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Ke Ji Ri Bao
icon
Search documents
超声波头盔可进行无创深部脑刺激 定位精度较传统设备提升约千倍
Ke Ji Ri Bao· 2025-09-09 23:51
此外,该技术也代表了神经科学领域的一次范式转变——以安全、可逆、可重复的方式实现对深部脑结 构的精准调控,为理解大脑功能和开发靶向疗法开辟了新途径。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这款特殊头盔内置256个超声元件,可向大脑特定区域发射聚焦超声波,以调控神经元活动。它还配备 一个柔性塑料面罩,能够稳定头部位置,进一步提升瞄准精度。 研究团队在7名人类志愿者中测试了该设备的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尽管受试者自身未察觉明显变化, 但大脑扫描图像显示出其神经活动发生了显著改变。 最新成果不仅拓展了神经科学研究边界,也为临床治疗带来全新可能。例如,该技术有望革新帕金森 病、抑郁症及原发性震颤等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手段。目前常用的深部脑刺激疗法需进行开颅手术, 存在一定风险,而新型超声系统以相当的精度提供了无创替代方案。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与牛津大学科学家联合开发出一款新型超声波头盔,可在不开颅的情况下精确刺激人 脑深部区域,其定位精度较传统超声设备提升约1000倍,为神经科学研究及帕金森病等脑部疾病的治疗 开辟了新途径。相关成果发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无创调节大脑功能的方法,以加深对脑部工作机制 ...
中德电动汽车竞逐慕尼黑车展
Ke Ji Ri Bao· 2025-09-09 23:51
2025年的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于9月8日在德国慕尼黑拉开帷幕。展会以"'动'悉一切"为主题,强 调展会是移动出行、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全球平台。中德两国车企积极参展,意图引领移动出行新 时代。 据主办方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和慕尼黑展览中心的统计数据,世界各地共有748家展商前来参展,其中 57%来自德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而中国是德国以外参展商最多的国家,共有116家展商来自中国,其 中包括11家中国汽车制造商。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慕尼黑车展是一个展现其进军欧洲市场的重要平台。 而包括特斯拉在内的美国车企和日本主要车企的缺席使得中国车企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例如,宝马推出iX3新电动汽车,这款续航里程达800公里的汽车正将目光瞄准中国市场;奔驰则押注电 动化转型的关键车型GLC EV,支持320kW超快充,WLTP续航超650公里;奥迪发布的纯电双座跑车 Concept C,首次在敞篷车上采用电动伸缩硬顶。 对于德国传统车企而言,这场主场技术秀不仅是对市场压力的回应,更是对豪华车定义权的捍卫。当奔 驰的能量回收系统、宝马的碳化硅技术、奥迪的固态电池相继落地,传统豪华车品牌正通过核心技术创 新重构电动时代的竞争优 ...
封禁中国用户 封不住中国AI产业发展
Ke Ji Ri Bao· 2025-09-09 23:49
目前,为片面维持技术优势、防止他国借鉴其成果,美国绝大多数AI大模型均采取技术闭源的发展路 线。今年7月,据《纽约时报》报道,此前一直坚持开源发展的Meta,也将转向开发闭源AI模型。美国 著名AI政策专家伊桑·莫里克在社交媒体上感叹:"美国基本退出了前沿开源大模型的竞争。" 相比开源,闭源必然不利于技术迭代创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AI市场之一,拥有最齐全的工业门 类、最丰富的AI应用场景,Anthropic"主动退出"中国市场损失的不仅是"几亿美元"的经济利益,更是一 个至关重要、推动技术迭代发展的经验和动力来源。 相比美国,中国AI大模型则一直坚持开源发展理念,不断取得技术突破。今年7月,多家外媒报道称, 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创建的基准测试平台"LMArena"的排名,中国月之暗面、深度探索、 阿里巴巴等企业研制的Kimi K2、DeepSeek R1、Qwen3等开源AI大模型均超越了美国谷歌和Meta的同类 产品。"亚洲科技咨询"网站对此报道称,人工智能的未来或许确实是开源的,并且越来越由中国创新塑 造。 日前,美国人工智能(AI)巨头Anthropic发布公告,宣布将全面禁止中国控股企业使 ...
面向太空旅游的完全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发布
Ke Ji Ri Bao· 2025-09-09 23:47
据该公司副总裁杨浩亮介绍,作为太空科学研究实验平台,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还可用于解决微 重力、空间辐射等空间环境关键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问题,支撑我国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重大战略项 目实施。 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宇航")9日在广州发布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记者 从该公司获悉,这是我国首型面向太空旅游的完全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具备30次以上重复飞行能力,可 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太空旅游服务。 此外,此次发布的力擎一号、力擎二号发动机,是中科宇航自主研制的高性能、轻质化液氧煤油发动 机,采用针栓式喷注器及高转速涡轮泵技术,能为可重复使用火箭一、二级和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 器提供动力。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当日,中科宇航发布了多款火箭及发动机产品。据介绍,力箭二号运载火箭首飞箭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稳 步推进,目前已完成全箭总装,进入总测阶段,计划今年四季度执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轻舟货运 飞船初样试飞船发射任务。力箭二号重型运载火箭采用通用芯级捆绑构型设计,通过集束式回收火箭实 现发射成本的大幅降低,未来将服务国家高密度发射需求,支撑每年60次的高频次发射。力箭三号运载 火箭作为全回收式 ...
“十四五”时期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走深走实
Ke Ji Ri Bao· 2025-09-09 14:35
"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一方面,我国传统产业加快"焕新"。"十四五"以来,相关部门支持46个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 点,累计建成了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到全球的比重超过 了50%。 另一方面,我国新兴产业加速"领跑"。李乐成介绍,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相当于2020年全年的 9.5倍,光伏和风电装备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我国高能级的产业载体也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形成了 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了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科技日报记者 吴叶凡 崔爽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 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 万家…… 9月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关 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 ...
