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 Ji Ri Bao
Search documents
全球首款类脑智算体“智者一号”亮相
Ke Ji Ri Bao· 2025-10-25 10:01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10月24日,全球首款类脑智算体"智者一号"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布。"智者一号"仅有迷你冰箱大 小,集成了1152个CPU核心、4.8T DDR5内存和204T存储空间,还能将运行噪音控制在45分贝以下,功 耗仅为传统超算设备的十分之一。 ...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Ke Ji Ri Bao· 2025-10-25 01:21
擘画新蓝图,开启新征程。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 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并强调科技创新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为"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 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 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议》从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 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四方面作出部署。"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技术 供给,形成创新的源头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技术供给转化为产业动能,培育新 质生产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提供人才与机制保障,为构建良好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Ke Ji Ri Bao· 2025-10-25 01:21
绘就新画卷,启航新征程。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 任务进行专章部署。 "二十届四中全会突出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摆在国家发展的关键位置, 让人倍感振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 表示,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新提法蕴含战略深意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全会公报中紧密联结、并列为题,是具有深刻 战略意义的创新表述,是党中央在深刻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立足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 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在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于博看来,这一创新表述具有鲜明导向。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促进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升。与此同时,要以强烈 的使命感,用科技创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我国早日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 更大贡献。"陈劲表示,科技创新要更加强调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企业智能化 ...
三峡水库第14次蓄满175米 长江上游水库群蓄水量创历史新高
Ke Ji Ri Bao· 2025-10-24 11:27
根据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计划,科学安排水库蓄水次序。截至10月24日,长江流域58座控制性水库死水 位以上蓄水量达1081亿立方米,再破"千亿"大关,为枯水期补水及春耕生产提供了有效水安全保障。 蓄水工作坚持"预"字当先,提前谋划。在精准预报基础上,及时编制并批复三峡及上游控制性水库蓄水 计划。9月10日,三峡水库以较近5年同期偏高7.2米的水位启动蓄水,为完成年度任务赢得主动。 此外,有关部门充分利用数字孪生等技术成果,动态优化调度,有效应对华西秋雨。蓄水期间,成功拦 蓄9次较大洪水过程,削减洪峰,避免中下游干流超警与库区淹没,实现秋汛防御与蓄水目标双赢。 面对主汛期来水显著偏少、流域旱情严峻的挑战,水利部与长江水利委员会坚持旱涝同防同治,统筹防 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等多目标,实施精准联合调度,最终实现汛后控制性水库基本蓄满,流域 水库群总蓄水量达1081亿立方米,创下历史新高。 在调度过程中,相关部门突出系统思维,科学优化水库运行。针对偏旱形势,三峡水库实施3次保灌溉 补水,累计补水72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沿江城市及中下游5558万亩农田灌溉;主汛期提前将水位消落 至152米左右,预留约38亿立方米抗 ...
溶瘤病毒疗法:打造“生物战士” 精准攻击肿瘤
Ke Ji Ri Bao· 2025-10-24 09:24
现代的溶瘤病毒疗法,并非简单利用野生病毒,而是基于基因工程技术,对病毒进行精心改造和"武 装",以使其实现"双重特异性"。 基因改造可以使病毒特异性地在肿瘤细胞内部复制增殖,而对正常细胞秋毫无犯。这通常是利用肿瘤细 胞特有的信号通路来实现,如肿瘤细胞特有的抑癌蛋白信号通路的缺失,让某些病毒得以在其细胞内复 制。此外,改造还会赋予病毒产生"溶瘤"效应的能力,即导致肿瘤细胞裂解死亡,并释放出大量的肿瘤 抗原和新生病毒颗粒,向机体免疫系统"拉响警报",招募大量免疫细胞前来围剿肿瘤细胞。 "如果病毒没有经过这些改造,不仅会导致身体感染,而且肿瘤细胞杀灭效果差、成本收益比极低。通 过对病毒基因进行优化改造,丰富病毒基因的功能元件,可以在保留其激发免疫反应能力的同时减少其 对身体的危害。"张宏伟说。 业内认为,溶瘤病毒疗法具有多重杀伤机制,不易耐药。与传统靶向药针对单一靶点不同,溶瘤病毒通 过直接裂解和激活免疫双重途径攻击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很难同时对所有机制产生耐药,这就降低了治 疗失效的风险。 "我们在国际上首创了全新的颅内注射方式,让溶瘤病毒疗法在治疗脑部肿瘤疾病方面更具便利性。"首 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副院长张宏 ...
新型磁刺激治疗方案有助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状
Ke Ji Ri Bao· 2025-10-24 01:12
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韩云毅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科研人员合作,深入揭示了一种新 型磁刺激——个体化加速间歇性θ波刺激改善阴性症状的神经机制,同时开展了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研 究。研究共纳入80名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人员将其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和伪刺激组。 真刺激组接受为期10天的个体化加速间歇性θ波刺激治疗,每天刺激4次,每次1800个脉冲。伪刺激组与 真刺激组做相同的治疗流程,但刺激器不产生任何磁刺激。 对比结果显示,真刺激组在治疗后的第4周,阴性症状显著减轻,其效果明显优于伪刺激组。两组 的响应率(即阴性症状缓解50%以上的人群)分别为77.5%和17.5%。真刺激组的阴性症状评分比伪刺激 组平均值降低了4.10分,效应量达到0.83,属于中等至高度的治疗效果,且疗效在3个月的随访期间仍然 显著。此外,研究还发现,真刺激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左侧颞中回神经活动降幅显著,且中脑与颞中 回之间的功能连接也相对减弱。这些神经活动的变化与阴性症状的改善密切相关。 从实验结果来看,该治疗方案有效改善了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 选择。 下一步,韩云毅还将计划开展更大样本量的多 ...
