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

Search documents
“绿肥+”让土壤吃上“营养餐”
Ke Ji Ri Bao· 2025-07-02 00:38
技术攻关:定制绿肥种植模式 原标题:"绿肥+"让土壤吃上"营养餐" ◎本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张馨正 在广袤的西北旱区,贫瘠的土壤和匮乏的资源长期制约着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化肥导致的土壤生态 破坏和农产品品质下降,更让这片土地一度陷入发展困境。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作制研究团队 联合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团队及其他岗站科研人员,以创新成果为西北农业解锁了 绿色发展的"生态密码"。 该团队的"绿肥与粮经作物协同增效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这项历时多年的研究,通过创新绿肥种植模式与配套技术体系,成功突破了西北旱区耕地质量低下、化 肥依赖严重等发展瓶颈,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生机。 "我们就像给土地找到了'绿色营养师',有效实现了减药、提质、固碳。"团队负责人、甘肃农业大 学校长柴强介绍,团队创建的绿肥作物与主粮作物协同种植新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更实现了"以地养地"的生态循环,真正做到了减肥增效。 在甘肃农业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团队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樊志龙正带领学生小心翼 翼地整理着一摞泛黄的田间记录本。这些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土壤数据、 ...
千年凉水河 今朝焕新颜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30 22:59
今日凉水河。 小朋友们在凉水河边写生创作。 疣鼻天鹅在凉水河中戏水。本文图片由北京市凉水河管理处提供 当夏天的晚风拂过水面,坐在凉水河边垂钓的人,正享受着此刻的岁月静好。 每条河流,都会给城市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对北京来说,凉水河就是这样的存在。 凉水河水系横穿北京南城,流经石景山、丰台、海淀、西城、朝阳、大兴及通州7个区,是北京市西南 城区重要的排水河道。 若是往前追溯,凉水河水系的历史与北京三千年的建城史紧密相连。 从过去流到今天,尽管一度受污染困扰,凉水河现在已成为老百姓的幸福河,枕河而居的美好画面走进 了大家的生活。 市民游客常来转,珍稀动物来安家 "凉水河边路,依稀似故乡。野亭穿径窄,溪柳夹川长。"数百年前,明代诗人邵经邦的《游凉水河》一 诗,让凉水河的优美景色跃然纸上。 历史上,这条穿越北京城区的河流,曾发挥过运输、排水、灌溉等诸多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流域人口高达数百万人的凉水河,一度污浊返臭,沿岸居民叫苦不迭。 "以前,家里根本不敢开窗户,从旁边走过都要捂着鼻子加快脚步,大家似乎忘了凉水河本来的名字, 都叫它'臭水沟'。"在凉水河畔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华越,回忆起过去的那段时光,仍皱起了眉 ...
武汉 择高而立、向上而行 在支点建设中走在前列
Ren Min Ri Bao· 2025-06-30 21:52
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一座城市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发展机遇。武汉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 湖北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为目标,将科教人才优势、交通区位优势、生态 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胜势,择高而立、向上而行,努力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创新驱动:加速科教人才优势转化 近日,在湖北东湖科学城,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成功实现71.36特斯拉平顶脉冲磁场,刷新2018年 创下的64特斯拉世界纪录。不远处的湖北九峰山实验室,拥有业界领先的化合物半导体基础设施,提供 从化合物半导体产品设计到测试全链条的一站式服务。沿着高新大道一路向东,工业园区连片分布,长 飞光纤、中国信科集团、华工科技等创新企业林立。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武汉在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中居第十三 位。 今年2月11日,阳逻港迎来历史性时刻,继吴家山站之后,成为中欧班列(武汉)阳逻港第二始发站正 式投入运营。"长江黄金水道"与"钢铁丝路"在武汉成功"牵手",无论是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电子元器 件,还是产自中西部地区的机械设备,都能在武汉"换乘",直通欧 ...
黔山贵水托起绿色聚宝盆
Jing Ji Ri Bao· 2025-06-18 20:18
今年2月5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贵州省市县乡村五级同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省1451个植树点同 步"播绿",17.14万名干部群众栽下104.8万株树苗,以劳动之姿开启新春。 这一"植树迎新"的传统已在贵州延续11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载体。11年来,6.05亿株苗木在黔 贵大地扎根,构筑起连绵不绝的绿色屏障。 "优良生态是贵州最大的发展底牌。"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 中,69个属于长江防护林保护区,22个守护珠江源头。当森林覆盖率持续攀升,贵州将绿化重点从"扩 面"转向"提质"——"十四五"以来,通过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等工程,让林海既"增 绿"又"增值"。 "灌木林改培为深根乔木林后,水土保持能力提升30%以上。"贵州省营林总站站长朱松介绍,深根乔木 林对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 在贵定县昌明镇光辉村,山桐子种植基地里工人正忙碌栽种:"这树既能固土保水,果实还能榨取高端 食用油,是'石头缝里的摇钱树'。"基地负责人吕晓立的话道出"生态经济"密码——截至目前,贵州山桐 子种植面积已近70万亩,让荒山实现"绿起来""富起来"。 "十四五"以来,贵州推动有效 ...
