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

Search documents
密云以科技创新筑牢首都水源安全防线
Zhong Guo Huan Jing Bao· 2025-07-08 05:47
技术创新是筑牢环密云水库村镇水源防线的重要举措。科技小院专家们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筛选出了 适应性强的湿地植物芦苇用于广泛种植,研发了以板栗壳生物炭为主要净化材料的污水净化工艺。黑山 寺村建成日处理量15吨的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净水示范工程,大幅削弱了水污染物负荷,出水稳定达到北 京市有关标准,且运行成本优势明显;升级了坡耕地面源污染监测系统,研发了"桑树+野牛草""黄芩 +野牛草"等高效防控模式,显著提升了水土保持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研发了智能堆肥装备及农林 有机废弃物微环境调控快速腐解技术,联合多家企业和农场建设示范工程,使农业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 用率达到70%—95%;集成了林药固土保水固碳等技术,建成了"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示范点。 通过实施有效举措,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成效日益彰显。黑山寺村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 水达标处理,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知识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技 能与生态环境保护参与度,增强了居民的职业发展动力,带动了绿色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发展。黑山 寺村获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示范村""北京市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成功打造了技术、设备、模式集成 ...
“田”字格里锁流沙 光伏板下焕生机
Ke Ji Ri Bao· 2025-07-02 00:38
原标题:"田"字格里锁流沙 光伏板下焕生机 ◎本报记者 张景阳 通讯员 薛 来 炎炎夏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新能源基地先导工程100万千瓦光伏发电 基地马达轰鸣。工人们有的铺草,有的压草,一个个草方格展现在眼前。另一边,沙障铺设机将芦苇秸 秆嵌入沙子中,用一个个"田"字格将流沙锁住。 巴彦淖尔市是"三北"工程的重要战场。近日,科技日报记者深入巴彦淖尔市沙漠腹地、黄河岸边以 及田间林场,探寻这座城市在防沙治沙攻坚战中的创新实践。 治理成果显著 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20万千瓦光伏项目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光伏支架和组 件,为即将进行的电气安装调试和板下生态治理施工做准备。 "项目6月底整体完工,投产后,板上年发电量达3.6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2.3万吨、减排二 氧化硫65.6万吨、氮氧化物73.4吨。板下还种植了黄芩、沙棘等林草作物,形成了稳定防风固沙带,达 到'生态+产业'双赢。"该项目经理李志全介绍。 内蒙古巴彦淖尔蒙能能源有限公司10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磴口县85万千瓦子项目区,就是 这一模式的成功范例。项目负责人表示,项目运行周期内年均上网发电量可达14 ...
千年凉水河 今朝焕新颜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30 22:59
今日凉水河。 小朋友们在凉水河边写生创作。 疣鼻天鹅在凉水河中戏水。本文图片由北京市凉水河管理处提供 当夏天的晚风拂过水面,坐在凉水河边垂钓的人,正享受着此刻的岁月静好。 每条河流,都会给城市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对北京来说,凉水河就是这样的存在。 凉水河水系横穿北京南城,流经石景山、丰台、海淀、西城、朝阳、大兴及通州7个区,是北京市西南 城区重要的排水河道。 若是往前追溯,凉水河水系的历史与北京三千年的建城史紧密相连。 从过去流到今天,尽管一度受污染困扰,凉水河现在已成为老百姓的幸福河,枕河而居的美好画面走进 了大家的生活。 市民游客常来转,珍稀动物来安家 "凉水河边路,依稀似故乡。野亭穿径窄,溪柳夹川长。"数百年前,明代诗人邵经邦的《游凉水河》一 诗,让凉水河的优美景色跃然纸上。 历史上,这条穿越北京城区的河流,曾发挥过运输、排水、灌溉等诸多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流域人口高达数百万人的凉水河,一度污浊返臭,沿岸居民叫苦不迭。 "以前,家里根本不敢开窗户,从旁边走过都要捂着鼻子加快脚步,大家似乎忘了凉水河本来的名字, 都叫它'臭水沟'。"在凉水河畔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华越,回忆起过去的那段时光,仍皱起了眉 ...
