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经济

Search documents
为什么消费级AI还没爆发?
Hu Xiu· 2025-07-11 01:21
她投资的公司改变了数千万人的生活方式:Chime让美国人重新定义银行体验,Warby Parker颠覆了眼 镜行业的传统玩法,Dollar Shave Club用一个病毒视频撬动了整个剃须刀市场。 但现在,这位硅谷顶级投资人柯尔斯顿·格林正在思考一个更大的问题:AI正在重写所有消费产品的底 层逻辑。 作为Forerunner Ventures的创始合伙人,柯尔斯顿·格林以精准捕捉消费趋势著称。 从2010年成立至今,她的基金专注于投资那些能够重新定义消费者体验的公司,总回报超过10倍。 在她看来,那些最成功的消费品牌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是在现有产品上简单叠加功能,而是从根本 上重新思考用户需求。 如今,AI热潮席卷全球,ChatGPT日活用户数以亿计,但消费级AI产品的真正爆发似乎仍在酝酿中。作 为见证了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两次平台级变革的资深投资人,柯尔斯顿·格林认为我们正处在比这两 次变革更加深刻的转折点上——从注意力经济转向关系经济,从功能导向转向情感连接。 在这次深度对话中,她分享了对AI消费产品未来的预判,揭示了那些即将被重塑的商业模式,以及为 什么在这个"混乱的创意阶段",抢先一步的价值前所未有 ...
AI发展的三种可能性与重新被定义的真实
Xin Lang Cai Jing· 2025-07-08 06:28
AI是镜像世界最重要的基石 在《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一书中凯文·凯利(Kevin Kelly)探讨了未来10000天科技与社会的发 展。书中以2049年为时间节点,展望了人工智能、镜像世界、脑机接口、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如何塑造 未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书中通过五大核心概念(镜像世界、AI助理、互见性、内容井喷、类人智 能)和十大发展领域(AI、数字治理、组织变革、教育、医疗、机器人、自动驾驶、航天、生命科 学、脑机接口)构建了一个全面的未来图景。本文摘自该书,智通财经经中信出版集团授权发布。 我提出了未来25年至关重要的5个核心概念,分别是镜像世界、异人智能、AI助理、互见性以及内容井 喷。接下来,我将进一步思考技术的进步在未来25年会给哪些领域带来巨大的改变。 未来25年技术演进的逻辑清晰可见:首先是基石层面的AI、数字治理与组织变革;其次是生存层面, 以医疗和教育为代表;再次是应用层面,比如机器人、无人驾驶和太空探险;最后是人类探索的终极层 面,涵盖生命科学和脑机接口。 【编者按】 第三种可能性是,前面两种假设都没有实现。15年或25年后,和VR或AR过去的发展历史一样,AI基本 上还停留在 ...
LV「路易号」爆火出圈,品牌如何打造城市中的“巨型名片”?
3 6 Ke· 2025-07-07 11:37
最近,LV「路易号」彻底在社交媒体上火了,甚至成了网红打卡地。 "LV 其实创造了一个出乎预料的体验。过去你没有见过,现在你看见了,你就会愿意去在社交媒体上去分享。把形式做到极致这件事情,我觉得机会都一 直是挺大的。"赞意CEO乌东面在谈及「路易号」时这样说。 在乌东面看来,这艘巨轮不只是一个夺人眼球的临时装置,而是一种把品牌理念、视觉冲击力、文化共鸣、社交传播和资源投入全部打磨到极致的综合表 达。它背后代表的是奢侈品牌对稀缺性、情感联结和符号价值的持续探索,也折射出当下营销的一种共识:当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品牌要用更极致的形 式和更深度的叙事去触动人心。 正因为此,LV「路易号」才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巨大的讨论度和影响力,归纳来看,它几乎在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做到了极致: 走在兴业太古汇的街道上,我们可以看到,LV庞大的船体横亘在街区之间,围挡由大面积银色金属板拼接而成,板面均匀排布着LV经典的Monogram图 案,船体在日光下反射出周边建筑和天空的倒影,呈现出冷峻而工业化的质感。 LV、上海、巨型油轮、兴业太古汇这几个本身就极具话题性的元素组合在一起,产生的流量效应更是成倍增长。在LV 「路易号」巨轮揭幕后的一 ...
善用民俗激活特色消费
Jing Ji Ri Bao· 2025-07-05 22:14
加强民俗文创转化。民俗引流既属于注意力经济范畴,也属于文化经济范畴。将用户注意力高效转化为 商业价值,推动流量经济规模化发展。但是,有独特民俗而无民俗产品的情况并不鲜见。这取决于文化 传统、经济发展程度等多种因素。要强化创造力,推动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 拥有现代演绎的全新视角,开发特色衍生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努力实现创意、产品与市场相 衔接,丰富旅游业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形成辐射效应。民俗引流效应和文创转化,往往会在区域内形成增值效应,将区域内经济能量向外扩 展,通过吸引外部资源形成区域经济能级提升。如民俗赋能体育赛事、民俗赋能农特产品品牌塑造和销 售等。通过网红效应,吸引全球爱好者,带动当地餐饮住宿、旅游购物、特色农业等产业。 我国地域辽阔,民俗丰富而独特,民俗赋能前景广阔。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 动方案》,提出要引导地方有序开展传统民俗类消费活动。在青海玉树,一批年轻有为的创业者近年来 深度挖掘玉树江源文化、唐蕃古道等民俗,创新性地开发了织锦服饰、羊皮石头毽子、牛毛门帘等特色 文创产品,成为致富带头人。因此,要守正创新,善用民俗赋能特色消费。尤其是一些 ...
