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正念
icon
Search documents
书评丨投资是一场修行
夏宁 这本书并非充满着各类专业术语的投资工具书,它用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投资行为 中情绪管理的重要角色,书中给出了一个公式:"投资业绩=专业认知×情绪管理"。在投资市场,情绪 有着非凡的意义,它可以帮我们识别一些趋势,这是人的判断的原动力,也就是第一印象。但投资并不 能仅仅依靠这方面,人在平静情绪的状态下更容易集中注意力,高度专注会令人做出相对理性的决策, 也即书中所说的"心流"状态。情绪本身是中性的,如何管理情绪才是关键。严格的自律、高度的注意力 和完善的情绪管理,令人们取得更大的成就,投资亦然。对于上面那个公式而言,如果情绪不可抑制和 管理,那么卷专业能力的边际效用会递减,甚至变为负值。 有了正念,才能解决情绪管理的难题。 这就好比一位学习成绩优秀的妈妈教育孩子的情况,这位妈妈自己可能很优秀,是一位学霸,但在教育 指导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那么对孩子的教育的"投资业绩"效果可能是边际递减 的。现代教育学里也非常强调对孩子情绪管理的培养,当然,首先是家长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可 见,"投资业绩=专业认知×情绪管理"这个看似简单的小公式,蕴含着不少道理,可解释多个场景的现 象。 ...
两种方法,从中年危机到找回中年之美
吴晓波频道· 2025-07-10 17:28
点击上图▲订阅会员 本期内容节选自《细读商业经典》读书会员课,在这期课程中心理咨询师、作家冰 千里解读《心灵书写》《正念的奇迹》,登录吴晓波频道APP,可收看完整内容。 【点击订阅】 整理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人到中年,责任如山,喘息都带着疲惫的回声? 事业的瓶颈若隐若现,家庭的担子只增不减,内容的焦虑与日俱增,生活仿佛陷入一场无声的消耗战。 但其实,中年人既少了一些青年时期的鲁莽和冲动,也还未到老年时期的精神欠佳、记忆力衰退的阶段。 中年人正处在一个相对稳重、宽容,生活较为丰厚的时期,这个时期我们称之为"中年之美"。 从中年危机到中年之美,需要一个自我关爱的过程。 本期解读中,冰千里老师则通过一行禅师的《正念的奇迹》和自己的《心灵书写》,分享两种实用的方法,希望通过这两种方法,降低中年压 力,找回本该有的从容。 我特别建议大家用的写信主题是给自己写信,"给 13 岁的我写封信""给 20 岁的我写封信""给小时候 5 岁的我写封信"。这是一个自我觉察、自 我疗愈、自我觉知的过程。 你也可以给其他人写信。比如给离世的父母,在这个过程里,也会让我们内心难以释怀的东西放下。 心灵书写的三种实践方 ...
正念投资公式:投资业绩=专业认知*情绪管理,乘号是关键秘诀︱重阳Talk Vol.15
重阳投资· 2025-07-07 07:25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一位特别的嘉宾,他是一位金融家,同时还是斯坦福大学正念减压认证导师,跨 界力度非常大。他将正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每天凌晨4点多就起床,先阅读写作两个小时, 然后冥想一个小时,之后进入到一天忙碌的工作之中。长期正念冥想的习惯让他找到了更好的生命状 态,工作高效,充满活力。他就是百年保险资管董事长杨峻先生,最近他将自己的跨界体会写成了一本 书,书名叫《定力》,副标题是"正念投资,正念人生"。 本期播客由重阳投资合伙人舒泰峰主持,请杨总讲讲他的独特跨界故事以及正念对投资和生活的启发。 参与今天话题讨论的还有重阳投资基金经理谭伟。 【全文14070字,干货很多,但也很长。欢迎下载"小宇宙"APP,找到"重阳Talk"收听音频版。】 (一)为什么科技界和投资界的不少大佬都喜欢正念冥想? 舒泰峰: 在科技界和投资界很多知名大佬修习正念冥想,比如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桥水基金 的达里奥,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大佬都来修习正念冥想? 杨峻: 正念是麻省理工一位叫卡巴金的医学博士,在上世纪70 年代(1979年)创立正念减压中的一个疗 法。一开始是为抑郁症或长 ...