广西环江:粤桂协作助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Zhong Guo Jin Rong Xin Xi Wang· 2025-06-17 12:16
下一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与深圳市宝安区将深化协作机制,聚焦林业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产业链向高 端化、智能化延伸,加强科技赋能,强化品牌培育,拓展大湾区市场,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打造粤桂协 作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江艳玲 罗惜翎 韦建松) 科技赋能筑牢绿色发展根基。在生态保护与科技赋能方面,两地创新实施"林技入乡"专项行动,建立 "企业示范园+合作社实训基地+农户责任林"三级技术传导机制,培育44家示范户带动脱贫户增收。 2024年引入深圳无人机智巡模式,构建"林长+无人机"协同巡查体系,先后部署6套空港设备开发AI识 别系统,实现日均150公里自动化巡查,原本护林员7天的巡查区域,现在当天即可完成,推动"林长 制"向"林长治"转变。同时开展碳票试点,发放广西首批林业碳票1.98万吨,推动"林长制"向"林长 治"转变。这些举措既筑牢生态屏障,又为林农开辟增收新渠道,形成生态经济双赢格局。 筑巢引凤打造产业集群高地。产业园区建设与集群培育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以来每年粤桂资金超50% 用于林木产业发展,累计投入粤桂资金1.15亿元,建成9.7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占全县林木产业基地的 ...
荒漠化防治“中国方案”既“添绿”也“生金” 惠及非洲等地
Yang Shi Wang· 2025-06-17 09:29
央视网消息:中国荒漠化防治实现了沙区生态和经济状况持续改善,也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埃塞俄比亚,新疆生地所科研团队建成了灌丛化草地封育轮牧基地200公顷。 公园涵盖了外围防沙阻沙区域、经济果林区、沙土蔬菜种植区、牧草种植区及家禽养殖区,通过经济果林及蔬菜种植、养殖等惠及当地人民。 在非洲毛里塔尼亚,针对当地荒漠化防治和生计可持续发展需求,在新疆生地所科研团队协助下,当地建成了40亩的"绿色公园"。 自1994年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来,中国认真履行公约责任义务,成功举办了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等重大活动。支持共建"一 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成立了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在海外建立治沙示范基地和合作中心,为重点国家和地区提供能力建设和技术 支撑。 2021年,当地对这片区域进行综合治理,试种了18种沙生植物。经过两年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成了万亩沙生植物产业园。 2019年,辽宁彰武柳河流域沿岸水土流失、风沙侵蚀严重,土地出现不同程度沙化、碱化、退化和植被覆盖率低的状况。当地启动治理工程 后,初步形成了11.87平方公里湿地效应,改善了耕地沙化状况,有效改变了区域性气候,还形成 ...
我国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现在怎样了?
Xin Hua Wang· 2025-06-13 00:40
北疆铸绿盾:内蒙古"三北"攻坚书写中国生态传奇 在祖国北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绿色接力仍在激昂上演。 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以占全国12%的广袤疆域,肩负着抵御风沙南侵、涵养水源北流的"国 之大者"。这里既是乌兰布和、浑善达克等著名沙漠、沙地的"盘踞之地",也是京津冀乃至全国生态安 全的重要防线。当"三北"工程攻坚战将黄河"几字弯"、科尔沁与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等"两个半"标志性 战役锚定于此,这片土地以"战沙如战敌"的决心,展开了一场人类改写自然版图的壮丽实践。 记者穿行于内蒙古沙漠、草原、灌区之间,目睹"黄沙变绿洲"的奇迹在天地间铺展——沙漠边缘,网格 沙障与光伏板交织成 "固沙矩阵";草原深处,牧民赶着马群在"休养生息"的草场上漫步;盐碱灌区, 智能滴灌让千年荒滩结出"金色硕果"……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单一治沙"到"生态富民",内 蒙古正以系统治理的智慧、愚公移山的韧性,在北疆铸起一道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为美丽中国写下最 磅礴的注脚。 1 2012年,面对"沙进人退"的困局,作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兰哈少嘎查党员的任二换,牵头成立治 沙小队,带着乡亲们用柠条、沙枣等乡土树种"啃"下 ...