流量是有时间性的
虎嗅APP· 2025-07-03 09:37
以下文章来源于珞石居 ,作者珞石居 珞石居 . 不欲碌碌如玉。小宇宙/知乎/即刻:珞珞如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珞石居 ,作者:珞石居,题图来自:AI生成 火一次,其实不难。 很多创作者都曾有过高光时刻:一条视频爆了、一组图被疯狂转发、账号涨粉飞快。 于是你想着,照着那个爆款再来一遍,是不是就能再复制一次巅峰? 但现实往往是:你几乎做得一模一样,却没有人再看了。 为什么? 因为流量是有时间性的。 在内容行业里,一个真相是:你吸引的从来不是"你原来拥有的观众",而是"你此刻还能吸引的注意 力"。 平台不看过去的你,只在意此时此刻的你,还能不能制造新鲜的、独特的、有黏性的触达。 别再盲目追已过去的爆款,流量只认当下的注意力。 一、平台是注意力的再分配系统 我们要清楚一个前提:平台的本质不是帮创作者保值,而是帮观众分配注意力。 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平台的目标,是尽可能在这有限时间内,安排他们看到最容易停下来的内 容。 所以每一秒钟,平台都在判断:这条内容,能不能多停留两秒?有没有可能被分享?有没有可能引发 评论?有没有可能被重复打开? 很多人把流量想象成一种资产。像是存进银行的本金,每天会有利息。只要把内容做 ...
被“好物”背刺多了,年轻人开始做起“歹物分享”
Hu Xiu· 2025-06-27 05:51
社交媒体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一个交换意见、了解他人的场域变成了人人都能说得上话的大型饭局,而"互相种草"正是这场饭局里最受欢迎的环节之一 ——它带着一点挖到宝的窃喜、一点分享的热情,还有一丝劝诱入伙的兴奋,让被种草的人忍不住问:"真的假的?链接发我。" 最初,种草是为了分享经验。选项太多、信息太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现代人正在丧失自主判断力,具体表现为:买一块洗碗海绵都要听从kol的意 见。 于是我们发现,自己正处在迈克尔·戈德海伯所描绘的"注意力经济"里——当信息过剩成为常态,能够将它们筛选、整合并打包推荐的人,就像阿里巴巴 得知了"芝麻开门"的口令一样,拥有了通往流量宝库的钥匙。 "歹物"可耻,却部分有用 "歹物"这个词,说文解字大概是指那些设计中包藏着一丝"歹毒"的东西。根据歹毒程度的高低,有些只配被丢进垃圾桶;也有一些可以在被丢进垃圾桶之 前博人一笑,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最让人为难的是那些瑕不掩瑜的"歹物",尽管诸多槽点,却还是不可替代,让人硬着头皮回购。 "歹物"的边界很难界定。不实用到一定程度,可以称之为"歹毒"——全套流程走完还得人工冲洗餐具的洗碗机、需要花费3倍打扫时间清理机器的扫地机 器人、工 ...
全网骂他用AI作弊,a16z却投了1500万:21岁辍学生,创业两个月拿下1.2亿美元估值
3 6 Ke· 2025-06-27 01:53
"我们希望一切都能作弊。"这是 AI 初创公司 Cluely 在官网上挂出的宣传语,毫不掩饰——这个才刚成立 2 个月的年轻创业公司,以一种极具争议、甚至 带着"挑衅社会底线"的姿态,迅速冲上了硅谷和社交媒体的风口浪尖。 而它的创始人 Roy Lee,是一个 21 岁、今年 3 月刚被哥伦比亚大学开除的年轻人,因打造了一款帮助程序员"无痕作弊"通过技术面试的 AI 工具而爆红。 当时,他在 LinkedIn 上宣布自己被学校开除时,不仅言语轻松,还不忘配上一句"LOL"(Laugh Out Loud,即"大声笑")。 尤为重要的是,Interview Coder 整个辅助界面只有用户自己可见——即便面试官开启了屏幕共享,也完全无法察觉到 AI 的存在。据官方介绍,这款工具 能够规避 Zoom、Google Meet 等平台的屏幕监控功能,还加入了多种反偷拍、反追踪的设计,力求"无痕且安全" 在这款工具的基础上,Roy Lee 在今年 4 月拿下了 530 万美元的融资,并在旧金山创办了一家名为 Cluely 的初创公司。 全网质疑、行业哗然。如今的他,却再次成为了焦点:近日,Cluely 宣布完成由 Andr ...
