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Ke Ji Ri Bao
icon
Search documents
衰老过程中男性大脑萎缩速度快于女性
Ke Ji Ri Bao· 2025-10-16 23:31
Core Insights - A study publish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reveals that during aging, men's brains exhibit more significant volume reduction and a faster atrophy rate compared to women [1] Group 1: Research Findings - The research team from the University of Oslo analyzed MRI brain scans from 4,726 healthy participants, totaling 12,500 scans, with each participant undergoing more than two scans over intervals of three years [1] - Men showed a notable volume decrease in various brain regions, such as the postcentral cortex,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processing touch, pain, temperature, and body posture, with an annual atrophy rate of approximately 2.0% for men compared to 1.2% for women [1] -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men age faster and have a shorter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1] Group 2: Implications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 Understanding the natural aging process of a healthy brain can enhance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s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1] - If Alzheimer's disease is related to these changes, faster atrophy should be observable in critical areas of the female brain, such as the hippocampus and precuneus, but the study did not find such phenomena [1] - The complexity of Alzheimer's disease etiology indicates that age-related brain atrophy alone is insufficient to reveal its mechanisms [1] Group 3: Gender Differenc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 Th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higher incid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women may be linked to differences in lifespan or disease susceptibility rather than brain volume changes [1] - After adjusting for education levels, the atrophy rate in certain male brain regions was no longer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in females [1] - When comparing men and women with the same life expectancy (rather than age), the rate of brain decline was found to be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
渗透能将成可再生能源新“潜力股”
Ke Ji Ri Bao· 2025-10-16 23:31
河水与海水盐度不同,由此产生的渗透能正成为一种潜力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其发电原理是利用渗透膜 分隔淡水和咸水,通过产生的渗透压驱动涡轮发电。这种方式无污染、零碳排放,且不受天气影响,能 够全天候持续供电。2009年,挪威国家电力公司在托夫特建成全球首座渗透能发电装置,实现了人类首 次对该能源的实际应用。不过当时受技术所限,发电能力有限。 世界经济论坛网站已将渗透能发电列为2025年十大值得关注的新兴技术之一,并在稍早时间的报道中指 出,纳米流体学与膜技术的最新突破,有望推动渗透能走向商业化。据迪拜未来基金会估算,渗透能未 来或可满足全球近五分之一的电力需求,年发电潜力高达5177太瓦时。 技术进步加速商业化进程 自20世纪50年代起,渗透能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到70年代,人们开始尝试利用这种能源, 但由于当时用于产生离子电流的膜效率较低,只能产生少量电力,因此未能实现商业化。 多方竞逐蓝能市场 Sweetch能源公司表示,正积极在北美和亚洲等地探索类似的开发机遇,这些地区均拥有丰富的渗透能 资源。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也有多家机构正致力于推广渗透能应用。日本首座渗透能发电厂于今年8月5日在 西南部的福 ...
管住AI造假 留住社会信任
Ke Ji Ri Bao· 2025-10-16 23:29
为解决AI生成内容以假乱真的问题,今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该 办法明确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必须添加显式标识"亮明身份",同时鼓励添加数字 水印等隐式标识,让公众明确知道哪些内容可能源自AI生成。既然已有规定,有关部门就应加大监管 和执法力度,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平台和个人依法查处,形成震慑。此次北京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相关案 件,就开了个好头,释放出对"AI造"加强监管的强烈信号。 知名央视主持人现身网络直播间?竟然还播报起虚假广告?近日,北京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了首例利用人 工智能(AI)技术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的案件。北京一公司在直播中宣称其产品能够治疗多种疾病,而 实际该产品仅为普通食品,不具备疾病治疗功能。此外,直播中还出现了知名央视主持人的形象,经鉴 定,该形象完全是利用AI技术伪造生成。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AI换脸"的技术门槛大幅降低,如今仅凭一张图片、一段声音,就能 生成高度逼真的伪造视频。这让一些不法商家心生歹念,利用AI深度伪造科学家、医生、运动员、演 员等知名人士的面容和声音,炮制出一个个AI"李鬼"。 这类新型违法行为不仅侵犯了被仿冒者的 ...
