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亲子关系
icon
Search documents
承诺打了对折 高考后的亲子冲突如何解
随着全国各地高考陆续放榜,考生家庭在短暂的喜悦或失落之后,往往面临新一轮的挑战。近期, 多地医院心理科、心理咨询机构反映,因高考后亲子关系紧张、沟通中冲突变多而寻求帮助的家长和考 生明显增多。从染发、旅行等"小承诺"的落空,到填报志愿等重大人生选择的分歧,这些看似寻常的家 庭矛盾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课题。心理咨询师袁圆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许多冲突表 面是因(孩子)愿望没实现,深层原因是长期积累的权利失衡和心理需求被忽视"。 染张扬的发色,换最新款手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是许多家长在高考前对孩子的承诺。 社交媒体上,高考生纷纷上传考前考后的对比图:考前素面朝天,校服不离身,戴着厚重的眼镜埋首书 堆;考后则仿佛"大变活人",尝试新发型、新衣装、戴隐形眼镜,感受着"焕然一新"的世界。 然而,在这些"自由宣言"帖子的评论区,也有不少愿望落空的高考生的声音。 "四六级英语、考驾照,你现在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大学里多的是旅游的机会。" "染着一头怪异的头发,上了大学老师同学怎么看你?" "你高考考得很好吗?提这么多不切实际的要求!" "他们总说高考后就能做自己,可分数一出,承诺全打了对折。"湖北高考 ...
尖子生沉迷手机高考575分被赶出家门,父母决绝“治”不好孩子
Qi Lu Wan Bao· 2025-07-10 01:20
现实中,很多家长视电子产品为洪水猛兽,自以为坚壁清野控制手机,就能让孩子专注学业。实际上, 与其苦恼于"玩手机"这个结果,不如从源头上思考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困在手机里的孩子,困境可能 在手机之外。手机成瘾固然可恶,但错误的教育方式、现实生活的压力,才可能是将孩子推向手机的源 头。 不妨试想一下,现如今,有多少家长张口分数、闭口排名,家庭中可能没有真正的生活。常见的口头禅 就是"快点起床""赶紧吃完""作业写完了吗""几点了你还玩手机""手机交出来"……当孩子遇到学业困 难,产生畏难情绪,家庭有没有进行必要的纾解?如果只是一味指责批评孩子不够努力,没有归属感和 认同感的现实生活,自然不如不停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手机。 部分亲子关系的工具化,会让孩子被家长视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而非被尊重的独立个体。一些父母 的控制欲,会让他们的爱扭曲变形,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剥夺了自主性和情感支持。比如,面对高 考失利的孩子,父母如果没有丝毫安慰,只顾采取绝情极端手段,只关心学业和分数,那再优秀的成绩 可能也无法挽回亲情的破产。 转自:视点 更换门锁密码、切断生活费、多种办法让电费透支停电,这些看上去比较极端的做法,只为把孩子 ...
广东东莞:用法治经纬编织青春防护网
Ren Min Wang· 2025-07-07 01:01
Core Viewpoint - The courts in Dongguan, Guangdong Province, are focusing on the rehabilitation and education of juvenile offender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guiding them back to a positive life path through innovative judicial practices [1]. Group 1: Judicial Innovations - Dongguan courts have introduced judicial social workers to assist juvenile offenders in reintegrating into society, demonstrating a commitment to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2][3]. - Since 2013, Dongguan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has established a "social worker + volunteer" model to provide judicial services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to minors involved in criminal cases, completing 108 pre-trial investigations and 34 individual case follow-ups in 2024 [3]. Group 2: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ssessment - The introduction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ssessments has helped resolve custody disputes by 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for determining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with 21 cases evaluated since 2015 [4][5]. - These assessments have led to better outcomes for children, ensuring that both parents fulfill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that children grow up in stable environments [5]. Group 3: Campus Judge Initiative - The "Campus Judge" initiative has been implemented to resolve disputes at an early stage, with judges working directly with schools to mediate conflicts, resulting in no campus-related lawsuits in the jurisdiction since 2022 [6][8]. - The program has expanded to cover all schools in the area, ensuring that legal services and education on rights are accessible to students [8].
一个家庭兴旺的秘诀,不是卷孩子而是卷爸爸
洞见· 2025-06-29 10:52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 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夏天 来源:男孩派 (ID: boy666dj) 好的教育,是家庭所有人的"合谋"。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晏娇 朗读音频 以前,我一直觉得,妈妈是一个家庭的中心。 能否照顾好家人,教育好孩子就是考量一个妈妈是否合格的标准。 直到后来我看了很多朋友以及教育专家的教育经验,我终于彻底醒悟: 原来,一个家庭兴旺的秘诀,不是卷孩子而是卷爸爸。 01 爸爸多承担, 家才不会变成战场。 博主 @夏天 讲过一段经历,儿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她又恰逢工作上有调动,每天都忙得像 个陀螺一样: 早上要给儿子做早餐,送儿子上学; 下班后要接儿子放学,然后马不停蹄地回家做晚餐,辅导儿子写作业; 老公看着她忙得焦头烂额,却依然心安理得地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看球赛,偶尔敷衍地应答和 安慰。 每当这个时候,她的情绪都会变得特别暴躁。 孩子写错一个字,做错一道题,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都让她的情绪爆炸。 而她对老公的不满和愤怒也会随着情绪的崩溃疯狂宣 ...
