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

Search documents
发掘文化价值 弘扬民族精神——走进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
Xin Hua She· 2025-06-23 16:40
Core Viewpoint - The Shanhaiguan Great Wall Museum has officially opened to the public, serving as a significant landmark for the prot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Great Wall's rich historical culture, reflecting a new concept in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3][4][10]. Group 1: Museum Overview - The museum, located in Qinhuangdao, Hebei Province, features a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approximately 30,000 square meters and integrates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collection displa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leisure experiences [6][10]. - The museum's design incorporates elements of the Great Wall's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symbol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modernity [6][10]. - It hosts several permanent exhibitions, including "World Heritage: The National Backbone -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Great Wall" and "The First Pass Under Heaven - The Shanhaiguan Special Exhibition" [6][10]. Group 2: Cultural Significance - The Great Wall is recognized as a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its history spanning over two millennia [3][10]. - The museum aims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Great Wall and enhance its significance through public activities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s [10][21]. - The Great Wall's construction and preservation efforts have evolved significantly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with a focus on cultural value exploration rather than merely physical restoration [10][12]. Group 3: Community Engagement - The museum has received over 11,000 cultural relics, with more than 3,000 items donated by the public, reflecting strong community support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Great Wall [19][21]. - Local communities are encouraged to leverage the Great Wall heritage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enhancing economic growth in the region [19][21]. - The museum's initiatives have sparked widespread public interest i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Great Wall, fostering a collective effort to safeguard this cultural treasure [19][21].
齐风鲁韵,山东的“世界瑰宝”知多少?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22 01:09
(原标题:齐风鲁韵,山东的"世界瑰宝"知多少?)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 和自然景观富集区 山东拥有5项世界遗产 走近这些跨越千年的"活态教科书" 感受历史厚度与自然伟力的交响 泰山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 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之称。 泰山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国学者和艺术家研究创作的精神源泉。早在新石器时代,泰 山就被人们当作重要的山岳崇拜对象,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座拔地通天的"天下第一山",集地质奇观与人文圣境于一体。28亿年地质运动造就的片麻岩群构成山 体骨架,1545米海拔的登临之路串联起2200余处碑碣石刻,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露天博物馆"。 它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认证的人类共同财富 更是好客山东向世界递出的文化名片 今天,让我们沿着时光的脉络 "泰山四大奇观"是自然馈赠,凌晨在玉皇顶守候旭日东升;傍晚于日观峰静赏晚霞夕照;雨后初晴时, 云海玉盘在山腰翻涌如江海倒悬;若逢特定气象,碧霞宝光会在云雾中折射出七彩光环。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儒家文化 ...
大众报业集团培育壮大数字文化产业再发动员令
Qi Lu Wan Bao Wang· 2025-06-20 15:4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杨璐 6月20日下午,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召开培育壮大数字文化产业推进会,深入探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前沿趋势,明确工作思路,凝 聚发展共识,为集团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央宣传部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高书生作专题 辅导报告。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毕司东出席推进会并讲话,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蓝海主持会议。 据悉,大众报业集团对旗下齐鲁传媒集团实施战略重组,剥离传统业务,注入数字文化相关优质资产,改建为山东数字文化集团,并于4 月1日正式挂牌。山东数字文化集团是省属大型文化企业,作为山东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承担着全省数字文化新基建的使命。 山东数文集团明确以"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文化产业集团"为目标,突出"传媒+文化"两条主线,以山东省新型智慧媒体重点实验室、山东 省数字文化创新实验室、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等三大实验室为支撑,发力智慧媒体、数字文化、数字经济、数字科技、文化 交易与投资五大业务板块,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贯彻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文化强省、数字强省战略,推进文化数字 化行动计划,打造头部数字 ...
