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治理
icon
Search documents
3.65亿亩、25%以上 数据见证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卓越成就
Yang Shi Wang· 2025-07-12 03:21
央视网消息:7月12日是国际防治沙尘暴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为"防治沙尘灾害 共同守护蓝天"。2023年6月8日,联合国大会将7月12 日确定为国际防治沙尘暴日,旨在提高全球对沙尘暴带来日益严重的健康和环境挑战的认识。 十余年我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65亿亩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沙尘暴防治工作,1978年批准并实施"三北"工程,努力恢复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 治理,为防沙治沙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国是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和荒漠化防治国际典范。随着国土绿化行动科学推进,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贡献了全球新增 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近十多年来,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3.65亿亩,封禁保护面积2794万亩,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在今年的国际防治沙尘暴日到来之际,世界气象组织在其发布的最新年度报告中指出,沙尘暴对健康和经济造成的损失正持续加剧。 报告指出,尽管2024年全球地表沙尘平均浓度略低于2023年,但区域差异显著。在受影响严重地区,2024年地表沙尘浓度仍高于1981年至 2010年的长期平均值。 报告称,全球每年约有20亿吨沙尘进入大气层,其中逾8 ...
密云以科技创新筑牢首都水源安全防线
技术创新是筑牢环密云水库村镇水源防线的重要举措。科技小院专家们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筛选出了 适应性强的湿地植物芦苇用于广泛种植,研发了以板栗壳生物炭为主要净化材料的污水净化工艺。黑山 寺村建成日处理量15吨的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净水示范工程,大幅削弱了水污染物负荷,出水稳定达到北 京市有关标准,且运行成本优势明显;升级了坡耕地面源污染监测系统,研发了"桑树+野牛草""黄芩 +野牛草"等高效防控模式,显著提升了水土保持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研发了智能堆肥装备及农林 有机废弃物微环境调控快速腐解技术,联合多家企业和农场建设示范工程,使农业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 用率达到70%—95%;集成了林药固土保水固碳等技术,建成了"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示范点。 通过实施有效举措,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成效日益彰显。黑山寺村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 水达标处理,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知识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技 能与生态环境保护参与度,增强了居民的职业发展动力,带动了绿色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发展。黑山 寺村获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示范村""北京市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成功打造了技术、设备、模式集成 ...
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全部下达 “两重”建设再提速
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全部下达 "软""硬"兼备 "两重"建设再提速 盛夏,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长流水村,在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的现场,一个连着一个的 草方格替代了曾经的连片黄沙,工人们正抓紧播撒草籽,栽种耐旱的沙生灌木。这里地处腾格里沙漠的 东南缘,是我国"三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4年起,"三北"工程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两重"建 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支持范围。 今年6月30日,随着最后一列草方格扎进沙子,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全线贯通,一条长约 153千米、最宽处达38千米的固沙锁边"绿链"牢牢地镶嵌在"中国第四大沙漠"的东南边缘。至此,宁夏 实现了境内腾格里沙漠的全面"锁定"。这是我国加速推进"两重"建设的一个缩影。 今年,有关部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该委已于近日安排超3000亿元 用来支持2025年第三批"两重"建设项目。截至目前,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 毕,"两重"建设进一步提速。 "硬投资"稳定经济增长 从项目实施情况来看,统筹推进"硬投资"与"软建设",是当前"两重"建设的一大特 ...
