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蓝色经济
icon
Search documents
改革开放走在前|从16亿到4.44万亿:三座城续写“春天的故事”
Yang Guang Wang· 2025-10-12 12:24
Core Insights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remarkable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of Shenzhen, Zhuhai, and Shantou over the past 45 years, marking them as symbol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1][2][3] Group 1: Shenzhen - Shenzhen's GDP has surged from 270 million to 3.68 trillion, an increase of nearly 13,000 times [1] - The city hosts 25,000 national high-tech enterprises, the highest density in the country, with R&D investment accounting for 6.46% of GDP [1] - Shenzhen produces 110 high-value invention patents per 10,000 people, which is 7.9 times the national average, showcasing its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1] Group 2: Zhuhai - Zhuhai's GDP has reached 447.9 billion, with a per capita GDP exceeding 170,000 [2] - The city has established the first low-altitude traffic regulations in the country, with a projected low-altitude economy output of 19.87 billion in 2024, a year-on-year growth of 27.3% [2] - The integration with Hong Kong and Macau is facilitated by the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with over 1 million vehicles from Hong Kong and 2.6 million from Macau crossing into the mainland [2] Group 3: Shantou - Shantou's GDP has surpassed 316.7 billion, growing over 110 times from its initial value [3] - As the only nation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operation pilot zone for overseas Chinese, Shantou has attracted 6,500 foreign investment projects, with actual foreign capital utilization exceeding 10 billion, 80% of which is from overseas Chinese [3] - The city is experiencing rapi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with new industries contributing 64.7% to the industrial added value [3] Group 4: Overall Economic Impact - The combined GDP of Shenzhen, Zhuhai, and Shantou has increased from 1.61 billion in 1980 to 4.44 trillion in 2024, a growth of over 2,750 times [3]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ongoing narrative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se three cities, contributing to China's modernization [3]
瑞士再保险:2025年海洋牧场保险守护蓝色经济研究报告
Sou Hu Cai Jing· 2025-10-12 02:17
今天分享的是:瑞士再保险:2025年海洋牧场保险守护蓝色经济研究报告 报告共计:35页 《瑞士再保险:2025年海洋牧场保险守护蓝色经济研究报告》核心内容总结 《瑞士再保险:2025年海洋牧场保险守护蓝色经济研究报告》聚焦中国海洋牧场发展现状、风险特征及保险体系建设,系统梳 理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为海洋牧场风险保障提供全面参考,核心内容如下: 海洋牧场发展背景与现状方面,海洋牧场是海洋经济重要载体,融合生态保护、资源养护与渔业生产,依据国家标准定义为通 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构建渔业生态系统,同时涵盖商业水生生物育苗养殖活动。中国海洋牧场建设获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2017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多次部署,截至2024年8月已批准18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行业发展呈现南北方差异,北方以增殖 型、休闲型为主,南方侧重养护型;养殖模式从近岸向深远海拓展,2023年深远海养殖水体近4400万立方米,产量占海水鱼养 殖20%以上;同时通过"渔+旅""渔+新能源"模式推动产业协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2024年中国海洋渔业增加值4880 亿元,占主要海洋产业11.2%,行业正从资源获取型向生态养护型转型。 海洋牧场风 ...
首创!中国科研团队利用海水合成可降解塑料PBS、PLA
synbio新材料· 2025-10-11 09:35
10月6日,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高翔团队 联合 电子科技大学夏川团队 , 首次提出并验 证了一种基于"电催化+生物催化"耦合策略的"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 ,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 该系统可捕集天然海水中的CO₂, 并转化为可直接进入生物制造的中间体,再进一步升级为多类高价值化学品与材料 。该研究以可降解塑料单体为示范案例,有望为燃料、医药与食品配 料等更广谱产品提供生物制造平台。 研究的首个关键环节由电子科技大学夏川团队负责。他们利用电催化技术实现了从海水中进行高效的碳捕集。面对电极钝化和盐类沉积等难题,研究团队 设计了一种新型电解装置。实验结果显示, 该装置能在天然海水里连续稳定运行超500小时,二氧化碳捕碳效率有70%以上,还可同步副产氢气 。同 时,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高活性、高甲酸选择性的铋基催化剂,借助电催化将捕获的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酸,并持续获得高浓度甲酸溶液。 声明: 因水平有限,错误不可避免,或有些信息非最及时,欢迎留言指出。本文由作者重新编写,仅作新材料相关领域介绍,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海洋作为 ...
