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藏粮于地
icon
Search documents
新品种新技术齐上阵 多地一片好“丰”景
根据全国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昨天(12日)22时,联合收割机工作重心分布在河北东南部、山东西北部,以及陕西中部,新 疆、甘肃联合收割机数量逐步增多。全国小麦收获进度已经超过七成。 眼下,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20.45万亩小麦进入收获季,田野里,各式现代化农机往来穿梭,描绘出一幅喜人的丰收图景。 走进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金丰农场,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大型收割机马力全开,穿梭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里,一垄垄小麦尽收"囊中",仿佛在向人们诉 说着丰收的喜悦;另一边,刚刚收割的麦子正在进行晾晒,仿佛"黄金"铺满粮仓。 从撂荒多年、几近寸草不生的高度盐碱地到如今的滚滚麦浪,东营区全面加强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实现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 的转变。 东营区金丰家庭农场负责人 刘杰:以前这里的盐碱度程度很高,白茫茫的一片,主要种植就是耐盐碱作物棉花。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大水漫灌压碱、 深挖排碱沟排碱、下渗管排碱一系列措施把土壤的盐分降低了。现在,小麦都能种植了。今年主要种植了4300多亩小麦,小麦颗粒饱满都非常好,预计今年 小麦产量每亩超1000斤。 因靠近渤海,受海潮影响大,东营 ...
坚决打赢“三夏”攻坚战丨休眠模式+勿扰模式 绿色优储让粮食“冻龄”保鲜
He Nan Ri Bao· 2025-06-13 00:07
收好粮更要储好粮。粮仓是粮食从田间到餐桌必不可少的一环,储存条件更是决定了粮食保存的时长和 品质。现代粮库是如何利用科技手段管好粮食,确保粮食安全储存且"常储常新"? 6月9日,记者来到汝南县一五一三河南省粮食储备库,探秘藏粮的小妙招和黑科技。 走进粮食储备库,12个高大平房仓库整齐排开,择一粮仓,顺着阶梯拾级而上,一个高6.95米、重8000 吨的粮堆映入眼帘。粮堆表面平整金黄,扑面而来的凉爽气息混合着小麦的天然清香,虽已在此"休 眠"一年多,但小麦品质依然如初。 在柴武看来,近1000平方米的仓库,正是依托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才使粮库管理效能更加精准有力。 "以前的粮仓低矮闷热,夏天降温全靠夜间自然通风,而且要监测粮食的温度只能使用杆式温度计,耗 时耗力,数据也不够精准。"柴武说,如今依托智能化技术,每一处粮仓都铺设有测温电缆,均匀分布 着100多个温度传感器,通过对粮仓和粮堆内的湿度、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同步显示到线上平 台,减轻仓管员工作量的同时,也为粮食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推进,科技赋能仓储升级,制冷控温、内环流控 温、气调储粮、害虫综合 ...
河南麦收基本结束 算算今年“三夏”账
He Nan Ri Bao· 2025-06-11 23:41
当前,河南省8500多万亩小麦抢收基本结束。记者从农业农村厅获悉,我省小麦自5月19日开始大规模收获,至6月9日基本结束,历时 22天。全省投入联合收割机约21万台,累计收获小麦8464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9.4%,机收率达99.8%。 麦浪渐息,新芽初绽。空气里,残留的麦香与新翻泥土的气息氤氲交织,见证着大国粮仓里一场紧张而有序的"接力赛"。 在河南,"三夏"不仅是农时的代名词,更是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农业账本"。这些镌刻在大地上的记录,既承载着河南保障国家粮食安 全的坚实足迹,也深刻诠释着"国人饭碗"河南粮的底气来源与未来图景。 请随记者一同翻开这三个账本,触摸大国粮仓的脉搏与力量。 芒种时节,豫南大地热浪蒸腾,王大塘村田间的播种机轰鸣,奏响夏播序曲。骆松山作为村级"田长",脚踏沾满泥土的运动鞋,沿着 机耕小路仔细巡查。每周雷打不动走遍全村10679亩耕地,是他守护"大国粮仓"最质朴的方式。 2020年,河南试点推行耕地保护网格化田长制;次年,便有近23万名"田长"认领了"责任田",一张遍布全省、自上而下保护耕地的强大 网络迅速织就,让每一寸农田长出了"牙齿"。 守住耕地"家底"后,如何在有限土地上挖掘粮 ...
