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认知
icon
Search documents
我听完巴菲特退休演讲顿悟:中年破局的三把钥匙,90%的人却从未使用
Sou Hu Cai Jing· 2025-05-10 03:30
Core Insights - The essence of true wealth lies not in financial assets but in the habit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accumulated over a lifetime, as illustrated by Buffett's personal reflections [1] - The warning that while most people plan their retirement funds, the wise focus on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to enhance their entire life [3] Group 1: Mindset and Learning - Individuals facing midlife crises often have three limiting beliefs: viewing learning as only for the young, equating stability with stagnation, and using "no opportunities" as an excuse for inaction [4] - Successful individuals possess three cognitive keys: transferable skills are more valuable than job-specific skills, cognitive compounding is more beneficial than financial compounding, and having an anti-fragile system is superior to a career moat [4] Group 2: Practical Strategies - Buffett's "5-hour rule" emphasizes five daily practices: deep reading (preferably physical books), cross-disciplinary networking (meeting three outsiders monthly), deliberate output (writing, speaking, teaching), physical investment (one hour of exercise equals eight hours of cognitive upgrade), and cognitive reboot (a half-day of ignorance weekly) [6] - A CFO from a listed company in Hangzhou exemplified this by transitioning to a digital consulting expert through systematic learning, resulting in a fivefold increase in hourly wage [7] Group 3: Actionable Advice - The ultimate advice for middle-aged individuals is to maintain a learning pace that intimidates the youth [9] - Common traits among successful individuals include transforming anxiety into a learning checklist, replacing single experience with a combination of abilities, and viewing every crisis as an opportunity for upgrade [9] - Immediate action items include replacing evening screen time with 90 minutes of morning learning, meeting an industry professional who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establishing a personal "cognitive hedge fund" with a diverse skill set allocation [11]
Cell子刊:秦川/田代实/王伟团队揭示动脉粥样硬化通过外泌体加剧大脑损伤
生物世界· 2025-05-09 03:5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动脉粥样硬化 ( Atherosclerosis, AS) 已被证实是 血管性认知障碍 (VCI) 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但其机制尚不明确。 2025 年 5 月 8 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秦川 教授、 田代实 教授、 王伟 教授等在 Cell 子刊 Cell Metabolism 上发表了题为: The foam cell-derived exosomes exacerbate ischemic white matter injury via transmitting metabolic defects to microgli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中 巨噬细胞来源的泡沫细胞 产生的 外泌体 ,可传递氧化还原失衡和代谢缺陷至中枢神经系统中的 小胶质细胞 ,从而加剧 缺 血性白质损伤 和 血管性认知障碍 。 这项研究揭示了外周巨噬细胞与大脑内小胶质细胞之间存在远距离联系,为动脉粥样硬化诱导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提供了新见解和潜在治疗靶点。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 动脉粥样硬化 ( AS) 患者循环系统中的 外泌体 (exos ...
最新研究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加剧脑白质损伤的机制
Xin Hua She· 2025-05-09 01:53
记者5月8日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获悉,该院秦川教授团队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加剧脑白质损伤及认知 功能障碍的致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人群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5月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代 谢》。 图为相关研究成果。(受访者供图) 秦川团队的研究,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预警和共病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他们认为,通过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 血外泌体miR-101-3p,可以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风险。此外,靶向Nrf2的临床药物干预,有望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 化合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新方法。(记者闫睿) 据介绍,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血管性痴呆已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常见痴呆类型。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性痴呆之间存在关 联,但动脉粥样硬化与脑白质损伤及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潜在病理机制尚未明确。这给动脉粥样硬化人群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防治带来较大挑 战。 研究中,团队综合运用公共数据库、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队列、单细胞测序及多组学联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发现了动脉粥样硬化循环外泌体的异质 性。这些外泌体能 ...
学会五条社交法则,再也不用羡慕别人的人脉网
3 6 Ke· 2025-05-09 01:19
每个人都可以实现成功的人际交往,只要学会转换思路,避免过于关注避害,相信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坚持发展专业方面的人脉,并且关注 未来。在这些方面循序渐进,会对你的社交意愿和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点既适用于内向者,也同样适用于外向者。 与内向型的专业人士相比,外向型专业人士更有条件建立社交关系,对吗?毕竟他们性格外向,可以更加自如地与陌生人交谈。 错了。与上面这种流行观点相反,每个人都可以掌握与他人沟通的艺术。沟通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可以学习的技能。即使是最内向的内向者,天生 羞于与人接触,也能学会建立人际关系。 我们为自己所在的组织 Lehigh@NasdaqCenter开展了一项研究,调查了来自各行各业的450名专业人士,寻找对人际交往技能有影响的因素。我们发现, 无论年龄、性别、职业生涯所处阶段和外向或内向程度如何,所有人都可以培养起人际交往技能,加速自己的职业发展。 我们的研究确定了以下五个关键要素,可以促使内向者去社交。 一、认知灵活性 我们的研究表明,认知灵活性——即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迅速调整自己思维的能力——可以提升你去社交的可能性(在我们的研究里提升了19%)。原因 在于,认知灵活性越高,你就 ...
