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

Search documents
宁德时代与吉利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鑫椤锂电· 2025-07-08 06:09
关注公众号,点击公众号主页右上角" ··· ",设置星标 "⭐" ,关注 鑫椤锂电 资讯~ -广告- 本文来源:企业官微 7月4日,据宁德时代,近日,宁德时代与吉利汽车正式签署全面电动化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此次签约为 契机,围绕动力电池技术协同、产品平台融合与供应链体系建设等方向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全产业链深度协同 发展,构建更加高效、稳定的合作机制。 自2013年双方建立合作关系以来,宁德时代便深度参与吉利新能源汽车产品布局。从为几何系列打造高性价比电 芯方案,到支撑银河系列实现技术平台化升级,再到通过极氪001首发麒麟电池、领克900搭载骁遥超级增·混电 池等合作,宁德时代始终以稳定、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推动合作纵深发展,助力吉利汽车在主流市场与高端产品 市场保持强劲竞争力。 未来,宁德时代将继续发挥技术创新优势,携手吉利汽车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为消费者提 供更优质的产品体验,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第三届)中国固态电池 技 术 发 展 与 市 场 展 望 高 峰 论 坛 END ...
技术爆炸奇点之上,人工智能重塑未来30年版图?但斌投资的三个秘诀!
格隆汇APP· 2025-07-07 10:30
2025年7月4日,格隆汇中期策略会于深圳重磅举行。 东方港湾创始人兼董事长但斌以《扎根中国,走向世界——不要辜负一个伟大的时代》为题,分享了他对当前投资格局的深刻洞察。 这位从业33年的投资老将开篇明义: 我们正站在技术爆炸的奇点上,人工智能将重塑未来30年的财富地图。 但斌指出,当前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技术进步是核心驱动力。 凭借从"扎根中国"到"走向世界"的战略跃升,东方港湾连续两年取得亮眼回报,特别是在AI领域的重点布局。 他强调,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应全力以赴。 我们这一代人亲历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三大技术革命浪潮,而AI正是这场伟大征程中最具颠覆性的时代机遇。 战略跃升:从"扎根中国"到"走向世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但斌直言有一些思考和战略抉择。 谈及人生理解,但斌赞同格隆博士所说的观点: 时代背景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 同时他也强调,大时代来临之际, 每个人的努力非常关键, 你的价值观,看待问题的方式等等,这个决定了很多人一生的道路。 他非常感激改革开放的40多年,给了每一个贫穷家庭出生的孩子能有奋斗成功的时代机遇。 但斌认为,不管世事如何变幻,只有持续努力奋斗,才是人生的最终意 ...
让技术演进与就业促进双向奔赴(纵横)
Ren Min Ri Bao· 2025-07-06 22:34
另一方面,抓住就业市场供需不匹配的症结,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步伐相适应。比如, 紧盯市场需求,动态调整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搭建多样化的技能培训平台,帮助传 统行业工人更新技能,而不是"拿着算盘应对量子计算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让创 新技术应用与就业优先相互促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才有坚实保障。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就业市场 变革的本质,从来都是技术演进与人力资本价值重估的双向奔赴。 新技术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就业的"替代效应"。在现代化的汽车工厂里,会操作机械臂的工程师正在取 代传统流水线上的一些岗位;传统的大型零售商近年来大规模投资直播电商,拒绝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则 步履维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往往会导致重复性、标准化的就业岗位被替代,这是我们当前需要直面 的挑战。 然而,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 新的岗位需求。现实中,一个人工智能训练师的诞生,可以孕育数据标注、伦理审查等衍生岗位;每座 光伏电站的并网,可以催生更多智能运维工程师岗位……当一些 ...
为什么说中国经济的真正瓶颈,并非“消费不足”?
