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 Ji Ri Bao

Search documents
“时间疗法”开启健康管理新途径
Ke Ji Ri Bao· 2025-08-27 00:52
最近,德国"人体时钟"公司推出了一种"头发生物钟检测服务",引发广泛关注——只需采集几根带 毛囊的头发,经过实验室分析,就能推断出人体内部时钟与平均节律的偏差。 与此同时,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弗朗西斯·列维团队即将通过临床试验,探索个性化给药时间对癌 症疗效的提升作用。 这些进展意味着,人类对生物钟的调控与利用已从基础研究迈向临床与生活应用。 时钟基因研究揭示节律奥秘 人体的"昼夜节律"虽早已广为人知,但其深层机制直到近年来才被逐渐揭开:人体内每个细胞都存 在独立"时钟",由一组时钟基因调控。这些基因通过产生周期性波动的时钟蛋白,影响着体内大量基因 的活动。 201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约翰·霍根施团队在实验中发现,小鼠体内43%的基因表达 具有明显节律性;同时,美国100种畅销药物中,有56种的靶向蛋白活性会随昼夜节律波动。这一成果 有力支持了"时间疗法"实施的可能性——即根据人体内部时间调整治疗方案,让药物在最有效、副作用 最小的时段发挥作用。 时间疗法临床应用显潜力 时间疗法的潜力在癌症治疗中率先显现。受传统医药理论启发,列维团队早在1990年就开展了临床 试验:让晚期卵巢癌患者分别在早上6点与 ...
“拇指越长,脑子越大”是真的吗
Ke Ji Ri Bao· 2025-08-27 00:52
当我们用拇指和食指灵巧地捏起一枚细小的图钉,或是稳稳地握紧一支笔写下名字——这些看似简 单的动作,背后却藏着人类数百万年进化的秘密。现在,科学家们发现:我们灵活的拇指和聪明的大 脑,可能是一起"长大"的。 一项令人惊叹的新研究揭示了一个惊人的规律:在灵长类动物中,拇指越长,大脑就越大。这不仅 发生在人类身上,还贯穿了从狐猴、猴子到猩猩的整个灵长类家族。 这项由英国雷丁大学主导的研究,分析了94种灵长类动物——包括现存物种和珍贵的化石记录,时 间跨度长达数千万年。科学家们测量它们的拇指长度与身体比例的关系,并对比其脑容量。结果发现: 那些拥有相对更长拇指的物种,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更大的大脑。 最让人意外的是,管这事的,不是大脑的"运动区",而是"思考区"! 科学家原本猜测,灵活的手指应该和负责协调动作的小脑有关——毕竟小脑就像身体的"指挥官", 管着平衡和精细动作。 但研究结果出乎意料:真正随着拇指变长而增大的,是大脑中的新皮层——也就是我们进行思考、 感知、计划和意识活动的"高级指挥部"。这意味着,灵长类动物发展出灵巧双手的过程,不只是"学会 动手指"那么简单,而是推动了认知能力的整体飞跃。 这些看似微小的探 ...
AI诊疗掀起医院内外变革
Ke Ji Ri Bao· 2025-08-27 00:52
Core Insights - The AI-native hospital Tianhe program aims to transform healthcare delivery by shifting from a "service finds people" model to a "people find service" model, enhancing proactive collaboration in medical care [1] - The program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Tianjin's Haihe Hospital and is expanding to other hospital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promoting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in medical practices [1] Group 1: AI Integration in Clinical Settings - The AI system assists doctors by automatically retrieving patient data and generating structured medical records, significantly reducing the time spent on data retrieval by at least 5 minutes per patient [2][3] - The AI system utilizes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o understand clinical intentions and integrates various data sources, effectively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 of fragmented medical data [3] - The implementation of AI has led to an increase in daily patient consultations and improved completeness of medical records within three months [3] Group 2: Risk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 The AI system acts as a "risk observer," providing real-time alerts for patient conditions, allowing for proactive risk management rather than reactive responses [5][6] - The system can perform real-time risk assessments for up to 1,000 hospital beds, conducting evaluations three times a day across more than 20 indicators, which was previously challenging [7] -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data sources enables the system to automatically generate intervention suggestions based on real-time