在学习金融知识的时候,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
Sou Hu Cai Jing· 2025-05-08 19:54
金融知识体系庞大且迭代迅速,K线图跳动如心电图、利率波动牵动神经、衍生品公式烧脑费解,常让 学习者陷入"越学越慌"的怪圈。若想突破认知壁垒,需从底层重构学习心态。 金融本质是概率游戏,巴菲特也有投资失手时。用模拟盘替代真金白银,允许自己犯错:若错判黄金 ETF走势,复盘时重点分析美联储政策转向的滞后性,而非自责"眼光差"。记录每次决策的逻辑链 (如"因美债收益率倒挂而减仓"),将失败案例转化为决策训练集。 3.接纳"无用之用"的长期价值 财报分析看似与日常无关,实则能拆解奶茶店加盟陷阱;汇率波动理论可规避海外代购风险;行为金融 学能解释"直播间抢购冲动"。建立"金融思维"工 具 箱,用货币时间价值评估考研/就业机会成本,用博 弈论优化租房砍价策略,让知识反哺现实决策。 最终,金融学习的终极目标不是预测市场,而是修炼"认知弹性"——当看到"北向资金流出"时,能区分 是短期避险还是趋势转向;当遭遇黑天鹅事件时,能冷静评估持仓的抗风险能力。保持"求知者"而 非"赌徒"的谦卑,方能在波动中捕捉确定性的锚点。 1.接纳"慢即是快"的成长逻辑 摒弃"3天速成巴菲特"的幻想,将学习拆解为"知识树"模式:先扎根基础概念(如复 ...
10万块钱怎么翻身?
Hu Xiu· 2025-05-06 08:56
前几天接了个咨询,27岁的年轻男生,学历低,人很穷,但狼性十足,上来就问我兜里只有10万块怎么翻身。 我甚至怀疑他这10万块都不一定全是自己的。 聊了一个小时给他讲了很多,能不能混出来就看他自己了。 下面我把谈话里的其中3点分享出来,想翻身的朋友看看有没有帮助。 你的确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有用的认知,这个不假,但是请注意,"认知"这个东西没法直接帮你赚到钱。 我们打个比方,如何年入100万? 有人告诉你2条路径,一条是走流量这条路,把100块钱的东西卖给1万人,另外一条是走高客单的路,把1万块钱的产品或者服务 卖给100个人,这2条路的客户群体和产品功能完全不一样,但是都可以走,也都走得通。 好了,以上这些就叫认知,他说得对不对,很对,问题是,以上认知只能告诉你大致方向,至于你能不能赚到这100万,还需要特 别实操的步骤,很多很多细节。 白嫖来的认知是没法直接赚钱的,要想真正赚钱要么花钱买路子,要么进圈子。 如果你钱多,可以找靠谱的人买,但是网络上鱼龙混杂割韭菜的创业导师大把,那怎么办,进圈子,从帮别人做事开始。 我们假设有个事业做得还不错的小老板,他知道某个垂直领域怎么赚钱,你找到他说,给我开个基本工资能够交 ...
任泽平:给股民们的九条金玉良言!每条都值得深思
Sou Hu Cai Jing· 2025-05-05 05:57
第四条,是关于认知的提升。股市并非一个简单的投机场所,它要求每一位投资者都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所谓的"内幕消息",更不要随 便就加入到那些只凭感情操作的人群中。股市的世界复杂且深邃,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认知,学习如何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如何评估市场的未来 趋势,切不可把投资当作一场碰运气的游戏。 而关于投资策略,必须因人而异,量力而行。正如巴菲特并非每个领域都能通吃,每个人在股市中的角色也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而定。如果你有时间和精力去 研究,可以自己亲自决策;如果你无法分身,那么选择一个专业的机构,也是一个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盲目跟风,最后只会一无所获,甚至陷入无谓的困 境。 说到分散投资,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切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篮子鸡蛋上。合理的分散,不仅能分担风险,更能在不同市场与行业之间找到机会。股 市的波动是无法预测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配置资产,来降低其带来的冲击。 有句话说得好,"长期视野才能看清全貌"。股市的短期波动常常让人心浮气躁,但真正的投资者,始终坚守着长期的视角。市场的大涨大跌,短期内固然令 人心动,但我们要看得更远,了解政策、经济基本面等因素,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 ...