建项目、治沙海、富百姓 鄂尔多斯以工代赈书写乡村振兴 “多赢”答卷
Zhong Guo Jin Rong Xin Xi Wang· 2025-06-27 14:03
Core Insights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k-for-relief" program in Ordos City as a key strategy for consolida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chievements and connec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efforts [1][6] - The program integrate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mployment increase, and capacity enhancement" into a comprehensive system, promoting a full-chain mechanism involving city-level policy coordination, county-level innovation, and deep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1][6] Summary by Sections Work-for-Relief Implementation - Ordos City has launched 68 various work-for-relief projects since 2025, benefiting 2,178 farmers and herders, with labor remuneration totaling 34.58 million yuan [6] - The program has established a regular mechanism for matching labor demand with employment needs, creating a positive cycle of "project construction—labor employment—income growth" [6] Innovative Models - In Uxin Banner, a "party leadership and work-for-relief"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establishing a three-level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implementing a "five synchronizations" mechanism to ensure project efficiency and community benefits [2][4] -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through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 cooperative + farmer" model has led to increased income for multiple cooperatives and loc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4]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ynergy - In Dalad Banner, a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involving "party branch (cooperative) + enterprise + farmer" has been explored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ensuring stable income for villagers while enhancing their employment skills [5] - The approach combines ecological governance with employment generation, creating a virtuous cycle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employment increase—capacity enhancement—sustained participation" [5] Future Directions - The Ordos City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Bureau plans to continue promoting the "party leadership and work-for-relief" practice, focusing 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s a means to enhance community income [6] - Ongoing job matching efforts are being conducted for 5,745 farmers and herders in 79 villages, aiming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work-for-relief projects and their impact on income generation [6]
兴隆湖蝶变,成都市用法治力量推动水环境治理
Xin Jing Bao· 2025-06-27 10:51
水清、岸绿,天府新区之肾兴隆湖呈现城市公园典范风貌 天府新区位于成都市区以南,2014年10月获批成为第11个国家级新区,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兴隆湖 水域,位于天府新区最核心区域,是天府新区范围内重要的水生态资源。 兴隆湖的治理,是一次生动的法治实践。近年来,成都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领域 立法工作。 成都市出台《成都市兴隆湖区域生态保护条例》,从立法层面强化兴隆湖管理保护,推动兴隆湖水生态 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天府新区河长办组建专业人工和无人机河湖巡查队,开展常态化巡检巡查, 发现排水、水质异常情况,立即启动水质检测,确保精准锁定问题、科学解决问题。 位于四川天府新区以及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域,有一片面积约6500亩的湖区。初夏午后,碧 绿的湖水倒映着城市的影像,成为成都这座城市新的风景线。这里,是被誉为天府新区的"生态之肾"的 兴隆湖。 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洼地,几乎每年汛期都会淹没。区域内遍布农田、果林、沟渠、河流、池塘,易 形成面源污染。2013年,兴隆湖建设整治正式启动。经过多年治理,如今的兴隆湖,已成为集生态、灌 溉、观光、休闲于一身的综合性生态湖区。 近日,全国 ...
“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启动
Hang Zhou Ri Bao· 2025-06-27 02:42
6月24日,一场以"'两山'理念二十载·共富共美"为主题的活动在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举行,集中发 布系列创新生态项目与行动计划。 活动现场,"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正式启动,首个实践站在黄湖镇设立。"西湖智库"生态文明 实践站三年行动计划将从品牌、IP、机制三个方面发力,打造"媒体智库赋能+社会资源整合+实践成果 转化+乡村模式输出"的创新协作生态。 "共富共美"项目发布成为全场焦点。其中,黄湖镇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暨善水基金2.0版本正 式登场。2015年,黄湖镇联合各种社会力量发起全国首个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新机制通过多方面升 级,实现了保护空间扩容、保护资金更多元、参与主体更多元等,致力于把黄湖镇打造成保护范围更 大、合作伙伴更多、项目类型更多样的全国首创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片区。 此外,"共富共美"项目中的生态科技相关项目也相继发布。余杭区"天空地"一体化环境监管试点项 目描绘全域生态环境智慧化、精细化监管的愿景;黄湖镇青山村的"碳足迹测算白皮书"为乡村精准降碳 提供科学"标尺";"零碳乡村数字大脑"平台标志着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将深度融入乡村绿色转型的各个 环节。 本次活动落子黄湖镇青山村绝非偶然 ...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解码黄沙变金山的生存智慧
Yang Guang Wang· 2025-06-25 01:35
央广网北京6月24日消息当磴口县的苁蓉花在沙海中绽放,当柯坪县的麦浪在戈壁上翻涌,当贺兰山麓的葡萄藤在风沙中蜿蜒,这些曾被命运宣判的土地, 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向世界讲述着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的动人故事。 磴口县的苁蓉花开了 "小风难睁眼,大风活埋人。"是早年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流传的谚语。在沙金套海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村民张继望着沙漠中连片绽放的苁蓉花 回忆道。 磴口县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境内沙漠面积42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7%。为保护好生态环境,70多年前,磴口县开启了一场治沙攻坚战。 "磴口县确立了'前挡后拉、由里及外'的总体策略,构建了三道生态防线。"磴口县防沙治沙局产业股股长王海龙介绍,梭梭是温带荒漠中重要的固沙植物, 在第二道防线中广泛种植,其根部寄生有传统的珍稀名贵补益类中药材肉苁蓉。 为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磴口县大力发展以肉苁蓉、甘草等荒漠中药材种植。目前,全县肉苁蓉接种面积达12万余亩,年产鲜品700余吨,成为全国最大的 人工肉苁蓉生产基地。通过产业带动治沙面积累计达80万亩。 "每年5月中旬和10月是采挖和栽植的关键期,我们组织农牧民采挖苁蓉、补植梭梭苗木。"磴口县游牧一族肉苁蓉 ...
