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

Search documents
深度了解自己|那些决定命运的“人生剧本”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7-10 00:14
Core Insights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core beliefs" formed during childhood that influence individuals'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throughout their lives [1][2] - It highlights how negative core beliefs can lead to self-sabotaging behaviors and emotional struggles [3][4] Formation of Core Beliefs - Core beliefs are shaped by significant childhood events, especially those that are not properly addressed, leading to negative perceptions of oneself and the world [2][3] - Examples include experiences of bullying, betrayal, and emotional neglect, which can create a sense of danger or unworthiness [2][4] Common Self-Restrictive Scripts - The article identifies several negative core beliefs, such as feelings of inevitable failure, unworthiness of love, and the need for perfection, which stem from early experiences of rejection or high parental expectations [3][4] - Individuals may also develop beliefs that prioritize others' needs over their own, leading to emotional suppression [4] Self-Help Strategies - The article suggests methods for individuals to challenge and rewrite their negative core beliefs, including journaling about emotional triggers and using evidence to counter negative thoughts [6][7] -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ransforming old beliefs into positive affirmations and visualizing success in daily scenarios [7]
每个人都在教大学生做人,却不在意他们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Hu Xiu· 2025-07-04 06:06
大家好,我是王佳莹,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我是一名普通的高校心理教师,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这是我工作的地方,一间小小的心理咨询室。在过去的10年里,无数皱着眉头的年轻人来过这里。 直到现在,我仍然常常感叹并感恩于自己的幸运,能够面对真实的人、感受那些真挚而复杂的情感,与他们一同探寻可能性。我从事着自己最喜欢的工 作。 我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我们学校的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当他们来做咨询的时候,我们会统计他们为什么来咨询室。在所有主诉原因中, 排名前三的是自我探索、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 今天,我想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和大家分享我在工作过程中的一些观察。 一、"我是谁?" 在咨询室里,学生们常常表现出对自我深深的困惑。他们用各种各样的例子和方式诉说着: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优点,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不 知道自己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我不知道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他们会哭着对我说:老师,我不想听我爸妈的安排,他们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可是,最让我难过的是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 在大学里,关于自我主题的课程中,老师一定会带领学生做这样的一个练习,叫"20个我是谁", ...
推绳子:通缩是现代经济的“抑郁症”
3 6 Ke· 2025-07-02 23:22
治通胀是拉绳子,治通缩是推绳子 上一篇也分析过这个问题,通缩状态下,货币价值上升,商品价值下降,借钱是不划算的,央行只能降低利率,让大家来借钱。 但通缩中,虽然名义利率降到很低,实际利率反而变高了,比如: 通胀时:贷款利率5%,通胀3%,实际利率2% 通缩时:贷款利率3%,通胀-1%,实际利率4% 治通胀的整个过程,简化到两个字就是"收水",通胀作为货币现象,就是市场上的钱太多了,就要收回来一部分,钱少了,通胀自然就会慢慢下去,唯一 要注意的就是节奏,不要太猛,太猛很容易伤害过多的企业,就会遇到通缩的问题。 那么治通缩的方法是不是"放水"呢? 非常遗憾,"放水"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流动性陷阱",而不是走出通缩。 所谓流动性陷阱,就是央行放出的流动性,全部淤积在银行内部,宁可买入低利率的存款,也不愿意去投资。 另外,所谓放水,并不是"发钞票"(发钱是财政政策,后面分析),而是让企业和居民来借钱。 所以有人把治通胀形容成"拉绳子",治通缩形容成"推绳子",想花钱的人没有钱,就玩不出花样了,但不想花钱的人,硬给他也不肯花。 企业不愿借钱 ,居民不肯花钱,那能够借钱和花钱的,就只有政府,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财政政策。 ...
书面语和短视频语言的区别是什么?
