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Search documents
资本市场丨激活资本市场动能 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Sou Hu Cai Jing· 2025-06-23 05:56
编者按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重构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融合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日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 提出"充分激活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枢纽效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虽已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显现成效,但与国 际成熟市场相比,在市场化程度、投资者结构、制度弹性等方面仍存提升空间。未来,只有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构建更具韧性与活力的生态体系,有 针对性地进行金融创新,才能推动科技、资本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推动资本市场与"双创新"同频共振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孙兆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表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同时,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资本市场发展相辅 相成、相互成就,促进三者良性循环是当前和今后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重要主线,也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人士表示,有必要针对性地进行金融创新,发挥好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枢纽作用。 构建更高效的创新生态 ∨ 吴清表示,在新的形势下,构建以资本市场为枢纽的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资本形成效率,对于加快科技 ...
资本市场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畅通循环”
Sou Hu Cai Jing· 2025-06-23 05:17
推动资本市场与"双创新"同频共振 黄芳表示,证监会鼓励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支持科技企业的成长,这不仅需要资本投入,还需要产业链的深度协同。除了资金支持, 应进一步优化科技企业的融资环境。 编者按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重构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融合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日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 提出"充分激活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枢纽效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虽已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显现成效,但与国 际成熟市场相比,在市场化程度、投资者结构、制度弹性等方面仍存提升空间。未来,只有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构建更具韧性与活力的生态体系,有 针对性地进行金融创新,才能推动科技、资本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相对活跃,资金涌入科技、媒体、通信和消费领域,但在硬科技领域,投资者相对谨慎。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投资领域人士表 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关键在于"畅通循环",让资本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间高效流转起来。 烁星资本管理合伙人黄芳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关注半 ...
陆家嘴金融论坛点评:科创板投融资改革推进,服务实体功能提升
CMS· 2025-06-21 07:13
证券研究报告 | 行业定期报告 2025 年 06 月 21 日 科创板投融资改革推进,服务实体功能提升 陆家嘴金融论坛点评 总量研究/非银行金融 事件:6 月 18 日,2025 年陆家嘴金融论坛在上海举行,证监会主席吴清作《充 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主旨演 讲,提出更好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 政策措施。 1)资本市场含"科"量有望继续提升。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 盈利企业适用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截至 6 月 20 日,共计 37 家企业申 请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其中 12 个项目实质性终止上市流程;从分布行 业看,20 个已发行上市项目全部集中于生物医药产业。而伴随第五套标准适 用范围扩容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参照当前生 物医药行业适用第五套标准的做法、或将有一批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战略性 新兴产业企业上市示范案例涌现,带动资本市场的科技含量更上一层楼。 2)面向优质科技型企业试点 IPO 预先审阅机制,减少在发行上市阶段的"曝 光"事件、更好保护企业信息安全和技术安全。预先审阅的类似机制 ...
多部门加力部署,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Di Yi Cai Jing· 2025-06-16 11:56
近段时间以来,工信部、国资委等部门对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密集部署、不断 加力。 近日,国务院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进行第十四 次专题学习。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通过多方面协同发力,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切实提高转化效能,促进创新发展。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近段时间以来,工信部、国资委等部门对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推进科技成 果转化密集部署、不断加力,旨在进一步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对接渠道, 以科技成果转化的更大成效,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打通堵点断点 在前述专题学习中,李强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经历技术研发、工程验证和产业化商业化等众多环节,任 何一个环节不畅通都会影响落地效果,要聚焦关键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断点。 其中,在转化源头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对科技研发及产业发展的相关评价体系和机制,更加注重科技成 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价值,不断增强产业需求与科技供给的契合度。在转化对接方面,要进一步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 ...
“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创新发展对话在四川成都举行
Xin Hua Cai Jing· 2025-06-12 08:17
在随后进行的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在科技园区发展中的应用与实践"主 题展开对话,分享了推动科技与产业"双轮驱动"、优化园区创新生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践案例。 此外,绵阳科技城管理委员会、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园区、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与国内外科技园 区、科研机构签订8项合作协议,聚焦协同创新、产业互补和生态共建等多个层面,体现了合作的广度 与深度。 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11日在成都开幕,作为大会的系列活动之一,当天中外方代表共同发布 了《"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联盟建设方案》《"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共同行动倡议》。 "'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联盟将建成促进共建科技园区、产业联盟、科研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多 主体交流合作的非营利性国际合作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代表郭锦海说,加强科技园区合作 是顺应国际科技合作趋势,开展科技园区合作是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与优势互补,全面提升园区协同 创新能力的有力抓手。 在主旨演讲环节,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CEO艾巴·伦德围绕全球创新生态系统,展望了未来园区 合作的方向。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以苏州工业园区 ...
