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

Search documents
萧山中医院“杏林丹心”驱动高质量发展
Hang Zhou Ri Bao· 2025-06-30 02:30
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是"杏林红"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该院传统优势学科骨伤科再次入选国 家级重点专科,中医心病学(心血管内科)则获批浙江省县级中医药特色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去年,医 院科研工作取得进展,共完成课题立项43项,其中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卫健委课题立项13 项。 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服务社会方面,"杏林红"理念也转化为切实行动。该院着力优化院内环境, 完成了体检中心升级、康复科搬迁新址以及中医综合治疗区扩容。"舒髋健膝走康途"慈善项目在四川康 定落地实施,拓展了服务半径。同时,医院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通过打造文化展示区、开展萧然 医派非遗保护工作,让中医药瑰宝焕发时代光彩。 近年来,该院擦亮"杏林红"党建品牌,深化党建与业务的融合,致力于为区域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 疗服务。在萧山区审计局的专项审计协同助力下,该院医共体总院构建起"专家下沉、师徒传承、技术 共享、资源辐射"的新型联动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城乡共享。医院精选40名中医专家担任社区 卫生服务站"名誉站长",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目前,医共体内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 中医阁,其中1家为旗舰中医馆。7位名中医在4家中 ...
阐释词语的典故知识与文化内涵,《古代汉语词典》第3版发布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29 08:53
《古代汉语词典》是一部供读者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这部词典于1985年开始编写,至今已历时四十年,历经三个版 本,累计印刷一百多次,发行量超一千万册。 词典第1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古汉语教研室的全体教师与商务印书馆汉语工具书编辑室的几位编辑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集体编写。2008年词典出版十 周年之际,商务印书馆对全书做较大规模的修订,到2014年3月推出第2版。第3版于2023年启动,北京大学张双棣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陈涛教授主 持,张万彬、张双亭、赵彤等专家参加,历时两年半,于2025年5月出版。 近日,"典读新华:'文化溯源,文字回家之旅'读书行动暨《古代汉语词典》(第3版)全国首发式"在河南省安阳市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古代 汉语词典》第3版正式与读者见面。 发布仪式 增补修订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百科条目 辞典收录名句约3900条,时代覆盖先秦至晚清,涵盖传统经典著作300余部、单篇诗文作品1000余篇,体裁遍及史书、诸子、政论、文论、诗词、 小说、戏曲、笔记、佛典等,可以较为典型地反映我国古代诗文的精华和整体风貌。 辞典将名句分为自然篇、社会篇、家国篇、人生篇、教育篇、修为篇、情感篇、哲理 ...
文化中国行丨千年非遗技艺绽新颜 以面承粹塑出新活力
Yang Shi Wang· 2025-06-29 08:28
央视网消息:一团素面,千般生灵。在山西省吕梁市岚县,面塑技艺有着千年的悠远历史,其制作工艺复杂多样,仅塑形手法 就有数十种之多。系列报道《遇见非遗》,来认识岚县面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袁建花一家和她的精湛面塑技艺。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袁建花不仅将手艺传授给女儿,还面向社会不断传播着这项传统技艺。只要有机会,她就会带着她的 作品参加各地的展览,走进校园带孩子们一起体验面塑制作,也有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面塑的魅力。从家庭传承到社会 传播,面塑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面塑是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的民间传统艺术,深入人心,在古时候,人们就以制作面塑的形式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先 人的纪念和感激之情。每逢节庆,当地人都会制作不同的面塑,然后摆上街头,形成一条"面塑长河"。岚县面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 传承人袁建花的家中祖辈都是做面塑的好手,从小,袁建花就对面塑十分感兴趣。 面塑的手艺代代相传,袁建花的女儿刘丽丽从小也跟袁建花学习面塑。一家三代人正在家中制作面塑,指尖翻飞间,寻常的面 团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剪刀、梳子、勺子、筷子等家中常见的物品,都是制作时必不可少的工具。 随着一家人的巧手翻飞,一个个栩栩 ...
弦音袅袅 古韵新声(传承)
Ren Min Ri Bao· 2025-06-28 21:49
夏至,阳光穿过窗棂,洒满了湖北省老河口市老年大学的丝弦教室。讲台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 河口丝弦代表性传承人余家冰手抚琴弦。 轻拢慢捻间,一曲《高山流水》如清泉般淌出,时而急促,时而缓慢,穿过炎炎夏日,带来一丝清凉。 "丝弦如人,每次演奏,均可展现不同的情感,值得一辈子思考和探索。"余家冰今年81岁,9岁开始学 习老河口丝弦,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项民间音乐。 上世纪50年代,每逢傍晚,余家冰家几十米外的巷子里,总会传来丝弦悠扬的琴声,她日日倚门静听。 闲暇之余,年幼的余家冰拿起笛子,学着丝弦的曲调,独自吹奏起来。 "你从哪里学的?"弹琴的老人发现后,细细询问,发现这个小姑娘颇有音乐天赋,决定收她为徒。 弹奏了老河口丝弦70多年,余家冰对它的热爱仍如少年之时。每周三下午,她都会准时出现在老年大学 的教室里;每周五下午,她都会去小学给孩子们上老河口丝弦传承课。 "我不仅会教他们演奏,也会给他们讲丝弦经典曲目背后的故事,传承好老河口丝弦的文化内涵。"余家 冰清楚地记得,有个孩子跟她说,听着丝弦就像看到了古诗里的山水,"这让我倍感欣慰,这说明传统 文化正在年轻人心中扎根。"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 ...