Hu Xiu· 2025-07-01 14:13
关于经济增长是投资拉动还是消费拉动,观察者网曾发布过多位作者包括罗思义、朱天等人的文章,对 主流看法提出争鸣。本文是余永定近日在人大宏观论坛发言基础上补充扩展而成,文中对"消费拉动增 长"这种似是而非的流行说法进行了澄清。 作者认为,从长期经济增长而言,根本不存在"消费拉动"这样一种增长模式,而且从中美消费结构比较 看,"中国消费率过低"的结论也很成问题;由"老百姓不消费"追溯到的原因"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 GDP比例过低",也证据不足。从今年实现5%左右增长的短期目标看,提高消费是必要的,但是目前的 促消费政策效果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认为,为了避免"要增加收入就要增加消费,为了增加消费就要增加收入"的循环论证,就必须找到 一个"第一推动力",而这个推动力只能是由政府提供融资的基础设施投资。鉴于2025年中国面对的严峻 外部挑战,作者建议在"十五五规划"期间,政府可以安排一些同当年执行四万亿刺激计划时期类似的大 项目。 一、"消费驱动"的增长方式并不存在 关于"消费驱动"这一说法,谈论最多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例如克鲁格曼和萨默斯。克鲁格曼声称,中国 长期以来"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使中国经济濒临金融危 ...
创金合信基金魏凤春:下半年全球资产配置的变化
Xin Lang Ji Jin· 2025-07-01 09:08
本文作者为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 上周首席视点分析了中国资产重估的程度与结构问题,结论是中国资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个非常 重要的理由是中东局势不会失控。虽然全球秩序在重构,但在重构完成之前,全球风险资产定价并没有 脱离既有的定价逻辑。 3)传统产业收益走低,符合产业转型的基本特征。市场总是"喜新厌旧"的,煤炭、房地产是上一个朱 格拉周期的主导产业,夕阳已逝。 4)主题投资暗含主导产业演化的逻辑。上半年的主题投资,概括起来包括DeepSeek、机器人、创新 药、固态电池、稳定币、情绪消费、军工等,这些主题看起来有些杂乱无章,持续时间也不长,属于游 击战的作战范畴。但如果统筹来看,这些主题暗含着一条主线,这条主线不是政策催化的,而是主导产 业演化带来的。在这个演化的过程中,技术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美博弈的主战 场看起来是贸易,是制造业,其实最根本的就是技术,具体一点讲就是以AI为代表的技术进步。 随着全球风险偏好的转向,投资者开始憧憬中国股市牛市的到来,其中的理由概括如下:1)中美谈判 曙光出现,全球博弈不确定性降低。2)随着物价的走低,美联储降息预期提前。3)中国经济政策对科 技 ...
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 2025年中金公司中期投资策略会
中金· 2025-07-01 00:40
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 2025 年中金公司中期投资策略会 20250630 摘要 中国经济正经历新旧模式交替,房地产拖累减小,技术进步加速,但物 价仍低迷,反映出经济转型初期不同领域表现不一,需综合分析宏观形 势。 中国劳动市场调整缓慢,劳动密度下降,收入增速放缓,影响消费和物 价,总需求偏弱,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延续"准均衡"状态。 预计 2025 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将侧重结构性工具,财政支出增加,出口 保持韧性,全年经济增长率预计在 5%左右,核心 CPI 逐步上升。 房地产与整体经济相关性减弱,家电销售不再完全依赖房地产,更多受 置换需求驱动,表明中国经济进入新模式。 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显著,新经济、绿色经济、医药经济、生物医药和高 端制造比重上升,房地产比重下降,新兴行业 IPO 占比提高。 技术进步提升中国经济复杂度,接近全球最高端水平,出口结构与欧元 区、日本互补,国产化加速,减少进口需求。 2025 年一季度进口下降但对 GDP 有正贡献,反映需求走弱、经济结构 转型和国产替代效应,进口减少成为积极信号。 Q&A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如何?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呈现出一些积极和谨慎的特点。房地产 ...
时报观察|夏粮丰收在望 农业技术进步立了大功
证券时报· 2025-07-01 00:00
夏收已接近尾声,今年有望再迎一个丰收年。丰产的背后,离不开农业技术的进步,包括灌溉技术、 育种技术、农业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 传统农业收成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近些年,国内一些地方干旱天气不断,今年同样如此,持续干旱、高温、 大风日数偏多。此时恰逢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需要大量水分。麦田如果缺水干旱,会减少亩穗数,对穗粒数 也有较大影响。 河南是小麦种植大省,每年小麦播种面积达8500万亩。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和技术正在快速推广应用。小麦 播种时,滴灌带随着播种机械一同铺设至田间,连接主管、接上水井后,浇地十分方便。亩次灌溉用水量由原 来的200立方米降为40立方米,减少了地下水抽取。另外,滴灌配合施肥罐,还能实现水肥一体化,降低了施 肥难度,也便于作物吸收。滴灌大大减少了劳动数量和劳动强度,管理起来比较轻松。因为滴灌可以做到少量 多次,根据农作物需求进行灌溉,保证了农作物一直处于比较良好的墒情中。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 究相关 行 为主体 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滴灌本 ...
