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Search documents
在《哪吒2》中亮相的呼麦 何以受青年歌者追捧?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17 02:53
中新网新疆和静5月16日电 (史玉江 毛阿拉腾图雅) 自蛇年春节以来,热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 2》不仅赢得票房口碑双丰收,还将年轻人喜爱的现代元素与非遗相结合,引发人们对中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关注。影片出现天元鼎升起的画面时,一段低沉而空旷的呼麦响起,让无数观众直呼过瘾。 "和静县是新疆蒙古族歌舞的故乡,在当地,呼麦有四种唱法:低音呼麦、G音呼麦、哨音呼麦、 低音加哨音呼麦,在我们这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传承与发展。"近日,和静县东归乌兰牧骑队呼麦演员阿 力同桑说。 今年30岁的阿力同桑生长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从小喜爱传统音乐。2012年考入内蒙古呼和浩 特民族学院后,专修马头琴专业。毕业后,又赴蒙古国相关大学系统学习呼麦表演及呼麦教育教学专 业。 2023年,回到家乡的阿力同桑成为和静县东归乌兰牧骑队的一名专业呼麦歌手。 呼麦是一种歌唱艺术,以其独特的双声泛音歌唱技法而闻名,于2006年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呼麦广泛流传于我国内蒙 古、新疆以及蒙古国、俄罗斯部分地区。 关注度持续攀升 近年来,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呼麦在音乐节目中的出 ...
省劳模苏益加:36载渔歌传唱,守护汕尾千年海韵
Nan Fang Nong Cun Bao· 2025-05-09 06:33
渔歌的"韵"和非 遗传承的"魂" , 用歌声传递文化 之美,唱响乡村 振兴的故事。 苏益加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 "对大海最深情 省劳模苏益加: 36载渔歌传唱, 守护汕尾千年海 韵_南方+_南方 plus 一声渔歌,一片 深情,唱出渔家 生活的质朴与美 好,唱活千年文 化的传承与创 新。近日,获 评"广东省劳动 模范"载誉归 来,汕尾市城区 新港渔歌队渔歌 传承人苏益加又 紧张投入到渔歌 表演和拍摄任 务,她的日常, 与渔歌密不可 分。 从渔歌传承者到 文化创新者,苏 益加以"唱响渔 歌亦传匠心"的 实践,守护传统 渔歌即疍家渔民 的心声,世代口 耳相传。鱼、 鸟、船、帆等都 是歌词中常出现 的物象,与瓯船 渔民的水居生活 和捕鱼劳作息息 相关。 苏益加(左)表演《咸茶歌》。 的告白" 传唱渔歌36载, 何为初心和使 命?苏益加凝练 了三句: "渔歌唱晚,是 我对大海最深情 的告白" "浪花不息,是 我对初心最坚定 的守护" "薪火相传,是 我对时代最赤诚 的回应" 苏益加生在渔 村,长在船头, 自小就听着祖母 唱渔歌。"阿嬷 说,'汕尾渔歌 是海风写的诗, 是浪花谱的 曲。'" 作,捕鱼歌、织 网歌、恋 ...
瑞金冈面车灯(答读者问·传统村落)
Ren Min Ri Bao· 2025-05-07 23:00
2024年10月6日本报第六版报道《江西省瑞金市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客家古邑 沉淀时 光》中提到,冈面车灯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蔡秀柱和村民忙活了一上午,赶制了一组精美的 车灯。近日有读者询问: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冈面车灯制作技艺?这种技艺制作出来的车灯有哪些独特之 处? 瑞金冈面车灯的"冈面"指其诞生地——瑞金市冈面乡。车灯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灯舞的一种。一人扮演 坐车(男扮女),另一人推车(假车),表演各种滑稽生活场景,同时边歌边舞、有说有唱,以此谐谑 逗趣增添节日气氛,是车灯表演的主体特征。 冈面车灯的起源与北宋名臣蔡襄(端明殿大学士、大书法家)家族密切相关。据明万历二年《蔡氏前修 族谱》记载,蔡襄后裔于南宋隆兴年间迁居瑞金上田村,为彰显先祖蔡襄的荣耀,模仿其赴任场景创作 了"车马灯"。最初由四人表演,官人骑马、夫人坐车、丫鬟打凉伞、车夫推车,后逐渐舍弃马灯,保留 车灯。 冈面车灯灯形独特、花饰精美,制作较为复杂。车灯的制作以竹、木、花纸为原料,工艺流程包括制作 木十字架、连接十字架、圈连竹篾、剪纸密封、剪纸花、贴纸花、连接两个轮子、制作凉伞8个步骤。 (本报记者周欢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香港长洲“抢包山”展现传统非遗魅力
Xin Hua Wang· 2025-05-06 02:55
