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BD交易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中国力量崛起,跨国药企加速“买入”中国创新
新财富· 2025-07-09 07:59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t growth in the Chinese innovative drug sector, particularly through record-breaking business development (BD) transactions, exemplified by Rongchang Biopharma's partnership with Vor Biopharma, which underscores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innovative drugs [3][4][30]. Group 1: Record-Breaking BD Transactions - Rongchang Biopharma announced a milestone international licensing agreement with Vor Biopharma for its innovative drug, Taitasip, with a total deal value of $4.23 billion, setting a new record for outbound licensing in the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3][4]. - The deal includes a $45 million upfront payment, $80 million in warrants, and up to $4.105 billion in milestone payments, along with a royalty on future sales [3][4]. - Taitasip has shown strong commercial performance, with domestic sales exceeding 1.5 million units in 2024, representing a 95% year-on-year growth, making it a key driver of Rongchang Biopharma's revenue [5]. Group 2: 2025 as a Year of BD Growth - The article notes that 2025 is expected to be a significant year for innovative drug BD transactions, wi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in China already reaching $9.1 billion in upfront payments by June 2025, surpassing the total for 2024 [7][8]. - The urgency for MNCs to engage in BD transactions is driven by the impending patent cliff, with over $100 billion in sales from major drugs set to lose patent protection in the next five years [12][13]. Group 3: Patent Cliff and MNC Strategies - The approaching patent cliff poses a substantial challenge for MNCs, necessitating the acquisition of innovative drugs to extend product lifecycles and mitigate revenue losses [12][13]. - The article lists several key drugs facing patent expiration, including Merck's Keytruda, which generated $25 billion in sales in 2023 and will lose patent protection in 2028 [14]. Group 4: Chinese Innovative Drugs' Competitive Edge -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ong Kong innovative drug sector has been impressive, with the Hong Kong Innovative Drug ETF rising over 52% in 2025, reflecting the shift from a generic-following model to a focus on developing globally competitive innovative products [21].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at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innovative drug companies lies in their ability to produce high-quality products, as evidenced by significant BD transactions from international firms like BMS and Pfizer, totaling over $17 billion in 2025 [24]. Group 5: Future Outlook and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 The ongoing BD boom in innovative drugs is seen as a strategic move by MNCs to navigate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patent cliff, highlighting the robust R&D capabilities of Chinese companies [26][30]. -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while market expectations for innovative drugs are high, only companies with solid clinical data and clear commercial prospects will sustain growth, indicating a need for investors to identify firms with genuin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28][29].
本轮创新药行情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7-03 08:18
根据医药魔方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药企license out数量从2018年的17项增长到了2024年的94项。首付 款也从之前的2亿美元左右增长到了2024年的40多亿美元,同比增速大概是16%。2024年,中国企业的 license out总交易金额达到了500多亿美元,同比增速超过20%。在2025年一季度,中国创新药企业的 license out交易金额也达到了369亿美元,同比翻倍以上增长。所以在交易的金额和数量上,我们可以看 到创出了新高。 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的BD交易形式和以往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过去我国的创新药公司license out主要还是遵循着高总金额和低首付的叙事逻辑,所以首付款往往只占到了总交易金额的2%到5%,但 是创新药作为一个高壁垒和高风险的项目,达成里程碑和拿下后续交易款的成功率在过去并没有那么 高。而近期我们看到随着中国创新药的崛起和话语权的增强,国内药企BD的交易形式出现了一个变 化。 首先BD交易从传统的license out转向了NewCo的模式。传统license out将管线的权益直接出售给跨国药 企,而NewCo模式可以简单理解成相当于买卖双方共同承担一家新 ...
42亿美元BD竟成股价毒药?荣昌生物出海豪赌暗藏三重隐忧
Xin Lang Zheng Quan· 2025-07-03 05:21
市场对生物医药BD交易的评判标准异常清晰:首付款才是真金白银的硬指标。荣昌生物此次交易首付 款仅4500万美元,与同期国内创新药企出海标杆形成云泥之别——三生制药与辉瑞交易首付款高达12.5 亿美元。而高达41.05亿美元的"纸面财富"实属空中楼阁,行业数据显示,生物制药领域里程碑付款兑 现率常年徘徊在22%左右。 一纸价值42.3亿美元的海外授权协议,非但未能点燃市场热情,反而引发股价雪崩——荣昌生物公告将 核心产品泰它西普授权给美国Vor Bio公司后,其A股单日暴跌超18%,港股重挫超11%。这场看似光鲜 的"出海盛宴",揭开盖子后显露的却是冰冷现实。 交易对手深陷生存危机 更令投资者脊背发凉的是接盘方的真实状况。Vor Bio公司一季度末账面现金仅5005万美元,仅比应付 荣昌的首付款多出505万美元。更严峻的是,这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5月初刚宣布暂停所有研发生产,裁 员95%,仅剩8名员工苦撑危局。首付款支出将直接吞噬其76%的净资产(6607万美元),被市场戏称 为"用核心产品换美国壳公司"。 "NewCo模式"的双刃剑 首付款寒酸难掩交易底色 现金流黑洞下的背水一战 股价暴跌背后,是荣昌生物自身经 ...