对声音特别敏感可能是情绪问题
隔壁突然的关门声把酝酿许久的睡意吓退,天花板传来楼上小狗跑动的脚步声像是在颅内蹦迪,窗 外远处的车流仿佛就在眼前,还有暖气管里细微的流水声、办公室打印机里吐出纸张的声音、手表秒针 的滴答声……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一般人可能不会注意到,但在部分人的耳朵里,是扰乱正常生活 和情绪的噪音。 是环境太嘈杂还是声音敏感 人的耳朵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机制,毕青玲举例,比如处于公共交通的噪音环境中,人的大脑皮层会 屏蔽一些噪音,慢慢地感受不到噪音,可以做别的事情。但噪音敏感的人启动不了这一保护机制,不能 主动地屏蔽这些声音,反而会加重自身的情绪问题。毕青玲接诊过一些因噪音敏感影响日常生活的病 人,有些病人描述噪音让耳朵不舒服,乃至发生耳鸣的情况,"实际上可能是焦虑或抑郁了,会建议他 们看心理科"。 噪音敏感正在让他们变得烦躁、愤怒、委屈,甚至产生极端行为。记者采访了中日友好医院心理科 副主任心理师王彦玲与耳鼻喉科医生毕青玲,了解人们为什么会对噪音敏感,以及如何进行调节。 在王彦玲的门诊中,判断一个人是否对声音敏感,主要是与周围人的反应作比较。如果声音在正常 的范围内,达不到噪音分贝的标准,比如闹钟嘀嗒响、暖气管道里流水的声音 ...
Cell:我国学者揭示大脑“排污网络”的发育和神经调控密码,为阿尔茨海默病等大脑疾病的治疗开辟新方向
生物世界· 2025-05-02 02:1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早在 2015 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 Jonathan Kipnis 团队在 Nature 期刊发表论文 【1】 ,首次发现 了在 头骨与大脑之间存在着 脑膜淋巴管 网络,它们负责清除大脑中产生的代谢废物。这一发现改变了 中 枢神经系统中不存在淋巴管的长期认知,揭示了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一套精密的" 排污系统 "。 更重要的是,最近十年来的研究显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的大脑会逐渐丧失这种清除废物的能力,这 种情况可能 会导致 阿尔茨海默病 、 帕金森病 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然而,其发育调控机制一直是个谜—— 这套精密的 "排污系统"是如何形成的?何种细胞或信号主导其特异 性在脑膜上的生长? 2025 年 4 月 30 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杜久林 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瑞金医院 尚寒冰 团队 ( 李佳 、 刘明剑 、 杜文杰 为共同第一作者) ,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 题为: Neural-activity-regulated and glia-mediated control of brain lymphatic d ...
信“心”心理问答|一位焦虑母亲的求救信:当"经验"成为阻碍孩子成长的围墙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5-02 00:41
(原标题:信"心"心理问答|一位焦虑母亲的求救信:当"经验"成为阻碍孩子成长的围墙) 读者来信: 我是初三学生小宇的妈妈,本次期中考小宇距离他上学期期末的成绩在班里断崖式下跌了二十多名。更 让我难受的是,他说 " 妈妈你教的方法过时了 " ,我翻开他的作业本,发现那些我引以为傲的 " 解题秘 籍 " ,有时候竟成了困住他的枷锁。 孩子带回的数学课本经常让我这个曾经的学霸瞠目结舌,曾经熟悉的方程式解法被 " 情境建模 " 取代,几 何证明题变成了跨学科项目设计。我一直信任的某模拟试卷合集,里面的例题也已经与课本内容严重脱 节。最让我崩溃的是,孩子指着一道 " 智能电网能耗分析 " 的应用题, " 你连碳足迹计算都不会,怎么教 我? " 昨晚辅导英语时,我过去引以为傲的 " 作文模板 " 在新题型面前有点捉襟见肘。当我按老方法让他抄写十 遍单词时,他突然发飙撕了作业本: " 你根本不知道现在要考的是跨文化交流能力! " 我想起一个教育战 线新老师的话: " 当教育理念迭代时,家长的经验可能变成凶器。 " 上周三凌晨,我撞见他用编程软件破解数学题,当我质问 " 为什么要走捷径 " ,他打开教育类 APP 笑话 我: ...