虎嗅APP· 2025-06-18 10:31
以下文章来源于珞石居 ,作者珞石居 珞石居 . 不欲碌碌如玉。小宇宙/知乎/即刻:珞珞如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珞石居 ,作者:珞石居,题图来自:AI生成 语言是有生命周期的。 过去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字句对仗、结构完整,像是在写给一个不会打断你的人。但在短视频里, 语言不再追求工整,而追求钩子;不再讲逻辑链,而讲情绪点。 我们的表达场域和注意力模式变了。书面语的读者,喜欢铺垫-展开-升华,而短视频的观众喜欢冲 突-转折-上头。 比如书面语会这样讲观点: 近年来,随着媒介平台的更替,视频内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的 功能和形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尤其是短视频语言,它以简洁、直接、情绪导向的方式,重塑了有效 表达的形式。 引用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荣格); 讲一个案例(成长在控制型母亲家庭的女孩如何自我认知受限); 拓展讨论(社会环境与家庭结构的多重影响); 提出自我修复路径; 最后升华,点题。 但如果把这个观点放进短视频,它更可能变成: 为啥现在大家越来越说话不讲逻辑了?不是人变笨了,是视频让我们习惯了先爽再说! 逻辑没变,但语言的节奏、叙述方式都变了。 一 写一篇文章,是在构建世 ...
书面语和短视频语言的区别?
Hu Xiu· 2025-06-16 23:4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珞石居,作者:珞石居,题图来自:AI生成 语言是有生命周期的。 过去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字句对仗、结构完整,像是在写给一个不会打断你的人。但在短视频里,语 言不再追求工整,而追求钩子;不再讲逻辑链,而讲情绪点。 我们的表达场域和注意力模式变了。书面语的读者,喜欢铺垫-展开-升华,而短视频的观众喜欢冲突-转 折-上头。 比如书面语会这样讲观点: 近年来,随着媒介平台的更替,视频内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的功 能和形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尤其是短视频语言,它以简洁、直接、情绪导向的方式,重塑了有效表达 的形式。 但如果把这个观点放进短视频,它更可能变成: 为啥现在大家越来越说话不讲逻辑了?不是人变笨了,是视频让我们习惯了先爽再说! 逻辑没变,但语言的节奏、叙述方式都变了。 一 写一篇文章,是在构建世界观、价值观;而拍一个短视频,是在制造临场感。 这两种语言,一个偏向理念搭建,一个偏向情绪唤起。 比如写一篇讲"原生家庭影响人格"的长文,正文大概是这样慢慢说理的结构: 引用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荣格); 但如果作为短视频主题,会是这样子: 这其实是把文章里的因果链拆开了, ...
信“心”心理问答| 当学霸父亲遇上焦虑孩子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16 01:13
(原标题:信"心"心理问答| 当学霸父亲遇上焦虑孩子) 读者来信: 您好,我是一位三年级孩子的母亲,此刻正被家庭和孩子教育的问题深深困扰,希望能得到一些方法和 思路。 孩子这次数学考试只考了 72 分,本就担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没想到回家后,丈夫当着孩子的面指责 我 " 不会教 "" 连孩子都管不好 " ,还说 " 这孩子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周都会上演,让 我感到无比压抑,也对未来的家庭生活充满担忧。 我的丈夫是理科博士,从小就是 " 别人家的孩子 " ,他坚信 " 严师出高徒 " 。孩子作业写错一道题,他都 会冷嘲热讽: " 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当妈的每天在干什么? " 我尝试和他沟通,希望他多鼓励孩 子,毕竟孩子已经很努力了,可他却指责我溺爱孩子,说不严格要求孩子将来无法参与竞争。我们之间 始终无法达成共识,每次交流都以争吵收场,他的 " 唯成绩论 " 压得我快喘不过气。 更让我揪心的是孩子的变化。上周,孩子哭着问我: " 妈妈,我是不是真的很笨? " 看着孩子满是不安 与自我怀疑的眼神,我的心都碎了。现在他开始逃避写作业,甚至装病不想去学校。我带他做了心理测 评,结果显示孩子已有轻度 ...
心理观察|当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70后父母为何集体“放手”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03 02:48
(原标题:心理观察|当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70后父母为何集体"放手") 在民政部最新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数据中,全国结婚登记数仅为181万对,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5.9万 对,创下近些年以来新低。这个数字背后,一个更为隐蔽却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正在浮现——70后父母 的集体"松手"。 二、从期待到理解,放手背后的心理机制 70后父母的"放手"绝不是简单的放弃,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心理调适过程: 1. 从"责任"到"尊重"的价值观变迁:传统上,父母将子女婚姻视为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延伸。但现代心 理学强调"个人自主权"的重要性。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70后父母开始接受"子女的人生由孩子自 己负责"的观念,他们逐渐认为"尊重子女选择比实现父母期望更重要"。 "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开心就好,不强求了。""儿孙自有儿孙福。"面对大龄单身状态的子女,我身 边许多父母从困惑、焦虑,逐渐走向接纳与放手。上海社会科学院2024年发布的《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白 皮书》显示,63%的70后父母在过去五年内显著减少了对子女生活的干预,这一比例在一线城市高达 78%,较十年前翻了一番。父母从传统的"催婚主力"转变为"放手派",这场悄无 ...