新华社香港5月6日电(谢妞)入夜后的长洲热闹非凡,备受瞩目的"抢包山"比赛在6日零时的北帝庙游 乐场足球场举行。比赛前三小时,已有数十位长洲居民到赛场附近领取入场券。"每年都来现场看比 赛,已经超过10年了,希望今年有一个好位置。"排在第一位的长洲居民张先生说。 太平清醮是香港长洲岛居民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举行的一项传统祭祀活动,已于2011年被列入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传统节庆活动"抢包山"比赛中,参赛者需爬上由钢枝和竹枝搭建而成的 巨型仿真"包山",在3分钟时限内摘取尽可能高分数的"平安包"。 "抢包山"比赛也带动周边消费热。有长洲酒店负责人表示,太平清醮期间酒店房间几乎满员,超过半数 为内地旅客。一家海鲜大排档负责人何先生表示,当日生意理想,营业额同比增长三成,平均每桌客人 消费三四百港元。"长洲作为海岛,海鲜物美价廉,希望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旅客来岛体验。" "十、九、八……三、二、一!"全场倒计时结束后,12名选手奋勇攀爬,抢占"包山顶"夺取高分包。约 一分钟后,不少选手下降到较低区域取低分包,以便在规定时限内落到地面。经过3分钟的激烈角逐, 郭嘉明、龚子珊分别获得"包山王""包山后 ...
笔墨纸砚里的匠心传承(文化中国行)
Ren Min Ri Bao· 2025-05-05 22:17
图①:湖笔制作技艺"刻字"工序。 沈勇强摄 图②:工人正在为徽墨描金。 歙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③:代表性传承人杨焯忠在创作端砚。 吴乙生摄 图④:工人在宣纸生产车间进行捞纸作业。 新华社记者 周 牧摄 湖笔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宣纸制作技艺、端砚制作技艺,均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的代表性项目。本报记者分别走进湖笔、徽墨、宣纸、端砚的故乡,透过代代相传的匠心,感受传统 技艺在今天何以赓续绵延,生生不息。 ——编 者 一支湖笔—— 千年湖颖书风华 本报记者 窦瀚洋 浙江湖州,距离南浔古镇不远的善琏镇,家家户户因制作湖笔而闻名。晨露未晞,湖笔制作技艺省级代 表性传承人王晓华推开善琏湖笔厂的木门,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千万毛中拣一毫"。湖笔的笔头是在水盆中制作而成,没有水盆就没有湖笔。 让他们欣慰的是,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湖州市出台 了《湖州市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为湖笔技艺传承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南浔区同步出台了《湖州市 南浔区湖笔保护和发展专项规划》,将湖笔技艺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构筑政、社、校、企互促互联的 保护传承格局。 如今,良好的传承氛 ...
千年经典向新行|北海贝雕:在刀尖与贝壳的碰撞中续写新篇章
Yang Shi Wang· 2025-05-05 16:08
央视网消息:在人类与海洋共生的漫长历史中,贝壳不仅是自然的造物,更成为承载文明的载体。在北部湾畔,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海上 丝绸之路就发轫于此。5月5日,我们一起走进方寸间的海洋史诗与文明对话,探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海贝雕如何由经典 向新而行。 自唐宋起,"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珍宝与中国传统螺钿工艺不断碰撞,催生出明代的"百宝嵌"技法。海洋的呼吸、匠心的温度与文明 的记忆从此凝聚于方寸之间,也把这条航线上的一座座城市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联结在一起。这就是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性项目名录的"北海贝雕"。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贝雕(北海贝雕)代表性传承人何明军称:"这幅作品叫海丝掠影,总共有13块国家的城市地标剪影组成。从北海出 去,经过了东南亚到非洲,最后到了威尼斯,这个作品我们用贝雕的形式来呈现还是第一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海市工艺美术总厂制作的贝雕画名噪一时,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90年代,受一些原因影响,北海工 艺美术总厂陷入困境,北海贝雕技艺面临失传。在艰难的时刻,北海贝雕第五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林雄召回原北海工艺厂的26 名老艺人 ...
五一消费热观察③|糖画、漆扇、变脸喷火,“五一”假期首日,成都的“非遗”味儿很浓!
