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发展

Search documents
时代专论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
Zhong Yang Ji Wei Guo Jia Jian Wei Wang Zhan· 2025-06-26 01:1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文 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新时代党 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东方文明古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路阔步前行。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 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加快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强大精神动力、有利文化条件。 建设文化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 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创新持续深化。在引领和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 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 平文化思想以宏阔的历史纵深和文明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 规律性认识,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 ...
全国多地医药专家齐聚昆明 为传统医药发展“开新方”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0 02:17
6月19日,传统医药合作发展交流对接活动在昆明启动。中新网记者韩帅南 摄 在签约环节,进行昆明理工大学、越南人参与草药研究所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 政府与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签约,四川石化西南食品有限公司云南川贝母产业项目投资服务 签约。 中新网昆明6月20日电(记者 韩帅南)19日,传统医药合作发展交流对接活动在云南省昆明市启动。来自 全国各地的传统医药领域专家学者、相关商协会及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为促进传统医药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出谋划策。 当日,活动在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中药材产业馆拉开帷幕。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云南省中药 材产业工作专班组长张杰致辞称,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促进传统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 医药标准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让传统医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药创新与发展司)副司长马忠明在致辞时表示,云南省中药材资源丰富,产 业发展基础良好。云南要着力提高中医药质量水平,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强中药科技创新。 在主旨分享环节,上海中药行业协会执行会长杨弘、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华庆、云 南省中药材产业协会会长 ...
文旅融合 一路繁花 ——河南践行“两高四着力”系列述评之四
He Nan Ri Bao· 2025-06-19 23:27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文化有活力、旅游有魅力,正源源不断地为文旅产业发 展注入强劲动力,也让人们在文化旅游盛宴中,深切感受到"诗和远方"的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要求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旅 产业高质量发展。 守正创新,点亮未来。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全省上下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璀璨星光汇聚成照亮中原大 地的时代光芒。 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新光彩 6月14日上午,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联合打造的《沿着中原大遗址走廊寻国宝》 大型直播活动引爆网络。 当天,网友们跟随直播镜头"穿越"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殷 墟博物馆、开封州桥及汴河遗址,沉浸式触摸中华五千年文明脉动,寻找"何以中国"的历史答案,纷纷点赞 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蕴。 历史长河,在中原大地留下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生动诠释了河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主根主脉 的历史文化内涵。 如何将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河南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注重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水 ...
“何以中国”?今天,我们与它们共同回答→
Jing Ji Ri Bao· 2025-06-15 08:19
我们保护传承并守候它们的未来。 保护是传承的基石,也是创新的前提。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让保护的基石愈加坚实。广袤山林在大数据 和机器人守护下得到更好保障;脆弱文物通过数字孪生体获得永恒的生命;一部手机便足以跨越空间, 让五湖四海的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同文化和自然遗产亲密接触。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大 幅提升,我们已拥有了更强大的实力与底气保护它们。 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历经漫长岁月 积淀,既是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盛景,是不可再生、难以替 代的无价之宝。 从天地造化的自然遗产,到凝聚智慧的文化遗产,在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地上,这些珍贵的遗 产数量大、种类多,根植于巍峨的名山,潜藏于奔涌的江海,也辉映在温馨的万家灯火中。 它们守望并滋养我们的当下。 千百年前的能工巧匠,难以想象自己的作品会成为数字藏品,在虚拟空间引领潮流;登山赋诗的古代文 人,怎能料到后人能用短视频与其隔空对话。遗产背后蕴藏的人文底蕴、艺术价值、情感共鸣,是生命 力与创造力的凝聚,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生机勃发,让经济文化生活更加趣味盎然。 老祖 ...
