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体偶联药物(ADC)
icon
Search documents
吴伟:美“零和”思维挡不住中国创新药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7-09 22:45
来源:环球时报 当地时间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对进口药品和铜征收高额关税,其中药品关税可能高达200%。但将 给药企至少一年的时间,在关税生效前将供应链转移回美国。这一举措背后,是美国决策圈面对全球生 物医药,尤其是创新药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危机感和不自信。 前段时间,美国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NSCEB)在提交美国国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正以系 统性战略挑战美国生物技术霸权。"以抗体偶联药物(ADC)为例,这种被誉为"魔法子弹"的医药技术 主要用于癌症治疗,能充分反映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实力、研发深度和产业竞争力。而在2025年美国临 床肿瘤学会(ASCO)公布的全球184项ADC研究中,中国药企独占89项、占比近半。这份新历史纪录 成为中美博弈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注脚——曾经由欧美主导的创新药赛道,正在经历"攻守易势"的深刻变 革。 2010年之前,中国药企在全球创新药版图中几乎"隐形"。彼时,美国药企凭借先发优势,牢牢占据全球 创新药市场的领头羊地位,而中国药企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仿制药。到了2015年,中国启动药监改革成 为转折点。得益于吸引大量海外生物医药顶尖人才归国创业与创新积累,国内制药行业上 ...
今年已有12家生物医药企业港股上市,创新药企成主力军
Sou Hu Cai Jing· 2025-07-09 15:23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史冰倩 王鑫 实习生 翟芃博】生物医药企业正扎堆港股上市。 业内人士认为,港股市场特有的政策包容性和近期显著改善的流动性,是吸引生物医药企业密集上市的核心驱动因素。 上市数量已超去年,募资额居行业前列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今年已有12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分别是脑动极光、大众口腔、维昇药业、映恩生 物、Mirxes、恒瑞医药、纽曼思、派格生物、佰泽医疗、药捷安康、泰德医药和拨康视云。 7月9日,大众口腔(02651.HK)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独家保荐人为海通国际。截至当日收盘,大众口腔上涨3.50%,股价报 收20.7港元/股。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今年共有12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已超去年全年上市数量,当前还有40家生物医药 企业仍在排队。 从政策包容性来看,港交所自2018年起推出"18A"和"18C"等创新上市规则,允许未盈利或未产生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这一规则的发布为生物医药行业带来了全新机遇,尤为适合生物医药行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企业即使处于 研发阶段也能通过公开市场融资。 | 序号 | 证券代码 | 名称 | 上市日期 ...
寂静的战场:中国创新药迎“爆款”竞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聚光灯下,生物医药的舞台正经历一场无声的巨变。当单克隆抗体、疫苗和重组蛋白——这些曾叱咤风 云的"老牌明星"——在2020至2025年间维持着8%至16%的稳健步伐时,舞台的另一侧,细胞与基因治 疗(CGT)、双特异性抗体(双抗)和抗体偶联药物(ADC)如同横空出世的"超级新秀",以30%到 71%的惊人增速狂奔,将前者远远甩在身后。 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巨大差异,更是创新药领域一条严酷法则的直观体现:正确的方向选择,远比盲目冲 刺更能决定企业的命运。当传统生物医药的黄金时代逐渐沉淀为平稳的河流,新兴疗法的快车已轰鸣着 驶入指数增长的快车道,留下抉择失误者在扬尘中望尘莫及。 "几万个潜在靶点,散落如星河。最终能化作获批药物的,寥寥无几;而能成为'重磅炸弹'、真正改变 市场的,更是凤毛麟角。"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创始人俞德超,在近日一场汇聚了行业顶尖头脑的"好望角 科学沙龙"上,声音沉稳却字字千钧。这位深谙创新药研发险滩暗礁的掌舵者,一语道破了行业的华丽 表象,直指其残酷内核。 俞德超的目光扫过台下凝神的面孔,继续剖析,"投入巨资,筛选一百个靶点?最终能跑出来的药物, 或许只有五六 ...