patient data, enhancing patient safety [6] Group 3: Out-of-Hospital Monitoring - The AI system extends its monitoring capabilities beyond hospital walls, allowing for continuous patient management through wearable devices and home monitoring tools [8] - Nearly 10,000 high-risk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are now under this "boundary-less" management model, resulting in a 20% reduction in readmission rates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year [8] -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AI-native hospital system is to integrate intelligent solutions throughout the healthcare process, ensuring accessible quality services for all [8]
研究发现一种蛋白与不孕症和癌症有关
Ke Ji Ri Bao· 2025-08-27 00:52
研究显示,在精原干细胞中,STAG3并未缺席,而是与RAD21蛋白结合,形成新的STAG3-黏连蛋 白。实验表明,如果小鼠缺少STAG3,这些干细胞就无法顺利发育成精子,最终导致生育问题。 团队在人类数据中发现,STAG3在免疫B细胞和B细胞淋巴瘤中也高度表达。阻断STAG3会让淋巴 瘤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下降。这表明STAG3可作为未来癌症研究的潜在靶点。 科技日报北京8月26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25日发表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杂志上的论文,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一种STAG3-黏连蛋白能像"DNA组织者"一样,帮助精原干细胞(产生精子 的干细胞)建立独特的基因结构。如果缺少这种蛋白,小鼠将无法正常产生精子,从而出现不育。研究 还发现,这一蛋白在人体部分免疫细胞和血液癌症中高度活跃,阻断它能减缓癌细胞生长。这一发现为 治疗不孕症和某些癌症带来了新的可能。 如果把DNA想象成一条很长的线,那么,每个细胞都携带大约两米长的"线",而且这些"线"需要被 整齐地折叠在微小的细胞核里。这种折叠高度有序,还存在一种称为"隔离层"的特殊边界,将不同区域 分隔开来。 团队发现,环状蛋白质复合物,即黏连蛋白,是建立 ...
供能“量足价稳” 用能“逐绿前行”
Ke Ji Ri Bao· 2025-08-27 00:46
"'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变化的国际国内能源形势,我们端牢能源饭碗,走出了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中 国之路,为世界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8月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 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表示。 去年全国发电量占全球1/3 "'十四五'是能源供应更足、韧性更强的5年。"王宏志介绍,"十四五"前4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已达 到"十三五"5年增量的1.5倍,预计5年新增用电量将超过欧盟的年度用电量。 王宏志谈道,通过加快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我国有效满足了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2024年全国发电 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1/3,能源生产总量折合约50亿吨标准煤,占比超全球1/5,保障了能源供 应"量足价稳"。 与此同时,能源消费"逐绿前行"。王宏志表示,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全国能源消费 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预计将超额完成"十四五"确定的20%目标,煤炭占比每年减 少1个百分点,这"一增一减"大大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含绿量"。 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行业科技创新跑出了'加速度',取 ...
哈尔滨工业大学有了AI辅导员
Ke Ji Ri Bao· 2025-08-27 00:28
同时,"工小星"具备实时信息获取能力,及时为学生提供最新校园信息,还能充当学生学习深造和求职 就业的"智能向导",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基本情况和研究方向,获取职场信息,提供求职指导。 日前,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AI辅导员"工小星"正式上线。这名24小时在线的"全能助 手",搭载了哈工大自主研发的情感计算技术,不仅能听懂学生需求,还能抚慰学生情感。 "工小星"构建了一个覆盖校规校纪、学业支持、校务服务、校园文化等与学生相关的30多个方面的语料 库,累计包含2万余个知识模块,能够提供教学、科研、就业等20多个领域信息,为学生解读政策、提 供服务、供给资源。 针对基础咨询类问题,"工小星"可启用角色化智能导引应答机制,高效响应,让学生"需求"零等待;针 对情绪疏导与压力缓解需求,"工小星"可启用情感化智能陪伴应答机制,深度共情,让学生心灵有停靠 港湾;针对校内复杂流程咨询需求,"工小星"可启用检索增强生成方案,精准指引,让学生"办事"有明 确方向。 "快要期末考试了,还有好多科目没复习……"哈工大人文社科学部2023级本科生李若溪在聊天页面输入 她的烦恼,"工小星"很快给出回复,帮助她理清了复习的方向。 ...
