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

Search documents
孟京辉戏剧工作室正式落户“国际滨”
Hang Zhou Ri Bao· 2025-06-24 02:33
《古典爱情》作为孟京辉戏剧工作室落户杭州滨江区的首部作品,在夏夜晚风中亮相2025阿那亚戏 剧节。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戏剧"的艺术氛围中,滨江区与孟京辉开启全新合作。 该作品是作家余华和导演孟京辉继《活着》《第七天》之后的三度合作,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才子佳 人的爱情模式,以古希腊悲剧式的结局和后现代抽离的解构,运用孟京辉标志性的戏剧手法,诠释一个 残酷而荒诞的后现代爱情故事。此外,《古典爱情》创造性地引入实时动态捕捉互动装置,使灯光、音 效、影像由身体行为直接触发,随演员动作、呼吸、语速而变。这一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与滨江区的科 技创新气质不谋而合。 2016年,话剧导演孟京辉在京杭大运河畔开出了他在北京之外的首个专属剧场——蜂巢剧场。九年 后,他再次"落子"杭州——孟京辉戏剧工作室正式落户"国际滨"。 6月20日晚,孟京辉2025最新戏剧作品《古典爱情》阿那亚戏剧节全球首演暨杭州滨江区孟京辉戏 剧工作室揭牌仪式在秦皇岛市阿那亚举行。 2010年至今,孟京辉作为杭州市引进的"文化名人",以杭州蜂巢剧场为基地,持续上演《恋爱的犀 牛》《空中花园谋杀案》《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经典先锋戏剧。自2 ...
马上评丨从玲娜贝儿到拉布布,年轻人究竟需要什么情绪价值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11 08:22
其实,玲娜贝儿和Labubu的形象看似相差千万里,但不是没有相似之处。和迪士尼拥有的众多经典形象相比,玲娜贝儿没有独立的故事线,人物 设定也不甚清晰,主要依靠和粉丝的互动让自身内涵变得丰满和立体。而Labubu的身世来历更是"神秘",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描绘它 的故事。 就此而言,从玲娜贝儿到Labubu,它们的走红都符合后现代文化的特点——人们不再将社会文化视为自然而然的、既定的,而是认定它是历史过 程的产物,因而能够被改变或转型。年轻人对"个性"的强调,本质就是对多元性和多样化的颂扬,哪怕是作为精神陪伴的潮玩,也不应该是被事 先设计好、规定好的标准化工业产品。 年轻人总是倾向于拒绝任何"普遍化"的社会文化,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处于隔绝、孤独的处境中。必须认识到,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我们的想 象力和实际欲求源自他人,经过包装和赋值,商品拥有的符号内容意味着一种身份认同,更是不同独特主体得以交往的"通行证"。 换句话说,年轻人从潮玩中得到的情绪价值绝不仅是"治愈感",而是一种"对话"和"理解"——自我的品味得到赞美,自我的审美得到认同。 在这条道路上,Labubu无疑比玲娜贝儿走得更远,也更为激进。玲娜 ...
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02 04:34
从"觉醒主义"谈起 至今,人类尚未完全忘记19世纪民族主义带来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本应毫不犹豫地支持新自由主义,然而觉醒主义使很多人无所适从。为什么 推动全球化的意识形态会发生畸变?正如一位美国评论家罗伯特·巴伦所说,觉醒主义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意识形态,而是扎根于后现代主义的 土壤之中。后现代主义对任何真理都秉持激进的批判和相对主义立场,在20世纪80年代极盛一时。后现代主义者自以为掌握了现代科学,往往不 经任何解释、定义,就长篇累牍地使用各种科学概念,不顾这些概念互相矛盾,逐渐成为一种"自以为是的教条"。20世纪90年代,科学界对此忍 无可忍,终于发动了反击后现代主义的"科学战争"。后现代主义从此偃旗息鼓,退出人们的视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价值追求不再支配着当 代人的思想。 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甚至焦虑,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焦虑的原因是总统候选人对应着当今世界往何处去的两种思 潮。一种是政治保守主义,其力图通过宗教对道德的规定来克服全球化导致的种种问题,并强调"美国优先",这实际上是回到19世纪的民族主 义。另一种是畸变了的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本是推动第二次全球化的意识形态, ...