且看文物绽新彩
Ren Min Ri Bao· 2025-06-13 22:01
图⑥:青花松竹梅纹梅瓶。江西省博物馆藏 图③:王子午鼎。河南博物院藏 图④:金面具。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图⑤:西安咸阳机场二期出土的十六国乐俑。西部机场博物馆藏 以上图片均为资料图片。图片②⑤⑥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长沙市 图①:故宫建筑彩画纹样。 图②:凌家滩玉齿璜。安徽博物院藏 本版以"新"入题,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发现、新视野,展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表达、 新变化、新技艺。通过科技赋能,我们记住了一个个为国牺牲的英雄之名,见证了甲骨文与AI的"相 遇"之形;通过创新创造,我们得以欣赏90后演员对敦煌的新演绎,品味"Z世代"对糖画的新玩法,体悟 龙舟制作不变的匠心与创新的发展。 ——编 者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14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 主题展览"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华文明展"展出文物。 6月14日,我们迎来第二十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活动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 ...
让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
Ren Min Ri Bao· 2025-05-29 22:21
以创造性转化为路径,激活少数民族文化生命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农耕基础、手工 经济等逐渐式微,若仅仅将少数民族文化陈列在博物馆里,不利于其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不 能停留在"守旧"上,而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将其中蕴含的艺术、工艺、音乐、舞蹈等丰富元 素,通过现代设计、科技手段和产业模式,转化为具有时代感的文化产品。只有这样,少数民族文化的 宝贵遗产才能真正走向现代、走向大众。比如,侗族大歌以其多声部合唱的独特形式被誉为"天籁之 音",但过去传播范围有限。现在,通过数字化技术,侗族大歌可以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中,让更多人感 受到它的魅力。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片头曲的空灵吟唱令人印象深刻,它是制作团队在保留侗族大 歌原生态音色的基础上创新融入多种现代音乐元素的杰作。实践证明,我们能够在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 的创造性对话里激活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以创新性发展为目标,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时代光彩。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与创新。创新不是对传统 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升华,是激活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第一,创新需要科技赋能。科技与文化实现 深度联结,才能架起连通古今的桥梁,让文化基因在数字文明时代找到新的表 ...
千年古刹 今朝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白马寺考察回访记
He Nan Ri Bao· 2025-05-21 00:06
5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白马寺考察,详细了解佛教中国化和寺院文物保护情况。他指出,白马寺见 证了佛教传入、发展并不断中国化的进程。历史证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完全正确的,要积极引导 宗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苍松翠柏掩映之间,白马寺显得清幽自然。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第 一古刹"。 守护历史 "总书记非常可亲可敬、平易近人。"回忆起向总书记介绍的场景,白马寺监院妙通法师说。 1961年,白马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现存建筑为元、明、清时所留,体现了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传统。寺内保存历代碑刻40余方,是研究白马寺历史沿革和碑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妙通法师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白马寺先后多次进行保护性修复。1979年白马寺对外开放,1990年齐云塔院 得到扩建。 "白马寺见证了佛教传入、发展并不断中国化的进程。历史证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完全正确的,要 积极引导宗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习近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传承 ...
“印·首届非洲翠国际设计工艺大赛”在北京启动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06 02:18
期间,大赛还将组织一系列年度活动,包括在中宝协和珠宝国检集团联合主办的珠宝展会上举行主题活 动,和多场线上、线下宣介会等。大赛鼓励参赛者融入花丝、玉雕等非遗工艺,将非洲翠与中国传统玉 文化元素相结合。(完) 大赛鼓励在设计中以现代审美观念,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演绎,打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 需求的参赛作品。通过创新实践,让中国玉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 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启动仪式现场,非洲翠展陈区域展示了上百件非洲翠传统作品,从原石到挂件、手镯、耳饰等。 大赛将由珠宝艺术家陈世英担任本届赛事艺术顾问,设置艺术邀约、琢磨工艺和首饰创新三个组别。 中新网北京5月6日电 "印·首届非洲翠国际设计工艺大赛"近日在北京启动。 非洲翠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玉石材料,近年来在市场中崭露头角。本届大赛将挖掘非洲翠魅力,提升对 非洲翠的应用水平、文化消费兴趣与认知,进一步扩大非洲翠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宝协副会长、秘书长毕立君表示,非洲翠作为近年来市场出现的一种较新的玉石品种,以其绚丽的色 彩、亲民的价格与清透的质地,正逐步成为玉石爱好者关注的品类。 据介绍,5月至9月上旬,大赛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