心理学|"一屁过江来"的当代版——你的情绪为什么总被别人触发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28 01:03
(原标题:心理学|"一屁过江来"的当代版——你的情绪为什么总被别人触发)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评价如潮的时代,我们的情绪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被外界所左右。 一条朋友圈的点赞数、同事的一个眼神、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常常 能掀起我们内心的波澜。然而,总有一些人拥有令人羡慕的情绪稳定性——他们的快乐并非源于外界的 顺遂,而是源自内心的自由,这种自由让他们难以被外界轻易扰动。 这种自由并非与世隔绝的冷漠,而是一种"八风吹不动"的内在定力,一种不被外界随意搅动的心境。这 种心理状态在古代被智者所追求,而在当代,它已成为心理健康的重要课题。 中国古代文人对这种心境有着深刻的体悟与实践。苏轼与佛印的故事流传千年,堪称经典。 苏轼自以为参透禅机,写下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满心 以为这首诗能赢得佛印禅师的赞赏,便迫不及待地派书僮过江送去。谁知佛印看后,只是微微一笑,略 一沉吟,便在诗上批了"放屁"两个字,让书僮带回。苏轼打开一看,顿时怒火中烧,立刻备船过江,找 佛印理论。可当他赶到金山寺时,却发现禅堂紧闭,门上贴着一张纸条:"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 江 ...
总是活在别人的目光里?可以试试这6个方法
Hu Xiu· 2025-06-24 00:06
"给老师或领导发完信息后,立刻锁屏,害怕看到对方的回复。" 生活中,我们经常不由自主地在意别人的眼光。甚至一个不明意义的表情包,都会让我们怀疑自己与他 人的关系是不是出了问题。 心理学家迈克尔·热尔韦将这种"症状"定义为"FOPO",即fear of other people's opinion,害怕他人评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崇衫,责编:罗文,题图来源:《我的解放 日志》 "今天穿得是不是太夸张了,为什么总感觉旁边的人一直在看我?" "ta给别人的朋友圈都点了赞,为什么跳过了我?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他认为,当我们过度关注他人的看法,就很容易陷入对负面评价的恐惧,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各方面 表现也会受到影响。 在《没关系,别在意》一书中,他将"FOPO"的产生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虽然"FOPO"听起来有些严重,但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在某种程度上, 缓解他人目光带来的压力。 "最关注我们的人永远是我们自己" 身份认知问题:功绩社会下,"表现好坏"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对自我的定义,使得我们不断通过与 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 自我价值外化:受家 ...
记住你终将死去,是避免内耗的最好方法
3 6 Ke· 2025-06-10 04:19
除了生死,别无大事。 为什么说对"生死"的深刻意识(不是恐惧!),反而是一个人觉醒、蜕变、真正开始"活明白"的必经之路? "活在当下"这句被说烂了的话,到底怎么才算真做到? 如何实现不被情绪绑架的"情绪自由"? 更关键的是,这三者——"生死意识"、"活在当下"、"情绪自由"——如何共同驱动我们走向更清醒、更自由、更有力量的人生? 一、生死意识:成长的终极"催化剂"与"清醒剂" "生死之外无大事"这句话,不是消极躺平的口号。 深刻理解并内化"生死"的边界感,是一个人真正觉醒、爆发出成长动力的起点。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骨子里有个根深蒂固的"bug":我们天然地活在一种"永生幻觉"里。 你想想看: 那个"明天开始减肥"的明天,是不是总在延期? 那个"等有空了再陪家人"的空闲,是不是永远没等到? 那个"条件成熟了再启动一件事"的成熟点,是不是总在移动? 我们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还有大把时间"。 死亡?那似乎是极其遥远、只发生在新闻里或别人身上的事情。 这种对生命有限性的集体性回避,心理学家称之为"死亡否认"。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拖延、懈怠、对当下价值的无限度打折。我们把最珍贵的"现 在",廉价地抵押给了一个想象 ...
心理学|如何重建心理边界,摆脱讨好型人格的束缚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09 00:40
(原标题:心理学|如何重建心理边界,摆脱讨好型人格的束缚) 在人际交往中,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总是难以坚守自己的心理边界,习惯于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感 受去迎合他人。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心理机制—-从讨好型人格到自我坍缩。而重建心理 边界则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关键之路。 当个体的心理边界不断被突破,他人需求无限制地入侵自己的心理空间时,会出现"心理熵增"的现象。 个体的认知资源就像一个有限的容器,当被过多的外界干扰填满后,就会出现"决策瘫痪"和"情绪过 载"。临床研究数据显示,长期边界模糊的人群患抑郁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两三倍。他们的内心世界就 像被一场混乱的风暴肆虐过,失去了平静和秩序,难以找到安宁的角落。 有相关研究显示:缺乏边界感的人际互动容易陷入"权力失衡陷阱"。在一段关系中,如果一方习惯于放 弃自己的边界,另一方可能会不自觉地通过隐性操控,如情感绑架等方式,获得更多的控制权。而放弃 边界的一方则会在"被需要感"与"被剥削感"之间反复挣扎,既渴望得到对方的重视和认可,又对自己的 付出感到委屈和不满,这种不平衡的关系模式让双方都无法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当心理边界防线全面崩溃时,个体很可能会陷入 ...
