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研发投入
icon
Search documents
“轻资产高研发投入”标准提升科创板企业融资便利度
● 本报记者 黄一灵 自2024年10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6号——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 支持上市公司增强创新能力 寒武纪6月5日公告,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申请获上交所受理,拟融资金额为49.8亿元。寒武纪 在申报再融资时,适用"轻资产、高研发投入"企业认定标准,本次再融资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 偿还债务等非资本性支出的比例超过募集资金总额的30%。 这是"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发布后,科创板支持上市公司提升创新能力的又一生动例证。 寒武纪此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项目和补充流动资 金。寒武纪表示,公司属于具有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特点的企业。科技创新需要持续进行大量的资金及 人力投入,具有较高的研发投入需求。公司本次募投项目中非资本性支出的比例为87.25%,超过30%部 分主要用于人员工资与产品试制费等,均为与主营业务相关的研发投入。 据不完全统计,自该政策发布后,包括刚刚受理的寒武纪在内,共有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按照"轻资产、 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申请再融资,合计拟融资247.96亿元,其中迪哲医药、芯原股份已注册生效,盛 美 ...
科创板精准激活上市公司创新活力
精准赋能激活科创企业创新活力 2025年以来,全市场再融资申请受理量显著增长,呈现"政策红利释放—案例示范带动—市场热度升 温"的良性循环。 国泰海通证券投资银行部TMT行业一部副行政负责人邬凯丞表示,根据当前的市场观察,越来越多的 科创板公司正考虑利用"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该标准主要适用于科创板生物医药、半导体、 软件、部分高端装备制造行业。 "过去,部分轻资产运营企业为满足融资要求,不得不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甚至出现募资完成后变更募 投项目的情形。上述认定标准出台后,科创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的运营模式,编制合理的募投项目,将 更多资源投入研发,强化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审核流程也因标准清晰而更为高效,提升了企 业融资的可预期性。"邬凯丞表示。 (上接1版) 芯原股份是适用"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的半导体公司。本次再融资用于IP研发人员工资支出、 IP购置费用等不确定性相对较高的研发支出占比为64.89%。公司表示,相关募集资金可以灵活用于IP研 发项目,契合公司持续保持对半导体IP技术高研发投入的特点。 芯原股份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表示,过往,部分企业再融资存在不得不将募集资金用于购置办公 ...
回眸“科八条” 改革再出发 | “轻资产、高研发投入”再融资案例渐次落地 科创板精准激活上市公司创新活力
"轻资产、高研发投入"企业再融资活跃 6月4日,寒武纪49.8亿元定增申请获上交所受理。这是上市五年来,公司进行的第二次定增再融资,也 是目前金额最大的一笔融资。募资主要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和软件平台项目,以及补充流动 资金。 在业内看来,科创板"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落地,明确相关企业再融资时不再受30%的补充流 动资金和偿债比例限制,使得企业对资金使用更为灵活。 记者注意到,自去年10月该认定标准发布以后,相关科创板公司再融资案例渐次落地。目前,包括寒武 纪在内,已有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按照这一认定标准申请再融资,合计拟融资247.96亿元,主要集中在 生物医药、半导体行业,募集资金10亿元至45亿元不等,均投向创新药或芯片研发等夯实主业的项目。 迪哲医药、芯原股份再融资分别于今年1月26日、3月20日注册生效。寒武纪、盛美上海、中科飞测、百 利天恒、华峰测控、乐鑫科技、中科星图等7家公司再融资处于审核问询阶段,上交所正依规加快推进 审核进度。 开栏语 2024年6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科创板八条",标志着科创板新一轮改革拉开序幕。"科创板八条"发 布即将满一周年,上海证券报推出"回眸'科 ...