沉甸甸的收获——2025年夏季粮油收获一线观察
Xin Hua She· 2025-06-09 12:42
麦浪翻滚,菜籽飘香。广袤田野迎来今年第一茬粮食收获季。 "看样子,今年产量比去年还要高一些。"马文昌高兴地告诉记者,麦子已经完全成熟了,这几天正在加 班加点抢收。"我家种的都是种子粮,播种前就被种子公司预订了,每斤价格比普通小麦贵一毛钱。" 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四良"融合,我国粮油作物在大面积单产提 升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今年小麦产量和质量都不错。"新乡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文祥朋说,新乡县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 设、提升农田抗灾减灾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广适应当地种植的高产稳产品种。 金黄麦田,籽粒饱满。在河北邯郸市邱县,收割机此起彼伏的轰鸣声中,大片冬小麦加快收获进度。据 邯郸市农业农村部门估产,今年该市夏粮将实现增产。 "为提升小麦产量和质量,我们联合科研院所推广优质品种,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为小麦丰收全程护 航。"邱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负责人王永强说,全县组织了217名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及时 跟进小麦管护措施,还搭建起"线上+线下"服务网络,通过微信群、信息平台等及时推送气象预警、病 虫害防治方案等信息,让种植户足不出户就能获取专业知识。 夏收作物中,夏油占全年 ...
庄稼地里的“新品发布会”
Liao Ning Ri Bao· 2025-06-07 00:54
"这阵势太大了,都整紧张了。"6月5日,抚顺市东洲区碾盘乡萝卜坎村的杨勇,在自家香瓜大棚里 招呼着前来观摩的人群。大棚里,瓜秧蔓铺陈开来,个头不一的香瓜偶从叶中冒出"尖儿",静待瓜熟蒂 落。 "在庄稼地里搞新品发布,我们也是第一次,主要考虑示范推广对象为种子企业、合作社、种植 户。百闻不如一见,让他们看到实物,多和种植户交流,进而对新品种有更直接的认识。"省农科院蔬 菜研究所所长刘爱群说,"以后这样的发布要成常态。" 吕文家2002年因种香瓜亩产超6000斤,被评选为"香瓜状元",但8年前全部改种成西瓜。"病虫害增 多,香瓜品质就差了,卖不上好价。今天到了现场,听了专家讲解,还是觉得要多学习先进技术。"吕 文家说。 话筒递到杨勇手上,被要求讲讲试种经验,他感慨:"种了20年瓜,从'青香蕉'开始换过无数个品 种,没遇到过像'甘露16''甘露20'这样好侍弄的品种,甜、产量高、抗病,再用蜜蜂授粉,整个用工成 本大大节省。" 这一天,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将"甘露16""甘露20"两款薄皮甜瓜新品发布会放在杨勇的大棚里举 办,缘自他是全省试种这两个品种的第一人,而且两茬试种都有不俗表现。 "因为是新品种,去年秋茬时只试 ...
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
穿梭于各农场有限公司之间,公路两侧要么是望不到边的平整旱田,要么是方正的水稻格田。在这里, 田间地头建有小型气象站,配有智能化的虫情测报灯和孢子捕捉仪;育秧大棚安装监测系统,插秧机用 上北斗导航,无人机喷洒底肥……这些早已是北大荒农业生产的标配。 ● 本报记者 宋维东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句民谚生动地诠释了北大荒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物产。中 国证券报记者上一次来北大荒采访春耕还是在2023年。时隔两年,记者再次来到北大荒,想看看这里又 有哪些新变化。 几天调研走访下来,记者很明显的感受就是种地变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有看头。特别是科技的进步解 放了更多人力,更带来了巨大效益。 如今,种地已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从靠经验种地向靠数据种地转变。精准、高效正成为农业生 产的发展方向。当下的北大荒,先进科技早已贯穿粮食从种到收全过程,每一步操作的背后都有数据支 撑,每一斤粮食的增收都有科技助力。这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落地实践,更是科技兴农的 具象化呈现。 调研期间,记者在江滨农场有限公司多功能展厅看到了63米长版画《江滨颂》。一幅幅版画记录了北大 荒的历史,也让北大荒人深刻认识到 ...