2025港股IPO半年报:恒瑞医药折价25.6%发行,最新仅折价5.5%
Xin Lang Cai Jing· 2025-07-04 12:02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喜乐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场以"冰火两重天"的极端分化态势迎来近四年最强复苏:42家企业登陆港交所,合计募资1067亿港元,较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688%,且已超过2022-2024年分别 7家A to H企业贡献72%募资 宁德时代为当之无愧"巨无霸" 自2024年以来,已有超过70家A股公司公告拟登陆港交所。2025年上半年,共7家A股公司完成港股IPO,合计募资超770亿港元,占IPO总额的72%,直接推升港股IPO募资额复苏。其中,宁德 A to H项目IPO发行折扣与公司市值呈现正相关关系:A股市值越大的公司,则投资者认购越踊跃,最终可以录得更低的发行折扣。万亿市值的宁德时代港股发行价较A股仅折6.8%,上市首日即 值得警惕的是,尽管A to H项目撑起募资大盘,但其首日破发率达57%(4单破发),海天味业、三花智控等项目上市首日一度跌破发行价。其中海天味业和钧达股份因海外收入占比较低、所处 展望2025年下半年,将有数家A股公司登陆港交所,预计募资规模也将比肩上半年A to H募资额水平,进一步巩固大盘股主导地位。建议重点关注千亿市值公司、行业龙头 ...
对外授权交易大单频现中国创新药闪耀全球舞台
Zheng Quan Shi Bao· 2025-06-23 18:44
三生制药、石药集团的巨额BD交易大单,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创新药产品的价值,也使得"中国研发,海 外授权"的创新药发展逻辑被广泛认可,中国创新药行业的角色正在实现从"跟随者"到"参与者"乃至"贡 献者"的跨越式发展。 巨额BD交易频现 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企业巨额BD交易频现。 证券时报记者李映泉 近一个月以来,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巨额交易捷报频传。先是三生制药公布了一项总金额超60亿美元 的对外授权BD(商务拓展)大单,其12.5亿美元首付款创下此前最高纪录;紧接着是石药集团宣布与 阿斯利康订立战略研发合作协议,总金额达53.3亿美元。 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4年国产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和首付款分别为523亿美元和41亿美元,双双刷新 历史最高纪录。今年截至5月27日,国产创新药BD总金额已经高达455亿美元,首付款达22亿美元,全 年交易金额有望再创新高。 今年1月,信达生物公告,将一款Delta样配体3(DLL3)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009的全球 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独家权益授权给罗氏,信达生物将获得8000万美元的首付款、最高达10亿美元的开 发和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基于全球销售 ...
未盈利企业科创板IPO有序推进 制度持续优化赋能企业发展丨“科创板八条”一周年
证券时报· 2025-06-18 00:07
6月18日,《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下简称"科创板八 条")发布满一周年。 一年来,监管部门持续提升科创板服务未盈利科技企业的制度包容性与精准性,发行承销、再融资等制度创新 落地实施,为未盈利科技型企业进一步构建适配发展路径。 记者获悉,监管部门从政策制定与审核执行两个维度同步发力,着力提升对未盈利企业"含科量"的精准识别能 力,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 如在政策方面,证监会持续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2024年进一步将研发投入门槛由6000万元提升至 8000万元,发明专利要求增至7项并强调产业化能力,以"硬科技"标尺引导企业夯实创新根基。 数据显示,"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先后有4家未盈利企业申报科创板IPO获得受理,6家上市时未盈利的科创 板公司再融资时适用"轻资产、高研发投入"标准,28单科创板并购交易涉及收购未盈利标的。 未盈利企业科创板IPO受理有序推进 去年6月19日,证监会发布的"科创板八条"明确提出,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 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提升制度包容性。 "科创板八条"发布后,未盈利企业科创板IPO受理有 ...
未盈利企业科创板IPO有序推进制度持续优化赋能企业发展
Zheng Quan Shi Bao· 2025-06-17 18:14
6月18日,《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下简称"科创板八 条")发布满一周年。一年来,监管部门持续提升科创板服务未盈利科技企业的制度包容性与精准性, 发行承销、再融资等制度创新落地实施,为未盈利科技型企业进一步构建适配发展路径。 数据显示,"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先后有4家未盈利企业申报科创板IPO获得受理,6家上市时未盈利 的科创板公司再融资时适用"轻资产、高研发投入"标准,28单科创板并购交易涉及收购未盈利标的。 未盈利企业 科创板IPO受理有序推进 去年6月19日,证监会发布的"科创板八条"明确提出,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 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提升制度包容性。 "科创板八条"发布后,未盈利企业科创板IPO受理有序推进。6月17日,国内领先CPU厂商兆芯集成IPO 获受理,这是"科创板八条"发布后,又一家未盈利企业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 自"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已有4家未盈利企业科创板IPO申请陆续获得了上交所受理。 2024年10月,上交所发布"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紧扣科创板企业研发驱动、技术密集的特 征,通过设立 ...