信息爆炸式增长的莎士比亚时代|荐书
Di Yi Cai Jing· 2025-05-16 01:34
莎士比亚之所以并不像他所生活的年代看上去那么古老,反而有时显得非常现代,很可能是因为那个时 代的欧洲,就像如今的世界,也处于一个激烈的转型期。 《害马之群:失控的群体如何助长个体的不当行为》 [美]凯文·R.墨菲 著 新华出版社·领学东方2025年4月版 在群体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最知名也争议最大的著作,无疑是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这部 出版于整整130年前的心理学名著,开启了后来一系列的群体社会学、心理学甚至哲学研究,如哈罗德· 伊罗生的《群氓之族》、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的《大众的反叛》、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埃 利亚斯·卡内蒂的《群众与权力》、约翰·麦克莱兰的《群众与暴民》等,勒庞也因此成为群体心理学创 始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但是群体社会学和心理学大多预设了把社会群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换句话说,人一旦结成群体,就仿佛由个人聚合了某种失控的怪兽——或许霍布斯意义上的"利维 坦"并不一定要指契约国家,也可以是任何一种变异的群体。但是这些研究大多过于宏观,相对忽视了 对身处群体中的个体的观照,而仅仅将其视为组成群体的基本上同质化的分子、零件。 西芒 《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格兰》 作 ...
卡洛·金茨堡:我眼中的微观史
Xin Jing Bao· 2025-05-07 12:25
Group 1 - Carlo Ginzburg, an Italian historian, is renowned for his microhistorical research, aiming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historical truth and narrative [1] - Ginzburg's recent work, "Clues and Traces," reflects on his academic journey and the influence of novelists like Tolstoy and Calvino on his approach to history [3][4] - The discussion ar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history and macrohistory has gained traction, highlighting the challenges historians face in capturing the complexity of historical events [6][8] Group 2 - Ginzburg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deeply engaging with texts to reveal uncontrolled voices and suggests that truth is a destination rather than a starting point [1][3] - The narrative approach in microhistory allows for the inclusion of uncertaintie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incomplete truths, contrasting with traditional historical narratives [4][6] - The interplay between individual experiences and broader historical contexts is crucial, as illustrated by the works of Tolstoy, who reconstructs historical phenomena through the actions of all participants [5][9] Group 3 - The microhistorical approach in Italy focuses on both established themes and previously overlooked subjects, emphasizing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ext in historical research [28][29] - Ginzburg's reflections indicate that microhistory is not merely a collection of isolated studies but a method that challenges conventional historical narratives [27][30] -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Italian microhistory lie in its commitment to explo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historical limitations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individual narratives [20][31]
庄语乐︱宋代历史是被“塑造”出来的吗?
Xin Lang Cai Jing· 2025-04-30 03:16
《塑造宋代历史:史料与叙事》,[美]蔡涵墨著,刘云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 644页,119.00元 美国学者蔡涵墨(Charles Hartman)教授的新著《塑造宋代历史:史料与叙事》中译本新近问世(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12月版,刘云军译;The Making of Song Dynasty History: Sources and Narratives, 960-1279 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下文简称"蔡著"或"本书",征引中文版内 容,以夹注"第某页"形式标明页码,不再单独出注)。本书主要讨论了宋史史料与史料文本的叙事问 题,作为海外学界最近研究宋代史学史与政治、思想史的力作,"是第一本参考当代解构主义理论来分 析宋朝史学主要修辞特征的重要研究成果"(导论,第4页)。 蔡著开宗明义,以导论"走向动态的宋代史学"阐明著述思路,总论全书内容,将宋代历史著作视为一 种"动态"创作过程,从而提出"活的史学"的概念,并给出"探讨这些特征如何影响现存的宋代历史记 录"(第8页)的目标。导论以外本书共设十一章,分为两部分,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