夏粮丰收在望 农业技术进步立了大功
Zheng Quan Shi Bao· 2025-06-30 18:00
滴灌本来是以色列率先使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新疆较早开始引入,一开始是用在经济作物上,现在大田 作物也在使用,这得益于我国强大的制造能力,让滴灌成本大幅下降,普通农田使用起来也有了性价 比。 滴灌需要地下水源配合,还有些区域为丘陵地带,干旱且没有灌溉条件,就需要种植耐旱农作物,当地 培育出耐旱小麦品种,其根系可达3米以上,远超普通小麦。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化盐碱地,今年农户种植的冬小麦亩产达到700公斤。这种地块有机质 含量低,风蚀沙化严重,保水保肥能力差。技术人员选择抗旱、耐盐碱的小麦新品种,然后通过播种期 缩行增密、全程水肥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小麦高产。 近年来种田大户日渐增多,种田大户更愿意采用节省劳动力的机械化耕作,增加投资采用新技术,听取 农业技术人员的建议,采取积极措施消弭天灾影响。粮食稳产增产离不开我国庞大的农业技术服务群体 的帮助,以及我国生产制造能力的提升,这些均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比较优质的环境。 夏收已接近尾声,今年有望再迎一个丰收年。丰产的背后,离不开农业技术的进步,包括灌溉技术、育 种技术、农业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 传统农业收成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近些年,国内一些地方干旱天气不断 ...
特稿|蔡昉:从菲利普斯曲线到贝弗里奇曲线——应对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政策框架
Di Yi Cai Jing· 2025-06-18 01:33
最后,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的内卷化。随着农业劳动力人数减少和年龄老化,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放 慢。由于户籍制度仍然妨碍农民工永久性在就业城镇落户,养老保险制度的分割性使得大龄农民工无法选择在城 镇养老,因此,劳动力流动方向已经发生逆转,在外出农民工增长速度明显减速的同时,他们中跨省、跨市、跨 县的比重均有所降低。众所周知,就生产率水平而言,非农产业高于农业、城镇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 和镇。因此,这种劳动力流动方向变化就意味着内卷化,在整体上降低了生产率,削弱了劳动者报酬提高和就业 质量改善的基础。 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产生原因 在经济史上,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为技术性失业,即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进步导致自动化, 进而替代劳动者的工作岗位。不过,现阶段中国遭遇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却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形成 的。充分了解这些因素,是确保应对措施能够对症、精准和有效的必要智力前提。 在人工智能时代,就业面临冲击的挑战与生产率预期提高的机会并存,为了抓住机会、迎接挑战,相关的能力建 设和制度创新应该更富前瞻性、力度更大。 中国就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总量性、周期性转变为结构性,这要求政策理念、 ...
余永定:不存在“消费驱动增长”,“十五五”应再推类似四万亿的大项目
Sou Hu Cai Jing· 2025-06-10 08:04
编者按:关于经济增长是投资拉动还是消费拉动,观察者网曾发布过多位作者包括、等人的文章,对主流看法提出争鸣。本文 是余永定近日在人大宏观论坛发言基础上补充扩展而成,并赐稿观察者网发布,文中对"消费拉动增长"这种似是而非的流行说 法进行了澄清。 作者认为,从长期经济增长而言,根本不存在"消费拉动"这样一种增长模式,而且从中美消费结构比较看,"中国消费率过 低"的结论也很成问题;由"老百姓不消费"追溯到的原因"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过低",也证据不足。从今年实现5% 左右增长的短期目标看,提高消费是必要的,但是目前的促消费政策效果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认为,为了避免"要增加收入就要增加消费,为了增加消费就要增加收入"的循环论证,就必须找到一个"第一推动力",而 这个推动力只能是由政府提供融资的基础设施投资。鉴于2025年中国面对的严峻外部挑战,作者建议在"十五五规划"期间,政 府可以安排一些同当年执行四万亿刺激计划时期类似的大项目。 可以对生产函数加以扩展,把制度变迁、人力资本等因素包括进去。人力资本的改善同教育、健康等因素有关,如果说消费对经济增长存 在拉动作用,那么这种拉动应该是通过人力资本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