江西铜业三年169亿研发助科技产业融合 大股东8.5亿顶格增持
Chang Jiang Shang Bao· 2025-06-08 23:20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中国最大的铜产品加工企业江西铜业(600362.SH)获大股东顶格增持。 6月6日晚间,江西铜业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江铜集团")完成了增持 公司H股计划,耗资8.50亿元,累计增持公司股份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2%。至此,江铜集团持股比上升 至45.72%。 此前,江西铜业披露,江铜集团拟增持公司发行的H股股份,拟增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 江西铜业是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及重要的硫化工基地,拥有包括大型露天矿山德兴铜矿在内的多座在 产铜矿。 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铜生产企业,江西铜业积极投身研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近几年,铜价整体波动幅度明显放大,但江西铜业的盈利能力仍然在提升。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 5209.28亿元,同比下降0.1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归母净利润")69.62亿元,同比增长 7.03%。 11亿增持回购AH股股份 大手笔增持,江西铜业的控股股东江铜集团通过行动证明,其充分看好公司发展前景。 2024 年 12 月 13 日,江西铜业曾发布公告,江铜集团拟增持公司H股股份,累计增持 H 股股份 ...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调查研究 凝聚共识)——致公党中央开展二〇二五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Ren Min Ri Bao· 2025-06-08 21:57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 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受中共中央委托,致公党中央主席蒋作君、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恩迪率调研组赴江苏、湖南两地, 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主题、发挥侨海特色聚焦"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推 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了调研。 深入一线,把脉企业创新 在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拉萨市110千伏当雄变电站、日喀则市220千伏萨嘎变电站,国家电网南瑞集团支 撑建设的我国首套电网侧带超容构网型SVG项目,共为当地提升约3万千瓦供电能力和约2.9万千瓦新能 源接纳能力。在张北柔性直流电网重大示范工程中,南瑞应用构网型柔直装备解决了大规模孤岛新能源 送出技术难题,提出了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的"中国方案"。 "我们的技术水平在全球属于什么水平?亟待解决什么问题?"在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调研组边看边 问。"国内水平跟国际顶尖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外走了上百年的路,我们必须弯道赶上。"智能制造 龙城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实验室围绕"工业母机的高性能制造基础理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工业母 机工艺 ...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 共同打造统一大市场先行区 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 长三角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Jie Fang Ri Bao· 2025-06-07 02:48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占全国近1/3;共同打造统一大市场先行区,外 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全域实施;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200多项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长三角一体 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新成果不断涌现。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约1/4的长三角三省一市,共筑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共 创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共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奋力在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新潮奔涌,共筑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正催动长三角产业变革。 新华社记者 刘亢 陈刚 杨绍功 改革筑渠,激发要素涌流。数据互联,货物进入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等于进入上海机场,为企 业节省地面物流成本近30%;监管互通,"联动接卸"让沿江13个港口与上海港融为一体;高铁成环,串 起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列车成就长三角人说走就走的旅行…… 破壁除障,探路制度创新。作为"试验田"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包括方厅水院在内 的180个联建重点项目陆续开花结果。各方打破跨省行政壁垒,建立合作规范体系,已累计形成154项制 度创新成果,其中52 ...
江苏产研院:科改试验田孕育新动能
Zhong Guo Hua Gong Bao· 2025-06-06 02:52
编者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 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 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上作示范。 在长江三角洲的澎湃浪潮中,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如同一艘破浪前行的科技旗 舰,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深海中开辟航道。从攻克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卡 脖子"技术,到孕育估值超50亿元的半导体独角兽;从首创"团队控股"改革模式,到培养近7000名活跃 在产业一线的集萃研究生……这家被赋予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使命的机构,正以硬核创新实力重塑区 域经济版图。 截至2024年年底,江苏产研院打造的81家研发载体已衍生孵化1400余家科技企业,撬动地方投入近200 亿元,成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江苏样本"。近日,《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江苏省化工科技创新与 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调研组走进这里,一起探寻江苏产研院科技体制改革的创新路径和成功密码。 为充分了解江苏化工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思路 ...
制造衬底科创点睛 “苏”绣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篇章
Zheng Quan Shi Bao· 2025-06-03 18:41
4月上旬,在美国滥施关税引发全球市场动荡之际,江苏上市公司集中宣布了一批回购、增持计划,两 天内近30家上市公司拿出真金白银维护市场稳定,展现了A股"江苏军团"的实力和担当。 江苏上市公司强力护盘的背后,是整个区域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深厚积淀。放眼江苏资本市场,一 组"硬核"数据跃然眼前:境内上市公司数量突破700家,科创板、北交所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上 市公司数量均为全国第一,上市公司县域覆盖率达82%…… 江苏制造业规模庞大、门类齐全,产业集群优势显著,科技含量持续提升。依托这一坚实基础,"江苏 板块"正加速成为优质企业、创新型企业集聚地。江苏省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 巩海滨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江苏力争A股上市公司年度新增数量保持全国前列,科创板、 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领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占比持续提升。 下一步,江苏将重点培育"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制造业隐形冠军、新型服务业领军 企业,支持其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同时,全面落实"并购六条"政策,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功 能,着力培育一批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产业链"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