适用“轻资产、高研发投入”标准 多家科创板公司再融资加大研发投入
Zheng Quan Shi Bao· 2025-06-06 13:23
6月4日,寒武纪再融资申请获得上交所受理,这是又一家适用"轻资产、高研发投入"企业认定标准的再 融资案例。证券时报记者获悉,自去年10月11日上交所发布《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6号——轻 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以来,已有9家科创板公司按照"轻资产、 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申请再融资,合计拟融资247.96亿元, 科创板公司再融资便利度大幅提升 "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的适用,有效提升了科创板公司再融资的便利度,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企 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提升研发水平。 此前,《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18号》等相关规定中虽对"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特点的企业做出"可 以突破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比例限制"的规定,但具体认定标准未明确,实际中以个案方式推进。 《指引》对"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特点企业的认定标准进行了细化,符合"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 准的企业可直接适用相关标准规划募投项目并申报再融资,进一步提高了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此举得益于《指引》对"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特点企业的认定标准进行了量化。《指引》指出,具有轻 资产特点的企业,要求公司最近一年末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土 ...
科创板“轻资产、高研发投入”企业融资破局:新规落地8个月后的期待与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上海报道 科创板在制度设计上进一步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去年10月,为鼓励科创板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创板八条"提出的再融资适 用"轻资产、高研发投入"企业认定标准正式落地。 时隔8个月,已有多家科创板企业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6月4日晚间,上交所官网显示,寒武纪 (688256.SH)49.8亿元再融资申请获上交所受理,适用科创板"轻资产、高研发投入"企业认定标准。 这是上市五年以来,寒武纪进行的第二次定增,也是公司目前金额最大的一笔融资。 在此之前,迪哲医药(688192.SH)完成17.96亿元定增,成为"科八条"发布以来,再融资获得证监会注 册的首家上交所未盈利企业。芯原股份(688521.SH)18.07亿元定增项目获批,适用上述标准,融资用 于多个研发项目。 据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共有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按照"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申请再融资,合 计拟融资金额接近250亿元,生物医药、半导体行业是集中领域。 "根据当前的市场观察,越来越多的科创板上市公司正积极考虑利用'轻资产、高研发投入'再融资标 准。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融资灵活性, ...
同和药业(300636) - 300636同和药业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05
2025-06-06 08:04
2 / 3 | | 未来几年收入增速会加快吗? | | --- | --- | | | 答:预计 2025 年销售收入增长 10%左右,由于新产能投放, | | | 预计 2026-2027 年销售收入增速会加快。 | | | 10、问:与印度公司的竞争情况? | | | 答:大多数品种都有来自印度的竞争。成本控制上双方各 | | | 有优势,有些品种成本印度低,有些品种同和更低;公司 | | | 在合成工艺成熟度、研发速度、原料成本方面强于印度公 | | | 司,但国内安全环保要求高,安全、环保费及设备折旧费 | | | 用高于印度公司。总体来看净利率相差不大。 | | | 11、问:预计今后销售量级较大的新品种有哪些? | | | 答:利伐沙班、阿派沙班、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维格列 | | | 汀、非布司他、阿齐沙坦这几个品种未来都会有不错的销 | | | 售表现。 | | 附件清单(如有) | 无 | 3 / 3 江西同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 证券简称:同和药业 | 证券代码:300636 编号:2025004 | | --- | --- | | 投资者关系活动类型 | 特定对象调 ...
光库科技拟收购武汉捷普100%股权 持续提高研发费用三年累投3.66亿元
Chang Jiang Shang Bao· 2025-06-05 17:08
光库科技表示,通过本次收购,可以进一步优化公司客户结构,丰富公司产品线,扩大公司生产规模, 实现优势互补和战略协同。 公开资料显示,光库科技成立于2000年,从事光纤激光器件、光通讯器件和激光雷达光源模块及器件的 研发、生产和销售。2017年3月,公司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从主要业务来看,光库科技旗下光纤激光器件业务为公司传统业务。2022年至2024年,该业务在公司总 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53.46%、60.11%和42.47%,相较2018年以前约70%的占比有所下降。2024年,该 业务营收为4.24亿元。 长江商报奔腾新闻记者杨蝶 光库科技(300620)(300620.SZ)借助收购寻求在光模块领域的协同效应。 6月4日晚间,光库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1700万美元+交割时标的公司的净现金-标的公司承担的 交易费用"为对价,收购捷普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捷普")100%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将 持有武汉捷普100%股权,成为其唯一股东。 公告显示,武汉捷普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为7785万元,具有完整的光有源、无源器件制造和光器件 封装能力,具备优质的客户资源及供应链优势, ...