收益霸榜!这一赛道彻底火了
天天基金网· 2025-06-30 11:38
以下文章来源于东方财富网 ,作者辣笔小强 东方财富网 . 东方财富网,中国财经门户,提供7*24小时财经资讯及全球金融市场报价,汇聚全方位的综合财经新闻 和金融市场资讯。 在海外大额BD交易、以及基本面向好预期下,年内创新药板块成为市场"香饽饽"之一。东方财富 Choice数据显示,年内创新药涨幅达17.67%,排在概念涨幅榜第17位。若是看成分个股超100的大板块 的话,创新药可以排在第4位,仅次于微盘股、人形机器人和ST股。 | 序号 | 概念简称 | 年内涨幅(%) | 成分个股 | | --- | --- | --- | --- | | 1 | 重组蛋白 | 44.69 | 18 | | 2 | 微盘股 | 40.18 | 400 | | 3 | 发电机概念 | 31.41 | 21 | | 4 | 数字货币 | 26.01 | 80 | | 5 | 減速器 | 25.42 | 70 | | 6 | 同步磁阻电机 | 24.60 | 6 | | 7 | 噪声防治 | 24.01 | 8 | | 8 | 富士康 | 23.69 | 37 | | 9 | РСВ | 22.90 | ਰੇਤੇ | | 10 ...
信达生物折价配股募资约43亿港元 近期多家头部药企再融资动作频频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6-26 14:00
6月26日早间,信达生物发布公告,公司与联席配售代理订立配售协议,公司同意委任联席配售代理, 而联席配售代理同意作为配售代理行事,作为公司的代理根据配售协议所载的条款并在其条件规限下, 促使承配人(否则自行)以配售价购买5500万股配售股份。 信达生物还表示,配售事项所得款项总额预期约为43.1亿港元;扣除所有相关成本及开支,包括佣金及 征费后,所得款项净额将约为42.65亿港元。 当日信达生物低开,随后震荡下行,一度跌超5%,截至收盘报78.6港元/股,下跌4.61%。 针对此次配售新股的原因以及所得款项的用途,信达生物表示,锚定"成长为国际一流的生物制药企 业"的长期愿景,公司正步入全球创新的新成长周期。创新管线的全球化布局已逐步成为公司潜在的重 要增长引擎,并展现出其核心竞争力。 信达生物认为,本次配售事项将更好地支持公司的全球化布局,并赋予本公司在管线开发上更多支持和 灵活性。这将有助于充分挖掘并加速实现公司丰厚管线的价值潜能,为公司与股东创造可持续的长期回 报。因此,董事认为,配售事项符合本集团及股东的整体利益。 本次配售事项所得净款项中,约90%(即约38.39亿港元)用于推进公司临床及临床前重点 ...
创新药持续走高,如何把握上车机会?
Sou Hu Cai Jing· 2025-06-25 06:36
创新药重回聚光灯下。 今年以来,医药板块表现亮眼,尽管近期有所回撤,但自4月9日反弹开始,在市场震荡中走出了独立行情。A股、港股创新药更是持续走强,在经历过四年 医药调整煎熬后,随着行业的修复期开始,不仅是医药主题产品关注度陡增,据公募一季报,机构加仓医药生物产业链相关标的。 | 夜易养商 | | 报告期: | 2025 1 | 一季 > | 宣传 V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交易佣金(汇总) | 0 | | | | | | | | | | | | 交易佣金(明细) | B | 序号 | 代码 | 57 名称 | 57 报告期 57 | 定期报告实际披露日期 | 57 | 持股机构家数 7 | 持股数量(万股)了 | ↓持股市值(万元) | 占流通A | | 交易佣金统计(按基金)日 | | 1 | 688578 SH | 艾力斯 | 2025-03-31 | 2025-04-24 | | 26 | 2.221.5594 | 189.499.02 | | ...