Sou Hu Cai Jing· 2025-05-02 16:31
琥珀色的糖液在案板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川剧表演者手中的喷火表演腾起丈高火焰……近年来,从蜀绣、川剧、成都漆艺,到成都糖画、黄龙溪火龙 灯舞,这些非遗承载着成都的历史记忆,也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亮眼名片。"五一"假期,成都的街头巷尾同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沉浸式体验 非遗活动,成为不少市民游客的出行"首选"。 糖画、漆扇等受热捧 还有外国友人前来"拜师学艺" 5月1日下午,为弘扬劳动精神、倡导文明新风,由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的"劳动之歌 文明之约"游园音乐会暨五一文明实践活动在"山上·文明 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园正式启幕。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活动以"劳动+文明"的创意结合,将文明实践浸润节日肌理,通过音乐、市集、互动体验与露天观 影等形式,为市民游客呈现一场"可玩、可学、可感"的节日盛宴。 记者在现场看到,糖画、捏面人、漆扇制作等摊位前排起长队。只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代表性传承人蒋启军手腕轻转,糖浆便在案板上勾勒出憨态可 掬的熊猫和灵动的太阳神鸟。 漆扇体验区同样热闹非凡,成都市民郭依婷、周书会就是直奔漆扇制作而来,"之前经常在新媒体平台上刷到漆扇制作,觉得特别精美,但从来没有真正体 验 ...
特写:古村“球火”引客来
Xin Hua Wang· 2025-05-02 11:31
新华社广州5月2日电 题:古村"球火"引客来 新华社记者田宇、钟焯 5月1日,广东肇庆端州区白石村。夜色已浓,荷花池畔围满了游客。 19时52分。 灯光渐渐暗下来,一场甩火球表演即将开始。 52岁的表演者李炎紧了紧身上的红腰带,阔步走上舞台,点燃舞台两侧的火盆。一会儿,这将成为点燃火球的火种。 肇庆端州是出端砚的地方。端砚石质柔润、发墨不滞,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村里许多人世代以此为生。 当地流传,甩火球起源于北宋年间。当时包拯任端州知府,处理了官员敛取贡砚、欺压砚工案件。百姓们为表达对包拯的感激,也为庆祝丰收、 辟邪驱魔,祈求国泰民安、红红火火,兴起甩火球的民俗。 5月1日,肇庆端州甩火球民俗表演。(吴勇强 摄) 表演正式开始。李炎用粗绳拴住龙眼叶球,放到火盆里引燃。紧接着,只见他扎起马步,两只手一前一后握紧绳索,甩过头顶,开始旋转——几 秒之后,火苗迅速壮大,变成火球。 另一侧,同台的演员同步动作,两"球"火呼应着转起来了。 在激情的音乐中,欢呼声、掌声、尖叫声、鞭炮声此起彼伏。 火球由干燥易燃的龙眼叶组成,叶片厚实耐烧,每个大概20斤重。里面还填充鞭炮,燃烧起来噼啪作响,一公里外都能听到。 19时56分。 ...
让世界看到中国非遗之美(侨界关注)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4-27 22:57
漫画中幽默简洁的笔触、通俗化的哲理故事,让她抱着蔡志忠的漫画一看就是一整天。直到现在,李海 华的手绘名片上绘制的仍是蔡志忠风格的漫画。 8年前李海华来到匈牙利,有大量业余时间去做自己热爱的事,于是她全身心地投入中国非遗学习中。 二〇二四年六月,李海华(右二)在"匈牙利博物馆之夜"活动中进行扎染展示。受访者供图 李海华是匈牙利非遗讲师,在匈牙利创办李子花开非遗工作室,先后与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布达佩斯 中国文化中心、匈牙利妇女联合会等文化机构合作,开展非遗公益活动。 李海华致力于让匈牙利及欧洲各国的朋友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缘非遗 李海华自幼心中就有个"文化梦"。她说:"从小我看一棵树、一朵花,我都能看出它的美,就好像我在 与这个世界的美同频共振。"李海华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蔡志忠的漫画就是她的美术启蒙。 初次接触非遗时,李海华只将其当作爱好,深入学习后才发现内有乾坤。为学习绘制脸谱,她专门从大 连采购脸谱造型的石头,在石面上练习。纸上临摹与石上雕刻截然不同,石面光滑坚硬,运笔须精准到 位,线条粗细毫厘必究,稍有偏差就可能毁掉整块石料。李海华说:"那时每天至少练习两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