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智能(ASI)

Search documents
OpenAI反挖四位特斯拉、xAI、Meta高级工程师,目标星际之门
机器之心· 2025-07-09 04:23
机器之心报道 机器之心编辑部 反击从这里开始? 最近 Meta 挖 AI 人才成了科技圈最大的瓜。有人找到了山姆・奥特曼,问他有关扎克伯格和 Meta 挖人的看 法。奥特曼说:还行吧。 实际上表面的尴尬之下,激烈的斗争早已开始。 本周二《连线》杂志获悉,OpenAI 从竞争对手公司挖来了 四位 备受瞩目的工程师加入其扩展团队,其中 包括特斯拉前软件工程副总裁 David Lau。 这一消息来自 OpenAI 联合创始人 Greg Brockman 本周二在内部 Slack 上的通知,他也是扩展团队的负责 人。 加入 OpenAI 的还包括: xAI 和 X 公司的前基础设施工程负责人 Uday Ruddarraju; xAI 的基础设施工程师 Mike Dalton Meta 的 AI 研究员 Angela Fan。 Dalton 和 Ruddarraju 此前还在 Robinhood 共事过。在 xAI 期间,Ruddarraju 和 Dalton 曾共同参与构建 Colossus —— 一台由超过 20 万块 GPU 组成的大型超级计算机。 OpenAI 发言人 Hannah Wong 表示:「我们非常高 ...
AI若解决一切,我们为何而活?对话《未来之地》《超级智能》作者 Bostrom | AGI 技术 50 人
AI科技大本营· 2025-05-21 01:06
在人工智能的世界,有一群人正深耕于推动通用人工智能(AGI)从科幻走向现实。CSDN、《新程序员》特别策划 " AGI 技术 50 人 "访谈栏目 ,挖掘 AI 背后的思考,激荡 AGI 的智慧,走近那些在 AI 领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思想领袖和技术先锋们的心路历程。 年初 DeepSeek 爆火,引起 X、谷歌、OpenAI、Anthropic 的顶级模型大战,随后又有 Manus 通用 Agent 问世、全世界的程序员拜入 Cursor 门下……在 2025 的 AI 炮火中,有一个名字总在提醒我们,需要时不时地从日常的喧嚣中抬起头,去思考一些更长远、也更根本的问题。 作者 | 王启隆 出品丨 《 新程序员 》编辑部 Nick Bostrom ,一位出生于瑞典,后来在牛津大学开启其重要学术生涯的哲学家。他生于 1973 年,早年似乎并不安于传统学校教育的束缚,甚至有 资料显示他高中最后一年是在家完成学业的。但这反而让他得以广泛涉猎人类学、艺术、文学乃至科学等多个领域,在伦敦求学期间还曾尝试过单口喜 剧。 2005年,Nick Bostrom 在牛津大学创办了人类未来研究所(Future of Human ...
扎克伯格最新专访:AI 会在知识工作和编程领域,引发一场巨大的革命
Sou Hu Cai Jing· 2025-04-30 10:02
近日,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接受了媒体采访,全程信息量满满。访谈中, 扎克伯格谈到了 Meta如何看待下一步AI发展格局,并回应了外界认 为"DeepSeek吊打Meta"的质疑。 他表示,通过比较Llama 4 模型与 DeepSeek 的能力可知, 尽管 DeepSeek 可能在特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Llama 4模型能够提供更高的效率和更广泛 的功能。 以下为采访内容(有删节): 马克·扎克伯格:在我看来,世界会变得更加有趣、甚至有些奇特。根据我的经验,如果你觉得别人做的事情不好,但他们自己却认为很有价值,那么通 常是他们对,你错了。 主持人Patel: 我们似乎正在消除技术利用奖励机制来完全操纵我们的所有障碍。 马克·扎克伯格:我们正在努力构建能推进 Llama 研究的编码代理。我估计 在未来 12 到 18 个月内,我们将达到一个阶段,届时这些研发工作所需的大部 分代码都将由 AI 编写。我倾向于认为,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这反而会增加对人类工作的需求,而非减少。如果你将提供服务的成本降至原来的十分之 一,那么现在去做这件事实际上可能是有意义的。 主持人Patel:你上次来的时候,发布了 ...
李录最新交流剖析新秩序:通过“四两拨千斤”,中国还可以释放很多改革红利……
聪明投资者· 2025-04-26 01:08
以下文章来源于芒格书院 ,作者李录 芒格书院 . 由资深出版人施宏俊先生创立,定位于为终身学习者提供学习和思考的知识资源,推动认知升级和思想 分享。 " 中国还有好多比较容易的改革红利,是因为观念上的堵塞没有被疏通起来。疏通以后就可以在比较短 的时间之内加速,把经济迅速地从依赖外需和内需结合,变成主要由内需驱动。 " " 从更长期的影响来看,这次的贸易战可能加速中国经济从投资与出口驱动转向由内需驱动。 " " 世界秩序的变化已经不可逆转,它会演进到一种新的秩序上…… 中国有机会在国际秩序重塑中占据 对自己有利的位置。 " "三重动力——经济竞争收益、地缘政治压力、好奇心驱动——已使技术演进形成不可逆转的惯性。" 2024年12月7日,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李录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价值投资"课程十周年沙龙上, 提出了对国内、国际"时代困惑"的深刻反思。( 点此阅读: 《 李录3万字演讲实录:理解了这些问题, 就理解了价值投资的当下可为之处……》 ) 今年4月6日,在59岁生日当天,在西雅图面对芒格书院部分会员的提问,李录进一步给出了自己的解 法。 谈保障体系、谈资本市场、谈全球秩序的演变,也谈AI带来的冲击与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