我国电力可靠性实现跨越式发展
Ke Ji Ri Bao· 2025-10-16 12:11
科技日报记者 都芃 10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2025年电力行业可靠性高质量发展暨电力可靠性管理40周年主题论坛在北京举办。 会议以"筑基四十载,可靠致未来"为主题,来自政府部门、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和设备制造企业的35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回顾总结了我国可靠性管理40年 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凝聚行业共识、促进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电力可靠性管理高质量发展。 中电联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在致辞中表示,40年来,伴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可靠性管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吸收消化到 不断创新的探索过程。在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电力可靠性水平大幅提升,体系日益完善,成就令人瞩目。相较1985年,2024年我国主力燃 煤机组年平均非计划停运次数从6.22次下降到0.6次;同比1991年,2024年全国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由94.55小时/户减少到6.71小时/户,全国用户平均供电可靠 率达到99.924%;我国220千伏及以上变压器可用系数保持较高水平,直流系统能量可用率近五年保持在95.6%以上,普遍优于国际同类水平。他表示,中电 联在相关政府部门指导下,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管理 ...
“钢铁粮道”贯通南北,科技守护中国饭碗
Ke Ji Ri Bao· 2025-10-16 08:15
码头控制室内,只见工作人员轻点鼠标,通过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远程操控着这一切。 "我们过去需要多人投入卸船作业,如今只需两名工作人员在屏幕前远程操控。"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南 沙粮食通用码头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威表示,这套系统不仅让港口整体效率提升了20%,更实现了与腹 地铁路站场、公路货运信息的实时联动。 十月的广州南沙港,巨轮泊岸,塔吊林立。一艘来自北方的十万吨级货轮正在卸货,每小时8000吨的粮 食通过现代化输送系统源源不断地进入筒仓。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科技日报记者日前跟随中粮集团来到广州调研,看到科技正让传统的粮食物流 焕发新生,守护着国民饭碗的安全。 "十四五"期间,中粮科工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物流多式联运高效衔接装备研发与示范"项 目。 在广州南沙港粮食通用码头,科技创新成果得到集中体现。单个浅圆仓每小时粮食出仓能力高达2000 吨,这是国产2000吨/小时的高效物流设备首次大规模应用。 在卸船码头,7万至10万吨级的泊位每小时综合接卸能力高达8000吨,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33吨粮食"登 陆",年中转能力近1600万吨,足以满足一座超大城市一年的口粮供应。 北粮南运高效协同 在拥 ...
发掘科学知识与公众兴趣的“最大公约数”——二〇二五年东湖论坛“科普图书创作与传播”主题分论坛举办
Ke Ji Ri Bao· 2025-10-16 08:15
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人工智能革命ChatGPT如何成就新一波未来趋势》一书以16.7万册的销量,成 功登顶我国成人科普畅销书榜首。"从数据中我们其实能发现,今年的科技'大爆发'让大众有点'措手不 及',人们在茫然中希望能够尽快掌握这样的新知识。"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艳平通过一 组客观数据,剖析了当下大众喜爱的科普内容方向。 "有流量的地方就有渠道,就是我们的战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副总编辑肖伊就当下科普图书的传 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传播渠道的变化改变了读者阅读习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更喜欢碎片化 阅读和互动性体验,对内容趣味性和文学性的要求也很高,这都为我们提供了变革思路。" 35家出版社、近1000本优质科普图书,题材涉及量子计算、自然动植物科学、大国工程科普……此次论 坛同期举办的优秀科普图书作品展,是行业内少有的科普小类主题图书展。 厚植科普沃土,放飞科学梦想。10月15日,2025年东湖论坛"科普图书创作与传播"主题分论坛延续去年 的期待,今年在武汉再次如约举办。 数智时代纷乱复杂的信息洪流光速奔涌,有的放矢的科普工作重要性愈发凸显。今年以来,人工智能技 术应用不断下沉,深刻 ...
科学家用人类干细胞构建出“类血细胞”,成功模拟胎儿血液发育过程
Ke Ji Ri Bao· 2025-10-16 08:15
新人类胚胎样模型重现了器官和血液系统最初形成阶段。显微镜下观察到,这些结构在培养第2天就已 自组织形成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这是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发育的三大基础胚层。到第8天,模型 中出现了跳动的心脏细胞,这些细胞在真实胚胎中将最终发育为心脏。第13天,团队观察到明显的红色 血斑,进一步证实了功能性血细胞的生成。他们还验证了这些造血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多种血细胞类型, 包括关键的免疫细胞。 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用人类干细胞构建出"类血细胞",这些三维胚胎样结构能够模拟人类早期发育的多 个关键阶段,包括血液干细胞的生成。这种"类血细胞"的结构具备自组织能力,发育约两周后开始产生 血液,在实验室中成功模拟了人类胎儿的血液发育过程。研究结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细胞报告》杂志。 团队表示,当培养皿中首次出现肉眼可见的血红色时,非常令人激动。这一新模型精确复现了人类胚胎 中造血系统的启动过程,揭示了血细胞在胚胎生长中自然形成的机制,为药物筛选、早期血液与免疫系 统发育研究,以及血液疾病的建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尽管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在实验室中生产人类血细胞的能力,标志着再生医学迈出了关键一步,即利用 患者自身的细胞来修复或再 ...