海南要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战略枢纽
Hai Nan Ri Bao· 2025-10-11 01:46
海南凭借自贸港政策与RCEP规则的叠加优势,正成为区域产业协同的重要节点。迟福林表示,未 来要进一步发挥优势,率先放开面向RCEP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市场,促进中国与东盟服务 市场连接。率先实施RCEP关税减让承诺清单,尽快实现"零关税"覆盖范围从封关运作时的74%逐步提 升至90%以上。 迟福林认为,蓝色经济是中国-东盟经济增长的大市场、经贸合作的大市场、产业转型的大市场。 海南要发挥好自贸港开放政策和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与东盟涉 海贸易、投资、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持续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蓝色经济合作发展的巨大潜 力。 在迟福林看来,作为中国重要的开放门户,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国家重大战略,其战略目标是 打造中国面向印度洋、太平洋的重要开放门户。12月18日,海南自由贸易港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这 意味着在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实施高水平开放政策,这对全球自由贸易港(区)是一次重要突 破。 海南自由贸易港在深化区域自贸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作用,能够为RCEP区域合作提供重 要的支点。迟福林建议,尽快推出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依托金融开放政策,支持 ...
南财V快评:深海火焰 护航全运经济
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2024年,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已经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约占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同时,近五年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6.8%,势头非常猛。 从"梦想号"超深水钻探船,到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再到各类海洋重器,广东正在从"靠海吃海"转 向"科技强海" 。 筹备过程中,跨境赛事已经首创了"一赛事一次跨三境"和"前置查验、封闭运作、无感通关"这些新模 式。这正是在探索解决不同法律体系下,人员、物资高效流动的难题。这种协同经验,未来完全可以复 制到商贸物流、供应链管理等领域,降低区域内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大湾区一体化注入活力。 十五运会这簇来自深海的火焰,照见了广东乃至中国在深海科技、高端装备制造上的进取心;它通过三 地合办,实践着大湾区的协同融合;它也为我们打开了观察"蓝色经济" 这座未来富矿的窗口。这些变 化,都关联着具体的产业机会和投资方向,值得持续关注。 今年十五运会那个特别的火种采集仪式,都看了吧?它不是在传统的遗址或者山顶采集的,而是从南海 1522米深的"海马冷泉区"带上来的一簇火焰。这簇火是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在 冷泉区采集可燃 ...
首创!我国科学家实现海水中二氧化碳变生物塑料,可拓展多种生物制造产品
【SynBioCon】 获 悉 , 10月6日,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 验室、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高翔团队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夏川团队 ,首次提出并验证了一种 基于"电催 化+生物催化"耦合策略的"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 ,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 该系统可捕集天然海水中的CO₂,并转化为可直接进入生物制造的中间体,再进一步升级为 多类高 价值化学品与材料 。该研究以 可降解塑料单体 为示范案例,有望为燃料、医药与食品配料等更广 谱产品提供生物制造平台。 /生物制造产业社群/ 让上下游聚在一起, 未来食农、绿色化工、大健康、美妆个护 等产业同行❤️↓ SynBio团队 | 深圳先 进院 高翔、电子科大夏川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天然"碳库",每年吸收逾四分之一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有效减缓了全球气 候变暖。然而,海水持续吸收二氧化碳引发的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平衡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把这 部分已进入海洋的碳,转化为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减缓海水酸化,是实现"蓝色经济"与"双碳"目标 所必须面对的共同命题。 项目负责人夏川教授指出,该成果紧密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和蓝色经济发展需求, ...
【科技日报】科研团队首创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 实现“海水变生物塑料”
Ke Ji Ri Bao· 2025-10-09 02:04
电催化 + 生物催化的集成系统。(科研团队供图) 高翔(右)与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郭明明(左)交流实验结果。(科研团队供图)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天然"碳库",每年吸收逾四分之一的人为排放二氧化碳,有效减缓了全球气 候变暖。然而,海水持续吸收二氧化碳引发的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平衡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把这部 分已进入海洋的碳,转化为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减缓海水酸化,是实现"蓝色经济"与"双碳"目标所必须 面对的共同命题。 10月6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高 翔团队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夏川团队,首次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基于"电催化+生物催化"耦合策略的"人工海 洋碳循环系统",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 该系统可捕集天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并转化为可直接进入生物制造的中间体,再进一步升级为多 类高价值化学品与材料。该研究以可降解塑料单体为示范案例,有望为燃料、医药与食品配料等更广谱 产品提供生物制造平台。 破解海水高效捕碳难题 实验结果显示,该装置能在天然海水里连续稳定运行超过500小时,二氧化碳捕碳效率高达70%以 上,还可同步副产氢气。在经济性方面,每捕集 ...