南极生态正在经历突变
Ke Ji Ri Bao· 2025-09-09 10:41
南极曾是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冰封秘境,遥远、纯粹,仿佛永恒静止。但如今,这幅宁静的画面正被 迅速撕裂。 冰盖消融:逼近不可逆临界点 发表在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引发国际媒体广泛关注。来自澳大利亚、南非、瑞士、法 国、德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团队指出,南极正在经历快速且前所未有的"突变性转变":海冰以极快的速度 消融,漂浮的冰架加速瓦解,大陆之上的万里冰原正悄然逼近临界点,连深海中维系地球平衡的洋流, 也渐渐失去了往昔的"力量"。 部分论文作者曾亲赴南极目睹了这些令人震惊的变化。他们认为,这些变化不仅威胁着这片土地上 的生命,更会波及全球,影响延续数年。 南极海冰:消失速度远超北极 全球人为温室效应所产生的热量中90%被海洋吸收。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在卫星监测所得数据的最初35年间,南极海冰覆盖率略有增加,但 在过去十年中,南极海冰面积急剧下降。自2014年以来,南极周围的海冰已从海岸线平均后退120公 里。最显著的减少发生在2023年冬季,海冰覆盖范围远低于以往卫星记录与历史模型的预测,科学家称 这一减少速度"令人震惊"。自那时起,南极海冰范围持续徘徊在历史最低水平附近。 研究显示,过去十年南极冬季海 ...
无惧高压低温极端环境,软体机器人挺进4070米深海
Ke Ji Ri Bao· 2025-09-09 09:22
在4070米深的幽暗海山区,一条长约32厘米、翼展宽约18厘米、重量仅670克的"软体鱼"正在灵活巡 弋。这条特殊的"鱼",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教授李国瑞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电液驱动 深海软体机器人。近日,这项研究成果以"塑化电液软体机器人深海自主翱翔"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 《科学·机器人》上,并同时登上《科学》官网首页的专题报道页面。 将电场力转化为驱动力 深海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未知疆域,是人类探索生命起源、进行资源勘探和研究气候演化等关键问题的前 沿阵地。但探索这片幽暗深渊绝非易事,其高压、低温等极端环境时刻挑战着人类科技的极限。同时, 如何平衡高昂的探索成本、装备的可靠性与深海脆弱生态的保护,也是横亘在科研人员面前的难题。 2022年,李国瑞课题组从麦克斯韦"电致流动"这一经典物理现象中获得灵感,开启了电液驱动深海软体 机器人的研究。团队利用静电场控制介电液体有序流动,成功把电场力转化成了柔性电液单元的驱动 力。 课题组设计的柔性电液单元由薄膜外壳、柔性电极和内部的介电液体组成。在电场力作用下,介电液体 定向流动,能精确驱动柔性电液单元产生可控的形变。团队系统研究了这种柔性电液单元在高压、低 ...
“十四五”科技成就|中原大地交出自主创新精彩答卷
Ke Ji Ri Bao· 2025-09-09 09:22
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通过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小麦抗病新品种。"我们培育的小 麦品种'郑麦379',自2019年起,连续4年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小麦品种,百亩方平均亩产达到 733.17公斤。更可喜的是,我们主持完成的'小麦优质高产亲本材料创制与郑麦379等品种选育应用'项目 还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介绍,像"郑麦379"这 样的优质品种,河南已培育出14个,累计推广超1.2亿亩。河南农业大学研发的玉米新品种"YD268", 不仅创下亩产1182.92公斤的高产纪录,其技术转让费还高达2680万元,刷新了全国玉米品种转让的纪 录。 在神农种业实验室,芝麻抗落粒基因被成功"锁定"。全球首个宜机收芝麻品种"豫芝NS610"解决了芝 麻"一碰就落"的千年难题。"新品种使机收损失率从30%降到5%,机收效率较人工提高50倍,较普通品 种增产20%以上。"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张海 洋告诉记者。 初秋的中原大地,处处涌动着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田间地头,智能农机穿梭作业,凭借北斗导 航实现精准定位;车间 ...
捷龙三号“一箭11星”海射成功
Ke Ji Ri Bao· 2025-09-09 09:22
这是捷龙三号运载火箭的第7次发射,也是该型火箭为满足吉利星座快速组网需求执行的第2次发射任 务。(记者付毅飞 张强 通讯员李宸) (摄像:安迪、司文馨、王亚鹏;摄影:郭金祺)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火箭采用四级固体发动机串联布局,主要用于发 射太阳同步轨道和近地轨道航天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约为1.5吨。 9月9日03时48分,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吉利星座 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
科技新观察|寻找未来城市的科技坐标
Ke Ji Ri Bao· 2025-09-09 09:22
前不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 民城市"目标。 8月2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作为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首份关于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意见》从优化城市体系、培育发展动能、增 强安全韧性、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等多个维度提出具体要求,勾勒出未来城 市的模样。 城市,何以现代?科技,如何为民?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带着思考遍访各地,描摹出未来城市之气象, 解析科技如何为城市植入"未来基因"。 联合之城:区域协同 "长板"拼成"整板" 一家成长于安徽合肥的企业,携手上海的研究院所起草行业标准,又与浙江杭州、江苏连云港等地的企 业合作,将科技成果落地为产业现实。安徽云玺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科产融合之路,正是区域协同发展 的生动注脚。 放眼长三角,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 "高效汇集各地科技资源,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可共享科研成果。"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 长曾刚说。 城城入棋,落子成势。沪苏浙皖四地携手,将各自"长板"拼接成一块"整板",畅通区域内要素资源流动 的同时,推动跨省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