创新方案避免重复穿刺给药
Ke Ji Ri Bao· 2025-10-24 01:12
以往每一次溶瘤病毒给药都需对脑肿瘤患者脑部进行穿刺注射,不仅会造成额外脑部损伤,且每次 注射都要单独开展手术,让患者身体与心理承受双重压力。 为破解这一难题,团队创造性设计出"囊式通道"治疗方案,为脑肿瘤患者带来新选择。张宏伟解 释,治疗时只需通过一次手术,在患者皮下置放一个小囊,再用连接管将小囊与肿瘤精准连通;后续每 次给药,无需再进行脑部穿刺或额外手术,只需将溶瘤病毒药剂注入小囊,药剂便可通过连接管直达肿 瘤部位。这种方式既避免了重复穿刺对患者脑部的反复损伤,又减少了手术次数,极大减轻了患者治疗 负担。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副院长张宏伟教授团队的研究不仅展示了溶瘤病毒疗法的安全性,而且 还创新性地采用了"囊式通道"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痛苦和治疗负担。 在溶瘤病毒治疗中,免疫系统易将病毒视作外来物清除,大幅缩短其攻击肿瘤的有效周期,因此临 床往往需要通过重复给药来保障疗效。 ...
遗传性罕见病综合防控有了新模式
Ke Ji Ri Bao· 2025-10-24 01:12
科技日报讯 (记者俞慧友 通讯员刘新云)10月22日,记者从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获悉, 该院生殖与遗传团队基于长沙在全国率先开展的以家庭为单位的"遗传性罕见病综合防控健康民生项 目",形成了遗传性罕见病防控的"长沙模式",该研究成果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人类遗传学和基因 组学进展》。 依托项目,团队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发现"家庭三人同时检测"是提高诊断率的关键因素,而单人检测 则可能导致漏诊。这一发现为未来罕见病检测策略的优化提供了关键依据。 此外,项目首次在中国大人群中提出并实施了"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家系调查—基因检测—生殖 干预"遗传性罕见病防控的"长沙模式",从婚检和孕检人群入手,实现生育人群全覆盖的目的,社区人 员通过培训高效识别疑似罕见病高风险家庭,结合遗传检测明确罕见病高风险家庭,并对之进行生育指 导,有效阻断了遗传性罕见病的代际传递。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可及性好的遗传性罕 见病综合防控模式,其不仅填补了医疗资源匮乏地区遗传性罕见病诊断与管理的空白,也为全球贡献了 遗传性罕见病防控的"中国方案"。 罕见病种类超过8000种,尽管单一病种发病率低,但罕见病种类多,总体人群患病率超过 ...
打造“生物战士” 精准攻击肿瘤
Ke Ji Ri Bao· 2025-10-24 01:12
"我们在国际上首创了全新的颅内注射方式,让溶瘤病毒疗法在治疗脑部肿瘤疾病方面更具便利 性。"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副院长张宏伟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详细解读了团队与合 作者近日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一项新成果。该研究首次展示了新型溶瘤病毒(Ad-TD-nsIL12)治 疗儿童弥漫内生型桥脑胶质瘤(DIPG)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手术切除、化疗、放疗被称为肿瘤治疗的"三板斧",但传统疗法往往伴随严重副作用,且难以彻底 清除肿瘤细胞。而溶瘤病毒疗法则是利用病毒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攻击,抑制肿瘤生长,副作用相对 较小。 业内普遍认为,溶瘤病毒疗法正在成为有望临床"破茧"的具有颠覆性的新兴肿瘤治疗策略之一。 此次刊发论文中用到的溶瘤病毒经过了巧妙的设计。它以人5型腺病毒(Ad5)为基础进行改造, 由英国玛丽女王伦敦大学医学院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首席科学家王尧河教授团队完成。 这是目前最理想的溶瘤病毒之一。王尧河介绍,团队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发现,删除病毒E1A-CR2基 因片段,不仅有利于病毒在肿瘤细胞中复制,提高靶向性,而且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删除E1B- 19K基因片段,有利于增强病毒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
蒲公英纳米探针:敏锐捕捉癌症“蛛丝马迹”
Ke Ji Ri Bao· 2025-10-24 01:12
Core Insights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a "dandelion-like nanoprobe detection platform" by a research team led by Professor Zhang Yan from Qilu Normal University, aimed at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 tumor marker detection for early cancer screening [1] Group 1: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 The dandelion-like nanoprobe detection platform is inspired by the seed dispersal mechanism of dandelions, providing an innovative solution for detecting trace molecules in life sciences [1] - The platform utilizes magnetic microparticles and gold nanoparticles, where the former carries specific DNA sequences to identify the "troublemaker" molecule FTO, and the latter is designed to release fluorescent signals upon detection [2][3] - The detection mechanism allows for the amplification of signals, enabl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even minimal amounts of FTO, thus enhancing the sensitivity of cancer detection [3] Group 2: Clinical Applications -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research is to simplify early cancer screening to a level comparable to blood glucose testing, allowing for the detection of elevated FTO levels as potential early cancer signals [4] - The platform can be applied in various scenarios, including the detection of purified FTO, analysis of cell lysates, and tissue sample extracts, meeting diverse needs for inhibitor screening and clinical diagnosis [4] - By detecting FTO activity in blood, the platform aims to identify latent cancer cells and potentially use FTO inhibitors to restore the function of tumor suppressor genes, thereby inhibiting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