哈尔滨移动以“数智”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Ke Ji Ri Bao· 2025-10-16 08:15
10月15日,记者走进通河县桦树村便民服务中心,宽大的液晶屏幕上显示着村内路口的监控画面。借 助"慧村管理平台",村内多处重要区域都搭建了高清摄像头,监控画面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实时回传。 近年来,哈尔滨移动发挥网络、技术、数据优势,着力提升乡村数智化水平。 透过一块屏幕可以看到什么?哈尔滨移动通河分公司助力桦树村、青山村打造的"慧村管理平台"可以给 出答案。 与传统广播相比,"云广播"不仅能进行现场喊话,能将文本、短信等内容直接转为广播,还能接入第三 方信息发布平台,并能够实现分层分级管理,自定义播放时间、播放区域,为村民带来政策、法律、农 业生产、农村生活等方面的新信息。更重要的是,"云广播"支持远程操控,通过手机,村干部能直接操 控广播,消息传递迅速了,也为完善农村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了新路子。(记者朱虹 通讯员韩冰) 方寸屏幕包罗万象,以平台为纽带,实现了"上联政府,下联千家万户"。平台设置了随手拍、供需信 息、一卡通查询等便民服务模块,通过数字化的手段,群众只需要一个微信小程序就能足不出户地享受 到各类政务服务,同时也极大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工作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 乡村振兴除了要装满农民的"钱袋子" ...
国产EDA,到底带来怎样的惊喜
Ke Ji Ri Bao· 2025-10-16 08:15
Core Insights - The 2025 Bay Area Semiconductor Industry Ecosystem Expo has showcased the launch of two domestically developed EDA design software by Qiyunfang, a subsidiary of Xinkailai, marking a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in China's high-end electronic design software capabilities [1][3] - EDA software is crucial for chip design, serving as the core toolchain that connects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by enhancing design efficiency and supporting complex systems [2][3] Group 1: Importance of EDA - EDA is referred to as the "mother of chips," essential for transforming abstract circuits into manufacturable chip layouts, impacting the entire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1] - The software plays a key role in optimizing circuit design and validating signal simulations, acting as the "smart brain" of chip design [2] Group 2: Domestic Software Capabilities - The global EDA market has been dominated by three international firms, which hold over 70% market share in China, limiting domestic industry growth [3] - Qiyunfang's EDA software aims to fully replace foreign tools, achieving industry-leading standards in large-scale, complex, and parallel design capabilities [3][4] - The software has been commercially deployed, with over 20,000 engineers providing positive feedback, indicating performance comparable to international leaders [3] Group 3: Highlights of Domestic EDA Software - Qiyunfang's EDA software utilizes a parallel operation model, allowing better collaboration among hardware engineers, with schematic design software supporting 100 concurrent users and PCB design software supporting 20 [4] -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wo EDA products has improved by 30% compared to industry benchmarks, with a 40% reduction in hardware development cycle time and a 30% increase in design success rates [4] - The software is compatible with various domestic operating systems and platforms, facilitating integration with a wide range of ecosystem software [4]
激光绘晶技术实现材料“按需”生长
Ke Ji Ri Bao· 2025-10-16 08:15
晶体几乎无处不在,从电视屏幕、烟雾报警器到超声波设备和声呐系统,它们独特的光学和电学特性支 撑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但在传统的生长方法中,晶体往往在随机时间和位置生成,难以保证质量与一致 性,这一不确定性长期制约着高性能器件的制造。 为解决这一难题,团队借助超快激光技术,首次实现了在纳米尺度上"绘制"晶体。他们选择在实验中生 成卤化铅钙钛矿晶体,这是一类在LED、太阳能电池及医学成像中具有重要应用的材料。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团队发现了一种"绘制"晶体的新方法。这种全新的激光绘晶技术,可在指定时间和 位置"按需"生成晶体,为太阳能电池、LED照明及医学成像等领域提供更精准的材料制造手段。这一突 破性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ACS Nano》杂志。 激光绘晶方法类似于用激光在金属或木材上雕刻图案,不仅能提升晶体制造的可控性,也为能源、电子 和量子技术等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同时,也帮助化学家进一步理解晶体形成这一长期难解的过 程。 通过这种方法,团队可以让晶体在精确的时间和位置生长。他们能坐在显微镜前亲眼观看晶体诞生的第 一瞬间,并能控制它的成长方向。接下来,他们计划进一步使用多种颜色的激光"绘制"更加复杂的晶体 图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