《奔流:全球城市人文对话》第二季启动 上海伦敦商建未来水岸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11 14:46
启动仪式上介绍了上海金融开放政策与全球金融机构在沪发展情况,以及《奔流》第二季伦敦场活动情 况。 伦敦市副市长、伦敦发展促进署主席霍华德·道博、利物浦市内阁议员倪克·斯茂、艺术学院首席执行官 兼校长克里斯多夫·林德纳、Social Place联合创始人、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城市计划研究员朱莉娅·金、 英国可持续设计专家约翰·萨卡拉、彭博欧洲区政府事务负责人萨利安·泰勒、安永帕特农企业融资业务 合伙人马库斯·理查兹、全球商务区创新联合会代表朱莉娅·索罗多瓦、英国利物浦商业提升区战略顾问 保罗·葛如文等各界人士参会。 活动期间,伦敦副市长霍华德·道博、利物浦市议会内阁成员倪克、上海静安区副区长杨毅共同发出 《世界级滨水区水岸发展倡议》,呼吁共建可持续、韧性、智慧、共荣的水岸未来,推动全球都市水岸 从空间更新到生态经济文化复合体的全面转型,共同打造符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滨水实践示范 区、引领区。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签约,推动展览互推、艺术家驻留、学术 交流等长期合作。以《上海图鉴·黄浦江》(中英双语版)为蓝本创制的"浦江奔流——历史与焕新"专题展 览引发双城共鸣。 道博表示,拥有通海河流的 ...
科技赋能古巷镇,驻镇帮扶工作队 开展林茶共生试验
Nan Fang Nong Cun Bao· 2025-06-06 12:03
沉香树种植专业 合作社正式启动 古巷镇林茶共生 野化单丛黄茶试 验。广东科贸职 业学院吴晓蓉科 技特派员团队捐 科技赋能古巷 镇,驻镇帮扶工 作队开展林茶共 生试验_南方+_ 南方plus 6月6日,广东省 农村科技特派员 驻镇帮扶团队联 合古巷镇乡村振 兴驻镇帮镇扶村 工作队,在潮安 区古巷镇万绿香 赠300株乌叶单 镇扶村工作队队 长方志勉及工作 队员等出席启动 仪式。活动现 场,万绿香沉香 树种植专业合作 社负责人陈秋生 表示:"此次林 茶共生试验,是 对传统种植模式 的突破。沉香树 与野化单丛茶的 共生,既能优化 生态环境,又能 为合作社开辟特 色茶品新路径, 我们将全力配合 做好管护工作, 为成果转化夯实 基础。" 丛、白云茶、梦 香单丛等优质野 化单丛茶,为当 地茶业创新发展 注入新动能。 镇党委副书记张 贤武、挂任政党 委副书记驻镇帮 态,在林茶共生 模式下,可通过 物种间生态互 补,提升茶叶品 质,实现绿色生 产。此次试验不 仅是对现代农业 技术的创新探 索,更是践 行"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理 念的生动诠释。 它以生态可持续 发展为导向,将 自然资源保护与 特色产业培育有 机结合,通过生 ...
六五特刊 | 一个湖与一座城的相互成就
Zhong Guo Huan Jing Bao· 2025-06-05 00:05
周铁镇曾是无锡市远近闻名的"化工之乡"。自无锡提出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建成"无化区"以来,周铁镇百 余家化工厂等高污染行业企业全部退出。2024年,落地周铁镇的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配件 等工业及文旅等产业总产值超250亿元。 随着污染负荷的减轻,太湖生态系统重新焕发生机。在梅梁湖东岸的湖滨生态湿地带,罗清吉亲眼见证 了梅梁湖从种下第一株水草到建成水下森林的生态变化。 "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无锡湿地生态科普馆馆长陆亚琪说,"那时,鱼塘蓝藻交错,水体浑 浊,让人难以靠近。"如今,由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及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植物筑起的水下森 林,郁郁葱葱、随波摆动。超80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不仅净化了入湖的水体,还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 适宜的栖息环境,构筑起了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随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动物频频现 身,2024年太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升至3.12,首次达到"优秀"等级。 一湖碧水映蓝天。新时代以来,无锡在经济总量连跨9个千亿元台阶的同时,全市PM2.5浓度大幅下降 60.3%,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提升26.2个百分点,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优水平。同时,通过实施生态环 境基础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