国货最好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3 6 Ke· 2025-06-18 09:22
今天是6月18日,京东"618购物节"也走过17个年头了。 我也在几个平台上买了很多东西,自己去感受618的氛围。 我有一个特别强烈而真实的感受:我们的国货真的、真的崛起了。 你可能也发现了,在一些平台销量榜单上,有很多我们熟知的国货品牌都冲到了品类的销量第一,超越很多年霸榜的国际品牌。 但是,为什么?为什么国货们这么厉害了? 我和你分享一些我的思考和看法。 国货的来时路 说起"国货",最早的浪潮要追溯到晚清。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大开,英美等国大量的商品在华倾销,迅速占据着国内的消费市场。 那时候国货有限,民生用品基本上都为外国货所垄断,洗脸盆被叫做洋盆,火柴被叫做洋火,布匹叫洋布,煤油灯叫洋油灯。 在这种背景下,民族企业岌岌可危。 于是,一些爱国企业家、进步学者、学生提出了抵制"洋货"、保护国货的口号。 1933年,还被确立为第一个"国货年"。 但由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长时间以来,中国国货的发展都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的情况。直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活力得到了释放,国货品牌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从1980年到2000年,是国货快消品牌最高光的20年。 这段时期 ...
文脉华章·营造之法丨雄关,何以定城六百年
Yang Shi Xin Wen· 2025-06-14 02:29
今天(6月14日) 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作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 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六百多年前 长城——这条自西向东的"生命线" 与另一条自东向西的丝绸之路一起 在河西走廊打了个"结" 这便是嘉峪关 ▲图源:视觉中国 这座大漠深处的雄关 六百年来究竟以何定城? 时至今日 又见证了哪些新的故事呢? ▲嘉峪关 01 戈壁滩上的"长城雄关" 近年来 我国正在规划与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其中"甘肃段"将于今年内建成 嘉峪关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也是现存长城遗址上 规模最壮观 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 ▲关城具有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所组成的完备防御体系 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 数不清的将帅吏卒 黎庶百工 费尽移山心力 才将它建成如今的模样 嘉峪关作为西北边防要塞 因形似凌空倒挂而得名"悬壁长城" ▲悬壁长城 沿着关城的城墙向南走 就可以来到"长城第一墩" 这里就好像到了明长城的尽头 墩台矗立于讨赖河岸边 60多米高的悬崖之上 ▲"长城第一墩" 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 才使得嘉峪关易守难攻 也是这六百多年的坚守 让这座"天下第一雄关"实至名归 02 神秘的" ...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Jing Ji Ri Bao· 2025-06-03 22:30
这是应对世界变局、服务战略全局的必然要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 显增多,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不仅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战略需 要,而且是增强政治互信、促进经贸互通、推动文明互鉴的必然选择。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 键时期,需要通过有效的国际传播,向世界展示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 成就和发展故事,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创造有利条件。在两个大局 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必须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 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这是有效开展国际舆论斗争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传播格局呈现为"中心—外围"结构,处在"中心"的 西方国家拥有强大的信息加工和国际传播能力,而处在"外围"的非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声音微弱,话 语空间不断遭受挤压,甚至陷入"失语"的境地。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一些西 方国家凭借其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霸权抹黑、诋毁中国,炮制并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见顶论", 企图塑造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错误 ...
孔子出生地涌起文旅热
Xin Hua She· 2025-05-31 04:05
新华社济南5月31日电 题:孔子出生地涌起文旅热 孔子既是一位思想家,又是一位教育家,相传他在72年的人生中培养了3000多名学生。在尼山,人们为那些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或进入好 大学的人建了"状元亭"。学生们在孔子的雕像前勉励自己。 尼山圣境景区的孔子像和大学堂(右)(2025年5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来自几小时车程外山东聊城的小学教师赵彤彤带着一个四年级学生团体来尼山研学,孩子们都穿上了黑红色的汉服。她说:"孔子是老师的代 表,希望孩子们感受孔子的思想并提升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青岛的小学五年级学生范书赫是跟随母亲单位组织的团建旅行来这里的。母亲范娟说,特意为儿子请假,希望让他接受历史的熏陶。"这里的 建筑和装饰精美,氛围安静又让人感到震撼。"范书赫说。 人们在尼山山腰竖立了一尊72米高的孔子雕像,以钢为骨,以铜为衣。雕像面对一个美丽的水库,水库的名字已改为"孔子湖"。游客们选择 雕像作为拍摄集体照的最佳景点。 相传孔子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于尼山,如今这里被打造成了"尼山圣境",包含了博物馆、剧场、讲堂和研学场地。一座恢宏的建筑上挂着"尼 山世界儒学中心"的牌子。 新华社记者黄 ...