“让爱育未来”,2025成都“蓉城家长季”正式启动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5-16 14:44
每经记者|余洋 每经编辑|唐元 本次活动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命题,既有知名教育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拆解成长密码,也有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创始人杨咏梅解码数字时代的亲 子对话,更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龙迪带来疗愈创伤的家庭能量课,通过前沿教育理论与鲜活实践案例的深度对话,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注入 全新动能。 "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视界,教育大咖解构成长图谱 家庭教育是刻录文明传承的基因图谱,教育创新是滋养城市未来的根系工程。当"家事"升维为"城事",这座千年蓉城正在书写怎样的创新答卷? 今年的5月12日-5月18日是第四个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依法护航成长,用爱浸润心灵",为持续推动成都家庭教育与社会文明建设深度融合,5月16日,成 都市家长学校总校"'让爱育未来'——2025成都'蓉城家长季'"在成都开放大学天府校区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成都市文明办,成都传媒集团、成都传媒产业 集团,成都开放大学,成都新东方家庭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育者和引路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为成长播撒启蒙的种子,亦需以智慧引领前行方向。当传统教育范式遭遇 数字文明冲击,如何构 ...
自我田野|从城市搬到农村生活,我找回了真实和附近
Xin Lang Cai Jing· 2025-05-04 06:27
关于悬浮,我个人有一段非常具象化的体验。两年前我结束工作和另外一位差不多时间辞职的朋友开启了一场为期18天的中国东南部自驾游,从 上海出发,最后的目的地定在了深圳。出发之前我们都是雀跃的,我们对边走边玩的这趟旅程充满了期待,且我们都有大把的时间。然而旅行开 始的前半段,我们却有一种相似的感受,就是每当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即使那个地方是景德镇这样的旅游名胜之都,我们却依然无法停留,仿佛 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拉着我们往前冲,常常才在这里住下酒店,第二天起来迫不及待地想要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于是旅行本身变成了赶路,我们好像都不知疲倦,每天都打一枪换个地方,早上起来吃完早午餐就出发,开两三百或者三四百公里,天黑前就近 找个城市住下。这样循环往复了一周左右,我们都意识到了可能是我们的状态出了一些问题。虽然表面上看是"哪里看上去似乎都差不多""也没有 什么特别好玩的嘛",但内里呈现的却是我们很急躁,却又不知道在急什么。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追着我们,但又说不出是什么。 现在回想,这样的状态其实就是一种悬浮。因为我们都还没有从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中真正地跳脱出来,虽然踩了一脚刹车,但惯性还是把 我们带着向前。后来在深圳,我们分开了几 ...
冥想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善良吗?
3 6 Ke· 2025-05-01 02:02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 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冥想往往意味着更加平和、安静和幸福。但是,这能推断出来冥想能提升人的道德感吗?直觉 上或许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却不是。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正念甚至会对冥想者的道德产生负面影 响。比如在伤害朋友后,一个人通过冥想可能会减少对朋友的愧疚感。因此,冥想有时候能提升道德 感,有时候会降低道德感。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决定如何冥想。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 有所启发。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冥想可以提升道德感。但在这个问题上,答案并不是统一的。 人们开始冥想的原因有很多:增加幸福感,减轻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很少一开始就是为了提升道德 感。但是,千百年来,从宗教角度看,冥想与道德提升是相辅相成的。 传统的说法是,冥想的人会对有害思想或行为所产生的痛苦更加敏感。这种观点认为,一个人越能减少 这种内部和外部的躁动,就越容易通过冥想来平静心灵。因此,基本假设是,你越冥想,就越有道德 感,你越有道德感,冥想就越好。冥想界的许多知名人士都相信,如果有更多的人冥想,世界就会变得 更美好。 但是,很多人也听说过精神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