海水“变”生物塑料 中国科研人员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10-07 08:10
未来,该研究团队计划在沿海地区构建集成化的"绿色工厂"。一方面,依托电催化装置持续从海水中捕 获二氧化碳并转化为甲酸。另一方面,通过发酵罐中的工程菌将甲酸高效转化为绿色塑料原料。随着技 术不断优化与大规模应用,该研究将有效缓解海水酸化问题,为中国"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绿 色动能。(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熊思怡 海水"变"生物塑料 中国科研人员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 中新网成都10月7日电 (记者 贺劭清)记者7日从电子科大获悉,中国科研人员首次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基 于"电催化+生物催化"耦合策略的"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该系统可捕集天然海水中的CO₂,并转化为 可直接进入生物制造的中间体,再进一步升级为多类高价值化学品与材料。 这一科研工作由电子科技大学夏川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 验室、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高翔团队完成,相关成果于6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 项目负责人夏川教授表示,该成果紧密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和蓝色经济发展需求,开拓了海洋碳汇资源 化利用的新路径。不仅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方案,也为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发展奠定了关键技术基 础,推动了海 ...
内陆省份,正在悄咪咪变成「海鲜」大省
36氪· 2025-10-03 13:37
这个内陆大省实现「海鲜自由」。 文 | 张钰铮 编辑 | 方婷 封面来源 | Unsplash 一说起新疆,很多人脑海里都是:戈壁滩,冰川旁,哈密瓜、大枣葡萄遍地香,无论怎么看,都跟海鲜挂不上钩。 但就是 这么一个内陆省份,正在悄咪咪变成"海鲜"大省。 请观看36氪原创视频 也欢迎关注36氪视频号 首先,新疆是真的离海很远。这个世界上,无论是离海最远的城市、地级市、市区,可都在新疆境内。 图源:Unsplash 虽然离海远,但新疆水域比我们想象得要宽阔, 整个新疆的水域面积高达1145万亩,位居全国第四位(前三分别是西藏、青海、江苏)。只不过20多年 前,新疆水产的种类少,交通又不方便,渔业就一直没发展起来。 这虾对水温还有要求,需要介于25-28度之间,夏天可以靠阳光,冬天就得建大棚保温。这增氧、保温、规模化养殖,对于别的地方都是钱, 但新疆地广人 稀、电力充沛、地皮便宜,竞争力拉满。 只是,要把鱼、虾、蟹送上全国人民的餐桌,新疆要克服的难题还有3个。 第一个是品种。 以鱼为例,新疆本土的鱼种少,就算是新疆的渔业基地博斯腾湖,原先湖里也只有两三种土著鱼。如今通过引进,已经有32种鱼和青虾、 河蚌等多种水产品 ...
全景东盟双周报(2025年第9期):东博会引领数智+绿色合作破局升级-20250930
Yin He Zheng Quan· 2025-09-30 13:56
Collaboration Framework: Build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operation System Centered on Digital Intelligence and Innovation - The China-ASEAN Expo (CAEXPO)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platform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with the 22nd CAEXPO held in Guangxi from September 17-21, 2025, focusing on "Digital Empowerment for Development, Innovation Leading the Future" [5][6] - The expo featured over 3,260 enterprises from 60 countries, marking a historical high in scale and participation, with a significant emphasis on high-level political and business engagement [6][7] - The CAEXPO showcased a dedicated AI pavilion with over 1,200 exhibits, where AI-related product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exhibits, highlighting the integra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y into various sectors [12][13] Capital Market: Major Indices Rise, Bond Market Shows Moderate Volatility - From September 1 to 19, 2025, ASEAN major stock indices exhibited a mixed performance, with gains ranging from -1.35% to +4.07%, led by Indonesia (+4.07%) and Thailand (+3.88%) [19][20] - The ASEAN currencies strengthened against the US dollar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ith notable appreciation in the Thai Baht (1.40%) and Malaysian Ringgit (0.44%) [28] - The bond markets in ASEAN showed moderate fluctuations, with Malaysia's 10-year government bond yield remaining stable between 3.39% and 3.43%, reflecting market confidence in its economic stability [32][33] Cooperation with China: Upgrading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Expanding Diverse Industries -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3.0 agreement is set to be signed in October 2025, marking a significant institutional upgrade in bilateral economic cooperation [37][39] - High-level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ASEAN leaders have intensified, enhancing political trust and paving the way for practical cooperation in trade, security, and cultural exchanges [39][40] - The focus of cooperation is shifting towards digitaliz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with practical measures in cross-border e-commerce, smart manufacturing, and educational collaboration being implemented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