深化改革推动文化繁荣 创新开放激发文化活力——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综述
Xin Hua She· 2025-05-28 10:44
新华社深圳5月28日电 5月26日至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本届论坛主 题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与会人士围绕"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 体系""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繁荣文艺创作"等话题,分享真知灼见、发出文化 强音,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扎实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凝聚共识力量。 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必须通 过改革进一步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说,如何构建一支政治坚定、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 胜仗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已成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命题之一。要将高校的人才培养力、科研机 构的技术创新力、媒体的实践检验力深度耦合,形成"需求共研—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的生 态闭环。 以先进技术为驱动,新质生产力正在赋能更多文化内容生产。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表示,在艺术创作 过程中,恰当使用AI ...
文博日历丨“羌笛何须怨杨柳” 诗中的羌笛或许长这样
Yang Shi Xin Wen· 2025-05-22 02:31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的羌笛究竟长什么样?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卡约文化鹰纹骨管 距今3600—2600年 骨管用动物肢骨制成 呈中空圆柱状 01 "爱到骨子里" 青海先民把对鹰的崇拜刻在骨头上 这件鹰纹骨管 出土于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遗址 来自青铜时代卡约文化 一直处于食物链顶端 是青海远古先民较早崇拜的图腾之一 因此在同时期的青铜器、陶器中 表面光滑 线刻七只展翅飞翔的鹰 突出了鹰的喙、羽翼等特征 △不同器物上的鹰纹。 鹰纹线条简练 雕刻技艺粗犷有力 不仅呈现了卡约文化器物风格 还反映了卡约先民对猛禽的崇拜 △鸟(鹰)纹彩陶壶俯视图,青海省博物馆藏。点击图片,看古人把"飞鸟绕日"画在彩陶上。 鹰是青藏高原常见的一种猛禽 因其雄健的体魄和高超的生存智慧 常会有鹰纹出现 02 是骨笛半成品还是存储器? 骨管用途成疑 卡约文化时期 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 史前先民逐渐认识到 随处可得的骨质原材料的用处 并利用动物不同部位的骨骼 加工成功能各异的骨制品 所以骨针代表了当时生产工具的制作水平 虽然这件鹰纹骨管的具体用途 至今没有定论 但是都足以证明 青海先民已经熟练掌握 那么鹰纹骨管究竟有何用途 ...
罗文利,升副部
券商中国· 2025-05-21 23:25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任领导"一栏最新信息显示,罗文利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 记。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143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当代文物、艺术品等多种门类,藏品系统完 整,历史跨度巨大,材质形态多样,涉及甲骨、青铜器、瓷器、玉器、金银器、钱币、佛造像、古籍善本、碑 帖拓本、墓志、玺印、书画、雕塑、漆木家具、砖瓦石刻、珐琅器、玻璃器、丝织品、工艺品、老照片、民族 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等,具有独特鲜明特点,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 烂辉煌。 来源:政事儿 责编:刘珺宇 校对: 吕久彪 2023年9月,罗文利任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至此番履新。 此前,高政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他出生于1968年10月,现任文化和旅游部党 组成员、副部长。 杨帆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正局级)。杨帆,男,汉族,1967年6月生,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 员。 据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为文旅部直属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 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负有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