灵敏度和环境稳定性,但刚性结构限制了其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为 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创新采用"机器学习+第一性原理计算"策略,通过智能算法高效筛选目标材 料,并结合量子力学模拟验证其机械性能、电子结构及载流子输运特性。结果表明,新材料在保持高辐 射探测性能的同时,实现了与人体组织相匹配的柔性,可贴合曲面并耐受大应变,满足可穿戴设备对柔 韧性与耐久性的双重要求。 论文通讯作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教授陈长城表示,该研究推动了材料研发的智能化变革,建立 了从筛选到验证的一体化新范式,为日常健康管理中的辐射监测便携化开辟了新通道。未来,团队将进 一步探索智能材料在医疗、运动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科技更自然地融入大众生活。 记者11月6日获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新材料研究中心团队在柔性电子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团队通过融合人工智能与量子力学计算,成功设计出适用于可穿戴辐射监测的新型双钙钛矿材料体系。 该研究为高性能柔性电子器件的开发及辐射监测应用提供了新路径,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化 学工程杂志》。 ...
每一次突破,都在为未来铺路(院士新语)
Ren Min Ri Bao· 2025-11-09 22:20
Group 1 -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opological materials are driven by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rigorous empirical method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oretical research, material preparation, and experimental detection [1][2][3] -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of Weyl semimetals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2014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highlighting the critical challenge of high-quality material preparation for accurate experimental analysis [1][2] - The establishment of advanced experimental platforms, such as the Shanghai Synchrotron "Dream Line," h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ability to analyze the properties of topological materials [1][3] Group 2 - The focus has shifted towards the promising field of topological quantum computing, particularly in developing topological qubits based on Majorana zero modes, with strong evidence found i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rs [2][3] -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including materials 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research of topological quantum bits, facilitating advancements in purity, stability, and quantum control algorithms [2][3] - The collaborative approach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s emphasized, where data from experiments feed back into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guiding further experimental and material preparation efforts [3] Group 3 - The ongoing development of topological materials and quantum computing aims to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nding in the field and contribute to the advancement of related sectors [3] - Breakthroughs in the research of topological qubits are expected to usher in a new phase of quantum computing, with each scientific advancement paving the way for future development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