镜观·回响丨之江潮涌 文脉承新
Xin Hua She· 2025-06-28 13:54
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 千年宋韵、百年红船 浙水敷文,人文日新 浙江拥有厚重的历史 也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2023年9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听取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 之江悠悠,润泽两岸 上山、跨湖桥、河姆渡、良渚…… 沿着史前重大遗址拾级而上 考古"启明星"计划夯实文明史证 中华文明的薪火生生不息 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被誉为"世界稻作文化之源"。下汤遗址是上山文化遗址群中最南的一处。遗址全景式呈现了早期农业 社会的聚落形态和结构,为我国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万年文化史提供了重要实证。这是在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的一处探方里,可以清晰看到4个新 石器文化阶段的遗存(资料照片)。 图为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早期稻田遗存及相关依据(拼版照片,资料照片)。皇朝墩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9300 —8000年,发现有台地、环壕及水稻田等重要遗迹,揭示了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 影。 2023年11月3日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拍摄的出土稻谷。河姆渡遗址距今有7000年至5300年历史。遗址出土6700余件文物、大 ...
“北京礼物”及非遗文创亮相亚投行年会
Bei Jing Ri Bao Ke Hu Duan· 2025-06-28 09:23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6月24日至26日,亚投行第十届理事会年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举办。市文化和旅游局精选12家非遗与 老字号企业及"北京礼物",进驻亚投行年会设置非遗和老字号展览展售区,现场进行展览展售及互动体 验,为参会代表打造了一站式的非遗体验与消费购物场景。 本次参展企业多数具备国家级非遗技艺,企业结合自身特色将10余项非遗体验项目引入会场,深受外宾 的喜爱。工美通过京绣、叶画等非遗技艺展现东方美学,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复刻名画神韵,吴裕泰以宋 代点茶演绎茶道雅趣,同仁堂现场进行手工搓丸、阿胶熬制,盛锡福展示皮帽制作技艺,戴月轩以湖笔 制作的匠心技艺,让外宾在沉浸式体验中,直观感受中国非遗项目。这种"可触摸、可参与、可感知"的 深度互动,有效打破了文化认知壁垒,向外宾讲述北京故事、中国故事,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外 宾从旁观者转变为文化的体验者与传播者。非遗转化的伴手礼,如"北京礼物"文创产品、冰箱贴、胸 针、景泰蓝饰品、文房用品、茶叶、工艺品等备受欢迎。部分参会代表留下企业信息,明确表示将在会 后前往门店参观、购物。 外宾了解叶画非遗技艺 一、参展企业文化传承与市场活力并重 此次参展的非遗和中华老字号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玉振金声传古今:中和韶乐的天坛回响
Xin Hua Wang· 2025-06-27 20:54
新华社北京6月27日电 题:玉振金声传古今:中和韶乐的天坛回响 新华社记者杨淑君、刘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坛公园对中和韶乐进行了抢救性整理和挖掘。2012年,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成立,开始对中和韶乐进行系统性研 究、保护和传承。为了让古曲谱"活"起来,今年41岁的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演奏员王志杰做了很多努力。 "中和韶乐运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的创作手法谱曲,使用宫商、工尺、律吕、减字四种记谱方法。"王志杰告诉记者,"大量的古谱 都存在于古籍当中,我们深入研究寻找规律,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把古谱翻译成现代曲谱,让大家听到古代的声音。" "迎神,乐奏,中和之曲——"随着"唱乐官"一声吟唱,木柷三响,编钟清鸣,舞台上身着古代宫廷服饰的乐师们执起排箫、笙等乐器,庄重平 和的中和韶乐缓缓奏响。 除了翻译曲谱,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还对中和韶乐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的乐律、乐器、舞蹈、服装等相关模块开展了研究。目前,团队 已完成明清时期464首中和韶乐的音频录制,并借助4K技术录制部分曲目演出过程,以数字化形式进行保存。 天坛神乐署凝禧殿内,乾隆御笔"玉振金声"的匾额高悬,高大的梁柱见证着岁月沧桑。 ...