A股千亿级研发投入行业系列二:电子行业2024年研发投入超1900亿元,芯片龙头股价三年最大涨幅近17倍,哪些公司研发费用占比高、潜力大?(附表)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6-05 05:27
在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链升级的双重驱动下,电子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而研发投入是电子行业公司技术迭代与市场份额增长的基石。过去三年,A股电 子行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变化情况如何?接下来,每经资本眼记者就来详细梳理一番。 2022年至2024年,A股电子行业上市公司合计研发费用分别为1636.92亿元、1735.94亿元和1935.37亿元。从绝对值来看,在所有A股申万一级行业中,目前 电子行业的总研发费用排名第二位。 | 板块名称 | 2022年研发费用 | 2023年研发费用 | 2024年研发费用 | 增速=(2024- | | --- | --- | --- | --- | --- | |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2022) /2022 | | 银行 | | | | | | 建筑装饰 | 2253.68 | 2423. 48 | 2330. 38 | 3. 40% | | 电子 | 1636. 92 | 1735. 94 | 1935. 37 | 18. 23% | | 汽车 | 1154. 90 | 1472. 17 | 1701. 14 | 47. 30% | | 电力设备 | 1 ...
造车新势力盈利是硬道理
第一财经· 2025-06-05 00:23
2025.06. 05 本文字数:1742,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导读 : 盈利是硬道理、制止恶性价格竞争,降成本、提技术,做好内功赢得消费者,加快行业内淘汰重组、积极培 育龙头企业,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作者 | 一财评论员 截至6月3日,在港交所上市的造车新势力均已发布了今年一季度财报,多家企业明确了盈利"时间 表"。 虽然蔚来汽车一季度仍然出现较大数额亏损,但董事长李斌表示,蔚来汽车经营表现会逐个季度得到 改善,企业很笃定第四季度会实现盈利;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预计小鹏汽车将在第四季度实现盈 利;零跑汽车副总裁李腾飞表示,零跑汽车力争在二季度实现当季度盈亏平衡;6月3日,雷军在小 米投资者大会上表示,小米汽车业务的亏损正在逐步收窄,预计将在2025年第三或第四季度实现盈 利。 企业财报和企业相关表态可以反映企业现状和发展预期。对此,有观点称,2025年,造车新势力或 将迎来"规模化盈利元年"。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日前表示:行业已经到了扭亏为盈的节点,以造车新势力为代表的车企近期 给出扭亏为盈"时间表"是可喜的现象;增收不增利,甚至赔本赚吆喝的情况是难以长期维持的。 虽然造车新势力表达了实现盈利 ...
主品牌营收增速放缓,珀莱雅“盯上”医美赛道
Bei Jing Shang Bao· 2025-06-04 13:09
Core Viewpoint - The beauty brand Proya is entering the medical aesthetics market with its first medical device product, a collagen patch aimed at post-surgery recovery, as it seeks new growth avenues amid slowing growth of its main brand [1][3][5]. Company Summary - Proya has launched its first medical device product, the medical collagen patch, which is designed for post-surgery skin care [1][3]. - The product is priced at 163 yuan after discount, down from 198 yuan, and is targeted at various skin recovery scenarios [3]. - Proya's main brand revenue growth is slowing, with a reported revenue of 85.81 billion yuan in 2024, showing less than 20% growth compared to previous years [5][6]. - The company aims to achieve a revenue scale exceeding 100 billion yuan in 2024 and has set a goal to enter the top ten global cosmetics companies within the next decade [6][9]. Industry Summary - The medical aesthetics market in China is rapidly expanding, with a market size of approximately 266.9 billion yuan in 2023, projected to exceed 700 billion yuan by 2031 [3][4]. - Other domestic beauty brands, such as Shanghai Jahwa and Beitaini, are also entering the medical aesthetics space, indicating a competitive landscape [4]. - The medical aesthetics sector is still in a phase of complete competition, with no dominant brands yet established, presenting opportunities for new entrants like Proya [4][9]. - Proya's entry into the medical aesthetics market is seen as a necessary strategy to maintain growth and compete with international brands, which have stronger brand positioning and marketing capabilities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