以创新药为主线,关注出海机会——2025下半年港股医药投资策略
2025-06-23 02:09
以创新药为主线,关注出海机会——2025 下半年港股医 药投资策略 20250620 摘要 港股医药板块估值修复明显,中位平均估值约为 15-16 倍 PE,流动性 显著改善,融资环境向好,恒瑞成功实现 A+H 两地上市并募集约 100 亿港币资金,但需关注近期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回调。 创新药和 FIMA 板块表现突出,受益于活跃的 BD 交易及热门领域如双 抗、ADC 等。创新药板块收入同比增速超过 40%,利润亏损收窄,龙 头公司盈利趋势显现,但其他子行业增速相对偏弱。 中国药企 BD 交易活跃,交易数量和金额显著提升,截至今年年初,交 易金额已超过 460 亿美元,以里程碑金额为主。三生与辉瑞、 BioNTech 与 BMS 达成重磅合作,首付款金额超预期。 国产创新药出海商业化加速,已有 8 款获 FDA 批准。百济神州泽布替尼 全球销售额超 20 亿美元,和黄医药伏奎替尼与武田合作,金斯瑞 CAR- T 产品海外放量,但部分产品销售额环比下降。 中国药企在 P1、PD-1 VEGF 双抗领域表现活跃,ASCO 会议上数据亮 眼,信达 IBS363、科伦 TOP2 等产品展示创新实力。医保局有望出台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A股或迎创新药企上市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6月18日,"证监会发布"官微显示,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宣布,将更好发挥科创 板"试验田"作用,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统筹推进投融资综合改革和投资者权益 保护,加快构建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 其中,"1"指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且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更加精准服 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的优质科技企业,同时在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揭 示、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方面做出专门安排。 "6"涵盖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投资者制度,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在审未盈利科技企业面向老股 东开展增资扩股等活动,完善科创板公司再融资制度和战略投资者认定标准等6项改革措施。 对此,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资本市场是落实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的工具, 监管层的重要表述是在落实中央政策要求,释放出对科创企业的重磅支持信号,其核心在于通过扶持优 质企业、助力产业链发展,实现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首要目标。在此目标导向下,法规设定的各类条件 需遵循'若无法满足目标则应修订法规'的基本原则。" ...
药企扎堆港股IPO:上市热潮难掩“造血焦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利明上海报道 翰思艾泰也在招股书中坦言,"自成立以来,我们一直面临重大净亏损,预计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 将继续录得净亏损,并可能无法实现或维持盈利。"与此同时,翰思艾泰还背负着高额研发成本,2023 年和2024年研发成本分别达4670万元、7470万元,呈逐年上升趋势。 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市场迎来强势反弹,开启新一轮上涨行情。数据显示,截至6月16日,恒生港股 通创新药精选指数(HSSCPB)年内累计涨幅达71.83%,与去年同期20.74% 的跌幅形成鲜明对比;港 股创新药ETF(159567)亦实现67.16%的可观增长。二级市场的持续回暖,为众多谋求上市的药企带来 新机遇,港股IPO市场掀起热潮。 仅6月以来,包括翰思艾泰、维立志博、银诺医药、东阳光药、长风药业、和美药业、轩竹生物在内的 七家本土药企相继递表赴港。此外,泰德医药、药捷安康也顺利通过港交所聆讯,即将叩响资本市场大 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递表上市的药企中,翰思艾泰、维立志博、银诺医药、和美药业、轩竹生物仍处于 亏损状态。其中,前三家药企为2024年底递表失效后的再次更新。而长风药业、轩竹生物曾谋划A股 IPO未 ...
中国创新药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将获系统性价值重估?
本报记者 张晓玉 5月份以来,国内创新药BD交易迎来爆发期。5月20日,三生制药宣布与辉瑞达成的60.5亿美元授权协 议。根据协议,三生制药将获得12.5亿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 程碑付款(潜在总金额高达60.5亿美元)。此次12.5亿美元首付款也刷新了国产创新药License-out(对 外授权)的最高首付款纪录。 此外,5月份包括石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药集团")、信诺维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靖因药 业(上海)有限公司等药企,也相继宣布高额BD交易,首付款在1500万美元到1.8亿美元不等。 石药集团6月13日宣布,与全球生物制药巨头阿斯利康签订战略研发合作协议,双方将利用石药集团的 AI引擎双轮驱动的高效药物发现平台,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根据协议,石药集团将获得1.1 亿美元预付款,并有机会获得高达16.2亿美元的研发里程碑付款和36亿美元的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基 于产品年净销售额的个位数销售提成。 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也透露,多个产品从年初就收到了合作意向,今年将至少有1个重量级的License- out交易落地。 6月份以来,创新药板块加速上涨。不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