21专访|华盖资本曾志强:创新药出海是一种双赢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申俊涵 北京报道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迎来热潮,交易数量与交易金额快速攀升。统计数 据显示,2025年1-5月,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已达455亿美元,而2024年全 年的对外授权交易金额为519亿美元。 近期最为标志性的事件是,5月20日,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最高超60亿美元的全球独家开发权协议,刷 新了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的首付款纪录(12.5亿美元)。 在曾志强看来,2021年时,港股、科创板的生物医药指数达到最高点,随后行业逐渐遇冷,一级市场融 资陷入低迷,二级市场相关公司的股价表现也不佳。创新药企业需要想办法打开融资渠道,License-out 交易、NewCo模式都是有益尝试,利于企业获取资金后反哺其他管线的研发。 "对中国创新药企和跨国药企来说,创新药出海交易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这让跨国药企获得中国物美价 廉的创新药产品,同时也让还处于成长期阶段的创新药企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全球的生意,这也意 味着更好的机遇。"他说。 创新药行业进入探底回升阶段 今年以来,国产创新药正迎来产业"DeepSee ...
肿瘤领域的BD&L: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艾意凯咨询· 2025-06-12 02:05
领袖视角 肿瘤领域的BD&L: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关键要点 背景介绍 全球制药行业中,肿瘤是市场规模最大的治疗领域,其在全球处方药销售额中的占比已从2018年的 13%增长至2023年的18%。过去五年中,肿瘤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1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创新药的不 断上市以及可及性的提升。由于癌症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较大,同时该领域的商业化潜力巨大,众多生物制 药公司纷纷涌入参与行业竞争。目前,肿瘤领域前十大企业以外的制药公司在全球肿瘤市场的销售收入占 比达已从五年前的约30%提升至约45%,其中小型和中型生物制药公司正在深耕特定小众肿瘤领域或治 疗方式,在细分市场中开辟市场空间。 1 1. 在生物制药行业,肿瘤领域的业务拓展与授权许可交易(BD&L)最为活跃,约占全球交易量的 50%。随着肿瘤药物研发管线不断扩展,BD&L目标日益丰富,其中新兴生物制药公司已成为主 力军,目前其发起的肿瘤临床试验占比已达60%。 2. 中国的研发日渐聚焦于新型作用机制,并成为肿瘤创新药的重要来源。过去3-5年,越来越多肿 瘤领域的授权许可交易来自中国。 3. 放眼全球,自2020年以来,大型跨国药企更倾向于收购或授权引入 ...
全球新药研发市场变天!哈佛最新报告:中国生物技术有望超越美国
Di Yi Cai Jing· 2025-06-06 05:26
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美之间的差距已经非常微小,尤其是在药物研发领域,中国正在迅速崛起,将成为 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未来的发展可能会迅速改变全球生物技术力量的平衡。 全球新药研发的力量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生物技术领域将迎来一个ChatGPT时刻。 当地时间6月5日,哈佛大学贝尔弗中心在一份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拥有最有 可能超越美国的机会。" 这份聚焦"关键和新兴技术指数"的报告涵盖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半导体、太空和量子技术五大"关键 科技领域"。报告称,尽管美国在这五大领域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但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美之间的差距 已经非常微小,尤其是在药物研发领域,中国正在迅速崛起,将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未来的发展 可能会迅速改变全球生物技术力量的平衡。"报告指出。 映恩生物创始人CEO朱忠远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提到与BioNTech的合作时称:"Ugur被中国 团队的勤奋所打动,他甚至有种感觉,认为中国研发人员好像常常不睡觉。这样的工作节奏才能使得我 们新药研发效率超过全世界的任何国家。" 另一位生物医药投资人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的药物研发实验室经常在凌晨三点钟还亮着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