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

Search documents
小暑养生做好这三点 助你安然度夏
Mei Ri Shang Bao· 2025-07-08 03:13
小暑时节,暑热正盛,此时,人容易感到心烦气躁、失眠。"养心健脾,首先就是要保证充足睡 眠,白天如果感到疲乏,可适当午休,时间尽量保证在30分钟左右。"徐嫚丽说。平时还要保持心情平 和愉悦,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可以通过听舒缓音乐、冥想、静坐等方式静心。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7月7日,小暑节气翩然而至,预示着炎炎盛夏即将登场。从小暑 到大暑,随着"炎值"不断飙升,高温湿热将持续在线。 小暑过后,暑气渐盛,湿气较重,此时我们该如何科学养生?有哪些好的消暑小技巧呢?来听听中 医专家怎么说。 "这个阶段的养生重点在于,防暑降温、养心健脾、祛湿清热。"浙江省新华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中 医师徐嫚丽认为,夏季期间,气温较高,应多注意饮食调养,日常养生需顺应时节规律。 从防暑降温上来说,徐嫚丽建议,这个阶段外出时尽量使用遮阳帽、防晒口罩、太阳镜等,同时要 注意涂抹防晒霜,避免皮肤出现严重的晒黑、晒伤情况。在室内,则应合理使用空调、风扇,注意适温 调节,避免室内温度过热或过冷,还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环境凉爽、空气流通。此外,要及时补充水 分,可以多喝些温开水和淡茶水。 同时,小暑前后高温多雨,湿气重,容易导致食欲不振、腹 ...
食养有智慧 药膳护健康(健康驿站)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5-22 22:52
2024年10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拉沟乡举办第三届药王节,通过药膳美食展示等活动, 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游玩。图为当天,在拉沟乡木龙村五家屯,工作人员向游客展示现场制作的药膳美 食。 黎寒池摄(新华社发) "民以食为天,食以养为先。"随着人们主动健康意识增强,中医食养药膳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欢迎。 但人人都能食用药膳吗?药膳怎么选才科学?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医专家 作出详细介绍。 药借食力,食助药威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 益气"的记载,深刻阐明了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也奠定了中医食养药膳的理论基础。 中国药膳研究会会长蒋健介绍,中医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不同中药材与食材合理搭配制 成的特色膳食,对身体有调理作用。中医药膳源于"食药两用""蕴医于食,寓养于膳",既将药物作为食 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可御病强身,又可协同医 疗,成为大众养生保健、主动健康的有效方法。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推进,城乡居民正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更安全、更合理、更健 康' ...
小满湿热交织季 健脾祛湿护健康
Xin Hua Wang· 2025-05-21 01:10
小满时节还可采用中医外治方法来预防和应对常见健康问题。郑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医师 张玲燕说,日常可通过背部的刮痧、拔罐、中药熏蒸以及艾灸足三里、阴陵泉、中脘、脾俞、胃俞等穴 位,达到健脾化湿、祛病防病的效果。 小满时节养生防病,在饮食起居上该注意什么?董国菊说,饮食宜清淡利湿,可用药食同源的薏 米、赤小豆等煮粥或煲汤食用,避免过食生冷油腻以防损伤脾阳、加重湿困;避免久居潮湿环境,午间 暑热盛时减少外出,早晚天凉时适时添衣;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舒缓的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后 大汗淋漓。 "根据中医理论,在五行中夏季对应心脏,暑热易扰心神,因此还应注重情志调养。"中国中医科学 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一科主治医师寿鑫甜说,这一时期宜保持心境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老年人及心 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特别注意监测晨起血压和心率变化,保持适度饮水,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并随身携带 急救药物。 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记者田晓航、王烁)21日将迎来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中医专家介绍, 这一时期我国普遍进入夏季气候模式,气温升高、雨量充沛,容易带来食欲减退、心烦易怒等健康问 题,养生防病重在健脾祛湿、清热解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 ...
立夏时节湿热起 护心顾脾养阳气
Xin Hua Wang· 2025-05-05 00:30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崔云介绍,根据中医理论,湿热天气可导致人体内外湿邪与热邪交织,易引发湿热咳嗽、 暑湿感冒等呼吸系统健康问题;湿热天气还易出现外湿困脾,导致脾失健运,脾胃功能受损,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大便黏滞等现 象;湿热体质者此时更易受外界环境湿热影响,面部出油长痘、大便黏滞等症状加重。 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这一时节还可居家采用中医外治方法进行保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张晓天介绍,每日 晨起以掌心轻轻空叩膻中穴5分钟,可化解郁热内蕴导致的心烦失眠;仰卧屈膝,双掌交叠顺时针环形推揉腹部,自剑突至耻骨为一 遍,每日操作49遍,可破除春末积聚的湿浊,防治口黏纳呆、排便黏腻等脾虚湿困早期征兆。 [ 责编:张璋 ]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记者田晓航)5日将迎来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中医专家提示,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降雨增多,湿热之 气渐盛,此时养生防病应顺应"春夏养阳"的原则,重在养护心脾、清热祛湿、调和气血。 "立夏时节饮食宜'清补为主,兼顾祛湿'。"崔云说,这一时期可适当食用乌梅、山楂等酸味食物以敛汗生津,适当食用苦瓜、莲子等 苦味食物以清心火;可多食新鲜的蔬菜等食物,少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