金融赋能 助力“湘米”更“香” 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南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向恒
Jin Rong Shi Bao· 2025-05-19 01:48
"粮食稳,天下安"。湖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自古就有"九州粮仓""湖广熟、天下足"等美誉。 近年来,湖南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610亿斤左右,水稻面积、产量均居全 国首位。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郑重嘱托湖南要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稳步提升粮 食产能。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切的"粮食安全"这一核心主题,《金融时报》记者近日赴湖南进行调 研。调研期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南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向恒就"金融赋能粮食安全"接受《金 融时报》记者专访。 《金融时报》记者: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湖南要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 任。近年来,湖南监管局从哪些方面着手,加强保障粮食安全的金融供给?有哪些具体举措? 向恒:湖南监管局始终坚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 神,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加大信贷投入,提升保险保障水平,优先保障粮食安全金融需求。重点开展 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明确目标,强化政策引领。多次出台政策,强化粮食领域金融支持,明确要求确保粮食播种、流 通、收储、加工等全产业链信贷供给 ...
中国人寿财险山东莱芜公司高标准农田管护保险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Qi Lu Wan Bao· 2025-05-13 06:42
Core Viewpoint -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is being prioritized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with a focus o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mechanisms to address maintenance issues [1][12]. Group 1: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document emphasizes the need for high-quality advancement in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1]. -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encourages the use of engineering quality insurance to address operational and maintenance issues [1]. Group 2: Insurance Mechanism - China Life Property & Casualty Insurance has been engaged to provide timely repairs and compensation for damaged facilities, significantly aiding farmers [2][11]. - The insurance covers damages from natural disasters and accidents, effectively addressing maintenance challenges in high-standard farmland [11]. Group 3: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 A joint inspection team is actively monitoring the condi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facilities, ensuring any issues are reported and addressed promptly [4][9]. - The inspection process includes a detailed assessment of facility operations and immediate reporting of problems through a dedicated app [4]. Group 4: Invest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 The Laiwu District has invested in 116,000 acre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with insurance covering 4.2 million acres of various infrastructure to mitigate risks from natural disasters [7]. -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23, 23 instances of damaged facilities have been repaired and compensated,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and longevity of the infrastructure [9]. Group 5: Future Plans - The Laiwu District plans to expand the insurance coverage to all high-standard farmland facilities to further strengthen food security measures [12].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支点
Guang Zhou Ri Bao· 2025-05-11 21:10
在物理空间建设智慧灌溉、数字田管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农田从"工程化"向"数字化"跃迁;在技术维 度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墒情感知、灾害预警、产能评估的智能联动;在服务层面构 建云端知识库、边缘计算节点与终端交互界面的技术扩散通道,将复杂算法转化为可视化的生产决策。 特别要注重技术适配性创新,通过开发适老化交互界面降低应用门槛,使数字技术成为解放生产力的工 具和培育高素质农民的载体,最终实现"藏技于地"与"藏技于人"的协同进化。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则是这一国家战略的根基所在。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全力提升耕 地质量,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随着《逐 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的出台,我国耕地保护加快实现从数量管控转向质量跃升 的历史性跨越。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资源约束趋紧的新挑战,通过空间重构、技术赋能与制度创 新,能够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支点作用,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 进。 以空间治理破解耕地资源分布与利用的结构性矛盾。我国耕地资源禀赋差异所导致的生产效率区域落 差,已成为制约粮食产 ...
我国强耐盐水稻育种材料创制与品种培育取得重要进展
Hai Nan Ri Bao· 2025-05-02 23:02
我国强耐盐水稻育种材料创制与品种培育取得重要进展 耐受千分之十盐浓度新育种材料在三亚成功创制 "当前在3‰—5‰盐胁迫或pH8.0—9.0碱胁迫条件下可适种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已陆续产出,但在超 过7‰盐胁迫下的耐盐碱材料选育仍是学界难题。"国创中心主任唐文帮表示,高耐盐材料选育将有助于 推动"亿亩荒滩变粮仓",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战略。 据悉,国创中心总部设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该中心以耐盐碱水稻核心种质创制、耐盐碱水稻 重要品种培育为核心,构建耐盐碱水稻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体系。近五年来该中心 已有"华荃优187""盐稻21号""中科盐4号""南粳盐1号""旌7优42"等11个品种通过审定,其中,2023年培育出 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耐盐不育系"盐416S"。 海南日报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媛艳)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从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 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获悉,该中心创制出耐受10‰盐浓度的新育种材料。 国创中心团队通过筛选耐盐碱优异种质资源,正反向遗传学手段共鉴定到6个正向调控耐盐基因,8个 负调控耐盐基因,1个主效耐碱基因,挖掘出显著提高水稻耐盐碱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