“我是gap了一年,不是坐牢一年”
Hu Xiu· 2025-05-23 04:01
这两年,"躺平"和"摸鱼"逐渐成为许多人信奉的职场真理。 社交平台上大把帖子教社畜怎么精神离职,舆论场谈论的不再是如何升级加薪,而是如何在工位上优雅地看小说。 《女子警察的逆袭》 《我,到点下班》 困在格子间的打工人,疲于奔命却只能拿到微薄的工资,勤劳努力却看不到升职加薪的希望,于是"躺平"就成了让打工人能喘口气的救命稻草,好像在公 司摸鱼的十分钟里,职场人也能短暂地把头探向外面的世界,呼吸一下遥远的新鲜空气。 今天的文章,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行坤将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解读躺平和摸鱼在什么样的经济和工作境况下,演变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心态。 又在什么意义上,躺平无罪,摸鱼有理。 全球躺平 "躺平"在2021年被评为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如今已经成为日常词汇。在这个词流行之前,还有类似的表达,比如"丧"和"佛系"。 这些词汇反映了最近十多年以来,年轻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心态,在不平等加剧、阶层固化、生存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境况下,年轻人越发迷惘和无 助的同时,也逐渐认清社会的运行法则,不再盲目地迷信各种成功学和心灵鸡汤。 躺平的定义是相对的,对躺平的认识取决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这种立场和视角可以分为两类:一类 ...
信“心”心理问答|面对别人的恶意,为何“我”总害怕反击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5-14 01:44
(原标题:信"心"心理问答|面对别人的恶意,为何"我"总害怕反击) 读者来信: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意识到,自己似乎陷入了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当他人对我释放恶意时,我第一 反应不是反抗,而是恐惧 —— 甚至会因害怕激怒对方而选择沉默。这种矛盾的心理让我既痛苦又困惑。 上周,我在工作会议上被同事当众嘲讽: " 你的方案根本行不通,别浪费大家时间。 " 那一刻,我感到 血液涌上头顶,喉咙像被堵住一样说不出话。散会后,我反复回想他的话,明明觉得他的批评毫无根 据,却始终鼓不起勇气反驳。更让我羞愧的是,当晚我辗转反侧,甚至担心他第二天会变本加厉。 这种反应并非偶然。从小到大,类似的事情反复发生。 你提到自己害怕反抗会招致更猛烈的攻击,这让我想起了许多来访者曾经的描述:他们内心深处都住着 一个"恐惧的小孩",时刻都在担心"如果我反抗,父母或者某某人会不会就不要我了"。这种对"被抛 弃"的深深恐惧,让你宁愿选择默默吞下委屈,也不敢去打破那个看似安全的"沉默契约"。 我似乎天生对 " 冲突 " 充满恐惧,害怕自己的反击会招来更猛烈的攻击,害怕被孤立,更害怕面对 " 如果 反抗无效怎么办 " 的绝望。 我也并非毫无行动,我告 ...
不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股债平衡帮你掌控投资心理
雪球· 2025-05-06 09:04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那么,股债平衡究竟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投资心理,帮助我们获得掌控感的呢? 理解控制感:投资中的心理定海神针 在深入探讨股债平衡的心理效应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一个核心的心理学概念——"控制感" (Sense of Control)。 简单来说,控制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影响周遭环境或自身状态的一种主观感觉或信念。这 种感觉对我们的情绪稳定、认知功能乃至整体幸福感都至关重要。缺乏控制感,往往会让人感到 焦虑、压抑,甚至导致习得性无助。 作者: 张翼轸 来源:雪球 今天,我想和大家再聊聊股债组合的动态平衡——一个在 EarlETF 上聊过许多次的话题。 这次,我们换一个视角,不再仅仅聚焦于它如何可能带来超额收益,或是实现所谓的"无限弹药 流",而是从一个更深层次、或许对我们普通投资者更具现实意义的角度来审视它:投资心理学。 我们将一起探索,股债平衡策略,尤其是其动态调整机制,如何在波涛汹涌的市场中,帮助我们 找回那份宝贵的"控制感",从而摆脱被市场情绪牵着鼻子走的困境。 相信许多投资者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市场的急剧下跌,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