被手机偷走的中国孩子
3 6 Ke· 2025-06-12 12:15
冲突在一个失控的傍晚爆发,李伟林动手狠狠揍了儿子,小思直接冲进厨房用剪刀疯狂地抵住了脖子,竟然扬言现在就要跳楼。 导火索是手机游戏。为了生计,李伟林从河南老家远赴广东务工,儿子小思初中一年级时才被他接到身边。离开老家的儿子不适应新城市新学校生活,开 始沉迷手游,成绩直线下滑。 "孩子手机上瘾,说他几句就要跳楼,不能打不能骂,真的不想管了。手机游戏就是精神鸦片!"李伟林又连线了一个直播间的心理专家,声音压抑,听起 来情绪濒临崩溃,他得到了主播象征性的一些安慰和共情,以及满屏幕滚动而过讨伐游戏的留言弹幕。 可最终他们发现,手机成瘾不过只是最浅显的表象,真正困住孩子的或许正是父母自己。 藏在手机里的战争,留守孩子的沉默反抗 三十、五十、一百二……60岁的何春芳数着自己的微信转账记录,越数越觉得头晕眼花。她才发现孙子小赫一直在偷家用的钱充值手机游戏。 儿子儿媳常年在大城市务工,靠着他们每个月转的钱,身在四川山村的何春芳拉扯小赫和另一个只有3岁大的孙儿。平时她花二十块钱都抠抠索索。可小 赫现在眼皮眨也不眨五十块钱就扔了进去。那么多零星的单笔转账,眼一扫至少有几百上千元。 何春芳气得不轻,她直接一把薅过小赫的衣领,抄起晾 ...
中国家长最爱看的书,我提名它
3 6 Ke· 2025-06-11 00:37
当兴趣培养和亲子关系都被列进现代父母的考核表,绘本也成为父母育儿的称心工具。 对家长们来说,共读绘本的好处有很多:不用担心孩子近视度数越来越高,也无须焦虑算法推荐不宜内容,更不会致使孩子产生互联网依赖。因此,哪怕 平板电脑、电视机或AI机器人更能让精力旺盛的孩子迅速闭嘴、坐好、安静下来,一些家长仍然喜欢这类古老的故事媒介。 但也不只如此。美国作家爱丽丝·奥兹玛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从4岁起,父亲就为她朗读绘本和书籍。爱丽丝9岁时,父亲开始每晚为她朗读经典书目, 这个习惯延续了3218天,直到爱丽丝离开家上大学。这个父女共读的亲身经历被她写成了图书《你能每天晚上为我读书吗》,对女儿来说,由书籍引发的 一次次交谈和它们所促成的一次次约定让人难以忘怀,父亲也写道,"你的时间和心无旁骛的关注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佛山大沥,曦阅书吧举办绘本分享会。(图/被访者提供) 然而,对绩效社会的父母来说,他们经常需要进行将教育分为"有用"和"无用"的内心博弈。读绘本这件事,就经常处在尴尬的位置。 "人可以生气" 常希不时在二手平台上给6岁的女儿买绘本,价格经常是原价的四分之一。适合低幼年龄段看的一些绘本,女儿长大后便不再痴迷了 ...
装睡的家长,躲进“反游”里
3 6 Ke· 2025-05-21 09:01
当你发现,孩子玩游戏,会作何选择? 这个再寻常不过的问题,在今天似乎成为了一面亲子关系的 " 照妖镜 "。 许多家长,从小接触网络,了解网络环境。他们中不少人也是游戏玩家,也更为明白如何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娱乐习惯。甚至,他们中许多人能够通 过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建立更为紧密的亲子关系。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少部分陷入极端偏执的家长:游戏在他们看来,就是毒品。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黑神话:悟空》,也不例外。 他们把 " 玩物丧志 " 奉为圭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玩游戏,有人棍棒相加,打到孩子大呼救命;有人听信算命先生的言语,扒掉家里的老宅;甚至不少 人会将孩子送进臭名昭著、充斥着电击体罚的" 戒网瘾学校 " 。 讽刺的是,这些极端手段似乎总是适得其反。 孩子们不仅没有远离游戏,反而和家人关系决裂;他们也没有成为家长眼中的 " 乖孩子 " ,甚至不少人,因为破碎的家庭,走向了极端。 无力之下,歇斯底里的家长们索性将症结归咎于游戏。他们认定, " 只要没有游戏,家庭就不会出问题 " 。 在今天看来,这些家长的行为颇为魔幻。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在短视频平台上,却有着大量的拥趸。这些家长,走到了一起,成立" ...