畅游中国:沈阳,一座用烟火气和历史黄瓦写就的“幸福之城”
凤凰网财经· 2025-06-27 12:45
当白俄罗斯姑娘苏小小穿上格格服,站在沈阳故宫的红墙下,她忽然明白了这座城市的魔力——这里既 有"来了老铁"的豪爽,也有锅包肉酥脆的甜酸;既有故宫瓦当上沉淀的400年历史,也有西塔街头酱辣 蟹的鲜辣碰撞。三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沈阳,究竟把幸福藏在了哪里?凤凰网《畅游中国》 跟着这位外国姑娘的脚步,一起解码了沈阳的活色生香。 01 穿越四百年的色彩对话 沈阳故宫里的文化密码 "沈阳也有故宫?"初到沈阳的苏小小满脸惊讶,她并不知道这座城市也曾被称作"盛京"。与北京紫禁城 的恢弘不同,沈阳故宫多了一份满族的粗犷与质朴。大政殿的八角攒尖顶、十王亭的军政布局,无不彰 显着游牧民族的智慧。 换上格格服,苏小小学着放下"哇哈"(满语"马蹄袖"),体验满族人的礼节。主持人笑着解释:"满族 尚武,箭袖方便骑射,行礼时放下袖子,就像西方人脱帽致意。"漫步在红墙黄瓦间,她发现这里的色 彩比北京故宫更加浓烈——尤其是那抹独特的绿边,象征着满族人对森林的崇敬。 "在沈阳故宫,每一块砖瓦都在讲述历史。"苏小小感叹。这里的建筑既有满族的"口袋房、万字炕",又 融合了汉族的歇山顶与彩绘,恰如这座城市的文化——兼容并蓄,生生不息。 0 ...
阳光人寿全国各机构开展端午、儿童节主题活动
Qi Lu Wan Bao· 2025-06-27 10:22
(阳光人寿广西分公司亲子DIY活动) 粽叶飘香,童心飞扬。在端午佳节与六一儿童节交汇之际,阳光人寿全国各分支机构以"爱与责任"为纽 带,推出多场传统文化体验、健康关怀及亲子互动活动,通过沉浸式服务场景为客户及社会公众呈上一 场场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盛宴。 文化传承 粽叶翻飞间赓续千年文脉 在阳光人寿普洱中支,一场"浓情端午巧手传香"客户联谊活动让职场化身"文化工坊"。活动中,新老客 户围坐案前,让青翠粽叶与雪白糯米化作玲珑香粽;工作人员同步讲解端午挂艾、佩香囊的民俗智慧, 让客户在粽香氤氲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匠心。 (阳光人寿普洱中支包粽子客户活动) 阳光人寿渭南中支的端午主题手工DIY活动则以龙舟模型制作为主题,彩布裁作帆,丝线结成桨,客户 与员工家庭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制作出各具特色的龙舟模型;阳光人寿益阳中支别出心裁地设计"端午文 化知多少"与分组包粽子比赛,活动中既有长者手把手传授传统包粽技艺,也有年轻客户展示创意造 型;在阳光人寿广西分公司的亲子龙舟DIY及包粽子活动现场,一艘艘色彩斑斓的迷你龙舟在客户的亲 子协作中诞生,桌上还逐渐摆满小朋友们亲手制作的形态各异的粽子,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文化传承的 种子悄 ...
闻堰:文明实践阵地“活”起来,群众文化生活“乐”起来
Hang Zhou Ri Bao· 2025-06-27 02:42
萧山闻堰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正悄然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活力引擎。从环保手工到代际传 承,从书香弥漫到邻里温情,各站点每周推出的亮点活动,频频出现在闻堰发布的活动预告、展示、总 结中。这些真实而生动的文明图景被持续点亮、传播,让文明实践阵地真正"活"起来,群众生活"乐"起 来。 这些遍布街巷的文明阵地可以说"周周有亮点、月月有惊喜",持续滋养着居民的精神家园。 在三江社区,孩子们手中的黏土让废弃蛋托焕然新生,变身承载春意的小小花园,巧思中深植"变 废为宝"的绿色种子;相墅社区则锤声叮咚,孩子们专注敲打,将枝叶脉络拓印成布包上的自然诗篇, 方寸之间领略生命之美;闻家堰社区携手萌娃,废旧瓶罐与蓬勃绿植碰撞融合,合力构筑起充满奇想 的"童梦花园";南岸与闻江社区亦各展其能,植物拓印的艺术魅力与传统扇面的清新彩绘交相辉映,让 环保理念在斑斓色彩与古老技艺中润物无声。老虎洞村开展了免费磨剪刀和理发的便民服务,长安村推 出糖画制作活动,山河村组织辖区青少年、儿童等开展农家书屋主题阅读活动,鼓励青少年多读书读好 书,养成看书读书的良好习惯。 当传统节日遇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传承有了更温暖的载体。端午时节,湘湖人家社区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