建项目、治沙海、富百姓 鄂尔多斯以工代赈书写乡村振兴 “多赢”答卷
Core Insights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k-for-relief" program in Ordos City as a key strategy for consolida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chievements and connec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efforts [1][6] - The program integrate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mployment increase, and capacity enhancement" into a comprehensive system, promoting a full-chain mechanism involving city-level policy coordination, county-level innovation, and deep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1][6] Summary by Sections Work-for-Relief Implementation - Ordos City has launched 68 various work-for-relief projects since 2025, benefiting 2,178 farmers and herders, with labor remuneration totaling 34.58 million yuan [6] - The program has established a regular mechanism for matching labor demand with employment needs, creating a positive cycle of "project construction—labor employment—income growth" [6] Innovative Models - In Uxin Banner, a "party leadership and work-for-relief"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establishing a three-level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implementing a "five synchronizations" mechanism to ensure project efficiency and community benefits [2][4] -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through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 cooperative + farmer" model has led to increased income for multiple cooperatives and loc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4]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ynergy - In Dalad Banner, a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involving "party branch (cooperative) + enterprise + farmer" has been explored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ensuring stable income for villagers while enhancing their employment skills [5] - The approach combines ecological governance with employment generation, creating a virtuous cycle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employment increase—capacity enhancement—sustained participation" [5] Future Directions - The Ordos City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Bureau plans to continue promoting the "party leadership and work-for-relief" practice, focusing 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s a means to enhance community income [6] - Ongoing job matching efforts are being conducted for 5,745 farmers and herders in 79 villages, aiming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work-for-relief projects and their impact on income generation [6]
兴隆湖蝶变,成都市用法治力量推动水环境治理
Xin Jing Bao· 2025-06-27 10:51
水清、岸绿,天府新区之肾兴隆湖呈现城市公园典范风貌 天府新区位于成都市区以南,2014年10月获批成为第11个国家级新区,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兴隆湖 水域,位于天府新区最核心区域,是天府新区范围内重要的水生态资源。 兴隆湖的治理,是一次生动的法治实践。近年来,成都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领域 立法工作。 成都市出台《成都市兴隆湖区域生态保护条例》,从立法层面强化兴隆湖管理保护,推动兴隆湖水生态 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天府新区河长办组建专业人工和无人机河湖巡查队,开展常态化巡检巡查, 发现排水、水质异常情况,立即启动水质检测,确保精准锁定问题、科学解决问题。 位于四川天府新区以及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域,有一片面积约6500亩的湖区。初夏午后,碧 绿的湖水倒映着城市的影像,成为成都这座城市新的风景线。这里,是被誉为天府新区的"生态之肾"的 兴隆湖。 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洼地,几乎每年汛期都会淹没。区域内遍布农田、果林、沟渠、河流、池塘,易 形成面源污染。2013年,兴隆湖建设整治正式启动。经过多年治理,如今的兴隆湖,已成为集生态、灌 溉、观光、休闲于一身的综合性生态湖区。 近日,全国 ...
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模式实现“绿进沙退”
既治沙又致富。依托库布其沙漠丰富的风光资源和新能源产业优势,鄂尔多斯市深入实施防沙治沙 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在沙漠北缘、黄河以南建设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光伏治沙约300万亩,构 筑了一条生态长城、绿电长城、产业长城、创新长城、富民长城。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在防沙治沙实践中,逐渐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产 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的库布其模式,为全球荒漠化 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如今,库布其治沙技术已经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成功复制,并向沙特、蒙古国等"一带 一路"共建国家推广,持续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经验"。 库布其沙漠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北缘、黄河"几字弯"腹地,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 2116万亩。20世纪80年代,区域内61%以上的面积是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不到3%。经过几代治沙人 的坚守和付出,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 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鄂尔多斯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紧密结合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总体规划 ...
科技筑牢“绿色长城” 内蒙古能源集团联合蒙草生态让库布齐沙漠焕新颜
Quan Jing Wang· 2025-06-23 03:23
在库布齐沙漠北缘,一场关乎生存与未来的绿色革命正在上演。内蒙古能源集团联合蒙草生态 (300355),携手推进7万亩沙地生态综合治理,共同打造3000亩杭锦旗防沙治沙生态治理项目示范 区,以科技为笔,筑牢"绿色长城",为库布齐沙漠注入绿色动能。 内蒙古能源集团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依托雄厚能源基建实力,立足自治区 风光资源和"沙戈荒"土地资源优势,将"三北"工程建设与新能源开发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借助蒙草生 态草种科技创新体系和生态治理综合能力,打造涵盖科研治沙、新产品展示、工程固沙技术及沙生植物 展示的防沙治沙生态治理项目示范区,探索"光伏发电+生态治理+板下经济"的可持续治沙模式,实现 沙漠添绿,百姓增富,产业振兴。 据悉,防沙治沙生态治理项目示范区依托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主持的《防沙治沙多元 技术模式示范》课题,遵循"以水定绿、系统治理、科学配置植被"的科技治沙理念,发掘培育优质治沙 品种,研发可装配化防沙新材料、新装备,实现防沙治沙工程提质增效,为科学、精准、可持续地防沙 治沙提供思路和方法。在示范区治理过程中,集中使用了种子包、种子绳、种植杯等多款定制化生态创 新 ...