美国《大西洋》月刊:怎样“读懂”母亲这本书
Huan Qiu Shi Bao· 2025-05-12 22:54
Tom Lake A Navel Ann Patchett 为了消磨时间,曾是演员的劳拉向女儿们讲述了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与一位如今颇负盛名的电影明星的 爱情故事。这段回忆向女儿们展现了母亲不为人知的一面:一个24岁、与她们年龄相仿、享受艺术与快 乐的女演员;一个醉心于演艺事业、又能从繁忙的剧院排练中挤出时间、到附近小湖约会和游泳的年轻 女孩。孩子们很不理解,为何十指不染阳春水的母亲,会和日日田间耕作的父亲走在一起。但劳拉却并 未感到后悔,她遵从了内心的选择。尽管那个灿烂的夏日早已从记忆中褪色,但她却用自己的选择换来 了更深远、更长久的幸福。(作者索菲亚·斯图尔德,华安译) 美国《大西洋》月刊 5 月 9 日文章,原题:怎样读懂母亲这本书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试图解读与母亲的 关系,但这种关系天然就存在不对等:母亲能够陪伴孩子的成长,但孩子却从未见证她们的往昔。在我 降生这个世界之前,她是什么样子?又是如何成长至今? 不论是亲密无间,还是矛盾重重,在任何亲子关系中,这些问题都很难回答。个体的经历不同让这个问 题的答案因人而异。但多少年来,许多人仍在努力尝试"读懂"那个十月怀胎、赋予我们生命的女人。美 国作家安· ...
信“心”心理问答|从“鸡飞狗跳”到“双向奔赴”:青春期孩子的沟通密码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5-04 01:28
(原标题:信"心"心理问答|从"鸡飞狗跳"到"双向奔赴":青春期孩子的沟通密码) 读者来信: 我是初一学生的家长,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我们的亲子关系出现了严重问题:他拒绝沟通、频繁顶 撞、沉迷网络游戏,甚至还多次因琐事与我发生激烈争吵,最长一次冷战持续了整整两周。我们尝试过 增加亲子活动、听从班主任建议 " 冷处理 " ,但收效不大。 孩子常因作业未完成摔书、指责我们 " 只会唠叨 " ,甚至摔门离家。上周他提出想参加篮球社团,我们只 是表示让他考虑考虑是不是会耽误作业时间,他就暴躁起来。 我们发现原来的沟通方式似乎已经完全失效。他曾因与朋友发生争执情绪好几天特别低落,我们试图安 慰时,他却冷冷回应 " 你们根本不理解我的心情! " 这让我们一下子感觉心理上挺难受的,不知道该怎么 跟他相处了。 希望得到一下建议或者方法。 —— 白桦林下 回复如下: 先给您宽宽心,因为青春期亲子冲突是很普遍的现象,接近一半的家长都会经历类似的阶段,所以不必 过于自责,允许亲子关系在这个时期存在"不完美",存在矛盾冲突。 结合信中描述的情况,我想从心理发展规律、沟通策略调整和具体行动方案等方面,为您提供一些建 议。 青春期孩子的 ...
80后死亡率高是假,心理困境大是真
虎嗅APP· 2025-03-01 04:2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作者:刘萍,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一段时间,一组有关80后的假数据充斥着自媒体,如"每20个80后就有1个离世""80后死亡率突破 5.2%"等等。假数据之所以能像流行性病毒般传播,可能是因为它折射出80后的心理困境,激活了他们内在 的痛苦疲惫、死亡本能、自毁倾向、无助无力、迷茫困惑,故而引起了玄妙的认同。 作为一个家庭心理咨询师,我的主要工作对象是80后及他们的孩子,我每年会和这个群体进行约1000小时 的谈话治疗,我想从这些深度对话中概括出80后家庭突出的心理困境,以供镜像。 所有的心理困境,本质上都是关系问题,这篇文章我们将从关系的视角来看80后。 社会关系:生存压力对安全感的冲 击 80后一代普遍有生存焦虑和安全焦虑。 首先,这一代人的幼年和童年,普遍被生存焦虑所笼罩。 80后一代的大多数家庭刚刚开始吃饱饭,食物的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零食、玩具、新衣服,往往在过年 过节时才被满足,零花钱很少或没有。家庭所需的生活物资,往往是父母拼命努力工作换来的,很多夫妻 处于被动分居状态,一方为了工资能高一点会选择跨城市就业。 那时没有《中华人民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