爱马仕成了Labubu配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00:29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ise and volatility of Labubu, a collectible toy from Pop Mart, highlighting its impact on luxury brands and the broader consumer market, particularly among younger demographics [3][10]. Group 1: Labubu's Market Performance - Labubu achieved sales exceeding 100 million units in 2023, marking a growth of nearly 40%, making it the fastest-growing IP for Pop Mart [10]. - The stock price of Pop Mart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fluctuations, reaching a peak of 283.40 HKD per share on June 12, followed by a sharp decline of 6% on June 17, resulting in a market value loss of 22.3 billion HKD [3][10]. - Following a sudden restock of Labubu, the prices of popular series dropped by approximately 50%, with some hidden models losing nearly 40% of their value [3]. Group 2: Cultural and Social Impact - Labubu has become a cultural phenomenon, with celebrities and influencers prominently featuring it, thus enhancing its status as a social currency among younger consumers [3][6]. - The concept of "bag charms" has gained traction, with predictions that it would be a significant trend in 2024, reflecting a shift in how luxury brands engage with consumers [5][6]. -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Labubu and luxury brands like LV and Hermès illustrates a new interactive model where brands and consumers co-create narratives, moving away from traditional one-way brand messaging [7][10]. Group 3: Emotional and Social Consumption - The rise of Labubu is linked to the "attention economy," where consumers seek identity and belonging through purchases, often driven by social media and celebrity endorsements [10]. - Labubu effectively taps into consumer psychology by leveraging mechanisms such as scarcity, collectibility, and emotional gratification, which stimulate dopamine release and enhance the shopping experience [10]. - However, there are concerns about the sustainability of products that rely heavily on emotional value and short-term trends, as they may lack long-term value and could lead to market volatility [11][12].
“苏超”热浪持续 江苏省如何撑起体育商业新范式
Zheng Quan Ri Bao· 2025-06-17 16:11
两周休赛期过后,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第四轮比赛于6月14日至6月21日打响,截至 目前,场均观赛人次已达25000人,热度丝毫未减。其中,徐州主场对阵镇江的比赛,上座人数达到 30823人,创下"苏超"开赛以来单场上座人数新纪录。 以体育为纽带,"苏超"带动起江苏各地的协同发展,更成为撬动本地消费的新引擎。美团旅行预订数据 显示,截至6月16日,江苏省暑期文旅预订量同比增长41%,"跟着苏超游江苏"正成为出行关键词。 比赛期间,政策加持、平台经济共同放大"苏超效应",带动江苏文旅体商全面增长,形成"赛事+百 业"的融合新格局。"中国存在广阔的服务供给与多元化行业土壤,一旦热点产生,搭上流量便车后能够 产生巨大增量,即使本身相关性不那么高的行业,也能相互加持助力。"东方证券在研报中如此表示。 赞助商数量大幅增长 综合来看,"苏超"短期内不仅实现了赞助商数量的大幅增长,其赞助商所属地域、行业分布也愈发宽 广,反映出赛事商业价值正快速提升。 京东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苏超"开赛以来受到全民关注,不仅是一场民间体育盛会, 更成为传播江苏城市文化、促进体育消费的重要载体。此次京东成为"苏 ...
【西街观察】短剧不能以“反智”取胜
Bei Jing Shang Bao· 2025-06-17 14:07
短剧又"发疯"了。近日,"1胎99子"的雷人剧情,让《麒麟送子天降喜福》这部短剧火速出圈。 用麒麟踏云送子的古老神话,编造出"1胎99子"的荒唐情节。由于剧情实在离谱,剧中人都受不了,导 演和演员在社交媒体上迅速撇清关系。 短剧剧情已经"巅"到如此程度,网友们纷纷调侃,过往狂撒3亿元零花钱的霸总、75岁嫁入豪门的老 太、被广场舞征服的跨国公司老板,如今都被衬托得平淡无奇。 短剧赛道向来撕不掉反智、低俗、擦边等标签。试图游离于法律之外的嚣张行为,让人匪夷所思的违反 常识的雷点,强行反智的炸裂情节…… 剧情巅到家,让观众看到爽。在短剧经济学里,精准拿捏受众的情绪和人性,就是抓住注意力最高 效"钩子"。 一边疯狂增长,一边快速揽金。野蛮生长之下的短剧行业,风口和风险一直相伴相生。 在"流量至上"的创作逻辑下,微短剧创作很难依靠从业者自律实现。对于不良内容的审查和纠偏,不能 有丝毫疏忽和松懈。 微短剧创作不能偏离法律法规,更不能违背基本科学常识甚至突破伦理底线。 去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对关于"霸道总裁"等宣扬不劳而获、一夜暴富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的微短剧 进行了整治,平台也不断对短剧中存在内容低俗、价值导向偏差的违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