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系列访谈丨德宏州生态环境局:“绿色明珠”的创新实践
Xin Hua Wang· 2025-06-10 01:24
问:德宏州是如何将"扩绿、降碳、增长"协同机制融入政策执行的?能否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 成效为例,说明生态治理的体系化推进。 我们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契机,锚定云南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德宏州"三支柱一 标杆"主攻方向,推动解决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整治了瑞丽市团结大沟、芒市芒核村黑臭水 体,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民心河。截至2025年4月,完成363处623.07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山川 更加美丽。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德宏样板。 我们持续在降碳上发力。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坚 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落地发展。"十四五"期间储备清洁能源发电项目36个,装机容量192.3万千瓦。 我们持续在扩绿上用力。大力实施城乡绿化美化行动,全州各族干部群众踊跃参与"每人每年种三 棵树"的号召,累计造林72.13万亩,义务植树1845万株,森林面积持续扩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 功能不断增强。 问:德宏州生态系统丰富,生境类型多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德宏州有哪些具体工作亮点?又是如何 筑牢边疆生态屏障的? 大家都知道, ...
河南启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区域科技创新行动
按照《行动方案》制定的发展目标,河南省将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聚焦粮食 安全、生态保护、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三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综合交通枢纽等方 面,明确科研主攻方向,凝练关键技术问题,集中资源开展研究和攻关,力争取得原创性、迭代性、颠 覆性科研成果。 为推动《行动方案》顺利实施,河南省将采取一系列举措强化要素配置:一要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聚集沿黄九省区创新资源,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二要强化重大创新项目牵引,聚焦"7+28+N"重点产 业链群,针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装备制 造、能源转型等领域谋划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带动企业规模能级快速跃升,引领和支撑产业高质量发 展;三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创新龙头企业、头部企业、"瞪 羚"企业带动作用,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四要加快创新平台提质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 链,优化科研创新总体布局设计,加强研发、中试、产业化、工程化一体布局;五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示范,建设沿黄九省区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加速重大创新成果落地和产业化;六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 ...
呼伦贝尔推动生态治理向“大生态”转型升级
Nei Meng Gu Ri Bao· 2025-06-09 06:49
此外,呼伦贝尔市统筹森林草原、大气水环境等24项生态监测内容,实现生态保护、监管、修复及 环境质量监测的全方位覆盖。通过推动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等跨部门数据协同,实现数据深度融合,为 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支撑,推动生态治理向"大生态"转型升级。 摸清生态家底是科学治理的基础。该市整合56类4100条生态数据,构建起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全 要素的"生态一张图"体系。通过将121个环境风险点、237个环境敏感点、378个问题清单、212家排污单 位信息、4940块耕地排查数据的平台系统导入,为生态治理提供了细致的数据支撑。 为确保生态监管无死角,呼伦贝尔市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一张网"。通过整合入河排污口、 呼伦湖保护区、应急防火等280个视频监控设备,将更多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地、生物多样性富 集区等敏感区域纳入监控网络。同时,打通市、旗、苏木(乡镇)生态环境三级执法网络,建立毁林毁 草、草原过牧、生态损害赔偿等领域联合执法机制。今年以来,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借助"双随机、一公 开"平台抽查企业75家,依托综合指挥平台实现全流程办理,大幅提升执法效能。 6月5日,在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局的监控室,工作人员紧盯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