植物性饮食能显著降低“共病”风险
Ke Ji Ri Bao· 2025-08-27 00:27
世界卫生组织将"共病"定义为"同一个体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需要长期医疗照护的慢性健康问题"。目 前,共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的公共卫生挑战,尤其见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植物性饮食指 多摄入水果、蔬菜、全谷物、豆类等食物,减少肉类及肉制品摄入。 该研究基于两项大型欧洲队列(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和英国生物银行)数据,整合了来自意大 利、西班牙、英国、德国、荷兰和丹麦六国的数据,进一步证实植物性饮食模式对多种慢性病发生具有 影响。数据显示,坚持植物性饮食程度较高的人群,其共病风险相比坚持程度较低者降低了32%。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韩国庆熙大学和法国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科学家联合开展了一项大规模跨国研究,对 来自6个欧洲国家、年龄在37—70岁之间的40余万名参与者的饮食习惯与疾病发展轨迹进行了调查。综 合分析表明,植物性饮食能显著降低癌症与心脏代谢疾病"共病"发生风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 期《柳叶刀·健康长寿》杂志。 研究还发现,无论中年或老年群体,植物性饮食均表现出保护效应。在6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成年人中, 饮食中植物性食物占比越高,罹患癌症与心脏代谢共病的风险越低。 研究团队强调,该成果不仅表明植 ...
辽宁新窑变光伏项目通过验收
Ke Ji Ri Bao· 2025-08-26 10:42
8月21日,记者从辽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港集团")获悉,位于大连港大窑湾港区汽车码 头的新窑变4053千瓦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以下简称"新窑变光伏项目")日前顺利通过验收。 新窑变光伏项目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公司投资,利用大连汽车码头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大连汽车码头公司")车库屋顶资源,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项目今年3月开工,6月实现 并网发电,运营期内,预计每年可供应约560万千瓦时绿电,节约标准煤1380吨,减少烟尘排放120千 克、二氧化硫排放553千克、氮氧化物排放832千克、二氧化碳排放4536吨,环境效益显著。 大连汽车码头公司工程部相关负责人李欣刚介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公司全力配合光伏设备的安装与 调试工作,科学调配生产作业时间以保障光伏组件安装,并安排专业人员全程保障施工安全。 ...
人工分子能模仿自然光合作用,为太阳能转化为碳中和燃料开辟新路径
Ke Ji Ri Bao· 2025-08-26 04:35
这一分子成功实现了多电荷分离与储存这一核心功能。团队成员表示,他们已经识别并实现了整个拼图 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项研究深化了人们对人工光合作用中电子转移机制的理解,也为未来设计更高效、更接近自然系统的 太阳能燃料转化技术奠定了基础。其成果能为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开辟新路径,推动人类向绿色、碳中和 的能源目标迈进。(记者张梦然) 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分子,是此次实现人工光合作用的关键一步。该分子由5个功能单元串联组成,每 一部分承担特定任务。分子的一端包含两个可释放电子的单元,在失去电子后带正电;另一端有两个可 接收电子的单元,获得电子后带负电;中间则是吸收光能、启动电子转移反应的核心结构。 团队采用两步光照的方法实现四电荷的存储:第一道闪光激发分子,触发电子转移,产生一对正负电 荷,并分别迁移到分子两端;随后第二道闪光再次引发相同反应,使分子最终携带两个正电荷和两个负 电荷。这种分步激发机制使得该过程可以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进行,接近自然阳光的强度,而此前类似 研究往往依赖高强度激光,难以应用于实际环境。 更重要的是,这些分离的电荷在分子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持续足够长时间,以便参与后续的化学 反应,例如将水分解 ...
“帕克”观测到太阳大气磁重联现象
Ke Ji Ri Bao· 2025-08-26 04:35
Core Insights - The Parker Solar Probe has achieved the first direct observation of magnetic reconnection in the solar atmosphere, confirming a theory proposed 70 years ago, which enhances the ability to predict solar storms [1][2] - Magnetic reconnection is a process where magnetic field lines break and reconnect, releasing significant magnetic energy, which can lead to solar flares and coronal mass ejections [1] - The successful observation was made possible by the Parker Solar Probe's close approach to the Sun and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s solar orbiter [1][2] Group 1 - The Parker Solar Probe, launched in 2018, is the only spacecraft capable of entering the solar upper atmosphere for direct measurements [1] - The probe captured a significant solar eruption on September 6, 2022, allowing for high-resolution imaging and sampling of plasma and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1] - This breakthrough enables scientis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solar energy transfer and particle acceleration,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solar activity prediction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