中国中亚合筑生态治理“绿堤”(环球热点)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24 22:44
这一节水农业示范区是中乌咸海生态环境治理合作的典型成果之一。通过棉花覆膜滴灌技术、光伏发电 和智能水肥一体机,示范区实现棉田智能滴灌和施肥,使棉花产量提高两倍以上,成本和用水量显著下 降。 横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湖。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人类活动用水激 增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咸海水域逐步缩小,目前面积仅相当于原始面积的10%左右。由于水 岸线严重后退,土壤盐碱度升高,咸海干涸的湖床上形成了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的荒漠,咸海成为令人 痛惜的"中亚之泪"。2010年4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咸海干涸是"地球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之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国际创新中心技术人员正在交流。 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之际,中国助力中亚国家解决咸海生态危机的合作成果引人关注。近年来, 中国和中亚国家深入开展联合科学考察,推进盐碱地治理,建设节水棉田示范区,携手推进一系列生态 环境治理合作项目,共筑生态治理"绿堤"。 "看到盐碱地生态治理和经济效益协同的可能性" 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努库斯的咸海滨湖区盐碱地上,由中电投新疆能源化工集团阿克苏有限公司和乌兹 别克斯坦咸 ...
海峡两岸(宁夏)青年黄河文化研习营开营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4 01:12
合影留念。中新网记者 杨迪 摄 开营仪式现场。中新网记者 杨迪 摄 会推广棒垒球运动。"台青陈同学表示,希望通过棒垒球运动,让两岸青年有更多交流机会。 在非遗体验环节,台湾青年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体验创作沙瓶画和金丝沙画。台青刘同学展示着 自己制作的、绘有沙漠骆驼的沙瓶画,"我想把这个作品带回台湾留作纪念。" 原标题:海峡两岸(宁夏)青年黄河文化研习营开营 海峡两岸(宁夏)青年黄河文化研习营23日在银川开营,40名台湾高校师生走进宁夏,开展为期8天 的研习交流。 本次研习营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台湾同胞联谊会承办,旨在为台胞青 年提供一个了解黄河、了解大陆、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新视角。研习营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非遗体验、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等6个研学主题,开展两岸高校学生棒垒球比赛、篝火晚会、 夜市观光、集中观影等多场交流互动活动。 开营仪式当天,台湾高校师生走进宁夏职业技术大学、宁夏大学,与大陆师生展开交流。在宁夏职 业技术大学球场上,两岸青年在棒垒球友谊赛中增进彼此了解。"这是我第一次来宁夏,没想到这边也 据悉,台湾高校师生还将走进宁夏吴忠市、中卫市,亲身感受当地的历史 ...
新疆若羌巧治流沙 台特玛湖焕然新生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3 07:26
湖泊干涸引发的连锁效应随之而来:贯穿湖区的218国道被流沙阻断、附近农田村庄被黄沙吞噬、区域 内胡杨林成片枯萎、特有鱼种功能性灭绝...... 为了让台特玛湖恢复往日生机,2001年,中国政府启动总投资约107亿元人民币的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 合治理项目,连续25年组织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 中新社新疆若羌6月23日电 题:新疆若羌巧治流沙 台特玛湖焕然新生 中新社记者 马鸾宇 六月的台特玛湖,湖水微波粼粼,翠绿的芦苇随风摇曳,偶有水鸟在丛中嬉戏。很难想象,二十多年前 这里还是一片死寂的盐碱地,湖床裸露,风沙肆虐。为治理沙漠、恢复流域生态,新疆若羌进行了多方 尝试。 水润荒原 塔河下游重披绿装 历史上,台特玛湖湖面面积一度达到183平方公里,湖畔胡杨挺立,水鸟盘桓。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塔里木河干流下游断流,尾闾台特玛湖干涸,周边数百公里沦为一片死寂。 大西海子水库管理站站长章瑜告诉记者,目前台特玛湖核心区已经稳定维持在适应水域面积。近几年他 们多采用"双河道、多时段、长历时、小流量"的输水模式,通过横向漫溢下泄水量,实现对两岸生态脆 弱区及地下水埋深的有效补给。 为了减轻风沙侵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